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1、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着陆器和巡视器(祝融号火星车)组合体穿过火星大气层(火星大气95%是二氧化碳,还有3%的氮,大气密度约为地球大气的1%),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表面上,预计一周之后,祝融号火星车将会行驶在火星上。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关于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表述正确的是()A.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B.组成的基本天体是行星和星云C.宇宙的范围是137亿光年D.当彗星出现时,地球上会有灾难发生(2)下列关于火星环境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火星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②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高③火星表面气压比地球表面高④火星表面常有沙尘暴现象发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3)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B.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C.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D.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答案:ACD【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八大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A对;组成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最遥远的天体,C错。彗星是由石块、尘埃、氨等物质组成的大冰块,小彗星会经过大气层的摩擦渐渐消失,大些的彗星会在冲入大气层后会变成流星雨,因此彗星出现不一定会有灾难,D错。(2)火星质量小,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①对,③错;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②错。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④对。故本题选C。(3)火星地处太阳系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AB错;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C错;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D对。2、华北地区某工业闲置老厂房改建成画廊,改建时完全保留原有窗户格局,现已成为都市文化的新地标。下图示意厂房改建的画廊。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我国北方传统建筑不同,该工厂厂房窗户大部分朝北,改建时保留其格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观赏者的视野B.保持室内光线均匀
C.缩小室内冬夏温差D.更有利于通风透气
(2)太阳光有时能从北边的窗户直接照射进厂房,时间可能是()A.6月17日5∶00B.6月17日14∶00
C.12月23日5∶00D.12月23日14:00
答案:BA【提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3、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以其稳定的光热条件,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完成下面小题。(1)太阳巨大光热来源是()A.太阳大气成分中的氢元素和氦元素核聚变反应B.太阳大气成分的中氢元素和氦元素核裂变反应C.火山喷发D.地震(2)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的是()A.海陆分布B.地形起伏C.刮风下雨D.地球形状答案:AC【提示】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太阳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不是核裂变。太阳以损失质量转化为热量,跟火山喷发、地震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刮风是由于存在温差,产生气压差,从而产生风,下雨是由于太阳辐射的蒸发、水汽凝结,最终成云致雨,跟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C正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跟地壳运动有关,或许间接跟太阳辐射有关,例如外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但不是直接关系。地球形状跟太阳辐射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4、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A.赤道地区B.北纬20°地区C.北纬40°地区D.北纬60°地区(2)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云量B.大气厚度
C.纬度因素D.通过的大气路径
答案:AC【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注意材料信息“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赤道地区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的削弱作用最强,云量最多,故选A。(2)由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受纬度影响最大,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能总辐射量并未考虑云量,A错;大气厚度、通过的大气路径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BD。故选C。5、当地时间2020年5月9日,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喷出烟雾距火山口4200米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喷发会使大气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灰,可能会导致()A.周边大范围地区温度升高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2)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C.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答案:BD【提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大量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大气透明度变差,对太阳辐射产生较强的削弱作用,受影响区域温度会因此下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故项错误;大气透明度变差,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故项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故错误;因为地壳陆地较厚,海洋较薄,所以莫霍界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浅,故错误;横波和纵波都可以穿过莫霍界面,故错误;地震波过莫霍界面后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正确.6、2019年11月7日上午,正在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港,与先行靠港的“雪龙2”号会合。下图为霍巴特港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题。
(1)下图中能示意“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港当天,霍巴特港太阳视运动轨迹的是()A.B.
C.D.
