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60GB中医精华资料大全,赠送500GB移动硬盘,学中医必备!六淫的现代研究六淫,现代,研究1.六淫理论与气象
医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是生物对四季变化的反应。但是,这种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何影响?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又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中医学理论中有大量的描述,且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中医学认为四时气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它对临床医学和理论探讨都是非常重要的。匡调元认为气象对人体直接产生作用可能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通过皮肤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二是通过眼睛—视觉接受光线刺激。三是通过耳内的压力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四是通过鼻腔及其他粘膜接受气象因素刺激。五是条件反射是人体对气象因素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六是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反应。以上提出的几个方面只是关于气象病理学发病机理的一个梗概,至于气象与脉象、与气色、与经气起伏、与六淫为病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科学实验数据,但可以肯定地说,其中尚有不少深刻的医学原理。高卫国等撰文认为:详考六气的内容,实质上包括两种主要因素,一是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流、气压、光照度及日月星辰等对人体的影响;一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生物性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及某些病原虫等。前者可称为气象的直接病因作用,后者可称为气象的间接病因作用。气象的直接病因作用,如夏日气候炎热,表现为暑热为病的中暑和现代医学的日射病、热痉挛,因严寒而致的冻伤、冻疮等。气象的间接病因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可以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为受气象影响而繁衍的细菌等特异性致病因子的致病作用创造条件。如暑天气温高,有利于肠道病原菌在水源和食物中的生长繁殖,人体消化道亦因过热而消化腺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消化道的抵抗力降低,加上多吃冷食而增加了与致病菌的接触机会,因而使人易得消化道疾病,如肠炎、痢疾等。此外,气象的病因作用还表现为疾病的季节倾向。匡调元提出了气象病理学这一新概念,认为某些疾病与四季气候变化确实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深入研究各种气象因素对人类疾病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诊疗学提供理论依据,是中医病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六淫实质的现代理论研究
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气候现象称为“六气”。六气太过或不及时,可使人发病。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风、寒、暑、湿、燥、火的自然现象作为人体的病因同构系统,探讨分析和归纳人体致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进而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匡调元认为:中医所指的六淫,实质上包括两种主要因素:一是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流、气压、光照度及日月与其他星体对人体的影响:二是生物性致病因子,如流感病毒、疟原虫等。气象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人体而产生生理性及病理性的影响,也可通过影响生物性致病因子再作用于人。
郭仲夫认为: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从现代病原学的角度来看,它虽然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在内,但不同的气候变化,对病原体的孳生繁殖、疾病的传播及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六气的运动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杜建成认为:燥与湿是机体应答致病因素的两种不同的反应状态,其突出表现以机体水液失调为典型的病理变化(可能还包括电解质、维生素、酶系统代谢紊乱)。在酶系统,如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似乎与燥湿有关;在若干疾病中,此酶的活性加强,则渗出物、排泄物质稀而量多,降低时含量极少,渗出物与排泄物质干稠而量少。这些变化,从宏观角度可肯定为燥湿的指标之一。赵建昌等认为:“六淫”是指有碍正常生理功能或有伤机体造成病理反应的各种致病因素。