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日标]
(一)探究目标:
L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受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
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情感目标: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三)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八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水杯(含常温水)、玻璃黑板、湿布、湿毛巾、教学课件、酒精灯
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写字游戏
(一)师:找学生在玻璃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水”字,同学们仔细
观察它有什么变化?
(二)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学生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毛巾写的那个水字,慢慢地要消失了
生:有的地方干了,有的地方还有水迹
生:水在不断的消失..…
新授:大家已经看到我们用水写的字在慢慢地消失,那么水到哪
里去了?
板书《水到哪里去了》
二、归纳蒸发的概念
看一看: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跑到空气当中去了!
师:这就是蒸发。那么蒸发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有什么秘密呢?今
天我们就要揭开蒸发这
个秘密!
师:教室里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变化,即常温下)
水消失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慢慢地)
水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水变成水蒸气)
跑到哪里去了?(散发到空中)
师:这就是蒸发,学生把发现的结果归纳成蒸发定义。
板书: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
叫做蒸发。
三、体验蒸发
既然大家知道了什么是蒸发,那么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水蒸发的现
象
手指蘸取水抹到手臂上,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当水抹到手臂上的时候是谅谅的感觉,不一会儿就不凉了,
因为水慢慢地消失了。
生:这个过程就是蒸发!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凉凉的感觉呢?(猜
想)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蒸发是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热
量,所以我们会感觉谅凉的。
学生举例生活中水蒸发吸热的事例(洗完澡谅快、游泳后觉得冷
等等)
师:同学们又对蒸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
些蒸发的现象?
四、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生活中很注意观察,那有没有发现水蒸发的快慢受哪
些因素影响呢?
学生猜想:温度、面积、风
-起实验研究蒸发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1)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
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的越慢。
(2)水的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
水的表面积越大水蒸发的越快,表面积越小蒸发的越慢。
(3)风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
风力越大水蒸发的越快,风力越小水蒸发的越慢。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要想让一
件衣服干得快,怎样做?
五、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
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
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
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
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整堂课能够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能做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又动脑,办法学
生自己想,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体
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水沸腾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
化。
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
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
料袋、夹子等
[导学过程]
一、聚焦
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
胆地说出你的看法。
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探索
活动一、说一说或画-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
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
2、能听到什么?
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
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1、教师演示实验:
⑴组装器材。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⑶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边加热-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客
方法。
⑷安全提示。
2、学生分组实验:
(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
(3)具体操作方法: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
间。
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提
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
(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
(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
(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
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
(2)水沸腾后,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吗?
(3)我们看见了哪些现象?
3、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
(1)温度计上的100"C是怎样规定的?
(2)你知道水变成气体后,它的体积有什么变化?
(3)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吗?
(4)你能区分蒸发和沸腾吗?
4、小结:水在100°C时会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再发生
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体积
会大大增加。.
四、拓展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烧开水时水温不到ioo”c就开了。其原
因是()。
A.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多属温泉水
B.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使燃料燃烧不充分,致使热度不够
C.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压力低于内地
D.青藏高原地区天气太寒冷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
这节课,学生们将要观察水结成冰后有什么特点,例如冰是有固定形
状、确定体积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到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大了,在冰
块托盘中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
怎样产生的,即水是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开始结
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亲身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烧杯;塑料杯1只、冰块
1杯、试管(试管架)1支、小半杯纯净水、水温计1支、食盐、筷子1
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游戏:同学们,想知道这两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我请一个
同学上台来摸一摸,但是,不准偷看,好吗?
2、学生参与。
3、你能告诉大家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吗?)
4、追问: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能说说理由吗?
(冰很冷,固体.…是热的,液体
5、哦,他是从冰比较冷,水比较热这个特征判断出来的(揭开盒
子)。看来,这位同学很善于利用“手”这个感觉器官进行感知、判
断。除了手,我们还可以“用眼睛来,看:用鼻子来….闻,,・・,
(追问:在实验室里怎么闻、尝?)
二、冰的观察
1、揭题明标:冰和水,本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通的物体。今天,我
们就要借
助感官,观察冰是怎么样的?同时,我们还要一起来研究水在什
么温度时开始结
2、[课件:维恩图]问:这张表你会填吗?怎么填?
