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导学案《知识点专练》选择性必修Ⅱ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古代农业: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原因(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推动(2)科学技术的进步2.过程(1)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20世纪下半叶: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知识点专练】.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详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因此D正确,ABC排除。3.表现(1)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广泛使用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知识点专练】.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答案】A【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传统农业中以人力或畜力牵引的曲辕犁,到需要机械牵引的铧式犁,图中农业设备的变迁说明农具的牵引动力出现了革新,A项正确;铧式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明农业耕作方式朝集体化方向发展,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出现了利用工程手段发展的设施农业,C项错误;仅有农具的改进,不能说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D项错误。②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知识点专练】.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A.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B.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C.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 D.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A美国【知识点专练】.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机械化最突出的特点是()A.以大型机械为主 B.以中型机械为主C.以小型机械为主 D.大小型的相结合【答案】A【详解】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的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场则普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A正确,BCD排除。【知识点专练】.“在1850至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这些现象表明()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宽泛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答案】C【详解】从材料“在1850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事业,故C项正确,AD项错误;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是重工业。所以答案选C。B苏联【知识点专练】.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6年即农业集体化时期,拖拉机的作业时间明显上升,反映出苏联生产关系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已结束,B项错误;重工业飞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早在1928年已经废止,D项错误。C日本【知识点专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因人多地少,使用的是小型农业机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表现,A项错误。故选B。D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点专练】.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答案】A【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种机器和工具进口值在增多,所以A符合题意。而B错误,与表中的农机具在增加不符,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自然经济在近代仍然占主导地位。综上,本题选A。【知识点专练】.新中国宣传画《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创作于1960年,从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A.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令人鼓舞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村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D.农村被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答案】A【详解】1960年的宣传画《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农业机械的出现,引起了孩子们的热情,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令人鼓舞,故A正确;“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说法过于绝对,图片无法体现,故B错误;1960年之前的三大改造时期农村已经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故C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而且图片不能反映人民公社的公有制规模提高,故D错误。故选A。【知识点专练】.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使用农机、化肥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多,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提升。这反映出四川省()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B.工作重心是农业生产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重视农业现代化并有所成就【答案】D【详解】材料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引进化肥生产设备”,使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升,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D项正确;由粮食产量提升不能得出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A项错误;1978年之前,我国对工业的重视高于农业,B项不符合史实;化肥生产设备的引进不代表我国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1966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后,支援穷队(生产大队)投资改称“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从主要帮助穷队发展生产转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这表明当时()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B.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C.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D.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迁【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帮助穷队发展生产转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可知,中共中央对穷生产大队的扶持方式发生了变化,着重从技术上进行扶持,说明中央对人民公社模式之下的中国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公社投资方式的转变,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错误,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失衡是在“大跃进”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人民公社的模式变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知识点专练】.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制作的,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机械类型世界亚洲中国拖拉机19.113.95.4收割机3.13.80.9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答案】B【详解】据材料“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数据最低,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即以家庭为单位,有分散性的特点,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故B正确;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受到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排除A;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排除C;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属于思想观念的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③影响:A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B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知识点专练】.在蔬菜专用的收获机器收获莴苣时,会先用射线照射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机器横向通过作物时,作物发出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会发出一个信号,用以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会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A.智能化 B.规模化 C.市场化 D.社会化【答案】A【详解】蔬菜收获机器利用射线确定莴苣是否成熟,并对成熟莴苣进行自动收割,这一新技术体现出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智能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知识点专练】.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可得出,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故B项正确;“产业化”、“无人化”、“工业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知识点专练】.如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答案】B【详解】题目立意本题以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精确农业”的特点,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战备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从图中的“决策”“气象信息”“电子图”“技术评估”等信息可以看出,“精确农业”从根本上还需要人来操作,故A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题干及图中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类型,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答案】A【详解】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知识点专练】.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答案】D【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通过营销公司、微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网上订单和网络物流,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的发展未涉及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河流的作用,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早就出现,不是近年来的国家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知识点专练】.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大多价格贵,维修成本高,而近年来出现了“共享农机”,由专业机构出资购置农机,用共享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服务,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扫码就能用而且非常省钱。但是存在农民的地块小且分散,有的农民不会用智能手机,有的农民不会操作现代化的农机具等问题。据此可知()A.农业的机械化弊端显现 B.科技推动农业的集约化C.农业创新需要政策支持 D.农业从人工化到智能化发展【答案】C【详解】据材料可知,“共享农机”存在优点,也存在问题,因此这一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C项正确;A项表述不够全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集约化,排除B;农业智能化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材料中现代农机仍需人工操作,排除D。(2)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知识点专练】.