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哪吒的原型可以迫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天王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即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天王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那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載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呲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止,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鏊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数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乓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有兄长军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材料二: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魔童哪吒处干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辞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来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兰太子”。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D.《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C.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子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D.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B.哪吒“制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干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岚起处有茶香朱以撒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显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光其安然坐下时,比行色匆匆时有了更多的松弛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在于内心。②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乔治•吉辛说:“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个人如此呢?”我想,此时的我,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③如果不是下起春兩,岚起寨的茶园里便都是一些忙碌的身影,她们的指腕炅活地翻转着。积年的经验,使她们采摘鲜叶时不必经过思索,便能做到准确而且迅捷。在指腕的翻转中,外人看到了美感,她们则看到了日常的真实不虚。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开始了由润泽到干燥的历程。
④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一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许多程序,一一做去我只记下了揉捻、炒青、烘焙。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在一起其实是各自展现差异。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察,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茶树一畦畦的,看似天生天养,从远处望去都如同无数的卧龙纹丝未动,然草木有本心,每一株茶树内部也各有差异。天下植物千万,人碗认茶为饮中上品,一定是历经了无数的试验,然后开辟茶山,种粒培养,各出滋味。茶农之于茶树可谓知音,知其所喜商度、方位、土壤。那些试图探求无限者,会不圖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身在井隅,心怀璀璨——我想,每位师傅在制茶过租中都会有如此向往。⑤我在成起察顶楼的阳台上坐下来,而不是匆忙地赶往某个景点。出外旅行时,所思所想异于平素,想的总是“松驰”“闲适”“岑寂”“清旷”这些字眼,便有了“坐下来”这个安放的姿态。在有些回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元人杨载曾如此形容:“波调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飛业小是不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是疾”相反的趣味。『如我在岚起寨的这些日子,说起来没有什么工作成效。闲坐花了不少时间,品茶又花了不少时间,没有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感悟一时也说不出有多少—它们潜沉于深处,不知何时才会砉然天开。不过,闲甜本之散地坐下来,如上茶水的浸润,的确使人松弛了不少。以前我觉得自己写文,写字在结构方面都有点紧,后来松了许多,我以为是慢功夫的成全。⑥古人认为山以不动为法。它的厚重、沉稳、坚硬;和人的生存相仿,很实在、真切,也都向前延伸。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踏实劳作,方能实现生存的延续。然而,碧座山的灵气,往往是由岚气来承担的,它缥缈随风,无一定之规地漫起、游移,任意西东。袅袅而起的岚气在情调和色调上都日人异于火烧云,它薄纱一般洁净、素淡,贝宇远处静静地欣赏,甚至不愿并口评说什么。岚气所形成的氛围无法让人说明白,那些说不明白的部分只可意会,让人心怀一种朦胧的陌生感、新鲜感。⑦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心想,人是让茶香唤醒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香气,茶香为人所喜,起始可能是偶然,慢慢地,不可替代。从鲜叶到此时的茶香弥漫,我想是接近圆满了楼下的制茶师傅已经很多个夜晚没有合眼了,如此茶香可以视为回报。一批茶做完的时候,他们的心绪便舒展起来。和茶香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书香,它们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来自植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大红袍异于白鸡冠,半天妖异于铁罗汉。每一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承载,旧版书不同于新版书,雕版印刷不同于激光照排。文土于书斋斜靠着,翻翻书,品茶,而后又翻翻书,甚觉畅适。
