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20个常用文
言实词
❶爱
【词义推导】
“爱”是会意字,本义是“张口告人,心里喜欢“,后来又表示一
种行为或行动,有“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后来又
有“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也有“吝啬,舍不得”的意
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
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C
【词义例释】
①喜爱。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热爱。如: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②爱护。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如: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同““,隐蔽,隐藏。如:爱而不见,搔首曲蹦。(《诗经・静
女》)
【成语助记】
①爱不释手:爱,喜爰。喜爱到舍不得放手。
②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珍重爱
惜自己的名声。
③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
一样。形容十分爱重人才。
④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
一样。形容非常贪财、吝啬。
❷安
【词义推导】
“安”是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表示屋子,下边是一个
“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
安定。“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
“舒服、安逸”,后又有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
“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词义例释】
①抚慰,安抚。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
序》)
②安置,安放。如:安营扎寨。
③使……安定。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如:A.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⑤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如: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疑问副词,哪里,怎么。如: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⑦疑问代词,哪里,哪儿。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成语助记】
①安士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
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②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
仰的道德准则。
③安堵如故:安堵,相安,安定。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彼
此像原来一样相处安稳,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指相安无事没有
改变或十分安定。
④安身立命:安身,使……安定、容身;立命,精神上安定。生活
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⑤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❸被
【词义推导】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是“覆盖”在身上取暖
的,由“覆盖”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也是把衣服“覆
盖”在身上。
【词义例释】
(1)bei
①被子。如: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如: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遭受。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④表被动。如:A.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pI
①同“披”,穿。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
世家》)
②披散,散开。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
传》)
【成语助记】
①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后代的人民。
②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穿上坚固的甲胄,拿起锐利的武
器。指上阵战斗。本词通常写作“披坚执锐”。
③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
坑害。
④被灾蒙祸: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C
❹倍
【词义推导】
“倍”的原意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
“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词义例释】
①在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如: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
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更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同“背”,违背,背弃。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门宴》)
【成语助记】
①事半功倍:倍,加倍。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②倍道而行:倍,加倍。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③弃义倍信:倍,同“背”,背叛,违背。考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本词通常写作“弃义背信”。
④低贱,不值钱。如: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⑤庸俗,浅陋,自谦之辞。如: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
序》)
【成语助记】
①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
浅。
②北鄙之音:北鄙,北方边远地区。指股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
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③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指人看不见眼前的东西。
❼兵
【词义推导】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
兵、军队”。“空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臼出“战略、战术”等义。
【词义例释】
①兵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如:沛公兵十万。(《鸿门宴》)
③军事,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助记】
①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
际情况,空发议论。
②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
慌时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
③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磨快兵器,喂饱
战马。形容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
PeterZhangEdu)
④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
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❽病
【词义推导】
“病”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
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词义例释】
①重病。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②弊病,缺点。如: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③生病。如: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祭十二郎文》)
④使……成病态。如: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
记》)
⑤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
语・卫灵公》)
⑥责备,羞辱。如: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
俭示康》)
⑦困苦。如: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
⑧疲劳。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援苗助长》)
【成语助记】
①同病相怜:病,疾病。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②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
“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特别严重,
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③蚌病成珠: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
文章来。
❾察
【词义推导】
“察”的本义为“调查、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
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
楚、明白”。
【词义例释】
①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看清楚。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
事》)
②详审,细究,明察。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
论战》)
考察,审查。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
国也》)
③经考察后予以推举。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陈情表》)
④精明。如: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成语助记】
①明察秋毫:明,视力,眼力;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
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细
小的问题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②察言观色:察,纽看;色,脸色。观察言语和脸色,揣摩对方的心
,思、O
③习焉不察:习,习惯;察,觉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
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朝
【词义推导】
“朝”本义为“旦晨”,读Zhao;古代大臣在早晨拜见君主,故
有“朝见”之义;由“朝见”引申而有“朝廷、朝代”之义。
【词义例释】
(1)chao
①诸侯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如:相如每朝时,常称
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接受朝见,使……朝见。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c如: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⑵zhao
早晨。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成语助记】
①朝三暮四:朝,旦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
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②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
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③朝闻夕死:朝,旦晨。形容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很热切。