3、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实验盘中的冰与水,
找到它们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并用简洁的文字记录在表上。
4、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指导。
5、汇报。[课件:维恩图]
(1)谁能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共同特点:无色、无味,无气味、透明…
[课件:相同点]
(2)它们不同的特征有哪些?
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水:无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柔软....
[课件:不同点]
6、教师指课件,引读:通过比较、观察,我们知道了冰和水相同
的特征有一一;不同的特征有一一。我们还知道水是液体,那冰呢一.
(板书:液体固体)
三、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液体的水是怎样成为固体的冰呢,大家有兴趣研究吗?!
2、猜测:那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才会结冰呢?(学生猜测2-3次)
(0°C,-2C,-10-....
小结:老师把同学们的猜测归纳起来,意思就是水在“低温”下
才能结成冰。
是吗?[板书:低温]
3、测试:现在,老师请各小组用温度计测出试管里水的温度。看
哪组测得又快又准!
4、学生分组测水温,然后汇报。
5、问题与方法: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让老师知道了今天的水温大
约是…前面,大家说到了水在“低温”下才能结冰,而现在的水
温却大约有...°C,.温度还比较高。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怎样才能获得
“低温”,使试管里的水结冰呢?[请阅读P49,然后再回答老师]
⑴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冰。
⑵在碎冰中加入大量食盐。(追问:为什么要加大量的食盐?请阅读
P49.的第三段)
⑶在塑料杯外裹一张干毛巾。(请同学们看图,你还发现需要注意什
么?)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了实验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实验的步骤。[课件:实验步骤]齐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请齐读“实验要
求”
[课件:实验要求]
(1)温度计和试管容易破碎,使用时注意安全;
(2)实验中,要注意观察,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3)善于发现问题,小组交流时声音要轻。
7、追问:老师想知道,我们今天的实验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水
刚开始结冰]
小结:对。老师还希望你们能及时地把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下来。
提醒:为了让水受冷均匀,请实验中各组用温度计轻轻地搅动试
管里的水,这样,还能及时地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呢!
8、出示实验记录表。这张记录表,你们会填写吗?[重点强调“记
录变化,“开始结冰”]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记录表.
研究的问题: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
实验哭材,塑料杯、冰块、试管乃纯净水、水温计、食盐、筷子
等。
水开始结冰时
水温的大约每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的温度
变化
ttt
水在_匕开始结冰;
我们的
是因为—的变化,水才结冰;
发现
9、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研究的问题、方法,知道了实
验的注意事
项。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先请组长上台领冰,然后再按要求
分组实验。(教师加强指导,约10分钟)
10、汇报。
⑴哪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组实验的数据和发现?!
(2)追问: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逐步下降)
(3)小结与处理各组“误差”:老师发现个别组的结论与其他组有
些差异,得出水结冰的温度不一致。我想,这里有温度计的原因,也
有实验方法的原因。
科学家们曾经也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大多数组一样
一.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是温度的变化使水结冰了。
(板书:温度、0C)
11、小结: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
学、规范地实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
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自己吧!
四、拓展与延伸4分钟
1、总结: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运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
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3、延伸: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观察,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
发现!