(2)“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港当天,北京与霍巴特港()A.几乎同时日出B.几乎同时正午C.几乎同时日落D.昼长几乎相等答案:DC【提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11月7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霍巴特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11月7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位于霍巴特港北方,则正午时分,霍巴特港太阳位于正北天空。D符合,故选D。(2)11月7日太阳直射南半球,霍巴特港位于南半球,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晨线是东北--西南走向。霍巴特港位于147°E,北京位于116°E。故两地不会同时日出,但有可能同时日落,昼长不可能相等,经度不同两地不会同时正午。故选C.7、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科研项目。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载人飞船发射时,纽约(西五区)华人观看电视直播的当地时间是()A.6月17日10时22分B.6月16日10时22分
C.6月17日20时22分D.6月16日20时22分
(3)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A.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变大C.酒泉日出旗杆影子朝向西南D.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逐日提前答案:BDC【提示】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时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暂无解析【解答】(3)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接近夏至日,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②位置。(2)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纽约位于西五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
13小时,根据“东加西减”计算可知,载人飞船发射时,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6月16日20时22分。(3)根据材料可知,在轨驻留3个月,时间为2021年6月17日至9月17日,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过夏至日后向南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先向远日点靠近,7月初到达远日点后逐渐远离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为北半球夏半年,酒泉日出东北,旗杆影子朝向西南;北京夜先变短,过了夏至日后变长,天安门广场升旗先提前后推迟。8、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如图为“彩虹”恐龙复原图。据此完成5-6题。(5)恐龙生活在()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6)恐龙繁荣时期()
A.被子植物繁盛B.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
C.账类植物繁盛D.是媒炭的重要成矿期
答案:CD【提示】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5)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恐龙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2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属于中生代。(6)根据课本的地质年代表和课本内容可知: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9、下图是一位驴友在阿根廷别德马(40°30'S,63°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A.1月1日B.3月21日C.7月1日D.10月1日(2)这一天,北京(40°N)的昼长大约是()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答案:CD【提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10、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行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球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大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D.①为金星,②为火星(2)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炎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答案:DB【提示】太阳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行星公转轨道可判断,①为火星,②为金星,金星、地球、火星这三颗行星,地球质量最大,它们均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日地距离变小,会导致温度升高,可能变为炎热的“火球”。11、太阳是一颗会发光、发热的恒星。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只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如图为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发生在日冕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A.耀斑B.太阳黑子C.太阳风D.日珥(2)太阳外部结构温度由外向内的变化规律是()A.高—低—高B.低—高—低C.逐渐升高D.逐渐降低答案:CD【提示】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太阳外部结构与太阳活动,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日冕层为太阳最外层,主要发生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耀斑和日珥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故C选项正确。本题考查太阳外部结构的温度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太阳的外部圈层就是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它由三个层次组成。太阳外部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光球层可见光最多,最明亮,温度最低;由光球层向外,可见光越来越少,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故D选项正确。12、小华同学登录中央气象台网站,通过查询相关信息,绘制了“我国某年10月16日5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小华根据等压线图分析得出的天气状况是()A.东北地区东北风强B.山东半岛风力较大
C.云贵高原雨雪连绵D.江汉平原晴朗少云
(2)小华绘制好图后,还对图中四地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天()A.①地和②地同步日落B.②地与③地日出方位相同
C.①地比④地白昼稍长D.③地比④地正午日影要短
答案:DB【提示】气压系统与天气昼夜更替解析:暂无解析【解答】DB13、天井在我国传统民居中比较常见,低纬度地区天井布局随面宽方向(指房屋东西墙面之间的距离)呈长方形,长度远远大于宽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民居的天井景观及不同两日太阳位置示意图(甲为冬至日太阳高度;tan64°=2)。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民居所在地的纬度最可能是()A.21°34′NB.30°NC.40°ND.21°34′S(2)低纬度地区民居中天井面宽方向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目的是()A.利于民居内的通风透气B.遮挡阳光直射东西过道
C.利于阳光直射南北厅堂D.增加东西房间的采光
(3)太阳光线由甲到乙过程中()A.太阳一直直射北半球B.日出方位逐渐偏南
C.该地昼渐长,夜渐短D.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大后小
答案:ADC【提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结合图片可知,当正午太阳光线为甲即冬至日时,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该地纬度为21°34′N。(2)由图可知,天井面宽方向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东西房间的采光。(3)读图,从甲至乙阶段,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说明此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日出方向向东偏转,且昼渐长夜渐短。14、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述四图能正确表示水星凌日现象的是()A.甲B.乙C.丙D.丁(2)除水星外,还可能形成“凌日”天文现象的行星是()A.火星B.海王星C.天王星D.金星答案:CD【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略(2)略15、在距离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一452b”,位于其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内,与地球的相似程度高达98.6%,半径只比地球大11%,被称为地球的“表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推测“开普勒—452b”与其母恒星的距离最接近()A.一光年B.一个月地距离
C.一个日地距离D.一个太阳系半径
(2)如果“开普勒—452b”存在生命,则该行星()A.由氢氦等气体构成B.表面由岩石构成
C.表面温度约6000kD.表面由干冰分布
