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structuralmonitoringinSic施行日期:2020年11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关于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知川建标发〔2020〕183号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经我厅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批准以下6项为四川省推荐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见附件)。2020年7月3日A实施时间1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2四川省现浇混凝土钢丝网架免拆模板保温系统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4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5四川省城市轨道交通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标准公司6四川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5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川建标发〔2018〕996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12章和1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硬件安装;系统集成;高层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保护性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其他结构;预警阈值;监测系统验收。本标准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四川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系《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标准编制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邮编:610065;电话E-mail:yangyangcqu@cqu.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6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精衡信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碧雄钟轶峰莫思特邓明长余德浩肖承波曾永平汪洋张文昌吴思杉邹小平许绍乾陈熠昕吴德民主要审查人:谢尚英罗苓隆郑远鹄章一萍董武斌覃承英7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63.1一般规定 6 73.3监测系统及设备 83.4施工期间监测 93.5使用期间监测 3.6监测工作程序 4硬件安装 4.1一般规定 4.2硬件设施 4.3线缆敷设 4.4防雷与接地 4.5标识 205系统集成 225.1一般规定 225.2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5.3软件系统功能要求 2385.4软件系统测试与部署 246高层结构 6.1一般规定 256.2施工期间监测 276.3使用期间监测 287大跨空间结构 7.1一般规定 7.2施工期间监测 7.3使用期间监测 8保护性建筑结构 8.1一般规定 8.2监测内容 9桥梁结构 409.1一般规定 409.2施工期间监测 9.3使用期间监测 46 10.1已鉴定建筑 10.2工业厂房 10.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0.4隔(减)震结构 11预警阈值 11.1一般规定 911.2高层结构 11.3大跨空间结构 11.4保护性建筑结构 11.5桥梁结构 11.6工业厂房 11.7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7511.8隔(减)震结构 7612监测系统验收 12.1一般规定 12.2分部工程验收 7912.3阶段验收 12.4竣工验收 附录A建筑物竖向位移记录表 附录B建筑物水平位移记录表 附录C应力应变传感器安装记录表 附录D应力应变监测记录表 附录E环境条件记录表 附录F定期现场巡视监测记录表 附录G已鉴定建筑基本信息表 附录H已鉴定建筑监测点布置表 附录J已鉴定建筑监测记录表 附录K已鉴定建筑防灾预案表 附录L单项(联合)调试报告 附录M分部工程竣工申请书 附录N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引用标准名录 2 2 3Basicrequiremen 63.1Generalrequire 6 7 8 9 3.6Monitoringprog 22 23 246High-risestructure 25 25 30 37 54 75 78 AppendixARecordtableofverticdisplacementofbuilding AppendixBRecordtableofhorizontdisplacementofbuilding 83AppendixCRecordtableofinstallationof AppendixDRecordtableofstressandstrain AppendixERecordtableofenvironmental AppendixFRecordtableofperiodicalinspection AppendixGBasicinformationtableof AppendixHMonitoringpointlayouttableofcertifiedbuilding AppendixJMonitoringrecordtableof AppendixKDisasterpreventionplantableofcertifiedbuilding AppendixLSingle(joint) AppendixMDivisionalprojectcomple AppendixNDivisionalprojectqualityacceptancerecord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95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 11.0.1为了规范建筑与桥梁结构的施工及使用期间的全寿命周1.0.2本标准适用于在建与既有的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保护性建筑、市政桥梁、已鉴定建筑、隔(减)震建筑、工业厂1.0.3建筑与桥梁结构的施工及使用期间全寿命周期监测方案22.1.1结构监测structuremonitoring频繁、连续观察或量测结构的状态。