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C项正确;材料既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杂交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也提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成就,美国属于发达国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不能说20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知识点专练】.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答案】C【详解】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故C项正确,排除ABD。【知识点专练】.1908年,伊斯特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这说明()A.科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完成 B.科研成果是不断传承的结果C.科研工作必须要团体作战 D.从科研到生产时间大大缩短【答案】B【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杂交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成果从研制到生产经历了若干人的传承与努力,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从科研到生产的时间是否大大缩短,故D项错误。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知识点专练】.菲律宾农业部长阿尔卡拉在首届全国杂交水稻大会上宣布,菲律宾政府将拨5亿比索专款用于杂交水稻推广,努力使菲律宾的杂交水稻覆盖率从目前的3.5%提升到8%—10%,以实现大米自给目标。这说明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的因素是()A.技术进步 B.政策支持 C.优越气候 D.丰富地形【答案】A【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菲律宾政府拨款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高产是政府拨款的前提,因此粮食增产依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均可排除。④2014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2020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突破1500公斤【知识点专练】.有人在评价我国某位科学家在1973年取得的成就时用了“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作为题目。这位科学家的研究()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B.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C.优化了我国食物结构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答案】B【详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饥饿问题,排除A项;杂交水稻与优化食物结构没有关系,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大型农场、养殖场【知识点专练】.如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答案】B【详解】从图中可看出四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均在扩大,这说明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已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家庭农场是当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新形式,故C项错误;图中没有涉及多元经营,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农村土地流转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利辛县中疃镇姜黄村,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托管全村6000多亩耕地,实行小麦、玉米轮作,托管农户土地收益权不变。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和采购,对生产实行精细化经营,亩均收益高于周边分散经营的农户。由此可知()A.政府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服务和引导B.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形式C.农村土地流转侵害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答案】B【详解】据材料“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托管全村6000多亩耕地”“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和采购”“生产实行精细化经营”可知,这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流转侵害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故排除C项;D项表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它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故排除。(4)种植结构的调整【知识点专练】.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效益,即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政策制定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是其本身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排除C;“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5)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知识点专练】.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化肥使用【答案】C【详解】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单纯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化肥使用,均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正确路径,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4.农业现代化的影响:(1)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2)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知识点专练】.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①政策支持②制度创新③农业科技进步④国际粮价的低廉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和粮食安全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等,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忽视制度创新和作物改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分析不完整,遗漏②③的组合不符合题意,AB两项错误;国际粮价低廉属于外因,不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说法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D项错误。
(二)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现代化1.生产规模大型化2.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知识点专练】.信息化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据调查,挤奶机器人的使用,可以提高奶牛奶产量的20%~50%,精准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的15%~30%。这体现了()A.信息化促进农业效益提高 B.信息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C.信息化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D.信息化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答案】A【详解】挤奶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提高奶牛奶产量的20%~50%,精准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的15%~30%,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提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知识点专练】.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了()A.养殖业的机械化 B.养殖业的现代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养殖业的大型化【答案】B【详解】根据“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可以看出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B项正确;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规模大小,排除D项。(三)渔业的现代化1.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知识点专练】.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答案】B【详解】“深蓝一号”是三文鱼养殖网箱,这体现了水产养殖的集约化,B正确;A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知识点专练】.“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答案】C【详解】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B项错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答案】B【详解】题干中王武提出的主张是在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中,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对比可知,水产养殖业相对于畜牧养殖可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有的发达国家是优先发展畜牧养殖的,故A项错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或畜牧养殖不是出于改变国人饮食习惯的需要,故C项错误;增加渔民和国家收入是次要原因,故D项错误。【拓展探究】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材料一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1—2000人。而到了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的高速增长也与化肥的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答案】特点:科技与资本技术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拓展探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具动力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现代科技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1.原始社会: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知识点专练】.河姆渡村落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这极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同时,河姆渡人很重视保存和储藏食物。河姆渡人用来储存食物的器具主要是()A.陶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瓷器【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且黑陶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A正确,BCD排除。【知识点专练】.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来看,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代表了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D项正确;A项,材料与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C项,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排除。【知识点专练】.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答案】D【详解】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A项错误;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2.封建社会:储粮技术逐步改进,出现大型粮仓【知识点专练】.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如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C.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答案】C【详解】由材料可知,粮仓储粮量巨大,这反映了古代储粮技术的进步,故选C项;图片所示与均田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知识点专练】.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来看,表明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材料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答案】(1)备荒赈灾,安定民心;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供养军队,备战应战。