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4206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34481.1互联网+发展研究 144571.2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65271.3互联网+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3170721.3研究评述 42640参考文献 51.1互联网+发展研究“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产业”,使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渠道上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传播技术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5]。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检索关键词“互联网+”,结果高达741,007篇文献;硕博士论文63508篇,涉及教育、农业、电子商务、经济、经融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的本质是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一种向共享资源添加创新要素,使传统产业网络化、创新化的过程。慧文静(2016)互联网的核心是推动产业的“变革与创新”,使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发展道路转型。它加快了互联网在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方便了传统产业的使用,在互联网浪潮中寻找自身的扩展空间[6]。何迪(2017)“互联网+”在农业现代中的运用及发展研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互联网+农业流通的地位和必要性,推进三农互联网农业流通问题和产业融合[7]。德隆,迈克林(美国,1992)对“互联网+”网站的技术特点、管理条件等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信息质量、网络信息、用户体验、个人和组织影响力是信息成功的关键因素[[8]。伊斯才库勒(2001)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互联网+”网站成功的八个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企业、客户关系、网络技术、安全性和环境[9]。1.2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过在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检阅,发现目前国内外针对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最近十年,共计文献575篇,其中期刊231篇,硕博118篇。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茶旅融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上,但更多的是基于旅游业发展的视角,侧重于特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研究。在中国知网以“茶旅产业融合”为关键词搜索,得出如下规律(如表1-1):表1-1从2011年-2020年中国知网茶旅产业融合研究分析Table1-1researchandanalysisofChinaHowNetteatourismindustryintegrationfrom2011to2020发表年度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发布篇数2640154373主要研究方向对生态旅游模式的探究,以凤岗模式对贵州旅游提出新思路。“茶旅融合”对茶产业的助推作用,探索茶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大力推进物联网与现代生态茶产业融合,促使茶产业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茶旅融合互动发展对产业的促进作用,给茶产地乡村旅游业带来新思路。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对当地茶旅产业进行研究,打造茶叶品牌,建设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区,提升影响力。由表1-1可见,从2011年到2020年间,以每两年对不同阶段茶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统计进行一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2017年至2020年,茶旅产业融合研究成果呈现出跨越式的增长趋势。从2011年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初步兴起阶段,到2020年公众发布研究成果实现了数百倍以上的增长,茶旅产业融合发布成果的增多,不仅体现了我国对茶旅产业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从研究领域方面来看,从研究范围方面来看,经济范围包括文化产业、工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茶旅产业融合在研究内容上,大多结合当地茶旅在开发中存在的弊端与对策探索成为主要方向,同时用专业的数理模型、调查问卷法、SWOT分析法等调查游客的舒适度、体会感、茶企发展情况等综合研究茶旅资源融合开发现状。此外,茶旅品牌建设、茶旅纪念品、茶食品等相关延伸设计也在渐渐开展研究。从国内外研究对比来看,国内学者对茶旅产业融合研究多于国外学者。余沙沙(2014)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结合国内相关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总结雅安茶旅开发现状及存在缺陷,并根据当地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茶旅经济发展[10]。陈智慧(2015)在信阳市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中,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基本条件,吸收国内外重点茶旅地区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布局和对策[11]。罗琼菁(2017)以大田县茶旅融合发展探究为例,经过调查大田县茶旅产业发展的近况、优弊,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当地存在的困难和市场潜能。使用SWOT法和案例分析法,有指向性地提出大田县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策略[12]。国外学者对茶产业的探究重点集中在茶叶成分化学、茶树生物学、茶园植物学、茶叶经纪贸易学等方面,对于茶旅产业融合的文献相对较少。Jolliffe(加拿大,2006)发表文章《茶和好客》在国际现代酒店管理杂志上,阐明了茶与待客交友、商务经济之间的关联,指出了茶的实际含义,茶的发展及营销策略,如何用茶叶来增加经济利润[13]。Jolliffe(2007)在搜集世界各地学者数百篇论文的基础上,发行了《茶与旅游》一书,以茶文化旅游研究为核心,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包含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历程、交易情况、各地饮茶文化习俗等。他提出,茶文化旅游是公众对经济内需、茶叶消费、风俗习惯等产生真正的旅游需求[14]。Cheng-WenLee,Chi-ShunLiao(英国,2009)发布文章《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和感知中国茶饮料的品牌定位策略》。主要探讨了中国茶饮品牌是怎样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评价以及主要品牌之间的竞争。这项调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参考,茶文化旅游需要更多关注区位因素和品牌特征[15]。Jolliffe,Aslam(2009)《来自斯里兰卡的证据》发表在遗产旅游杂志上,对茶厂的实地考察、茶馆、茶舍的定性研究表明,挖掘茶旅的文化内涵是该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16]。1.3互联网+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互联网+时代带来便利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促进众多行业的发展。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基础农业,看似离互联网比较遥远,其实也在互联网影响下迅速发展,但仍需使用互联网拓宽茶产品销售渠道,宣传精品茶旅路线等,所以“互联网+”下我国茶旅产业的发展潜力深不可测。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互联网+茶旅”,结果共有418篇文献,其中硕博士论文有75篇;而以“峨眉山茶旅”为关键词检索结果为31条文献,硕博论文仅有6篇。李银萍(2017)以互联网+时代安溪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为例,从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四个角度分析当地茶产业的优缺点,提出发展对策,促进当地茶产业转型升级[17]。陈红(2017)以安溪县感德镇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为例,对感德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的探讨,建议发挥“互联网+”作用,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场;利用“互联网+”扩大城市知名度,进一步发扬安溪茶文化,实现以茶促旅[18]。杨玉雪(2017)以“互联网+”为背景,对贵州茶产业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互联网在贵州茶叶产业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另一个视角为“互联网+”下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建议[19]。