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总论课件_第1页
经穴总论课件_第2页
经穴总论课件_第3页
经穴总论课件_第4页
经穴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络的概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5.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经络的病理变化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1页/共49页1.经络的概念

1.1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1.2经络概念的内容内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第2页/共49页经:

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络:

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第3页/共49页1.3经气概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组成和来源:宗气、原气、营气、卫气。营气和卫气伴随经络运行全身,宗气是经气的推动力量,原气是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作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抗御外邪,协调阴阳,保持机体的协调和相对平衡。第4页/共49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2.1经络系统的定义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2.2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第5页/共49页2.3经络学说的形成形成的途径:①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成过程:①先穴后经说;②先经后穴说;③经穴孤立发现说。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第6页/共49页3.经络学说的发展

3.1《经脉帛书》、《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3.2经络学说的继续完善和临床应用(秦、汉时代);3.3经络学说的进一步总结和经络图像的绘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3.4针灸铜人的铸造和经络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3.5古代经络学说的完备(明、清、民国时期);3.6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今)。第7页/共49页4.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第8页/共49页第9页/共49页4.1十二经脉

含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第10页/共49页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第11页/共49页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第12页/共49页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

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第13页/共49页第14页/共49页

交接: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第15页/共49页第16页/共49页流注次序: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作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第17页/共49页第18页/共49页4.2奇经八脉

含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命名:以各脉的功能特性及循行分布特点命名。第19页/共49页特点:①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②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③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第20页/共49页循行及作用特点:①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②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③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④带脉:约束纵行躯干诸条经脉。⑤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⑥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⑦阴跷脉。⑧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第21页/共49页第22页/共49页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第23页/共49页4.3十五络脉

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特点:作用:应用:①络脉诊断;②原络配穴法;③刺络法。第24页/共49页4.4十二经别

含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布特点:作用:应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第25页/共49页4.5十二经筋

含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分布特点:作用:应用:①病候:运动系统疾病;②治疗:以痛为腧。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第26页/共49页4.6十二皮部含义: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特点:作用:应用:①诊断:经络诊察;②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第27页/共49页6.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6.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6.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6.4传导感应,协调阴阳第28页/共49页7.经络的病理变化7.1经络病候及其机制病邪壅阻或经气不畅→实证;经气虚陷或经气不足→虚证;经气变动失常→厥逆→厥证;经气耗竭→脏器衰竭。7.2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第29页/共49页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1说明病理变化

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第30页/共49页二、腧穴总论第31页/共49页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3.腧穴的分类4.腧穴的命名5.腧穴的标准化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7.特定穴8.腧穴的定位方法第32页/共49页1.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第33页/共49页3.腧穴的分类3.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3.2经外奇穴

又称“奇穴”。有一定名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第34页/共49页3.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第35页/共49页4.腧穴的命名4.1依据所在部位腕骨、乳根。4.2根据治疗作用光明、水道。4.3利用天体地貌水沟、日月。4.4参照动植物名称犊鼻、攒竹。4.5借助建筑物名称神阙、库房。4.6结合中医学理论三阴交、血海。第36页/共49页5.腧穴的标准化5.1腧穴名称的标准化

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ǐzé,LU5。5.2腧穴部位的标准化

《经穴部位》。如曲池,原定位(五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准化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第37页/共49页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腧穴的作用

输注气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防治疾病第38页/共49页

6.2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远治作用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第39页/共49页特殊作用

A.双相作用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

B.特异作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第40页/共49页6.3腧穴的主治规律

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第41页/共49页分经主治规律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分部主治规律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第42页/共49页7.特定穴7.1特定穴的定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7.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第43页/共49页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第44页/共49页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第45页/共49页8.腧穴的定位方法8.1骨度分寸定位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