(2)有助于防止因官员渎职而导致的仓储管理问题和混乱;有助于仓储制度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效率;重视仓储法律的制定,对后世以法治仓产生深远影响。3.现代科技发展,大大推动粮食储备技术进步(1)19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量技术(2)1970年代,中国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3)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知识点专练】.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A.窖藏 B.冷藏 C.腌制 D.低氧储藏【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低氧储藏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古代没有,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古代就有了,排除。(4)中国粮食储备技术的创新发展【知识点专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A.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 B.储粮技术的进步C.农民收入的增加 D.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答案】B【详解】材料“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反映了储粮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采用新的储粮方式,没有涉及观念的改变,故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均排除。【知识点专练】.“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答案】B【详解】“四合一”储粮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储存和长期保鲜,故B项正确;“四合一”储粮技术中的机械通风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均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机械通风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谷物冷却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故C项错误;“四合一”储粮技术体现出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故D项错误。(二)食物储存技术的进步1.古代(1)腌制或者风干(2)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知识点专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答案】B【详解】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知识点专练】.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偶然发明了豆腐,说明西汉时有可能已产生豆腐,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说明东汉时已产生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两者相印证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故A项正确。豆腐发明于道家炼丹既是民间传说,又是偶然所得,不能说明道家炼丹贴近生活,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豆腐生产主体力量,没有体现是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豆腐制作技术的信息,D项错误。2.自20世纪20年代起(1)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知识点专练】.“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储备工具和运输工具,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B正确;新的交通工具发明以及工业生产方法都是实物储备技术发展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C;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在食物技术储备方面的作用,排除D。(2)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知识点专练】.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1864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败由微生物引起,发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1913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压式电冰箱,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越来越多食用,1958年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并于1971年发明杯装方便面A.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C.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答案】A【详解】根据“发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到“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并于1971年发明杯装方便面”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与储藏的工艺也在不断进步,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B;与食品创新无关,排除C;也没有改变食物结构,排除D。【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答案】(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完美食物”。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2)主要科技成果: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改善: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知识点专练】.罐头的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大事年表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19世纪英国的罐头工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答案】示例: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工艺不断更新。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19世纪罐头食品的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一次飞跃,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3)冷链物流产业①冷链物流产业的优点【知识点专练】.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瓜果和蔬菜,冷链物流产业脱颖而出。下列哪项不是冷链物流产业的优点()A.延长物品的保鲜周期 B.为物品创造最佳的储存环境C.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D.对贮藏运输要求不高【答案】D【详解】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贮藏运输要求很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冷链物流一般指需要冷藏、冷冻类的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储期限,故A项不符合题意;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为物品创造最佳的储存环境,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故B项不符合题意;冷链物流便利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具有非常高的效率,故C项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如图所示物流方式()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 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答案】A【详解】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故C项错误;冷链物流较常规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知识点专练】.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故A项错误;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故B项错误;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A.采摘的机械化 B.冷链物流的发展 C.家用冷冻设备 D.添加食品添加剂【答案】B【详解】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输送和销售,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解决题干现象关系不大,排除。【知识点专练】.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答案】B【详解】双汇集团率先引进生肉生产、配送、销售等“冷链”物流,打造出“冷鲜肉”品牌,使其产品进入了国内大部分城市,体现出冷链物流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B项正确;“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D项错误。(4)工业化推动食物创新【知识点专练】.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答案】C【详解】据材料“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等信息可知,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C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没有体现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D错误。【知识点专练】.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答案】C【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辣条、方便面属于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就大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故C项正确;A项中“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B项中“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工业化食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11世纪到15世纪末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等。1864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1923年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21世纪初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业成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论述:古代世界各地之间联系较少,欧洲的主要食物原料为谷物、小麦等。随着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洲人的食物,有助于解决欧洲粮食短缺的问题。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罐头食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提供了营养方便的食品。19世纪末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电冰箱保鲜食品传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饮食更加讲究食品质量,生活更加便捷。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食品快餐外传丰富了当地的食品种类,促进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综合概括: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使食物的开发和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新产品和新种类不断丰富,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示例二: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论述:罐头食品(罐藏的原理)、保鲜食品(家用电冰箱的出现)和国际连锁快餐食品(信息时代)的出现。综合概括: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的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促进了食品业的发展。(其它观点及论述,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赋分。)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危机1.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1)人口增加和工业化,粮食需求增加【知识点专练】.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从反面论证了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D项正确;两极格局早在1991年已结束,A项错误;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只是暂时出现的表面现象,没有准确说明材料主题,B项错误;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2)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减少(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粮食供给压力【知识点专练】.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A.人口的增加 B.耕地面积的减少C.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可知,发展中国家对饮食有了不同的消费需求,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也是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但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5)蝗虫灾害、气候变暖、洪涝旱灾、暴力冲突等
