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其次单元东西方的先哲[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见,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究精神,相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目标导航]1.了解孔子的生平,探究孔子一生的追求目标。2.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见,明确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3.结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2)三十岁时精通“六经”,起先收徒讲学。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却没被接受。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思维点拨孔子诞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在礼崩乐坏的状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反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惊慌。(2)孔子决心通过复原周礼,担当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内容(1)礼:主见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见“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见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历史相识孔子推崇周礼,复原周礼,实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见复原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主动意义。思维点拨中庸思想是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见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相互补充,相互限制。三、古代大教化家1.教化对象:孔子开创私学,让教化对象“有教无类”。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3.教学方法(1)注意因材施教。(2)注意言传身教。4.编修典籍: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史论要旨“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化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化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化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备统一;注意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3)古代教化: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化传统。他在教化目标、教化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易错提示各诸侯国未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是由于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斗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须要。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须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的思想,特殊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须要。学问图示主题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化思想史料一子曰:“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史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史料解读](1)从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①②可知,孔子的政治主见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2)史料二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详细要求是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问题思索](1)依据史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见。(2)史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答案(1)主见以德治民;维护周礼。(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行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化思想类别思想主见评价政治思想“克己复礼”目的是变更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行阻挡的“仁者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切与爱惜,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备,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教化思想“有教无类”扩大受教化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化的推广“成人”、成“君子”培育博学明礼的高素养人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对后世教化影响深远主题二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史料一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史料二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其地位不断提高。(2)史料二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益于理智,照亮了世界的前进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问题思索](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学问,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答案(1)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冲突、维护统一。(2)孔子。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肯定的启示作用。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起先,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验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4)在教化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化传统,而且在教化目标、教化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化的局面,为教化的推广创建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绵不断地发展下来。(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A.热衷于从事政治B.特地研读六艺C.用心从事教化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答案C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用心致志从事教化,整理古典文献。2.《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那么,“仁”的思想()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就是“和而不同”C.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D.认为“过犹不及”答案A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答案为A项。“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详细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解除B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是孔子的教化思想,解除C项;认为“过犹不及”是孔子的中庸思想,解除D项。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老师节、马来西亚的老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殊行政区的老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孔子的教化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老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答案D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闻名的教化家,其教化思想影响广泛,渐渐扩展到全世界。材料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老师形象,被广泛接受。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颜渊》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请回答:(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主见。(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答案(1)主见: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2)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大思想家、教化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及教化方法探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基础达标]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却没被接受。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的须要C.诸子百家的宣扬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忙,其宣扬苍白无力答案B解析各诸侯国未接受孔子的政治主见,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斗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须要。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答案A解析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解除。3.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见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干脆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4.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见,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见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5.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很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依法治国是法家的观点,解除②,故不选A、B;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C。6.“孔子象征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宝?”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说:“在中国,假如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这说明()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②儒家思想溶化浸透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看法之中③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④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A[实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宏大的史学家、教化家和人道主义的提倡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化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