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_第1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_第2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_第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_第4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激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本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发表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分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有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重点)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先生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

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出示课件3)

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石钟乳(亦称“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快速引出课文题目,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习认字。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开火车读。

(2)词语解释:蜿蜒、变化多端。

(3)教师引导:观察这两组左右结构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杜、陆、端、源;

第二组:鹃、郁、额、乳。

预设:第一组的字左窄右宽;第二组的字左右同宽。

教师对重难点字、易错字“窄"笋”进行书写指导。

“窄"读“zhǎi”,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ǔn”,下部“尹"中横稍长且贯穿,撇长有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龙洞的路线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示行踪的语句。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写到了哪些地方,找出相关语句,并根据课文试着画出示意图。学生在教材中勾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路上: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这就到了内洞。

出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明线——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提出问题: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路线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暗线——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教师总结: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

3.教师过渡: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发现了两条线索。作者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预设: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这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一)研读第2、3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预设1:作者看到了盘曲而上的公路。

预设2: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从“开满"一词,可以感受到映山红的多。

教师追问: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有精神”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预设:“有精神"指山上的映山红生机勃勃。

预设3:作者看到“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这句话说明油桐长得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体现了油桐开的花多。

预设4:作者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教师追问:作者说“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这种沙土非常独特、与众不同。

预设5:作者看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眼前一片明艳",说明山上的景色也是明艳的。

预设6:“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说明作者看到了溪流。

讨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这句话将溪流形美、声美的特点写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朗读,一起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吧!

(二)研读第4~7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与同学一起完成表格。找找相关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

作者足迹特点

洞口宽

外洞高大、宽敞

孔隙狭小

内洞黑、奇、大

3.作者写了这么多地方,哪一处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孔隙。

4.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中的洞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从“洞口像桥洞似的",可以感受到这里很宽。

教师追问: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作者首先提到的是“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接着说“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可容纳人数多、很宽敞。

教师总结:“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都是作者的想象和感受,这是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的特点,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欣赏图片。

5.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怎样的感觉自由朗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孔隙的窄小的。预设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是怎样描写孔隙的狭小的

学生交流:文中用五个“小"字,以及对小船的自问自答表现出了小船的小,通过写小船的小,衬托孔隙的狭小,这是对孔隙狭小的直观描写。

预设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是怎样描写孔隙的狭小的

学生交流:“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儿缝隙,并且通过一个“贴”字,更加说明仰卧的姿势不能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

预设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是怎样描写孔隙的狭小的

学生交流:通过“挤压"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作者的自身感受,表现出孔隙极度窄小,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乘船过去不容易。

6.走过了狭小的孔隙,我们终于来到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特点的

预设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写出了内洞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和“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直接描写了内洞的黑。

预设2: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写出了内洞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双龙"这个词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间接地点明了课文题目,同时洞中有龙更使人感到奇特。

预设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写出了内洞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这里描写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更使人体会到内洞的神奇。

预设4: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写出了内洞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通过内洞与外洞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内洞的大。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表现出内洞黑、奇、大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奇特的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描写的阅读与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路上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吧!

预设1:在路上,景色明艳、溪流欢唱。(板书: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预设2:洞口、外洞的特点是宽、宽敞。(板书:宽、宽敞)

预设3:孔隙的特点是狭小。(板书:狭小)

预设4:内洞的特点是黑、奇、大。(板书:黑、奇、大)

8.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也想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预设:一是要按照游览顺序写;二是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