【知识点专练】.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激增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④对农业的不重视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答案】A【详解】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①②正确;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⑤正确,故选A项;③是食品安全的原因,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③④错误,排除B、C、D三项。2.应对措施(1)世界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知识点专练】.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答案】C【详解】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知识点专练】.如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徽标。2020年初,非洲蝗虫肆虐,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机,该组织发起一项7600万美元的筹款计划,希望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帮助非洲地区抵御蝗灾。据此可知该国际组织()A.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B.是协调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国际组织C.是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的政治、经济联盟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答案】D【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FAO”一般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的常设专门机构,是各成员国间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知识点专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全世界有10亿人口在挨饿,今年下降为9.2亿左右。要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首要的途径是()A.缩小贫富国差距,提高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B.加强生物科技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C.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D.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生产【答案】B【详解】材料中说明人口挨饿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出发,B正确;缩小贫富国差距不是材料主旨,A错误;人口控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是首要的解决问题,C和D错误。(2)中国①历史上:重视粮食安全【知识点专练】.《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材料表明()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 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宣帝时建立了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粮食储备的增减来平抑物价,而不是重视粮食生产,故排除A;仅凭材料个例不能体现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故排除B;材料不符合政府指令式的计划经济的特点,故排除D。【知识点专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答案】B【详解】由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故排除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说法错误,排除D。【知识点专练】.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1952年1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由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因此征购粮食是十分必要的。”这反映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根本出发点是()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紧张和城市人口逐年增加,陈云提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C项正确;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具体措施,不是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根本出发点,A项错误;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是具体目标,不是根本出发点,B项错误;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是目的,不是根本出发点,D项错误。②1996年:颁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粮食自给的方针;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知识点专练】.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答案】D【详解】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利于保障食品供给,故D项正确;“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断出“改善饮食结构”,故B项排除;耕作工具的进步对“丰富食品供应”没有直接影响,故C项排除。【知识点专练】.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的普及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详解】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均有提高……中国年均增长率达到4.4%”,究其原因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①正确;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故②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改社建乡,“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③正确;④违背史实。故选C;A、B、D排除。
【知识点专练】.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物生产的现代化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①②正确,D符合题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和全球人口增加会加大粮食的消耗,③④错误,ABC排除。故选D。【知识点专练】.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俄国(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时间(年)1928–19291930–19321933–19371938-1940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460440–450420-430---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材料三进一步考察(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期粮食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发现其增长率呈相对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1978-1985年为3.17%,1978-1990年为3.23%,1978-1995年为2.54%,1978-2000年为1.91%,1978-2004年为1.77%。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背景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要继续维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面临很大困难。——张瑛、钟钰《我国粮食生产特征与政策建议——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照抄材料原句)(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苏联粮食生产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近年来影响我国粮食增长率攀升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保障新时代的粮食供应献计献策。【答案】(1)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省靡风气的滋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先秦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2)趋势∶呈下降趋势。原因∶片面追求工业化,影响了农业发展∶急于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主要因素∶耕地面积的多少。计策∶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二)食品安全1.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1)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2)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3)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知识点专练】.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此无关的是()A.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B.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C.过度使用添加剂 D.人口的快速增加【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快速增加与食品安全无关,D正确;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添加剂都是产生食品安全的因素,排除A、B、C三项。【知识点专练】.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答案】C【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因此这类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B项排除;D项与题干中的“最早”不符,排除。【知识点专练】.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答案】A【详解】材料“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体现的是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故选A。2.对策(1)世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中国①古人重视食品安全.据《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实践“以民为本”【答案】B【详解】宋代的法律规定,脯肉有毒使人中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去后患,否则杖打九十。可见宋代重视食品安全,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②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点专练】.《“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艺毛绒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艺术党支部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附带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代管及租户租赁合同续签条件通知协议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关系解除协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模具设计归属权及后续研发合作合同
- 2025年度个人对个人租赁带新风系统住宅合同
- 2025年度医师医疗信息安全管理聘用合同
- 高压和掺杂对MgMoO4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 NLR、PLR及SII与驱动基因阴性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联合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 2025年02月黄石市残联专门协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 蚌埠介绍-蚌埠简介课件(经典版)
- GB/T 15561-2024数字指示轨道衡
- 探究烟花爆竹知识产权-洞察分析
- 网络保险风险评估-洞察分析
- 呼吸机湿化的护理
- 2025-2030年中国旅居康养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4“五史”全文课件
- 食品检验员聘用合同样本
- 《汽车专业英语》2024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