菅紫倩(2019)以“互联网+农业”为背景,安化黑茶公共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为例进行研究,针对“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及营销手段,提出了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建设和推广的可行措施,为其他茶品牌和农业公共品牌发展提供参考[20]。马哈迪温(Mahadevan,2000)提出,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能够降低贸易成本,拓宽客源渠道。对消费者而言,互联网提供更多选择性,搜索成本降低,价格合理且高质量的服务,交易便利[22]。宫泽健一(日本,2000)在《中日农产品优势对比分析》中指出,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和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密不可分,它们的快速发展可以处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23]。奥佛尔和图希(AfuahandTucci,2001)认为,互联网已经打破了时空的壁垒,为信息产品提供了可替代、可扩展的分销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外部性来降低交易成本。他们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纯互联网式,即一个公司没有传统的商务模式;一种是混合式,即公司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互联网业务[24]。1.3研究评述我国对茶旅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究内容多姿多彩,但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现状相比,仍处于资源整合的浅层阶段。产业的延伸与组合、产品的装配与拼接,研究手段相对简单,将来的模式研究仍需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探索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茶文化旅游初步发展以来,学者们重点集聚在概念的界定、旅游模式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等几方面。随着茶旅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出发,分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等。同期,对茶文化内涵和体系的研究大多是从茶农和茶业企业的角度进行的,选址的重点是福建、云南等已经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名茶产区。而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的关注度相对不足。总而言之,国内很多学者针对茶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研究相对丰富,但面对“互联网+”时代背景,同时结合峨眉山茶旅产业进行研究的学者和文献相对匮乏。作为“中国绿茶之都”、“四川产茶大市”的峨眉山,区域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茶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机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从峨眉山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峨眉山茶旅产业发展现状下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宣传不到位,缺乏品牌知名度;(2)旅游资源没有整合、配套设施不完善;(3)茶旅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4)人文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从业人员。以前的研究者主要是对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或者茶旅产业分别进行探究,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更没有结合峨眉山本地的茶旅产业的独特优势进行研究。因而,本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精准地为“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促进峨眉山茶旅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措施,可为新时局下加快峨眉山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参考文献[1]吴普著《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40.[2]王婷.信阳市茶旅游发展状况调查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8:9.[3]韩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3.[4]张奎.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J].旅游产品开发,2014,6.[5]李银萍.互联网+时代安溪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8:10.[6]慧文静.电商模式下“互联网+现代农业”前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7]何迪.“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及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7.[8]Delone.W.H.,Mclean.E.R:Informationsystemssuccess:Thequestforthedependentvariable[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2,3(1):60-95.[9]Chan.G,Esichaikul.V:ElectronicCommerceandElectronicBusinessImplementationSuccessFactors[J].BLED2001Proceedings,2001,21.[10]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11]陈智慧.河南信阳茶业产旅融合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12]罗琼菁.大田县茶旅融合发展探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13]LeeJolliffe.TeaandHospitality:morethanacupp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06:9.[14]LeeJolliffe,Teaand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andtransformations[M].Clevedon:ChannelViewBooks,2007.[15]Cheng-Wen,Lee,Chi-ShunLiao.TheEffectsofConsumerPreferencesandPerceptionsofChineseTeaBeveragesonBrandPositioningStrategies[J].BritishFoodJourna1,2009:23-24.[16]JolliffeLee,Aslam,M.S.M.Teaheritagetourism:evidencefromSriLanka[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09,(4):331-344.[17]李银萍.互联网+时代安溪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8:10.[18]陈红.安溪县感德镇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19]杨玉雪.“互联网+”背景下贵州茶产业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20]菅紫倩.“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安化黑茶公共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19.[21]MahadevanB.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2000,42(4).[22]宫责健一,中日农产品优势对比分析[J].商贸经济,2000,(4).[23]AfuahA,TucciC.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McgrawHillIrwin,2001.[24]龚自仙.峨眉山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25]包杉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融资租赁协议合同范本
- 会员推广合同范本
- 单位厨房用人合同范例
- 加盟合同范本在
- 产销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水泥买卖的合同范本
- 包工简易合同范本
- 个人店员合同范本
- 高级包间服务合同范本
- 中标检测仪器合同范本
- 地理-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试题和答案
- 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
- 《陶瓷工艺技术》课件
- 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书
- 供电所安全演讲
- 深度学习架构创新-深度研究
- 供应链韧性提升与风险防范-深度研究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考核试卷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 2025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L∕T 5210.2-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