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一这是苏东坡说的,然而制茶师傅似乎不认可此说,嘱我还是先喝去年的茶,新茶放一段再说。关于理由,他只用了“退火”两个字。天下道理大抵相通-我到文房四宝店挑了一些宣纸回家,并不急用,而是囤起来,日后再说。待旧宣纸用完了,新的宣纸也火气销尽,平和温润,此时下笔便觉畅快。经过时日磨洗的纸,居然有这般效果—时日无语而行,某些因素于其中悄然化解,于是品质被提升了。有人来,送了一些老纸和老墨,它们还达不到古纸古墨的等级,却也使我期待之至。很迫地就把老墨硏了,把老纸摊开了,写一首清冷的宋词,感觉还真不同于以往,其中就有我对过往时日的敬長,时间让这些纸和墨都有资格冠之以“老”。新茶做成后,也在静静经历时日之变,这就不需人工参与了—一如同貴铜器爬上锈迹,八仙桌漫上包浆,全是时日的拿手好戏。当然,茶叶不需放置那么久长,它们在适宜的时候被饮用,的致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9我离开岚起寨时已是立夏之后。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维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有刪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岚起处有茶香”为题,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将岚气与茶香联系起来,描绘出山间去雾缭绕的画面,使文章富有诗意和美感。B.文章开篇描写茶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茶叶生长的优越条件,与后文茶香的独特并无关联。C.文中引用乔治•吉辛的话,表明能够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美景的人很少,旨在批评现代人缺乏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D.作者认为,在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有些时候,人在“只争朝夕”的劳作中无法体验松弛闲适之趣,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7.关于文中第⑦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是让茶香唤醒的”一句强调了茶香的独特魅力。茶香从偶然被人喜爱逐渐变得不可替代。B.文中提及制茶师傅多晚未合眼,“茶香可以视为回报”,体现出作者对师傅辛勤付出的认可与敬意。C.作者将茶香与书香相提并论,是因为二者均源于植物,且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D.文段把不同茶的审美取向和不同书的风格承载对比,意在突出茶与书的本质区别明显。8.文中第④段说“身在井隅,心怀璀璨”。请结合文本分析制茶师傅们是如何体现这一状态的。(4分)
9.文章结尾“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文本,从文学审美角度,谈谈你对它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雄,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曼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日:“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爺听嘴汗,居五六岁,益脉,有悴语,君乎,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鉴,这益甚。君泣语其徒曰:“番所为止干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痰解去,卧东都之城东,酒夜技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断曰“孔君、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可从史读诏目:“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日:“吾知之矣。”奏三上,及除君果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員元腹封还诏书上使谓员君旦看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冬汤泉,手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本相吊舌家。君卒之九寸亦目。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其年八月甲申,从葬河南河明衣广武原。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退处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惟公无分寸私,公荀留,惟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待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节选自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有删改)材料二:
(孔)戡,方严有家法,重然诺,尚忠义。卢从史镇泽潞,辟为书记。从史浸骄,与王承宗、田绪阴相连结,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戡每秉笔至不轨之言,极谏以为不可,从史怒戡,岁余,谢病归洛阳。李吉甫镇扬州,召为宾佐。从史知之,上疏论列,请行贬逐。宪宗不得已,授卫尉丞,分司洛阳。初,贞元申籓帅诬奏从事者,皆不验理,便行降黜。及戡诏下,给事中吕元膺执之,上令中使慰喻元膺,制书方下。戡不调而卒,赠驾部员外郎。(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给事中吕元膺A封还B诏书C上使D谓吕君曰E吾岂不知F戡也G行H用之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与《登泰山记》中的“崖限当道者”何式相同。B.“之”与《屈原列传》中“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的“之”意思相同。C.“谢”与《鸿门宴》中“哙拜谢,起,立而饮之”的谢”意思不同。D.“卒”,死。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之人的离世有着特定称谓。如“卒”指大夫之死,后死亡的通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孔线去世多目后,卢从史因曾多次抗命而被流放,朝延追赠孔蛾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以彰显对孔的认可。B.孔識对道义的追求极为执着,奋勇向前;对功名利禄却畏惧退避,像懦夫一样。C.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军统帅,起初很重视孔搬,但后来不听孔識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D.户从史为了阻止孔誠辅佐家相李公,上姿诬陷孔城,请求呢滴放逐他。在孔根去世后,深感愧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遂以痰解去,卧东都之城东,酒夜技乐之燕不与。(4分)
(2)从史浸骄,与王承宗、田绪阴相连结,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4分)
14.两则材料分别评价孔戡“为义若嗜欲”“尚忠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孔“为义“尚忠义”的具体表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菊郑
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题菊花黃
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谷诗“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露湿”点明时间是清晨,以细腻笔触描绘菊花被露水润泽的清新之态;“满池岸”则从空间角度,极言菊花香气弥漫之广,似可触可感。B.郑谷诗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突出菊花特点,在传统咏物框架中注人了个性化精神内核,语言质朴,用词贴切。C.黄巢诗中“飒飒西风满院栽”,“飒飒”从听觉角度描绘秋风,“满院”从视觉角度写菊花数量之多,营造出秋风中菊花繁茂的画面。D.黄巢诗风格豪迈奔放,“他年我若为青帝”直抒胸臆,毫无險晦,尽显其壮志豪情,情感表达极富感染力。16.两首诗同为味菊经典,却蕴含着不同情怀。从这两首诗里,我们能汲取哪些宝贵的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道理是相同的.(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自己幼年时的不幸遭遇,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3)宋代词人张先因常以“影”字人诗词,人称“张三影”;中国古代其他诗人也常借“影”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2题。家乡在皖西霍山。这里自古崇德尚文,腊月里“请对子”的传统
A