2.1.2施工期间监测constructionmonitoring在工程施工期间,对结构应力应变、变形及周边环境等实施的一系列监控监测、管控。2.1.3使用期间监测postconstructionmonitoring工程交付使用后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的连续监测。2.1.4定期监测regularmonitoring间隔一定时间对结构进行相同内容的监测。2.1.5实时监测onlinemonitoring通过安装在结构和(或)设备上的各类监测仪表,进行连续自动监测并上传至终端接收端,以更全面地反映结构某项性能的连续发展变化趋势。2.1.6传感器sensor能感受量程内被测量对象信息变化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2.1.7监测设备monitoringequipment监测系统中,传感器、采集仪等硬件的统称。2.1.8监测点monitoringpo3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被监测对象上(内/外部)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点位。2.1.9监测频率frequencyofmonitoring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2.1.10有线传输wiretransmission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通过物理连接,将信号从一方传输到另一方的技术。2.1.11无线传输wirelesstransmission在两个通信设备不使用任何物理连接,将信号从一方传输到另一方的技术。2.1.12结构性能structuralperformance结构在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方面的状态。2.1.13预警阈值earlywarningthreshold对施工及使用环境中结构构件可能出现的不同程度异常或危险,所设定的各监测参数警戒值。2.1.14损伤识别damageidentification利用结构的响应数据来分析结构模态参数及(或)物理(化学)参数的变化,依据不同的损伤识别理论对结构损伤进行诊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GNSS接收机的2.1.16模态modal结构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45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63.1.2结构监测施工期间监测宜与使用期间监测统筹考虑。施3.1.3应结合结构受力特点、设计寿命、现场及周边环境条件1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监测对象、监测2监测结论应注明结构监测部位是否达到预警条件。达到73.1.6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应设定监测预警阈值,监测预警阈3.1.7结构监测对象包含在建与既有的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保护性建筑结构、市政桥梁、已鉴定建筑、隔(减)震建筑、3.2.1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应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视、视频3.2.2监测信息采集的频率、周期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工程3.2.3监测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发现危及结构3.2.4监测对象突发风险时的应急抢险监测应在原有监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密监测点和提高监测频率,必要时应进行在89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以及异常情况下的应3.2.6根据结构特点、监测要求和施工及使用环境,可对结构3.3.1在线监测系统宜包含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传输、管9块集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3.3.2在线监测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现场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校准。3.3.3监测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传感器在监测期间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应满足实际工程需求。2宜选择具有补偿功能的传感器。3宜建立结构的力学模型,并结合分析结果、工程经验判断以及监测精度要求确定监测设备的类型。4宜根据现场调研和力学分析结果确定必要和合理的监测位置、数量和安装方式,并在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现场标识,绘制监测设备布置图,存档备查。5在极端工作条件时,应具有相应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宜视工作需求,选择具有复杂监测环境下维持正常工作能力的设备。3.4.1除设计文件特殊要求外,针对下列建筑及桥梁结构,应进行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及结构监测:1竖向结构构件压缩变形或差异压缩变形较为显著的、建筑高度250m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2单跨跨度不小于60m且未采用满堂脚手架支承及整体均匀卸载施工方法的大跨空间建筑结构。3悬臂及向外倾斜悬伸跨度不小于20m,或结构竖向构件向外倾斜角度不小于15°,或空中连体结构跨度不小于30m,或上托楼层数量不少于2层且转换结构跨度大于30m的不规则建筑结构。4施工过程中结构整体或局部受力复杂,施工过程中需准确了解主体或局部结构的建筑,包括:2)跨度不小于20m的结构整体提升;3)悬臂及向外倾斜悬伸跨度不小于15m,采用悬臂阶梯延伸施工方法时;4)跨度超过90m的大跨空间建筑结构,且采用整体卸载方案时;5)两个或多个单体结构分别施工,后期空中合龙时。6)其他采用特殊施工工艺且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的建筑。5对索安全性及最终成型形状要求较高的柔性结构。6结构整体或局部受力与一次整体结构成型加载分析结果存在重大差异的其他建筑。