现代医学证明:有些疾病确与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风作为一种流动的空气,它常以一种“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有文献报道,能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引起疾病的病毒有百种以上,如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等。“风邪”至少可以被认为是“传染性微生物气溶胶”。寒是温度降低的一种现象,寒冷的物理因素能使机体新陈代谢降低,生理防御机能低下,故易遭外邪侵入。暑和火都是指温度较高,炎热的物理因素而言。不论暑与火,从高热的物理因素来认识只是引起疾病的部分原因,真正的暑与火之邪仍是致病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此外,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所谓湿邪并非单纯指水湿而言,其湿温之邪的本质还需要一定湿度而生长繁殖的细菌,即所谓“湿热生虫”。杜建成认为湿与水液代谢障碍关系密切,水湿趋于下的原因是生理功能低下和病理变化而钾、钠等电解质分配紊乱时,组织间过剩的水分,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渗流到体内较低的位置;而下肢重着、头重如裹、筋骨肌肉酸痛可能与局部组织细胞含水量增加、代谢产物蓄积刺激神经末梢、血液浓度降低、营养供应不良等因素有关;便溏则可能与肠粘膜组织水肿或吸收水分能力降低有关;脉缓可能是由于血液浓度降低、血液充盈度增大、同时心收缩力减弱所致;舌体胖嫩则是机体水湿过剩的外部指征。有关六淫各邪的属性及致病特点,招萼华根据《内经》所固有的与对立面比较来分阴阳,以及阴阳中复有阴阳的思路,认为:风、燥为阳中之阴邪,湿为阴中之阳邪。张群豪认为:燥性为凉,其性属阴,燥主于秋,其性肃降收敛。阮石金等认为:暑湿病邪致病特点既有暑邪的火热特点,又有湿邪的缠绵胶着。暑湿是发生在酷暑多湿的季节和炎热湿盛的环境,夏发暑湿病为新感。暑湿发病多危重且速变并易成伏邪而晚发。林立本等就内科领域探讨了湿的若干问题,认为:湿在中医学里有多种含义,一般可概括为正常之湿和异常之湿两大类。湿邪指与长夏季节气象条件有关的多种致病因素。湿邪致病取决于机体的内在因素,腻滞质者易感湿邪。湿证的病理基础是机体全身或局部水液代谢失调。治湿主要有化湿、燥湿和利湿三法,其原理在于增强机体的代谢机能,解除水液潴留的病理现象。黄志红等探讨了外湿的成因、病位、病理以及病程及症状等,认为:外湿的成因有长夏湿气太过、雨水过多、卑湿环境等。就病位而言,湿从外受,易伤及皮肉筋骨;湿性趋下,易袭下部阴位;湿通于脾,易困中焦脾土;外湿稽留,易犯肺、肾两脏。病理方面,湿邪有形,易阻三焦气机;湿性属阴,易伤脏腑阳气。外湿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在病证及症状方面,黄志红等认为《内经》已经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痹证、痿证、水肿、濡泻、痉症、头痛、纳差、四肢不举以及头身疼痛等与外湿的关系。孔炳耀结合岭南的气候、地理特点,讨论了岭南多湿及湿邪的成因和临床特色,认为:湿邪为岭南六淫之首,不能囿于“下先受之”的认识。
3.六淫理论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陈忠琳等探讨了风寒湿热与血瘀证形成的关系,认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导致血瘀,因而提出治瘀勿忘祛邪(风寒湿热),祛邪勿忘治瘀。魏辉等撰文指出:外寒侵袭经络,寒性凝滞,气机不通以及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等都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寒毒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李连成对石家庄1005人有关湿阻脾胃证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湿阻证人群患病率为10.55%,且与性别、年龄、职业无明显联系;主要病因为环境湿气过重、性格急躁或忧郁以及饮食不节;主要病位在脾。而王克穷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735人进行调查,发现湿阻脾胃证的人群患病率为12.16%,其发病与性别、喝茶、耐寒热等因素有关。严灿等观察了湿阻脾胃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Ⅱ受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尿木糖排泄率等指标的变化,发现湿阻脾胃证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且认为此与机体营养不足,能量代谢障碍有关。严润明等对病毒性肝炎胆囊损害时血栓素〓(〓)、前列腺素〓总胆红素(SB)的异常与中医所谓“湿”、“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湿热是〓、〓和SB高值、胆囊损害的始动因子,提示湿与瘀关系密切。游建闽等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变过程与湿邪的存在及其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病毒性肝炎黄疸的成因为湿热交蒸,或为寒湿在里,“无湿不成疸”。此外,湿邪袭人所致的各种症状都可出现在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中。刘勤社等对4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冬、夏季不同气温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观察,同时以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冬季血液流变学异常进一步加重,提示寒凝致病具有血瘀证候的病理基础。