答案:CB【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才使地球上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因此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应该接近一个日地距离。(2)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同时必须是由岩石构成岩质行星。16、图中左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太阳黑子出现在()A.①层B.②层C.③D.太阳内部(2)太阳耀斑与太阳黑子黑子周期相近,耀斑剧烈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B.全球许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D.引起对流层大气的电磁扰动答案:AC【提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黑子是太阳光球表面的黑斑点。由图可知①层为光球层,②层为色球层,③层为日冕层。故选A。(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C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而不是太阳活动,A错误;强烈地震与太阳活动没有必然联系,B错误: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而不是对流层,D错误。故选C。17、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顶部有一块巨石,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如图)。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
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B.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C.大规模的岩浆喷出冷却形成D.风力携带泥沙沉积(2)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A.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B.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D.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答案:AB【提示】岩石的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解析:(1)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解答】(1)由图文材料可知,该粘土塔岩层中含有粘土和石块,应该是在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A正确。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岩层往往颗粒较均匀,BD错误。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的岩层有气孔,C错误。(2)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B正确。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会只留下一根柱状岩层,A错误。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候较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小,CD错误。
冰碛土是冰碛地貌的一种,它是指土壤在冰期被冰裹挟在其中,在间冰期由于气温升高而形成的一种土壤,其特点有:①颗粒大小混杂,无分选性,从大块冰川漂砾到极细的黏土混杂在一起,称冰川泥砾土;②碎屑磨圆度差,多具棱角,无定向排列;③砾石面上常有平直钉形擦痕;④冰碛物较致密,孔隙度和压缩性都很小,透水性弱。18、小行星探索项目“星际猎手”,是一个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的公民科学项目,旨在帮助年轻人发现和熟悉宇宙。巴西某8岁女童参与该项目,截至2021年10月10日,该女童已经发现了18颗小行星,将正式刷新世界上最年轻发现小行星的纪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在熟悉宇宙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天体的识别正确的是()A.星云、陨石B.进人平流层的航天飞机
C.北极星、彗星D.待发射的人造卫星
(2)“18颗小行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有()A.银河系、太阳系B.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C.太阳系、河外星系D.银河系、地月系、可观测宇宙(3)“18颗小行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下列行星中的()A.地球火星B.水星金星C.木星土星D.火星木星答案:CAD【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星云、北极星、彗星位于外层空间,都是自然天体,陨石已经掉落在地球表面,位于地球大气层内,不是天体,A错误、C正确。进入平流层的航天飞机、待发射的人造卫星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中或地球表面,都不是天体,B、D错误。
故选C。(2)“18颗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不属于地月系、河外星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3)“18颗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19、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据此完成(1)~(2)题。
(1)神州十二号在太空期间()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北半球昼渐变短D.南半球昼短夜长
(2)与其他发射中心相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是()A.经验丰富,配套齐全B.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C.地形平坦,运输方便D.位置隐蔽,安全施救
答案:DA【提示】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至9月17日13时34分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先向北再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先变长再变短。选项D正确。(2)从1999年的神州一号发射升空至今,7次载人航天任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与其他发射中心相比其除了有着良好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外,还具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和丰富的发射经验。选项A正确。20、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加热熔盐物质(盐类熔化后形成的熔融体),然后将热量传导到水中使之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建有我国首个大型光热电站。下图示意德令哈的位置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势是()A.清洁无污染B.能源分布集中
C.技术要求低D.不受气象条件影响
(2)德令哈适合建设大型光热电站,是因为当地()
①盐类物质多②太阳能丰富③土地价格低④市场需求大⑤基础设施完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3)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对该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A.引发水土流失B.伤害途经飞鸟C.造成气温升高D.加剧人地矛盾答案:AAB【提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太阳能比较分散,利用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受阴晴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影响较大。(2)太阳能光热发电需要熔盐物质,德令哈附近盐湖众多,盐类物质丰富;地处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地势高,太阳能丰富;人口稀少,土地价格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地市场需求相对较小,高压输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3)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加热熔盐物质然后将热量传导到水中使之产生蒸汽,高温蒸汽等可能伤击到途经的飞鸟。21、2019年3月3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卫星都在赤道上空定点)。下图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不利条件是()A.地形平坦开阔,不利于国防安全B.深居内陆,交通不便C.纬度较高,燃料和成本相对较高D.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更新相对落后(2)若从文昌发射中心发射一颗定位于125°E的地球同步卫星,则卫星的发射方向应是()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答案:CA【提示】地球同步卫星及航天基地的选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22、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的相关数据表。读表回答下列小题。