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第3课《水结冰了》和第4课《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
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
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
(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先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
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
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
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通过这项活动,学
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
力、表达能力不强。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已经都观察过冰的融化,
但并没有真的去研究冰在什么温度开始融化,冰融化时向外界吸热还
是放热,以及对于冰融化时的状态变化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过,只是
知道会从冰变成水,部分学生可能知道从固态变成液态,这些都是学
生在学习时知识的前概念,在这些已有的知识前提下,认真观察实验,
并分析表格的记录情况,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冰融化的过程的状态变化
和温度变化。
[教学策略]
1、采用拟人化的故事教学“冰娃娃变魔术”,贯穿教学过程,符
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又富有童趣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先根据己有的经验猜测再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设计并完善方案,再进行实际操作,分析,验证猜想,
条理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及素养。
3、采用提升学习体验的策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到
生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oC,冰的温度升至oC时开始融化;冰在融
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C,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
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⑴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⑶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
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问题启发式教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1个烧杯(内盛小半杯冰块)、4支温度计、1个可封口的小塑料袋、
1块冰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课件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一一冰娃娃,你见过冰娃娃
变魔术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多媒体播放:冰变成水)
冰娃娃跑去哪儿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冰融化
了)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跃跃欲试,想方设法要拆穿其中的
奥秘,不知不觉学生已经进入思考如何观察冰的融化了。]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研学问题:冰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活动一:探究冰融化的过程
1、猜测
猜一猜冰块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
2、设计实验方案
⑴结合课本第50页
(2)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
(3)各小组汇报,完善方案。
3、实验验证
实验要求:
(1)小组注意分工合作
⑵合理放置温度计。插入碎冰的温度计,玻璃泡充分与冰块接触;
测量杯内空气的温度计不能接触到冰;测量烧杯外壁的温度计要紧靠
杯壁;
(3)观察、记录并分析数据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室温:第小组
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温度
沐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
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盛冰烧杯内
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
壁空气温度
远离林块处
空气温度
各小组分工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oC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紧靠
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是因为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
收热量,并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C。(板书:冰在融化过
程不断从周围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对于冰融化有较多的经验,但缺少对本质属性的认识,让学生猜
测,再通过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而,若按课本的方法,其实是不能
完成教学目标的,本课还有一个目标是要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不断从
周围吸收热量,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完善方案,设置了4
个温度计来观察冰的融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动手操作,
获得科学概念,体会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能获得更多
的发现]
活动二:加快冰的融化
在魔术要结束时,冰娃娃跑出来说:“我在变身的时候有时候快,
有时候慢,你有办法让我变身得快一点吗?”
根据前面的原理,怎么样让冰融化得更快呢?
(1)结合课本第51页内容
(2)小组讨论并设计比赛方法(只改变••个条件)
比赛规则:
(1)只改变一个条件(只采取一种方法)
(2)记录每个小组使冰块完全融化所需的时间;
(3)塑料袋的袋口要一直保持密封。
思考二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总结二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设计冰触化得快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思考促进冰融化的因素,并通
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
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三、学以致用,应用生活.
请你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应用到冰融化的原理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冰融化的原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四、总结评价,畅谈收获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冰融化了,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能得到几颗星呢?
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
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
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
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
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
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
出问题一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徼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溶解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
欣赏-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
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
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
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
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
读得真好!)
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耍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
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
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用完记得放回原处。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
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3、实验过程
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
(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
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
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
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
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
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
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
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
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
食盐(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
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
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
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
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
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
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牛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
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
置-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
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
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
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
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
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
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
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
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
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
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
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
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
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
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
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二
1、知识与技能:认识搅拌、加热、压碎等方式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速度。
2、过程与方法:设计相关的实验计划,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认真负责、科学严谨
的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实验记录表
学具:全班分为4个组(每组4人)
每小组:3个烧杯、2根搅拌棒、
冷水/热水、冰糖块/颗粒、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猜谜语.(指名)
2.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
--试水甜吗?(选--生试喝)
生:不甜。
3.师: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
生:糖还没有溶解。
4.师:有什么办法能较快地喝到糖水?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一)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L出示课件.
2.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小小科学家,
来亲自验证一下。
3.课件出示实验耍求和实验步骤。(指名读)(集体默一遍)
4.师发实验器材.
实验提示二(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⑵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
⑶注意实验安全。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结论:实验在热水里溶解比冷水里溶解的快(也就是跟温度
有关)。板书:温度
(二)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师:我们已经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怎样证明搅拌与溶
解快慢的关系呢?
2.出示课件(指名读、齐读)
3.发放试验记录单二,小组讨论填写。
4.师发放实验器材。
5.师强调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6.小组代表汇报,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三、拓展
1.师:同学们实验做的那么认真,老师奖励给每个人一颗糖,想一想,
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的更快呢?
2.出示课件。
3.小组讨论。
4.指名。生1、生2.
