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选择题(共20分。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古诗词中有明显化学变化的是()A.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C.七夕:卧看牵牛织女星 D.中秋节:月有阴晴圆缺2.化学和环境、材料、生活、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霉变的大米煮熟后可食用B.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C.工业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排放D.购物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属于“低碳生活”3.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A.60个碳原子:C60B.硝酸铵:NH3NO3C.2个硫酸根离子:2SO42-D.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F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溶液pHB.加热液体C.稀释浓硫酸D.取用粉末状固体5.深圳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首登“新能源汽车第一城”,镍在新能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是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x=8 B.镍属于金属元素C.镍原子的质子数是28 D.镍原子的质量是58.696.如图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奥林匹克烯”(Olympicene)单分子图像,化学式为C19H12,其宽度只有约1.2纳米,堪称世界上最小的五环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奥林匹克烯”是有机化合物B.“奥林匹克烯”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高C.“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9:2D.“奥林匹克烯”是由19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构成的7.化学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观念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B科学思维CO2、SO3、Fe2O3、C6H12O6都属于氧化物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D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后的废液集中回收处理,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A B.B C.C D.D8.化学实验是我们应用化学知识、拓展化学思维和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水的组成9.晶体硅是制作芯片的重要材料,如图是制取硅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C.该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粒个数比为1:110.溶液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离子个数。其它条件相同时,单位体积内离子个数越多导电性越强。已知KCl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K+和Cl-,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和导电性实验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B.t1℃时,KNO3溶液和K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向饱和KCl溶液中加入较稀的KCl溶液,灯泡亮度变大D.将t2℃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1.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选项目的物质实验方案A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后观察现象B鉴别NaOH和NaCl固体分别溶于水,测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C除杂CO中混有少量的CO2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并干燥D除杂Cu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H2SO4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A.A B.B C.C D.D12.某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该小组收集一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N段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B.MN和NP段比较,说明温度升高,氧分子的体积增大C.NP和PQ段比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Q点的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二、非选择题(共30分)13.实验室现有高锰酸钾、块状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以下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I.基础实验:制取气体
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从A-E中选填)。(3)实验室常用(填药品名称)制取CO2,如用装置F干燥CO2,CO2应从(填“a”或“b”)口通入。(4)Ⅱ.跨学科实践:氧气的性质用G装置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右图),其原因是。14.纯碱(Na2CO3)在工业生产中用途极广,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等领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预习了纯碱的相关知识后,对纯碱的制备和部分化学性质展开项目式学习,并对部分实验废液进行了拓展探究。(1)任务一:了解纯碱的制备——“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过程是利用饱和食盐水先后吸收两种气体,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过程中需要吸收的两种气体是____(填字母编号)。A.NH3 B.Cl2 C.CO2 D.SO2(2)加热碳酸氢钠可制得纯碱,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任务二:探究纯碱与酸、碱、盐的反应向盛有一定量纯碱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试管编号123加入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4)写出试管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任务三:对部分废液的拓展探究将上述实验后试管3中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甲。【提出问题】滤液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氯化钠;猜想二:。猜想三:氯化钠和氯化钡。(6)【实验探究】取少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猜想三成立15.“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青铜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灿烂。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会锈蚀,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为从某锈蚀的铜样品中回收铜并制得硫酸锌,取该铜样品(除含有铜、锌和铜绿外,不含其它物质),进行如下操作:【查阅资料】C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青铜器主要是铜、锡、铅的合金,属于(填“合成”或“金属”)材料,铜生锈产生的铜绿可能是青铜与环境中的CO2、O2及(填化学式)反应而产生。(2)气体a中含有H2和(填化学式)。(3)操作I的名称是,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操作IV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4)溶液A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5)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16.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硫酸厂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数字化传感器进行测量。小组同学向烧瓶中倒入20g废液样品,插入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向废液样品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边滴加边搅拌。实验过程中溶液pH变化和温度变化如图所示。(1)从图像中观察出酸碱中和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当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8g时,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溶液呈色。(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g。(4)请计算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A、“爆竹声中一岁除”描述了火药的爆炸,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等生成,存在化学变化,故正确;
B、“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了下雨情形,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存在化学变化,故错误;
C、“卧看牵牛织女星”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存在化学变化,故错误;
D、“月有阴晴圆缺”描述了物体的运动,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存在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分析,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2.【答案】B【解析】【解答】A、发霉的大米煮熟后,其中的微生物虽然被杀死,但黄曲霉素没有减少,仍不可食用,故错误;