7主跨不低于100m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3.4.2针对下列重要构件和节点,宜进行施工期间监测:1施工过程中应力变化显著或应力水平高的构件;2施工过程中变形显著的构件或节点;3施工过程中控制几何位形的关键节点;5具有代表性的其他重要受力构件或节点。8室内装修记录、设备安装记录和幕墙安装记录,记录内3.4.4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宜在施工前结合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3.4.5现场进行监测时,应将施工过程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测结3.5.1除设计文件特殊要求外,针对下列建筑或桥梁结构,宜4高度超过60m或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减隔震结构;5主跨跨径大于150m的梁桥,主跨跨径大于200m的拱桥,主跨跨径大于300m的斜拉桥,主跨跨径大于500m的悬索桥和其他结构特殊的桥梁结构。3.5.2使用期间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分析模型和基本假定应与结构实际状况相符合;2结构分析应考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3结构分析应考虑附属构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4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温度作用、地基沉降、风荷载及地震作用;5考虑结构加固改造对模型参数的影响;6利用监测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修正,并在后续期间验证其修正精度。3.6.1监测工作执行程序宜按图3.6.1的流程实施。3.6.2专业监测单位职责应符合下列规定:1编制监测方案,重大工程的监测方案应经过专家论证;2安装并校准调试监测设备,对监测结果定期向相关单位汇报;3根据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及监测结果,评估不同施工阶段结构可靠性,及时向施工单位反馈监测信息,优化施工工艺流程,控制结构施工过程;基础数据及资料收集并分析与沟通模拟计算结构不可靠建立(施工或使用期间)模型模拟计算结构不可靠模拟计算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形成检测方案模拟计算结构可靠重大工程组织专家论证模拟计算结构可靠检测方案报批检测数据定期报告进行施工或使用检测数据定期报告结构分析与监测结束4根据使用期间结构监测分析结果,验证结构设计、分析、试验时的假定和所采用的参数,并评估结构所处状态,为结构的日常保养和管理提供建议;5编制监测实施方案(含设计模型);6建立监测网,安装监测设备,实施过程监测,并定期提交监测报告;7当监测参数值异常、接近或达到不同临界状态的预警值时,应及时处理实际数据及评估结构状态,并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出建议。4.1.1硬件设施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2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3设备寿命应满足监测期间要求;4信噪比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5设备的分辨率不应低于所需监测参数的最小单位量级。4.1.2硬件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传感器监测布点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结构变化足够敏感;2整体监测布点应根据结构振动、变形特点以及模态参数3传感器应布置在能确保能源供应和信号传输持续稳定的空间节点位置;4监测设备宜布置在便于设备安装、测读和维护的部位,并不得妨碍监测对象的施工及正常使用。4.1.3对已安装的硬件设施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和环境腐蚀影响等。4.1.4硬件设施布置应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使用期间的硬件设施应按经过审批的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安装和移交。4.1.5应对监测系统配备应急电源。4.2硬件设施I位移监测设施4.2.1位移监测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2三维位移监测可利用监测测点的竖向位移及相互垂直的平面水平位移合成;3监测仪器量程应为测点位移估计值的2~4倍;4机械式仪器最小单位值应小于测点位移估计值的1/10。4.2.2GNSS位移测量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墩顶部的强制对中器在任两个垂直方向的倾斜度应2GNSS天线周围的遮挡情况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天线2m空间范围内应无遮挡物;3GNSS天线的保护罩应安装严密,防止雨水渗入;4GNSS天线应位于避雷针保护范围内,如无外部避雷针,须安装专用避雷针;5GNSS天线的接地线不得和其他硬件的接地导体连接。4.2.3光电靶标测量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仪应安装在基础沉降较小的结构上,当沉降量大于系统测量精度时应对测量值进行修正;3当测量仪的轴线与标靶表面不垂直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测量偏差;4.2.4应力应变监测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埋入式应力应变传感器安装位置与设计监测点的距离偏2表贴式应力应变传感器安装位置与设计监测点的距离偏1当传感器直接埋设时,宜借助结构钢筋与辅助钢筋进行2当传感器预浇在预制块内埋设时,预制混凝土块的制备1应根据结构计算分析选择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安全2宜根据结构易损性分析选择最易破坏或局部破坏易导致Ⅲ加速度和速度监测设施4.2.7加速度和速度监测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方向与设计方向的角度偏差应小于0.5°;2监测设备与被测构件之间宜采用刚性连接;3采用单螺栓固定加速度和速度传感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转动;4监测设备外壳与接地间的阻抗测值应小于10。4.2.8地震动监测设备应安装在专用基座上,基座表面应光滑、4.2.9地震动监测设备安装方向与设计方向的偏差应小于0.5°。