曾
【词义推导】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
经”。
【词义例释】
(1)Ceng
①曾经。如: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
序》)
B.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②竟,竟然。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
移山》)
竟然,连。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
③同“层”,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⑵zeng
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或晚辈亲属C如:高曾之时,隙地未
尽辟。(《治平篇》)
②同“增”,增加。如: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语助记】
①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指时间过去没有多
久。
②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非常开阔,对比较
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驭”,由这一意义引申出“驾车、乘车、乘
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
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
“兵车”,后又做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
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⑴ch6ng
①驾,坐。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升,登上。如:荚彼施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③趁,顺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凭恃,依仗。如: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毒传》)
⑤冒着。如: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2)sheng
①一车四马的合称。如: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
论》)
②量词。如: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助记】
①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②乘风破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无惧困难,奋勇前
进。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③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
化为副词“实在,的确“、连词“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①诚心。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确实,的确。如: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③果真,如果。如:君人者,诚能见可欲贝!思知足以自戒。(《谏
太宗十思疏》)
【成语助记】
①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
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②心悦诚服;诚,真诚。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含褒义。
③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是君主时代臣子向
君主上奏章时所月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
心谨慎、害怕不安的样子。
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的台阶”;“任命、授
职”正是在“宫殿的台阶”上进行的;“台阶”要经常打扫,故
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
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①殿阶。如:扶辇下除。(《苏武传》)
②去掉,清除。如: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③修治。如: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④授官。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⑤流逝,过去。如: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
【成语助记】
①除旧布新:除,破除。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做谓语、定语。
②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
或邪恶势力必须〒净彻底。
辞
【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
“不接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
“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
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
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①借口,托词。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
颛臾》)
言辞,文辞。如: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
赵》)
②一种文体。如:《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告别,辞别。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推辞,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⑤计较。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⑥供词,审讯。如: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成语助记】
①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含褒义。
②不辞辛苦:辞,推托。不怕劳累和辛苦c
③不辞而别:辞,告辞。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从
【词义推导】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
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的意思;“随从”一般是较亲密
之人,顺理成章地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之义。
【词义例释】
(1)C6ng
①跟随,追随。如: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B.庵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之死》)
②依顺,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从事,参与。如: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④随着,紧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⑤使……跟从,带领,率领。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⑥指堂房亲属。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⑵zdng
同“纵”,合纵。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
论》)
【成语助记】
①便宜从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
处理。
②唯命是从: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③从容不迫: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含褒义。
④舍从连衡;从,同“纵”;衡,同“横”。联合抗敌。
殆
【词义推导】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
因果关系,“殆”引申后又可虚化为表推测的副词。
【词义例释】
①危险。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②疑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懈怠。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④大概,恐怕。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
钟山记》)
⑤几乎,接近,差不多。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
论》)
【成语助记】
①百战不殆:殆,危险。成百次打仗都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
含褒义。
②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③车殆马烦:形容旅途劳顿。
④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⑤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当
【词义推导】
“当”原意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面对
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
合、适当”等义。
【词义例释】
⑴dang
①对着,面对。如: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
志》)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②对等,比得上。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应当。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⑤掌管,主持。如: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⑥面对,遇到。如: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⑦值,正在。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⑧必定,一定。如: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并序》)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⑨将,将要。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判决,判罪。如:恐未能尽当其罪。(《后汉书》)
⑵ddng
①符合。如: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如: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③抵押,两者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
原列传》)
④同“倘”,如果。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六国论》)
【成语助记】
(1)dang
①首当其冲:首,最先;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指最先受到
攻击或遭遇灾害。
②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③罚不当罪:当,相当。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
或过重。
④当仁不让:当,面对。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
让。
⑤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⑥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⑦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
⑧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腿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
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⑨一夫当关:当,日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⑩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把握时机亳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2)dang
①安步当车:安步,缓缓步行;当,当作。慢慢地行走,就当是坐
车。