。打年货时,人们就会备好大红纸、墨汁,以供“请对子”之用。何谓“请对子”?①家乡人对犬门的对联非常考究,②认为对联是家庭的脸面,最能体现家庭的文化素养、家风传承,③所以一定要郑重地请学富五车的老者拟定,④把上年的收获、感悟,来年的愿景、渴望,⑤都凝聚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联里,⑥这是相沿成习的自觉。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现在,虽然自己也能拟联,但人们依然尊从“请对子”的习俗,一示重视,二含自谦,三显恭敬,觉得请来的对子,更具仪式感,貼在大门和庭院,喜气洋洋,火火红红,“门楼子”气字轩昂,神采涣发,这个年才过得有意义,心里才踏实。进入腊月,有名望、善书法的文化人,成为十里八乡的“香饽饽”,这家拽,那家请,一天到晚忙得
B
。谁是,多年积累的功力被乡来认可,他们倒也乐此不疲,依然愿往。按照约定的日子,家主早早上门请先生。听闻先生将到,周围的乡邻手拿准备好的红纸,也一起涌来,笑脸迎候。先生来到主家的堂屋,主妇忙着倒茶,主人敬烟,先生入座,稍事休息。一会儿,先生一声:“干活!”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忙不迭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先生诙谐地说:“那就劳你发财的大手,牵牵纸吧。”先生起身,来到桌前,从自己的行头中,取出大小不等的毛笔,顺势摆在笔架上。然后挑上尺寸相适的毛笔,在清水碗里沾了沾,提起来看了看,觉得可以,随手拿起墨汁瓶,拧开盖子,将墨汁倒入空碗中,顿时,浓浓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先生双手把铺在面前的红纸捋了捋,消除凹凸,使其平展。随后,提起笔,在盛着墨汁的碗里蘸了蘸,屏住呼吸,聚气凝神,挥毫泼墨,无拘无束,笔走龙蛇。少顷,一副对联即大功告成。主人边连声道谢,这把写成的对联移至空白地方晾着,等候收墨。大家围拢过来,一饱眼福,啧啧称赞。18.下列各项中的“请”,与文中“请对子”的“请”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请柬
B.请罪
C.请教
D.请辞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20.(1)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⑥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4分)(2)画波浪线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做修改。(2分)
21.文章第四段中运用了“沾了沾”“捋了捋”“蘸了蘸”三个短语,请任选两个说说它们与“沾”“捋”“蘸”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22.大门的对联最能体现家庭的文化素养、家风传承,爷爷拟写了大门的上联,请你帮忙拟写下联。(3分)上联:梅影临窗知守志下联:
四、写作
(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时间是我们最残酷的敌人,它从不等待,也从不怜悯,只会不停地向前奔跑。材料二:时间是我们最仁慈的朋友,它治愈了创伤,抚平了遗憾,让那些曾以为无法跨越的沟壑,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垫脚石。作为即将成年的你,在时代的巨变中,面对时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2.C3.C4.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答对一点计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5.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以上答案,答对一点计1分,对该点有分析再计1分,共2分。任意答全三点即可计满分。)6.A7.D8.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从事着辛苦、平凡的制茶工作,自鲜叶脱离母树后便开始辛劳付出,认真对待揉捻、炒青、烘焙等每一道程序。
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同时不囿于既往经验,不断追求创新,即便同一位师傅也会因情性、识见变化而使茶不同,展现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9.①从意境美角度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静谧、悠远的画面,人迹罕至的茶山,浮游的岚气,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茶山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茶树在采摘后开启新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尽管经历了采摘的“磨难”,但茶树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生活有起有落,有忙碌也有宁静,就像茶山一样,在经历了采摘的热闹后,又回归静谧,开启新的旅程。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本题共6分,每点2分。能准确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分析句子的审美价值,结合文本分析合理,即可得分。若要点不完整或分析不恰当,酌情扣分。如从语言美、结构美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得分。)10.CEG11.B12.D13.(1)于是以生病为托辞离去,隐居在东都城东,不参与有酒食歌舞的宴会。(“以⋯⋯辞”,以⋯⋯为托辞;“燕”,通“宴”,宴会;“与”,参与;各1分,句意1分。)(2)从史逐渐变得骄横,与王承宗、田绪暗中相互勾结,想要效仿河朔藩镇的做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浸”,逐渐;“阴”,暗中;“效”,效仿、效法;各1分,句意1分。)14.①孔戡辅佐卢从史,面对卢从史的不法和悖逆行为,他会私下规劝。②在卢从史对私下的规劝置若罔闻之时,孔戡就在众人面前直言责备,还带着僚属去力争。③在幕府中,孔戡“无分寸私”,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私利,尽心尽力辅佐,体现“为义”的纯粹。④孔戡坚守道义,不与有悖道义的卢从史同流合污,不惜以生病为托辞辞去官职。
⑤孔戡每次秉笔写到从史不轨之言,都极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业财税知识培训课件
- 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制约
- 传播学纲要(第3版)课件 第5、6章 群体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查房
- 高中地理课件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西北工业大学《建设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销售管理模块培训课程
- 湖南科技大学《影视话剧表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影视经典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湖南省株洲市7校高三第一次调研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广东省2024届高三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 压力容器操作培训
- 中国企业危机年度报告(2024)-复旦知微研究院
- 尿道狭窄诊疗指南
- 9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 宠物直播方案
-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
-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康复PDCA循环案例
-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查房
- 光伏并网前单位工程验收报告-2023
- 自动驾驶培训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