5.课件展示。
6.“咬碎”也就是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板书)
7.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指名)
生:洗衣服、炒菜放盐、冲牛奶、吃药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
搅拌、颗粒大小。(展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课件)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
《分离食盐与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第1章第7节《分离食盐
与水》O.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了解食盐能溶解于水。
2.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溶解在水中和食盐也能重新被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食盐能溶解于水。
2.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3.会用酒精灯加热,从盐水中把食盐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万法:
1.了解食盐能溶解于水。
2.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3.会用酒精灯加热,从盐水中把食盐分离出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食盐能溶解于水,正确使用酒精灯。
(二)教学难点:知道减少食盐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
的实验操作讨程.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学生实验6组,教师演示实验1组,分别为:酒精灯、石棉网、
三脚架、蒸发皿、火机、12个烧杯(其中6个烧杯装预先准备好的
食盐水)玻璃棒、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闪闪红星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出
示一些缺盐症的图片),人体缺盐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及身体四
肢无力的症状,说明食盐对人体的重耍性。
利用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中主人翁潘冬子将食盐溶解于水,将
盐水倒在棉衣上,再穿着棉衣上山可以知道,盐能溶解于水。
师:那么,为什么老师烧杯里面的食盐水没有完全溶解呢?是
什么原因?
生:(预测)没有充分搅拌、盐多了,水少了等等。
师演示:
(1)搅拌:老师首先进行搅拌,说明食盐没有完全溶解不是搅
拌的原因。
(2)加水搅拌:往盐水中缓慢加水,边加水边搅拌,最后食盐
溶解,说明食盐能溶解于水。
板书:食盐一加水搅拌-f食盐水
那么问题又来了,潘冬子带上去的相当于是盐水,如何将盐从
水中分离出来呢?
板书课题: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二)新课探究
1.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想想如何从盐水中将食盐分离出来呢?
学生谈论回答:
(太阳晒干、风吹干、用火烧干等等……)
师补充:这种从液体中将水分分离出来的方法叫做-
蒸发。
师:那么在课堂上用什么方法将浓盐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最可
行?
学生回答:(用火加热烧……)
师:在课堂上我们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浓盐水中的食盐和水。
假设:老师还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在蒸发的过程中,同学们猜-猜盐会不
会也随之蒸发掉?
生:回答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起通过实验来验证。
(1)讲解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介绍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分为灯帽、灯芯、酒精、外焰、内
焰、焰芯。
酒精灯的使用过程:1、首先竖直的打开酒精灯灯帽,将灯帽放
整齐,再将点燃的火机点燃酒精灯,不能用其他酒精灯火焰去点燃
酒精灯,那样会很危险。2、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
高。3、酒精灯用完后不能用嘴吹的方式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竖直
的盖上,并且要盖两次(因为第一次盖的时候酒精灯灯帽里面还有
热量,如果不再从新盖一次灯帽,待温度降低时,灯帽里面会产生
负压,第二次使用酒精灯时将很难打开),介绍完成后播放正确使用.
酒精灯的视频。
(2)实验操作(步裸2开始学生自己操作,老师在实验前讲解实
验注意事项):1、将三脚架平稳的放在桌子上,放上石棉网,左手
拿蒸发皿,右手倒入部分浓盐水,再将蒸发皿放到石棉网上。2、点
燃酒精灯,将点燃的酒精灯放入石棉网下加热,在加热过程中不断
的用玻璃棒缓慢的进行搅拌,如果温度过高,可先将酒精灯移除休
息片刻,温度适中后继续加热,避免沸腾的浓盐水溅出烧伤皮。3、
待食盐析出时,需在盐水未完全熄灭前熄灭酒精灯,用蒸发皿的余
温继续蒸发水分,直到水分完全蒸发。
注意:实验结束后由于三脚架及蒸发皿很烫,不能用手触摸,以免
烫伤。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测)待水分完全蒸发后,会有大量的食盐晶
体析出(说明在加热蒸发的过程中,食盐不会随着水分蒸发掉)。
板书:食盐水-加热蒸发-f食盐
结论: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可逆过程,食盐通过加水搅拌能
溶解于水,并且用加热蒸发的过程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六布置作业: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去完成老师给你
们的实验报告单。
七、知识拓展:食盐对我们人体是那么的重要,我们国家就是
利用这个原理将食盐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播放食盐来源的视频,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L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的结果。
2.能设计2种以上除水垢的方法。
3.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4.能判断某•种变化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5.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L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有
哪些新物质生成。
2.能解释发生不可逆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指出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最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
难点:设计分离实验证明不能将混合物再分离成原来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苏打与醋、米汤与碘酒、胶水与硼砂溶液、
烧杯、药匙、玻璃棒、滴管、小瓶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除水垢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形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盐到哪里去了。盐和水混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
是用什么办法将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的?