②长歌当哭:当,当作。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多指用诗文抒发
心中的悲愤。
道
【词义推导】
“道”本义是“入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
“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
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
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
“思想、学说”。
【词义例释】
(1)dQ0
①道路。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
之武退秦师》)
②途径,方法。如: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
论》)
③风尚。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道义。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主张,思想,学说。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过秦论》)
⑥天道,自然的规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
解牛》)
⑦原则,主张。如: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⑨说,讲。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ddo
同“导”,引导,疏导。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
传》)
【成语助记】
①道貌岸然:道貌,严肃正经的外貌。原形容神态庄严。现常用
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②微不足道: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③任重道远: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
经历长期艰苦奋斗。做谓语、定语,含褒义。
④背道而驰:道,道路;驰,车马疾行。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
反。做谓语。
⑤津津乐道:乐道,喜欢谈论。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⑥志同道合:道,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志
向”,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
合。做谓语、定语。
得
【词义推导】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即有“收获”,也说明“能做
到”,“实现”了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
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
“应该”。
【词义例释】
①取得,获得。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关雎》)
②心得,收获。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③得意,满足。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
将至。(《兰亭集序》)
④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能够。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⑥融洽。如: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⑦适宜,得当。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⑧具备。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⑨必须,应该。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成语助记】
①相得益彰: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配合得好,双方的能
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做谓语,含褒义。
②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蜀。比喻
贪得无厌。做谓语、宾语,含贬义。
③怡然自得;怡然,喜悦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形容愉快而满
足的样子。
④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⑤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做谓语。
度
【词义推导】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
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
出“尺度”之义,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之义。
【词义例释】
(l)du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如:巳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郑人买履》)
②限度。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如: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度量,气度。如:常有大度。(《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如: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⑥次,回。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
龟年》)
⑦谱写,作曲。如: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
慢》)
⑧过。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du6
①计算,衡量。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
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成语助记】
①暗度陈仓:度,过。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②风度翩翩:风度,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翩翩,形容举止
洒脱。举止洒脱,气质不凡。
③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
变化。
④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
害等放在心上。
⑤度长繁大:度长,用尺量长短;紫大,用绳子量物体的粗细大
小。比量长短大小。
非
【词义推导】
“非”本义为“违背”,引申为"不对的,不合理的”。做动词
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词义例释】
①不对的,错误的。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
来兮辞并序》)
②责怪,认为不对。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逍遥游》)
③不是。如: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
共鉴。(《陈情表》)
⑤没有。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成语助记】
①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
误。含贬义。
②无可厚非:厚,深重;非,责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
有缺点,但应予以谅解。做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③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一般人达不到的玄妙的境
界。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含贬义。
④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议论的。表示
言行合乎情理。
⑤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
的。
复
【词义推导】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可引申为“回复”(话回
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等,虚化为副词意
“再、又”。
【词义例释】
①返回。如;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恢复。如: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④禀报。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
事》)
⑤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
西村》)
⑥再,又,还。如: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成语助记】
①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
地循环。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②万劫不复: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C
③死灰复燃:复,再,重新。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
多指坏事。
④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形容变动不
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⑤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负
【词义推导】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
为“承担”,如“负债”;背上物,即物有所“靠”,可再引申为
“依仗、凭借“;古代用“北"表示“败'',而"北”与“背”
谐音,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辜负”人(自己或他
人)。
【词义例释】
①背着东西。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担负,支撑。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
赋》)
使……承担。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③凭借,倚仗。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④享有。如;久负盛名(成语)
⑤背。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⑥背弃,违背。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
相如列传》)
⑦辜负。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并序》)
⑧蒙受,遭受。如: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⑨失败,战败。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成语助记】
①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
人认错赔罪。
②不负众望:负,宴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词义上,“深孚(使……信服)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
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
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③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
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④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
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做谓语、定语,含贬
义。
⑤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盖
【词义推导】
盖,原指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
的盖子和车盖”之义。做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
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词义例释】
(1)gai
①古称伞(盖)。如: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盖住。如: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遮盖。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胜过,压倒。如: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之死》)