(1)据表可知,火星与地球差距最大的是()A.自转周期B.公转周期C.质量D.大气密度(2)推测火星的特点是()A.大气稀薄B.平均温度高C.昼夜温差小D.体积庞大答案:DA【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据表可知,火星与地球差距最大的是大气密度。(2)据表可知,火星平均温度较低,火星体积较小,引力小,大气逸散,大气层稀薄,昼夜温差大。23、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C.甲化石——新生代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答案:DB【提示】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地层与化石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故选D。(2)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24、《管子》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提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解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解答】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使面向太阳的一侧气温不至于过高,背向太阳的一侧气温不至于过低,是地表温度适宜,故正确。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地表形成大气层,和气温无关,不符合题意。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和液态水的存在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不高又不低,非常适宜,故正确。25、下图为我国某科考队员在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极昼期第一天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合成图(每两小时拍摄一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的节气可能是()A.春分B.立夏C.立秋D.冬至(2)拍摄P位置的太阳轨迹时,摄影机的镜头指向()A.正东方向B.正南方向C.正西方向D.正北方向(3)当太阳位于图中Q位置时,天津某中学国旗旗杆杆影的朝向为()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答案:BDA【提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略26、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发生剧烈的火山喷发,喷发出的火山灰最高冲至约30千米高空。澳大利亚15日称,观测到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对于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火山灰最高只能达到对流层顶B.火山灰可能导致当地气温升高C.参与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D.很难对其他地区气候产生影响(2)澳大利亚观测到汤加首都附近出现海啸波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
答案:CD【提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汤加位于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约为17—18千米,则火山灰最高可达平流层中,A错;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气温降低,B错;火山灰可能会随降水降至地表,从而参与水循环,或直接沉降至地表,随地表径流参与水循环,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再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从而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C正确;火山灰会随大气运动到达其他地区的上空,从而影响交通、环境等方面,D错。所以答案选C。(2)遥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澳大利亚观测到汤加首都附近出现海啸波主要依靠遥感技术,D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测速、测高程等;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A、B、C均错。所以答案选D。27、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传输和能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科学家在西藏多地的观测表明,当云量较少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而随云量加大而有所增加。随着云量加大,大气逆辐射增强,云底高度越低,大气逆辐射增强的效应越显著。据此完成(1)~(3)题。(1)云量较少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而随云量加大而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云()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能量B.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C.对太阳辐射的强烈吸收D.对太阳辐射的多次反射(1)高云(云底位置高的云)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应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高云()
①温度低②规模小③大气逆辐射散射比例大④大气逆辐射传播路径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推测以下四种气候类型区中,云对大气逆辐射增强效应最显著的是()A.苔原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答案:DBD【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DBD28、在距离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一452b”,位于其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内,与地球的相似程度高达98.6%,半径只比地球大11%,被称为地球的“表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推测“开普勒—452b”与其母恒星的距离最接近()A.一光年B.一个月地距离
C.一个日地距离D.一个太阳系半径
(2)如果“开普勒—452b”存在生命,则该行星()A.由氢氦等气体构成B.表面由岩石构成
C.表面温度约6000kD.表面由干冰分布
答案:CB【提示】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才使地球上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因此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应该接近一个日地距离。(2)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同时必须是由岩石构成岩质行星。29、日冕是位于太阳日冕层中的大片不规则的间黑区域,它的密度比周围的物质低,温度也更低,看起来颜色发暗,犹如一个巨大的黑色“洞孔”图中暗黑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就特征而言,日冕洞类似于()A.耀斑B.太阳黑子C.太阳风D.日珥(2)太阳活动常对地球上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BA【提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由材料可知,日冕洞是日冕层中密度比周围的物质低,温度也更低,看起来颜色发暗,犹如一个巨大的黑色“洞孔”的部分。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中温度比周围低、看上去比较暗的部分。因此,就特征而言,日冕洞类似于太阳黑子,B正确。(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①②正确,③错误。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是因大气对太阳光具有散射作用,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误。故选A。30、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暨2020年东京奥运会,推迟于北京时间2021年7月23日19:00~8月8日21:30在日本举行。7月24日,在女子十米气步枪的比赛中,00后小将杨倩获得我国在东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1)依照国际惯例,日本可选择在6~8月举办此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东京最终选择在7月23日~8月8日举行,主要考虑的是()A.气象因素B.新冠疫情C.闲暇时间D.场馆建设(2)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处于()
①7月22日②7月23日③白天④黑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我国首枚金牌产生当日,某中学生在我国某地区观看到了“立竿无影”的景观。该地区此景观上一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是()A.3月20日B.4月20日C.5月20日D.6月21日答案:ACC【提示】气候类型的判读昼夜更替时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6月梅雨天气多,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相对较少,因此,举办城市东京选择在7月23日~8月8日举行主要考虑的是气象因素。(2)分析可知,2020年东京奥运会于北京时间7月23日19时开幕,计算可知,此时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处于7月23日,即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处于7月23日,体现了奥运会的世界性。7月23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即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白天。(3)该中学生在我国某地区观看到了“立竿无影”的景观,说明7月24日太阳直射当地,当地上一次被太阳直射的日期应与7月24日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对称,即可能是5月20日前后。综合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3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DF;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填名称),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填名称)。(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填名称)轨道和(填名称)轨道之间。(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向。(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答案:(1)火星;土星;水星;金星(2)火星;木星(3)西;东(4)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解析:(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D为火星,F为土星;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