生:盐溶解到水里,看不见了。
生:用酒精灯加热,还可以放在太阳下晒.…
师:盐溶到水里又分离出来,这种变化过程我
们说是可逆的。是不是两种物体混合后,都能分离,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呢?
生:是.…
生:不是
师:是否像大家想的这样?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看看物体混合后,它
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温故知新法,由点向面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物体混合
是否都能分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后面教学环节认识不可逆变化的本
质。通过学生交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学生交流质疑,激发
研究兴趣。同时确定学生探究的主题,揭示课题。]
二、猜想假设,预测变化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组材料。第一组.材料:棕色的醋,是我们
厨房常备的调料;白色的小苏打,自制面点常用的材料;第二组材料:
白白的米汤,这是今天早上老师刚熬的大米汤,棕红色的碘酒,是常
用的消毒药水;第三组材料:这是大家美术课.上常用的胶水,老师将它
染成漂亮的颜色;无色的硼砂溶液,是老师从药店买来硼砂溶解到水
里制成的。
请同学预测一下这三组物体混合可能出现什么变化?(教师注意引导
学生有依据的猜想)
生:小苏打会溶解到醋里面。
生:米汤和碘酒会互相溶到一起。
生:像蜂蜜和水那样,胶水可能和硼砂溶液出
现分层,胶水在下面,硼砂溶液在上面。
[设计意图:猜想是展开科学研究的必然环节。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
猜想环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长期的培养,可以形成一种思维习
惯。]
三、实验观察,汇报交流
师:事实是不是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接下来
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实验!
师:我们要用事实来说话,看看是否和我们的
猜想一样。请看活动提示。谁来给大家念一念。
生读活动要求。
师:这节课的活动我们要用到两种新工具,药匙和滴管。(出示使用课
件)药匙是取固体颗粒和粉末药品的工具。滴管是取少量液体的工具。
师:老师还要提醒各组小组交流,轻声交谈。
请保持桌面整洁。实验完毕请整理用品归位!组长举手向老师示意。
生实验。(大约10分钟)
师:现在哪个组来说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其他组注意听。听什么?
听和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有不同的、有补充的,等前面同学说
完,
再来发言。
生:醋和小苏打混合看到有气泡产生,听到气泡爆的声音,闻到醋的
气味,最后杯中有醋、还有些小苏打。
生:米汤变成蓝色的了。胶水搅不动后可以搓成球形。
生:我补充。我们组的米汤就上面的变成蓝色下面不是。
生:我还感觉到搓成的球有弹性。
师:这个小组观察的真仔细。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我们科学发现,希
望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取事实的有效途
径。四年级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限,材料的使用量把握不好会影响
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借助提示帮助学生完成本活动。汇报交流环
节让学生叙述实验现象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也为后面建立不可逆变
化积累事实依据。]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师:根据大家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三组物
质混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说说理由。或引导生:三组物质混合后,
观察到什么变化?变化生成的是新物质吗?
生:醋和小苏打混合,看到了气泡,说明是气
体。这应该是新物质。
生:2号杯出现了变色,这也应该是新物质。
生:胶水都变成固体状态了,肯定是新物质
师:大家说的很对。虽然这三组材料不同但混合发牛变化以后都牛成
新物质。(板书)上一课我们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现在,你有
办法将这些物质分离,让它们恢复到混合前的状态吗?
生:我觉得不能再分了。因为和一开始的时候都不一样了。
生:都有新物质产生,肯定是不能再分离,恢复原来的状态。
师:老师有一种想法,大家听-听是不是可行。我们先将一号杯的液体
倒入另一个烧杯,这里剩下的就是固体颗粒。假设它是小苏打,加入
醋,就会有气泡,如果没有气泡说明什么?(说明不是小苏打。)同样
这些液体加入小苏打有气泡说明是醋,没气泡说明什么?(说明不是
醋。)大家认为老师这个想法可行吗?
