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C.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颐和园便是运用长廊、另辟小园林等做法来创造艺术意境的。D.黑格尔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表现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B.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D.材料二使用“隔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C3.C4.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5.①朝爽亭坐山临水,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亭居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主张“人定胜天”错误,文中只提到“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没有说是“人定胜天”,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先、触景生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在欣赏时;D.“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错误,反应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可知,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结合“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幕仿自由的大自然’”可知,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分析,“登临”“秋水”表明朝爽亭坐山临水,从“自然”的角度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结合“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分析,朝爽亭可“借景”,亭据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立国不赖一贤。”鲁仲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好奇。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敬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申君认为屈原对楚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故而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B.鲁仲连对屈原之死表现出“平静得有些冰冷”,认为“立国不赖一贤”,这源于他性格的冷漠。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着鲁仲连大喊,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一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8.在投江之前,屈原通过两次问天宣泄情绪,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A8.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与失望。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愤怒与绝望。9.①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对屈原的好奇”错误,应为“对屈原的关切”。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性格的冷漠”错误,应为“他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C.“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错误,这两处呼喊前后照应,都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中的崇高地位;D.“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错,渔人们的悠闲之态,未见其对楚国现实不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增加情节,使得原本简单的“自投汨罗以死”的故事情节更丰满;同时“‘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这样的描写很有画面感,很感人,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在仲连话别的情节中,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如“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对屈原之死深感悲怆,觉得“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而鲁仲连却认为“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通过二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对楚怀王、对楚国一片忠心,想要变法图强,这样使屈原形象更立体。鲁仲连的一番话很有哲理,如“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这样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对于屈原,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塑造正面形象,歌颂其忠君爱国的品格;但本文却认为屈原是“愚忠”,认为其做法不值得效法。这样就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传统习惯中人们对屈原的品格一直是赞颂的,而此文却思考屈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对楚国有利,能否打破楚国衰败的局面,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认知不同的屈原,因而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嘉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黥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B.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C.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D.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B.黥,是在罪人面额上刺字再染上墨的刑罚,《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曾受过此刑。C.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原因有年龄较大,身有疾患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B.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C.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D.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2)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14.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答案】10.A11.C12.D13.(1)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2)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赵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14.是(1)治人:①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②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2)治政:①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②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3)爱民:①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②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怿说:“强盗中只有免于死罪而逃跑的斩首,现在因为黥罪而处死,不是公平的法律。”从此全部免除处死。后面都是“言”的内容,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排除CD;“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为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余嘉其能行古道”句意: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风尚。C.“含义不同”错误。“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解释为让,使;句意: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错误,原文“升本路帅兼漕事……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可见“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是在“升本路帅兼漕事”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气”,指意气用事;“与”,表明;“尽言”,直言。(2)“潜”,暗中;“阴”,暗中,私下;“去”,离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治人:由原文“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可知,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由原文“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可知,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治政:由原文“先是盗黥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可知,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由原文“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可知,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爱民:由原文“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可知,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由原文“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可知,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参考译文:希怿字伯和,是燕王八世孙。