(2)根据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3)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均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主要有: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具有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该图反映了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
所以答案是:(1)火星;土星;水星;金星
(2)火星;木星;
(3)西;东;
(4)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
【小提示】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体积、质量适中);有充足的液态水。②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32、读“地理模式图”,回答问题。(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轨道附近(填数码),因为此处轨道附近的行星与太阳适中,所以条件适宜。(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的圈层结构,阴影部分能观测到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横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4)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代表的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代,在该地质年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事件中灭绝的物种有。答案:(1)④;距离;温度(2)色球;耀斑;日珥(3)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4)古生代;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解析:(1)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再根据行星轨道距日远近可判断,①为土星轨道;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④为地球轨道。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④地球轨道附近;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条件适宜。(2)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之间为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日珥。(3)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因此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古登堡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古登堡面下面的外核为熔融状态,横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4)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三叶虫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在该地质年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事件中灭绝的物种有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小提示】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3、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的运行轨道(填行星名称)。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特征。(2)若用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代、代。(3)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答案:(1)土星;地球;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2)古生;中生(3)日冕;黑子解析:(1)根据所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那么曲线①为土星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地球的运行轨道。根据所学可知,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征。(2)古生代和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期,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若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和中生代。(3)根据所学可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即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即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小提示】中生代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BC三层的名称A:B:C:。(2)太阳活动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是,它发生在层。(3)呈暗黑斑点状的太阳活动类型是,它发生在层。(4)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年,世界上许多地区气候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周期有一定关系,常诱发灾害。此外,太阳活动还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现象,两极地区也可能产生现象。答案:(1)光球;色球;日冕(2)耀斑;色球(3)黑子;光球(4)11;水旱;磁暴;极光解析:⑴读图可知,A是光球层,B是色球层,C是日冕层。⑵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方式,太阳活动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是耀斑,耀斑发生在色球层。⑶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方式,黑子呈暗黑斑点状,它发生在光球层。⑷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是11年,地球上许多地方年降水量的变化与黑子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常诱发水旱灾害。此外,太阳活动还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也可能产生极光现象。
所以答案是:(1)光球;色球;日冕。(2)耀斑;色球。(3)黑子;光球。(4)11;水旱;磁暴;极光。【小提示】本题考查太阳活动,比较简单。注意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也可能产生极光现象,极光现象只在夜间可见。35、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表示大气圈的层;②圈层的平均厚度是km;③层是的发源地;④表示。(2)②层在海洋和陆地的厚度差异是。(3)地壳和合称岩石圈。答案:(1)平流;17;岩浆;外核(2)陆地厚,海洋薄(3)上地幔的顶部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①为地面以上50—55km,为平流层;②为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③层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④为外核。(2)②为地壳,在海洋和陆地的厚度差异是: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3)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小提示】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图2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1)小行星带位于图1中行星和行星之间(填字母)。(2)图1中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为,从北极上空观察为时针。(3)图1中太阳大气层M表示。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全球农业倾向于。(4)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L;E(2)自西向东;逆(3)色球层;太阳活动高峰年;增产(4)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水汽充足,阴天雾天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失且地势较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解析:(1)图中显示,小行星带位于图1中L与E两颗行星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的分布位置判断,L和E行星分别是火星和木星。(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图1显示,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公转。(3)图1显示,太阳大气层M位于太阳大气的中间层,有明显的日珥,应表示色球层。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太阳活动强烈,被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4)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从图中直接获得,图中显示,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地区的太阳能贫乏原因应从大气透明度(天气)方面进行分析。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气候湿润,水汽充足,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度多盆地地形和山谷地形,容易形成地形雾,且多地形逆温、水平风力小,雾维持时间长,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不利于水汽散失且地势较低,空气湿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太阳能资源贫乏。【小提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37、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答案:影响地球的气候;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解析:太阳活动主要有3种:黑子、耀斑、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小提示】太阳活动主要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特别提示】