④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游褒禅山记》)
⑤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如: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用在句首,不译。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⑵h6
同“盍”,何,怎么。如: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
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故
【词义推导】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
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即是无
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
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
之义。
【词义例释】
①缘故,原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
相如列传》)
②旧交,旧交情。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③旧,旧时。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过去,从前。如: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④衰老。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⑤故意,特意。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
门宴》)
⑥仍然,仍旧。如: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并序》)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⑦固,本来。如: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⑧所以。如: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成语助记】
①欲擒故纵:故,故意。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
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②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得到新
的理解和心得。乜指回顾过去,认识现在。
③故步自封:故步,走老步子。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含贬
义。
④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
来。
顾
【词义推导】
“顾”基本义是“回头看”,由“回头看”可以引申出“访问、
拜访、照顾”之义,再进一步引申出“顾念、顾惜”等义。
“只”“只是”作为副词使用。
【词义例释】
①回头。如:相如顾召赵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视。如: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促织》)
②顾念,顾惜。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陇西
行》)
顾虑,顾及。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关心。如: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③看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只是,不过。如: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
轲刺秦王》)
⑤岂,难道。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成语助记】
①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②义无反顾:义,道义,正义;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
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含褒义。
③不屑一顾:顾,看。不值得一看,轻视、看不起。
固
【词义推导】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
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
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
然”等义。
【词义例释】
①险要地势。如: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
②巩固,安定。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牢固。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③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④坚决,坚持。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本来。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成语助记】
①根深蒂固: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②固执己见:固,固执、顽固;执,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
肯改变。
归
【词义推导】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去另一个
家,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故“归”有“回家”“回
国”之义。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
字而有“赠送”之义。
【词义例释】
①旧指女子出嫁。如: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返回。如: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归还。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用如列传》)
④归向,归附。如:而皆背晋以归梁。(《五代史伶官传序》)
⑤结局,归宿。如:天下同归而殊途。(《周易•系辞下》)
⑥归到一处,汇聚。如: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
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整体义为“这位女子就要出嫁
了”。
国
【词义推导】
“国”的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C“国都”是一个国家
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
义。
【词义例释】
①国家。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
秦师》)
②国都,京城。如:A.蚤起,施从良人之用之,遍国中无与立谈
者。(《孟子•离娄下》)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矣。(《岳阳楼记》)
③国事。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过
【词义推导】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
过“了别人,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程度或限度会变得“过分”,
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
备”。
【词义例释】
①过失,过错。如:君子博学而F1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犯错误。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走过,经过。如: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到,来到。如: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③胜过,超过。如: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过分,过于。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
记》)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⑤拜访。如: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助记】
①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
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②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健隙前一闪而过。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何
【词义推导】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
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
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
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词义例释】
(l)h6
①什么。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为什么。如: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③怎么。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助词,无实义。如: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⑵h6
同“呵”,呵斥,呵问。如: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
兵而谁何。(《过秦论》)
【成语助记】
①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②何足挂齿: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语。
③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
错。
恨
【词义推导】
“恨”的本义是“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
之义。
【词义例释】
①怨恨,仇恨。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遗憾。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出师表》)
【成语助记】
①相见恨晚: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②遗恨千古:遗恨,至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遗留的怨恨永远存
在下去。
胡
【词义推导】
胡,原指“兽类颔下的垂肉”,古时匈奴等一些少数民族多吃兽
肉,故又称北方边地、西域各民族为“胡”。
【词义例释】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如: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②什么。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何,为什么。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族不归?(《归去来兮辞井
序》)
【成语助记】
①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
坏事。含贬义。
②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对坏现象表示感叹。
患
【词义推导】
“患”的本义是“担心、忧虑”,患由“串”和“心”组成,一
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
患、麻烦”之义。
【词义例释】
①忧患,祸害。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忌讳。如: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③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
传》)
【成语助记】
①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②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
或祸害于尚未发刍之前。
或
【词义推导】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
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之义C
【词义例释】
①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