V温湿度监测设施4.2.10环境温湿度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太阳辐射,且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5m;2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空气不流通的死角;3湿度传感器应加装透气防尘罩;4温度传感器可选用热电偶、热电阻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等,应根据监测部位和具体情况综合选定。4.2.11风速风向监测设备的支架应固定在主体结构上,且应具有足够的刚度。4.2.12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规定:2机械式风速和风向传感器的安装距离应大于1m;3风速风向传感器中轴应垂直。4.2.13支架顶端应安装避雷针,宜采用紫铜线作下引线。4.2.14裂缝计安装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4.3线缆敷设4.3.1电源线/信号线在铺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敷设在有腐蚀性物质排放、强磁场和强电场干扰的区域,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或屏蔽措施。2线路的终端接线处及经过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及隔震缝处应留有余度。3电缆不宜有中间接头,无法避免时应在接线箱或拉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助焊剂;补偿导线应采用压接。4电缆预埋在混凝土内部时,电缆接头需采用焊接连接,且用防水胶布黏合。5信号线宜采用RVVP屏蔽线,铺设时应尽量沿受施工影响小或对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路径。4.3.2电源线、信号线在进入遭受雨淋、太阳直射的柜、箱时,宜从底部进入并应有防水措施。4.3.3电源线、信号线在进入桥架前应按设计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当设计文件无规定时,宜采用软波纹管进行保护。4.4.1结构防雷与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多个防雷保护器的位置、顺序应符合设计文件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2当待监测结构有接地装置时,宜将监测系统的接地与之牢固焊接,并应采取防腐措施;3当待监测结构无接地装置时,接地体埋设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4监测结构接地系统连接应核实接地电阻是否满足要求,无法满足设计文件要求时,应采取物理或化学降阻措施。4.4.2接地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地线不得有机械损伤;2接地端子应做明显标记。4.5.1传感器标识布设应符合:1表面应张贴标志牌,内容包含传感器的类型、型号、数量和编号;4.5.2机柜内部的设备、接线桩应有统一、清晰的5.1.1本章内容适用于具有结构监测软件系统集成的结构施工5.1.3软件系统应具备自动恢复功能,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可从5.1.4软件数据库应模块化架构,对结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5.2.3对施工期间已建立建筑信息模型(BI5.3软件系统功能要求5.3.1软件系统应具有对硬件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及诊断的功能。5.3.2软件系统应具有信号滤波、压缩、降噪、分类数据预处5.3.3软件系统应具有下述数据管理功能:1支持对监测和分析数据按类型、时间进行分类整编并存储;2宜支持分布式数据管理功能,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复3能自动生成各类数据报表。5.3.4软件系统宜对监测数据进行下述分析功能:1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功能,可采用下列方法:1)频域识别法;3)时频域识别法。2结构损伤识别功能,可采用下列方法:1)静力参数法;2)动力参数法;3)有限元模型修正法;4)模式识别法。3安全评估功能,可采用下列方法:1)确定性方法;2)可靠度分析方法。5.3.5当监测到结构损伤时,软件系统应正确判断结构的安全5.4.1应制订详细的软件测试方案,并搭建配合软件测试的硬5.4.2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软件应进行软件强度测试,宜1超过30%设计传感器数量的采集任务;5.4.3应随同软件向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提供硬件、网络环境5.4.4在检查硬件、网络的配置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后方可进行6.1.1本章内容适用于高层建筑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框架-支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6.1.2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的高层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高层结构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1增设大型临时支撑结构的高层结构;2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的高层结构;3受昼夜温差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超长构件、特殊截面4施工方案对结构内力分布有较大影响的高层结构;5对位移和变形要求严格的高层结构;6受邻近施工作业影响的高层结构。6.1.3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外,表6.1.3规定高度以上的高层结构宜进行使用期间监测。结构体系7度9度混凝土/钢框架结构结构体系8度9度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筒体结构混合结构注:当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时,其高度限值应比表内数值降低10%。表6.1.4施工期间监测内容变形监测变监测支护环境监测结构竖向风★★★★★▲▲▲▲注:★应监测项;▲宜监测项。