(1)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2)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3)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8、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A为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这些区域是由于而黯黑。(2)B是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3)C是层。答案:(1)光球;黑子;比四周温度低(2)色球;耀斑(3)日冕解析:(1)A是太阳大气最里面的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这些区域是由于温度低于太阳表面温度而黯黑。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所以答案是:光球,黑子,比四周温度低。(2)B是色球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所以答案是:色球,耀斑。(3)是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层。所以答案是:日冕层。
【小提示】太阳活动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2)主要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特别提示】
(1)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2)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3)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9、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完成下列要求。(1)A为界面,B为界面,G为。(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波。答案:(1)莫霍;古登堡;内核(2)横解析:(1)A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再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小提示】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40、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表示小行星带的是(填字母),其位于、(填天体名称)两大行星之间。(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性、性和性的特征,这为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3)图中表示地球的是(填字母)。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答案:(1)D;火星;木星(2)同向;近圆;共面(3)B;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解析:(1)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图中表示小行星带的是字母D,其位于火星、木星两大行星之间。(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的特征,这为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3)图中表示地球的是字母B。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存在。
【小提示】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4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1)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名称),相邻外侧的行星是(名称)。(2)图中C表示的是,B表示的是。(3)图中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轨道平面具,轨道形状具有。答案:(1)金星;火星(2)小行星;彗星(3)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解析:⑴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位置关系可知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金星,相邻外侧的行星是火星。⑵C属于小行星带,由许许多多的小行星组成。有长长的尾巴的是彗星。⑶从图中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具有同向性,大致在一个平面,轨道平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接近圆具有近圆性。⑷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所以答案是:(1)金星;火星(2)小行星;彗星(3)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的相关内容,以及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内容简单,记忆即可。42、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包括级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2)图中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中心天体是。(3)天体V的名称是,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4)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具有同向性,另外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还具有性、性。(5)地球特殊性体现在,内部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适宜;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周围存在;地球上。答案:(1)2;太阳(2)地月系;地球(3)金星;水星;地球;太阳(4)自西向东;近圆性;共面性(5)存在生命;温度;大气层;液态水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太阳、地球、月球,地球围绕太阳转,说明图中包含太阳系和地月系,即2级天体系统,其中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2)太阳系包含地月系,月球围绕地球转,所以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为地球。
(3)天体V位于太阳系第二轨道上是金星。位于太阳系第一轨道上是水星,位于太阳系第三轨道上是地球。地球位于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4)由于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其他运动特征还有近圆性和共面性。
(5)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这是地球区别于其他天体的特征,具有特殊性。内部原因是适中的日地距离和自公转周期使得温度的适宜,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大气层。温度适宜使得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所以答案是:(1)2;太阳;(2)地月系;地球;(3)金星;水星;地球;太阳;(4)自西向东;近圆性;共面性;(5)存在生命;温度;大气层;液态水。
【小提示】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各条件的原因:⑴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比较稳定;②安全的运行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⑵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适中;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并经漫长演化。③充足的液态水。43、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图示太阳大气结构中,人类用肉眼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是层,①②③发生的太阳活动依次为、、。(2)太阳活动的周期是_▲_。指出太阳活动发生时局部发暗的原因。(3)列举生活、生产中受太阳活动影响的三个例子。答案:(1)光球(或①);黑子;耀斑;太阳风(2)11年;原因:光球层中局部区域的温度比周边温度低,显得颜色较暗。(3)影响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高能带电粒子流和高纬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天气和气候,产生极端天气变化。解析:(1)据图可知,太阳大气分层从里向外依次分为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光圈层亮度最大,因此人类用肉眼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是光球层,①②③发生的太阳活动依次为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2)从太阳活动高(低)峰年到下一次高(低)峰年时间大约是11年,即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空气涡旋,光球层中局部区域的温度比周边温度低,显得颜色较暗。(3)太阳活动发生时,耀斑会影响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耀斑爆发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日冕层里的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流和高纬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黑子的多少会影响地球天气和气候,产生极端天气变化。【小提示】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22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44、下图是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描述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的一般规律是。(2)①区域太阳辐射强度高于赤道地区的主要原因是。(3)②地区太阳辐射较强的主要原因是。(4)③地数值范围大约是该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原因是。答案:(1)从赤道向两极(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青藏高原地势高而空气稀薄、云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3)晴天多,降水少(4)160—180;纬度低,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多解析:(1)从整体上来看,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数值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青藏高原是闭合的高值中心,太阳辐射强,主要因素是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3)②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降水少,辐射强。(4)该题的考点为闭合中心考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③地的等值线与大的相同,则判断③的数值范围是160~180。③地地处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比较多。
