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速递1.(2024.4·浙江高考·12)视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推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学问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照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一般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依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凹凸,故③错误;依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起先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2.(2024·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更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旧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旧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3.(2024.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气。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起先 ②新式交通工具变更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依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更,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确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2024·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事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加,这个应当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成功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斗争已经成功,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5.(2024.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照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旧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项错误。6.(2024·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子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持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顾恺之潜心探讨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意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装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7.(2024·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更,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D项正确。8.(2024·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头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24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更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削减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削减,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缘由之一,这一变更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9.(2024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头,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头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解并描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故D项错误。考纲解读考点内容说明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更。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更的缘由、表现及影响。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缘由、表现及影响。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问梳理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更一近代社会生活1.缘由(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鸦片斗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斗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起先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更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更大,农村变更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调;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头)(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提倡“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消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头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记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4)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马路(1)20世纪初,汽车起先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马路网。3.水运(1)19世纪70年头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2)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3)20世纪90年头后,受铁路、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记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先。(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二通讯工具的进步1.表现(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3)电话①19世纪80年头,外国起先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②新中国成立后,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变更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宣扬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心日报》等绽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蒸蒸而上的景象。二影视业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先起步。(2)20世纪20年头以后,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起先试播,标记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1)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便利;变更了人们的生产、消遣方式。考点精讲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更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验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更较快较大,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提倡、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同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典例.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头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A.坚持传统 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答案】C【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有的穿旗袍,有的穿裙子,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主动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更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提倡,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更。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殊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典例.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照旧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化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分新旧学的标记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听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更的缘由及表现考点精练1.(2024·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装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今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呈现特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答案】A【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装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今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2.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宠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特地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同等”。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肯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同等成为社会新风尚【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同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3.《女学报·做学生的欢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像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更【答案】D【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更,故D项正确。4.(2024·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答案】B【解析】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5.(2024·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倘如病情严峻,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高校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超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超”,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成因及特点(1)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限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限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业的发展。(2)特点①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③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典例.(2024·海南海口模拟)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头,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调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1874年”人力车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至30年头,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说明近代交通发展缓慢。本题易误选B项。黄包车仍旧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头仍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构图解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考点精练1.(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方法,在奏折里特殊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牵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方法,在奏折里特殊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2.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即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奇妙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变更【答案】B【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即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奇妙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3.“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旺盛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学问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学问的传播”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近代报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斗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扬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典例.(2024·河北唐山模拟)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阔戏迷和一般百姓的宠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干脆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答案】A【解析】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辨析比较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