生:行。
师:各组试一试看看究竟可不可以分离。
生实验
生:小苏打放入棕色液体中,没有气泡,说明不再是醋了。剩下的颗
粒加入醋,有气泡产生,说明是小苏打。
生:说明1号杯中是小苏打和另一种液体的混合物,不能在分离了。
师:大家说的真好。根据老师课前了解的情况米汤与碘酒混合、胶水
与硼砂溶液混合后,都是不能分离的。这三组材料混合都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像它们这样,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
状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课件出示并板书)
[设计意图:问题一■猜想一一实验一一结论,这个过程正是人类科学认
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分析总结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鉴于四年级学
生能力有限,教师通过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三组实验变化认识有
新物质产生;第二个问题分析三组实验的相同点归纳出不可逆过程。
因为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教师引导运用反证法,就是利用逆向思维
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本环节的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
零散的、杂乱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深
刻。]
五、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出示课件炒鸡蛋、植
物生长等)
生:煮鸡蛋。
生:我们长大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多。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给帮个忙。老师
用的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生成了一层厚厚的、比较坚硬的淡黄色物质
——水垢。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除去水垢呢?
生:我见过爸爸用醋除水垢,把醋到点在壶里,煮煮,就擦下来了。
生:我还试过用土豆皮也能除水垢。
(出示课件)
师:课前老师也查到一些除水垢的方法,醋除水垢和土豆皮除水垢同学
们都证实是可行的,还有小苏打除水垢法、煮鸡蛋除水垢法和除垢剂
除水垢法。大家课后可以试一一试,或查资料。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
种除垢效果好又环保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认识生活中
的不可逆变化一一水垢,并想办法除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意
义。
【板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混合变化.新物质
不可逆
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说出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说明空气总
会充满各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
征;能以讨论、绘画、
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
息。
3.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
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
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
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1.出示充气泳池图片:仔细观察,
这个游泳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塑料+空气)它利用了空气的
什么特征?
2.谈话:我们在一一年级的科学课.上观察过一袋空气。你还记得
空气有哪些特征、它有什么作用吗?
3.用气泡图整理对空气的认识
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知识用气泡图表示出来,画在学习单上。
4.讲述:同学们写的对不对呢?先不急着下结论。接下来我们将用
8节课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在每一节课学习结束之
前,我们都有机会补充和修改这张气泡图。
二、1.感知空气的存在
・思考:哪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感知它的存
在?
(1)出示材料:扇子、塑料袋、水盆、塑料杯、海绵
(2)参与活动:用上述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习单上画图记
录
你是怎么做的。
(3)交流研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
(5)小结:用一句话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一空气无处不在,总是充
满
各处。
2,捕捉空气,感知它的特征
(1)谈话:知道哪里有空气,我们就可以研究空气的特征了。要想
研究空气的特征,首先要捕捉空气。你会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呢?
(2)出示材料:透明大塑料袋、气球
(3)参与活动,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
・捕捉一袋空气,用多种方法观察、感知它的特征
・抛接气球,观察有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5)交流研讨: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装着空气的塑料袋、气球都变鼓了,又都容易按出坑,说明空气
容易被挤压,没有固定的形状;装空气前后的塑料袋和气球感觉不出
重量的差别,装满空气的气球抛起来后会慢慢落下来,说明空气很轻。
空气很容易从塑料袋口、气球口漏出来,说明空气会流动。
3.做传递游戏,在比较中感知空气的特征
(1)游戏规则
出示需要传递的物品:几块石块、一杯水、空气(需自己捕捉)
传递的要求:可以从上述任何-种物品开始,先观察需要传递的物
品的特征,再把它传递给另一个人进行观察。耍求不能遗漏或掉在地
上。
可选择的辅助材料:塑料碗、塑料杯、密封袋
(2)准备材料:石块、水、塑料碗、塑料杯、塑料袋
(3)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做传递游戏,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
(4)交流游戏体会及发现
你是怎样传递这三种物品的?在传递物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
哪些特征?
