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高二语文新教材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_第1页
2025年春高二语文新教材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_第2页
2025年春高二语文新教材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_第3页
2025年春高二语文新教材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_第4页
2025年春高二语文新教材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有删改)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的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改)材料三: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那么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选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答案D解析A项“‘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可知“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而非“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B项“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分析,“重点照顾”错误。C项“《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错误。扩大了范围,材料二第二段说“《楚辞》中的《九歌》”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首先介绍了文集的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了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C.材料二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这篇前言体现了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了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答案B解析“主要运用了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错,文中没有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3.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上层社会。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答案B解析材料三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式。文章首先介绍了文集的基本内容;然后就其中一篇文章《论雅俗共赏》引出自己对“雅俗共赏”的理解;接着指出“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这种当前风气,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等。例证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③论据典型、新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如:先后运用了《诗》三百篇,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楚辞》中的《九歌》,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事例论据,典型且新颖。5.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家应该认识到,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应做到雅俗可共赏,都应注重艺术与市场的双赢,越是通俗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②“雅俗共赏”的作品,能抓住俗人和雅人的交点——人之常情,能引发其情感共鸣。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地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会葬送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大哥!”老三叫了声。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走?上哪儿?”……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没了华北,还有北平?”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铁啦?”“铁啦!”“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答案C解析“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理解不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答案A解析小说没有运用肖像描写。8.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②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美好文明。③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9.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受过高等教育。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做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面对老三的选择,他感到无所适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注]。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注伽蓝:佛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B.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C.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D.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答案B解析“不可”与“以死恐之”联系紧密,意思是“不可以用死来吓唬他们”,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刖其一趾”是“肉刑”的一种,两者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字义上有所关联。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黄发垂髫”“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轻。答案D解析应是“黥比刖轻”。刖,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用尽家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宾客常用黍米。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答案C解析由文本内容“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分析可知,用黍米待客不是因为节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兄弟俩(因为)分配财产不均衡,到了互相争吵、诉讼(的地步),李士谦听到后就拿出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和分得多的人的财产相等。(2)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乡里的人,碰上这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表达歉意。14.李士谦不认可别人赞赏自己“多阴德”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自己的理由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己做的善事别人都知道,所以算不上阴德。(2)他用耳鸣作比,认为阴德应和耳鸣一样只有自己知道。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伯父李玚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李士谦)十二岁时,被魏广平王元赞征用为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丧,居丧期间瘦骨嶙峋。李士谦守丧期满除服,舍弃住宅,将它作为佛寺。博览各种书籍,同时精通天文术数。赵郡王高叡以德行好推举他做官,(他)称病不去。隋朝拥有天下,(李士谦)始终坚守志向不做官。李氏宗族昌盛,每到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一定举行盛大宴会极尽欢乐,没有谁不大醉喧哗吵闹。曾经有次聚集在李士谦的住处,丰盛的酒菜堆满眼前,(李士谦)却先摆好黍子,对堂兄弟及子侄辈说:“孔子称黍子是五谷中最重要的,荀卿也说食物以黍稷为先,古人崇尚的东西,难道可以违反吗?”小孩大人一片肃静,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看到我们这些人不道德啊!”家中富有财产,自身却奉行节约勤俭,常把救济布施他人作为本分。有兄弟俩(因为)分配财产不均衡,到了互相争吵、诉讼(的地步),李李士谦听到后就拿出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和分得多的人的财产相等。兄弟俩惭愧敬畏,相互推让,终于成为善良的人。有牛侵犯他的田地,李士谦(把它)牵放到阴凉处喂养,(爱惜它)超过了牛的主人。看见有小偷割他的禾黍,就默默地躲避他。他家的奴仆曾经抓到偷粟米的人,李士谦安慰并告诉他说:“穷困迫使人这样,根据仁德不应该责备。”立即下令释放了那个人。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乡里的人,碰上这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表达歉意。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粟米,本来就是指望救济穷人,难道是为了求取利益吗?”因此全部召来借债人家,为他们设置酒食,对着他们烧掉了债券。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家争着来偿还李士谦的债务,李士谦一点儿东西也没有接受。有一年饥荒又很严重,李士谦用尽家中的钱财,给灾民做稀饭,靠这保全生命的人几乎要用万来计算。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之人,赵郡农民对他感恩戴德。有人对李士谦说:“您暗中做了许多善事。”李士谦说:“所谓暗中做善事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如同耳朵响,唯独自己能听到,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所做的,你们都知道,这怎么是暗中做善事呢!”李士谦平时常常写咏怀诗。又曾经谈论刑罚,它的内容大致是:“现在贪污受贿或盗窃财物严重的判死罪,这既残酷又无惩戒作用。俗话说:‘人民不怕死,不可以用死来吓唬他们。’我私下认为这种罪应当从肉体上惩罚,砍掉一个脚趾,重犯的砍掉他的右腕。小偷小摸应当判墨刑,再犯的就削掉他的三个指头,还不改的砍掉他的手腕,(如果这样),犯罪没有不能制止的。”有见识的人认为这些话很符合治国的根本。开皇八年,李士谦死在家中,时年六十六岁。赵郡男女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流着眼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吗?”会合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逐条陈述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先生一个谥号,事情被搁置没办成,他们就共同在墓前竖立了碑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村居初夏[注][南宋]陆游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D.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答案B解析“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并不是真的有雨声。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描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麦穗如黄云,蚕声如大雨的丰收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生活以及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③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一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3)姜夔《扬州慢》一词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烟柳画桥(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沈从文写的《边城》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作者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以及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杨马兵、天保、傩送,还有卖肉的屠户、过渡的客商、军营里的兵士……他们以跃动的生命力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这里________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不论贫者还是富人,都能在一种古朴的人情中________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即便偶尔有些________的说笑,但丝毫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人性之美。人们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里,依靠劳动生活,________,待人以诚,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没有文明社会里所谓道德、法律的束缚和制约;有的只是充溢着原始本性的人们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人类生命本能的淳朴和美好。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一部佳作。B.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佳作。C.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佳作。D.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答案B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缺少谓语动词“是”;二是“一部”位置不当;三是“乡土情”和“乡土味”应互换位置。结合选项,B项修改正确。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B.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C.翠翠与她的祖父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D.翠翠与她的祖父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答案D解析补写时应注意和后一句的暗含主语“翠翠”相一致,并注意“纯朴”修饰的词语。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迥然享受不假思索以人为本B.俨然享受不加检点与人为善C.俨然享用不假思索以人为本D.迥然享用不加检点与人为善答案B解析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迥然:形容差别很大。根据语境,应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