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_第1页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_第2页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_第3页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_第4页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内容1.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2.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3.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4.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放射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1898年居里夫人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的概念1899年开始用X线治疗皮肤癌,到1902年首例皮肤癌治疗成功1920年第一台庞大的深部治疗机1922年巴黎国际肿瘤大会上,Coutard和Hautant报告了放射线治愈晚期喉癌的病例1924年Failla首次倡导含有氡气的金属离子永久性置入肿瘤组织内,开始了正规的近距离治疗1951年加拿大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远距离钴60治疗机,并促成了远距离钴60治疗机的大批问世,使放射治疗后的患者生存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奠定了现代放射肿瘤学的基础和地位1951年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投入使用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1906年Tibndeau基于照射大鼠睾丸的效应实验,提出了一条基本的放射生物学法则:分裂旺盛,分化级别低敏感1920年Coohdge使用了放射线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制定出了放射剂量的单位伦琴1922年巴黎召开首届国际放射治疗会议,肯定了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1930年英国Paterx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系统,描述了组织间插植的剂量分布规律,推动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1932年由Coutard奠定了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天的分割放射基础,至今仍被认为是外照射剂量分割的经典模式20世纪40年代后期系统的开展了放射生物学研究。1953年英国Gray发现了放射中氧效应的问题,不久英国一位放射学家Adams提出了著名的“亲电子理论”1955年阐明了供血和供氧条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1956年Puck和Marcus利用哺乳类细胞增殖为集落的能力,发展了检测细菌存活率相似的接种技术,绘制出了历史上第一条离体的细胞存活率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细胞杀灭比例与放射线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细胞存活曲线,成为现代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标准模式对该门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4年Tubiana提出了肿瘤细胞在细胞动力学周期中可处于静止状态后增殖状态,为放射耐受提供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Steel为代表的放射生物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细胞动力学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最终Tithers系统地提出了放射治疗中需要考虑等生物因素,建立了放射生物学所谓的“4R”概念:即:放射损伤的再修复(repair)肿瘤细胞的再增殖(repopulation)乏氧细胞再氧化(teoxygenation)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rribution)4R理论至今仍是指导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以英国Gray研究所Glowler等为代表的放射生物学家们开展了放疗中时间、剂量、分割方式相应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L-Q模式,这一理论直接推动了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技术的开展1974年Adams等先后报道了甲硝唑和米索硝唑可以作为放疗增敏剂,能够提高临床放射治疗的疗效20世纪80年代Steel提出了第5个“R”,及放射敏感性(rediosensitivity)近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肿瘤放射治疗学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肿瘤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有着广泛的基础,并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高传能线密度及重粒子的应用离子在每个单位距离上释放的能量率定义为传能线密度(LET).主要包括中子,质子,核离子,重离子等中子射线具有明显的放射生物学特性(快中子氧增强比低),而质子和氦离子的剂量分布则具有Bragg峰,重离子的生物学剂量分布由于光子和电子。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常见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食道癌8-16宫颈癌55-65鼻咽癌40-50上颌窦癌22-25扁桃体癌40-50精原细胞瘤90-95霍奇金病70-75前列腺癌55-60膀胱癌25-35视网膜细胞瘤50-95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与手术联合应用术前术后术中与化疗联合应用诱导化疗同步化疗序贯放化疗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与热疗联合应用理论依据:1.肿瘤细胞对温热的敏感性较正常细胞高2.热对低氧细胞的杀灭与足养细胞相同3.加热能选择性作用于细胞周期中对放射线抗拒的S期细胞,并使S期细胞对放射线敏感4.加热可抑制放射线损伤的修复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加热与放疗顺序和时间间隔临床实践证明,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间隔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放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一.精确放疗技术的开展1.立体定向放疗技术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适形调强放疗技术二.非常规放疗技术的应用三.靶向治疗技术的探讨1.高LET射线Bragg峰的应用2.放射性核素靶向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