考中淳熙十四年进士。赵汝愚任福建统帅,希怿做他的属官,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同对待兄弟。取喜爱的古今官方著作辑为一编,说:“这是我的老师。”赵汝愚赞赏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属县候官苦于赋税繁重,常常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希怿核计公库余钱代他交足。辛弃疾也推荐他的办事能力。赵汝愚掌权,调希怿任江东运司干办。同僚中有人因是韩侂胄的党羽而获罪,各部门没人敢举荐他,希怿认为那人贤能,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改任太平州通判。在此之前,处以黥刑的强盗逃跑,被抓住处死。希怿说:“强盗中只有免于死罪而逃跑的斩首,现在因为黥罪而处死,不是公平的法律。”从此全部免除处死。升江西茶盐提举。年中闹饥荒,品行恶劣的年轻人聚众抢劫,希怿将要亲临审察,幕僚极力阻止他,他不听从,说:“我希怿不去,饥民最终得不到粮食,并且会招来祸乱。”于是动身,发粮赈济饥民,并抓住主谋将其治罪,党羽于是散去。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侵犯郴阳,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不久,李元砺侵犯郴阳,陈廷佐侵犯南安,又诱使罗世传与他们会合,抢劫掠夺到龙泉。有个叫何光世的人,能知道贼寇的行踪,希怿教授何光世计策,让他引诱罗世传杀了李元砺来赎自己的罪。功未成,希怿改任平江府知府,之后罗世传果然捆绑李元砺来进献,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投降了。改任太平州知州,希怿为副职时,熟知那里百姓的利害,于是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来恢复民力。不久请求授祠禄官,升端明殿学士,换任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退休。嘉定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少保,封为成国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西河·和王潜斋韵①曹豳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1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5.D16.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而非国无能人、无人关心国事。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两首词的共同点看,纵观姜夔的《扬州慢》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从两首词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两句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人们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要警惕战乱。(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了时不我待的感慨。(3)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呼吁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答案】①.所守或匪亲②.化狼与豺③.汩余若将不及兮④.恐年岁之不吾与⑤.未必人间无好汉⑥.谁与宽些尺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匪”“豺”“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①)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②)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③)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18.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一项是()A.①马五爷②二德子③刘麻子 B.①二德子②刘麻子③唐铁嘴C.①二德子②马五爷③刘麻子 D.①马五爷②刘麻子③唐铁嘴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阿Q正传》)B.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为了忘却的记念》)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答案】18.B19.C20.《茶馆》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或:老舍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篇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①“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二德子的经典语言。二德子是老舍先生三幕话剧《茶馆》第一幕中的人物,他是第三幕中小二德子的父亲。是一个在善扑营当差的打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茶馆》中对他的评价是“狐假虎威,小小恶霸。本领家传,软欺怕硬”。②“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英国造,又细又纯!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刘麻子,这是一个地痞无赖,说媒拉纤、拐卖人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③“王利发: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唐铁嘴: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唐铁嘴,首先他是个城市无产者,总体形象是个有一定知识的小市民,低等的市井人物。唐铁嘴在《茶馆》里属于反面角色,既非大奸大恶,但也对社会没有作用,同是底层人物,却在损害着其他底层人物,是特定时期塑造成的社会渣滓。他的身上集中了地痞流氓的共性:坑蒙拐骗、投机钻营、为非作歹、自甘堕落。他对自己的吸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然恬不知耻地向别人炫耀为“福气”。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引号“威风”属于反语,具有讽刺效果。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处语病:一,“凭借……抒发出……”主语残缺,将《茶馆》提到“凭借”前面,或者在“凭借”前加出主语“老舍”;二,“抒发……个性”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抒发”改为“显示”。(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①: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②,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③,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答案】21.①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②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③“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22.①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口语化;

②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

③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讨好症”更生动形象;

④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该句后的冒号可知,补写句是总结后句内容;再根据前句“‘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和后句“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引起人们很多争议,故补写内容为“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第二空,根据上下文,可知本句陈述对象是网络,下文是转折“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可知上文是概述疫情背景下网络的优点,故补写内容为“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第三空,根据前句“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和后句“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一开始是为了表达感情、避免歧义和误会,并不是讨好,所以补写内容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语意的能力。根据“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可知:“文字讨好症”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更口语化,而“通货膨胀”是书面语。根据“在疫情的火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可知:“文字讨好症”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根据“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症’……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可知:“文字讨好症”更具有语言表现力,更生动形象。根据“‘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可知:“文字讨好症”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孙悟空戴上金箍,接受种种规范和约束,看似脱离了“自在”,然而也让他能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由与收敛当下成长中的青年人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在”和“收敛”的话题尤为重要。只有自身收敛,严守规则,才能享有人生的自由和自在。收敛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收敛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却仍有一个“不逾矩”的限制。所以,孔子的这种自由是有“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