【小提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
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4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小题。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震源深度10公里。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地均有震感。(1)地震波是人类研究地球内部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A表示波,判断的依据是。(2)材料中所述地震,其震源位于①层,它的名称是。(3)据图推测,地球内部圈层中③物质可能是态,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横;速度慢(2)地壳(3)熔融(液态也可给分)。
纵波速度减慢,横波消失解析:(1)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图中A的波速比B慢,应为横波。(2)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圈层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①层位于地球的表层,应为地壳。(3)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图中D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因此D以下岩层③物质可能是液态(熔融状态)。【小提示】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46、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A,B,C,D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轨道和轨道之间;(3)近年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多次黑子和耀斑活动。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三大运动特征是;(5)图上反映出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案:(1)C(2)火星;木星(3)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气候异常,两极产生极光(4)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5)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日地距离适中解析: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故地球公转轨道的是C。(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3)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气候异常;两极产生极光。(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从北极俯视均为逆时针方向;公转轨道均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小;因此三大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5)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包括地球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自身条件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液态水温度适中。外部条件:①太阳的稳定性——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图上反映出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日地距离适中。
【小提示】(1)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它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中,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中。(2)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会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太阳活动使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干扰磁场,产生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的指示方向;太阳活动也和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47、读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岩层年代可以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和来确定。正常情况下,图中①②③④岩层中距今最古老的是(填数字)岩层。最年轻的是(填数字)岩层。该地层中的岩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和。(2)若①②岩层中有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则①②岩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陆地上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若②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则说明该区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3)若③岩层有大量的恐龙化石,简要说明该岩层所处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表现。答案:(1)地层中化石的年代;①;④;层理构造;存在生物化石(2)古生代;鱼类;两栖类;蕨类;暖湿的陆生环境(3)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盛;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解析:(1)化石可以确定岩层的年代和顺序。正常情况下,越靠下的岩层越老,越靠上的岩层越新,所以图中最老岩层是①层,最新岩层是④层。该地层中岩层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理构造,层状岩石常含有化石。
(2)三叶虫是寒武纪的生物,所以对应岩层①②是寒武纪时期的,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晚古生代,先后出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盛;如果②岩层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当时环境适合植被生长,植被茂密,温暖湿润。
(3)如果③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处于中生代,该时期以爬行动物为主,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盛行。【小提示】(1)古生代角度演化特点地壳运动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②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生物演化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②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③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公共知识培训课件
- 危重病人制度护理培训
- 2025年员工个人工作方案怎么写
- 动漫绘画课件
- 2025年员工下半年工作方案模板
- 2025年庆祝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
- 护理创新用具成果展示
- 市场行销管理
-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综合练习化学试题卷(三模)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2025届初三9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 (本科)审计(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
- GB∕T 3639-2021 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
-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总复习 教案
- 拖欠货款合同纠纷起诉状范本
- 幼儿绘本故事:迪迪不想原谅人
- 碳酸丙烯酯法脱碳工艺工程设计
- 巧用绘本提升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 计数型量具分析报告(Excel带计算KAPPA公式)
- 译林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试卷(江苏南京江北新区2021年真卷含听力答案)
- 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奖励审批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