石块较多,放在碗里传递;水容易酒,装在杯子里传递;空气容易
泄漏,装在密封袋里传递。
传递过程中发现:石块很硬,有颜色,有固定形状,容易被传递;
水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传递过程中容易洒漏;空气没
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不太好密封,传递过程中容易泄漏。
空气特别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
(5)小结:通过游戏,我们感知到空气在颜色、形状、流动性、轻
重等方面有与石块和水不同的特征。
三、研讨
1.整理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空气的特征有哪些新的认识?补充修正你
的气泡图。
2.空气和一般物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可以被感知、可
以装起来
四、拓展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石块是固体,水是液
体,空气是气体。你还能举例说出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吗?人们是
怎样区分它们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找资料。
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矿泉水瓶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
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知识,使用2根吸管、矿泉水瓶、
橡皮泥设计小实验,将水从矿泉水瓶里挤出去。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
与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
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烧杯、无孔矿泉水瓶、有孔的瓶盖、有橡胶管的瓶盖、
纸巾、水、打气筒、
橡胶管、学生实验学习单,毛巾、污水桶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橡皮泥、课
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
怎样?
(预设:会湿)
2.出示无孔的矿泉水瓶,如果把纸团紧紧塞在瓶盖处,将矿泉水
瓶竖直压入入水中,水要没过瓶盖处(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
湿吗?(预设:会或不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不会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
4.引出疑问:瓶盖处的纸团会不会湿?我们怎么来证明?
(预设:通过实验)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讨环节。教师让学生有理有据
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
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
师:那这个实验怎么做呢?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师:播放微视频
2.学习记录单
3.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矿泉水瓶压到水槽底部时,瓶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变)
(2)瓶盖处的纸团怎么样了呢?
(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瓶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
瓶子里面?
(预设: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预设: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瓶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
你们的纸团会湿呢?
(预设:瓶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瓶子里,纸团就
湿了)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实验操作直观演示的话,部分学
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采用微视频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明确实
验步骤和实验具体注意事项。并且原有的塑料杯塞纸团需要先在杯底
粘上双面胶,塞入后还容易掉落,我改进后用矿泉水瓶,上窄下宽,
纸团不容易掉落,操作简便.]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
水进到瓶子里吗?
(预设:瓶盖处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孔的瓶盖,待会只
需要紧紧拧上就可
以了,不过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起来看: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2)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扎北观察》文验通泉表2
的费牝
■他、不学,
上月用-1
室渔方法■了同--/•水位线(■一下)理山
不•・Mtm•
1•
•1
实8:.扎孔国家
在发益处扎上一个小孔.冉把
核子东入水中
"力"松¥加
我来江报,MI41(>.松F-之前水位在《).脍户之后水位在<).水位().异由《)
3.学习记录单
4.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5.简单交流:
(1)瓶盖处扎了小孔以后,瓶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瓶子中水位变高了)
(2)水位怎么会变高了呢?
(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瓶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瓶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
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瓶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
谁占据了?(预设:水)
(6)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那么瓶盖处的纸团怎么样了?
(预设: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小桶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瓶子,你能想办法让空
气再回到瓶子中去吗?
(预设:向瓶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
们就用它把瓶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I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压下瓶子,观察水位,黑笔记录。
(2)按上打气筒,慢慢打气,观察水位,红笔记录。
4.学习记录单
(1)当慢慢向瓶子打气时,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瓶子
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2)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瓶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
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现象一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
以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容易,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
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
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
(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瓶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
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瓶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
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
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预设:能)
师:“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出示小挑战的材料。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
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
将这一过程可视化。
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从
瓶口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学生会明白,
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在
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
念加深理解的实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
处。空气还有哪些特征?
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班级汇总表
压杯入水:不湿水没有进入瓶子没变
扎孔观察:湿了水进入瓶子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式餐厅转让合同范本
- 产品配方转让合同范例
- 公司代经营合同范例
- 2024年重庆市大足区妇女联合会招聘笔试真题
- 化肥品牌转让合同范本
- 书宣传推广合同范本
- 企业燃气合同范本
- 公寓铺子转让合同范本
- 个人首套房屋购买合同范本
- 化工购销合同范本
- 地理-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年2月高三年级联考试题和答案
- 公路工程节后复工安全教育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T-CHTS 10021-2020 在役公路隧道长期监测技术指南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 2024年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培训2022年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 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管理学原理(南大马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