B、熟石灰显碱性,能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正确;
C、无色透明工业废水中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不直接可以排放,故错误;
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浪费资源,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属于“低碳生活”,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发霉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的俗称和用途分析;
C、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分析;
D、根据“低碳生活”的做法分析。3.【答案】C【解析】【解答】A、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故错误;
B、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铵根显+1价,硝酸根显-1价,化学式为NH4NO3,故错误;
C、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2SO42-,故正确;
D、氧化铁(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则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Fe+32O3,故错误;
故选:C。
【分析】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为“归类→定序→标价→交叉→约简”分析;4.【答案】D【解析】【解答】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握试管夹的长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手握试管夹的短柄,且液体过多,故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密度大于水,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分析;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分析;
C、根据浓硫酸稀释时“酸入水”分析;
D、根据取用粉末状药品的方法分析。5.【答案】D【解析】【解答】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8-2-16-2=8,不符合题意;
B、镍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则镍原子的质子数为28,不符合题意;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不是原子的质量是58.69,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名称带“钅”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分析。6.【答案】A【解析】【解答】A、有机物为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的含碳化合物,“奥林匹克烯”的化学式为C19H12,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12)=19:1,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故错误;
C、“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12)=19:1,故错误;
D、“奥林匹克烯”是由“奥林匹克烯”分子构成,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以及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7.【答案】B【解析】【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均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CO2、SO3、Fe2O3等都属于氧化物,而C6H12O6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1s后取出,通过不同地方的炭化程度,可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可以看到接触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D、实验后的废液集中回收处理,能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C、根据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的方法分析;
D、根据废液的处理方法分析。8.【答案】C【解析】【解答】A、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红磷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发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将水倒入盛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后振荡,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纯碱(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D、水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气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法分析;
B、根据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的方法分析;
C、根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分析。9.【答案】C【解析】【解答】由制取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SiCl4与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Si和HCI,反应的方程式是SiCl4+2H2=一定条件Si+4HCl。
A、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错误;
10.【答案】D【解析】【解答】A、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KNO3和KCl的溶解度,故错误;
B、t1℃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饱和的KNO3溶液和K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饱和则无法比较,故错误;
C、t2℃时,向饱和KCl溶液中加入较稀的KCl溶液,单位体积内离子个数减小,灯泡亮度变弱,故错误;
D、将t2℃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减小,有晶体析出,均为t1℃时的饱和溶液,t1℃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比较溶解度时需指明温度分析;
B、根据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分析;
11.【答案】D【解析】【解答】A、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后观察现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并干燥可以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不符合题意;
D、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无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H2SO4,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溶解性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分析。12.【答案】B【解析】【解答】A、敞口放置,MN段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MN段是敞口放置集气瓶,NP段是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时,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因此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不能确定氧分子的体积增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瓶口朝下后,探头在上部,PQ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速率加快,说明氧气向下聚集,NP和PQ段比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Q点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几乎不再变化,这是因为瓶中全部是空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分析;
B、根据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分析;
C、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D、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13.【答案】(1)锥形瓶(2)2KMnO(3)块状大理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a(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
(2)所给药品中,加热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制取较纯净的氧气,由于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更纯净,故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AE。
(3)实验室常用块状大理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14.【答案】(1)A;C(2)2NaHC(3)有气泡产生(4)N(5)氯化钠和碳酸钠(或NaCl和Na2CO3)(6)产生白色沉淀【解析】【解答】(1)“侯氏制碱法”的主要过程中是将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形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经过滤、洗涤得NaHCO3晶体,再加热制得纯碱产品,故需要吸收的两种气体是氨气和二氧化碳,故选:AC。
(2)加热碳酸氢钠可制得纯碱,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试管1中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4)试管2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