孙丽玲等对937例婴幼儿腹泻与秋冬寒冷气候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腹泻有向12月集中的趋势(P<0.001),与寒冷气候显著相关(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婴幼儿肠道免疫功能降低易致病毒感染及易发生神经内分泌紊乱、胃动素异常增加有关,这与中医理论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肾常虚”,阳气不足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泻的观点相吻合。朱科伦等进行的有关十年气象因素与黄疸性肝炎发病的回归分析显示:临床表现的出现与8天前的湿度、雨量和阴天呈正相关,与晴天呈负相关。提示祖国医学的黄疸因感受湿热外邪所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孙雯霞等撰文认为:虽然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燥邪致病多发于秋,但从临证实际看,又不可拘于燥证仅发于秋之说。以痔瘘病之发病学意义看,燥邪发痔瘘,天干而燥之季均可发生;外环境之燥,易引起或加剧内燥,诱发或加重痔瘘病;燥多由外入内,易伤肺经,累及相表里之腑大肠,遂发痔瘘;燥邪所致痔瘘病,有多种变证,形成多种证型。临证分阴虚血燥、气虚血燥、血虚肠燥、血热而燥四型辨治。王彦晖探讨了湿热病的脉象,认为:湿、热两种邪气使脉象发生的病理变化,在性质上几乎相反。决定湿热病出现不同脉象的主要原因是湿邪和热邪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的不同病变特点。湿重于热时,脉象多表现为细软,并有模糊不清的特点,脉率较为迟缓,但又与寒证之迟脉不同,比寒证之迟脉为快,通常每分钟的脉搏次数为60~70次之间。热重于湿时,脉形较单纯热邪致病为小,脉率则明显较湿重于热为快,亦多比平脉为快,每分钟脉搏次数多在90次以上。湿热并重之证,湿邪和热邪的比例相近,两种邪气的性质相反的影响力作用于脉象,近似正常脉,但是,仍较为柔软而模糊,脉率近似正常或稍偏数。徐庆吉等研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但以心动过缓最为常见,表现为迟脉。对1994年6月~1996年6月住院的EHF患者进行统计,发现286例患者中,63例出现迟脉(占22.03%),均由心电图证实,在迟脉出现的同时,其中医辨证均与“湿”有关。EHF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因其出血及流行性又称为“疫斑”,疫斑中出现迟脉与湿密切相关,湿为温病中迟脉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在疫斑患者出现迟脉时,其辨证治疗应围绕“湿”而采取利湿、化湿、燥湿等治法。
4.六淫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
王绪辉等制作风寒湿性家兔痹证模型,并进行形态、经络、机能、代谢以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风寒刺激下,家兔肢体微血管呈二度收缩,毛细血管充血,开放数量增多;造模部位十二经原穴一合穴间皮肤、皮下、肌肉电导能力显著下降;cAMP在肌肉和神经中含量差异显著;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有显著性变化;肌肉、神经及血液的有关无机元素的含量有显著变化。姜学连观察湿阻证动物出现食欲不振、饮水减少、倦怠、便溏等症状和体征,并且胃液pH升高、血清胃泌素、肌糖原、小肠D木糖吸收率明显降低、胃肠推进运动减慢。从现代医学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安全员知识题库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朗读与讲故事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民族大学《古生物学含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农业大学《教育评价与测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剑桥学院《广告创意与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电磁场理论与光波导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三校联考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体育游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英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销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DB12-T 1305-2024 公路沥青路面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规范
- 范文语文评课稿15篇
-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汽车专业试题库-中(多选题汇总)
- 2024年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16-2023年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文科学概论》课件
- 大学生返回母校宣讲
- 光伏机器人行业报告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施工组织设计
- 践行志愿服务(下)
- 环境监测课件20-在线环境监测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