6.1.5高层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内容应参照表6.1.5进行表6.1.5使用期间监测内容变形监测监测环境监测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水平变形风温度★▲★▲★▲▲注:★应监测项;▲宜监测项。6.2.1基础沉降监测中应先引测工作基点,再分区监测。沉降小于4个。测点应设立在能反映结构变形特征的位置。1监测点相邻间距宜为10~30m;5后浇带、新旧建筑物、不同荷载分布交接处分界及水平8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或基础形式改变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的两侧;9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11建筑竖向形变突出及(或)结构刚度或承载力突变楼层;6.2.3高层结构中对特别重要结构的关键构件和节点宜进行应6.2.5对温度高、昼夜温差大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温度监测。对6.2.6风荷载监测内容包括风速、风向和结构表面风压监测。6.2.7变形监测可包括轴线监测、标高监测、建筑体形之间连6.2.9剪力墙结构沉降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2.2条的规定外,还应沿剪力墙水平方向10~25m对称布设监测点。规定外,还应在电梯井和沿结构周长15~25m对称布设监测点。6.2.11筒体结构测点应选择变形较大、反应敏感的部位布设;(伸臂桁架)处增加测点。6.3.1沉降及变形监测测点应与施工期间测点相互协调,监测频次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第3.3.6条的规定执行。6.3.2高层结构使用期间变形监测宜按结构体系布置测点,每6.3.3对季节效应和不均匀日照作用下的温度效应敏感的高层6.3.5已进行风洞试验的高层结构,宜按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原型布置;未进行风洞试验的高层结构,宜选择自由场及对风效应敏感的构件及节点位置,风致响应测点宜与地震动测点布置6.3.6测点宜设置在建筑顶层、地上一层、结构突变(刚度突变和质量突变)处楼层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重点楼层的刚度6.3.7已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高层结构,宜按试验结果进行6.3.8框架结构复杂结构区域宜增加监测点,监测参数宜对应7.1.1本章内容适用于大跨空间结构,包括网架(桁架)结构、7.1.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当设计有要求时,应进行施工期间1跨度大于100m的网架、桁架及多层网壳钢结构或索膜2跨度大于50m的单层网壳结构;3单跨跨度大于30m的大跨组合结构;4结构悬挑长度大于30m的钢结构或悬挑长度大于20m5考虑施工过程导致结构最终位形与设计目标位形存在较7.1.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当设计有要求时,宜进行使用期间1跨度大于120m的网架及多层网壳钢结构;2跨度大于60m的单层网壳结构;3结构悬挑长度大于40m的钢结构或悬挑长度大于30m4昼夜温差大,且受温度变化、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结构的监测标准应在上述规定跨度基础上减10%。结构类型变形监测变监测环境监测地震临时竖向风温度网架结构★O★▲▲▲★▲★网壳结构★O★▲▲▲★▲★索结构★O★▲▲▲★▲★★O★▲▲▲▲▲▲悬挑结构★O★O▲O▲▲▲7.1.5大跨空间结构使用期间监测内容按表7.1.5进行选择。结构类型变形监测测环境监测移竖向风温度网架结构★O▲O▲★★O网壳结构★O▲O▲★★▲索结构★O★O▲★★▲★O★O▲★★O悬挑结构★O★O▲★★O7.2.1沉降监测应在主体施工期和竣工初期进行;沉降监测点线的对称部位,且不得少于4个点;施工期间的监测次数不应少于5次。7.2.2应力应变监测应针对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选用监测仪器7.2.3网架(桁架)结构施工监测应监测网架的挠度值、支承在拆除过程中的变形值以及构件的垂直度;小跨度网架(桁架)结构(跨度24m及以下)挠度值的测量可测下弦跨度的中点,大跨度网架(桁架)结构(跨度24m以上)应监测下弦跨度的7.2.4网架(桁架)结构施工监测应对结构重要部位的应变、7.2.6网壳结构施工监测应针对各种施工方法监测控制点的挠度、基准轴线位置、标高及垂直偏差,并及7.2.7网壳结构施工监测应对边桁架、次边桁架和跨中桁架上7.2.8索结构施工监测应监测拉索两锚固端间距、控制点的三7.2.9索结构施工监测应对主要承重拉索索力和索结构重要部7.3.1沉降监测应按第7.2.1条执行;监测频率应根据结构沉降7.3.2地震动监测应综合考虑结构特点,监测结构底部、顶部1宜采用容许应力法或疲劳累积损伤指数法进行监测点处2容许应力法判断构件疲劳状态异常时,按疲劳累积损伤中等损伤状态注:表中给出的疲劳状态分级未考虑腐蚀对疲劳7.3.4应对风速、风向和结构表面风压进行连续监测。7.3.5应对环境温度变化和结构温度分布进行监测。7.3.6网架(桁架)结构应对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支座位移及其几何变形进行定期监测,并核对变形是否超过允许值,监测布点位置可参照表7.3.6进行选择。竖向7.3.7网架(桁架)结构应对支座、主要承重构件和最不利位置进行应力应变监测。7.3.8网壳结构应对支座、焊接节点进行变形监测,监测布点位置应按照本标准第7.3.6条执行。7.3.9网壳结构应对主要受力构件、关键节点焊缝附近进行应力应变监测。7.3.10索结构应对钢桁架、索锚固节点和结构关键控制点进行变形监测。7.3.11索结构应对拉索索力进行定期监测。7.3.12应定期对膜面张力进行监测。7.3.13应对膜结构拉索及其他关键点进行应力应变监测。2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被登记公布为不可移8.1.2当保护性建筑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使用期间监8.1.4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反映监测参数特征的关键点上,同时8.2.1应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基础沉降监测方案,并定期监测。8.2.2应根据实际结构状况选择性监测整体或局部的水平位8.2.3宜对受弯构件(梁、枋、檩、椽、栅)、受压构件(柱脚、柱础)和连接构件(榫头、卯口、斗拱)的关键受力部位进行应8.2.4宜对结构内外的环境及关键构件温度进行在线监测;宜8.2.5应对木材性能进行定期监测;应定期巡视保护性建筑结构的变形、开裂、测点布设及监控设备运营状况,并做好巡视2节点位移情况(竖向及水平);9桥梁结构9.1.1本章适用于既有和新建市政道路及轨道交通桥梁结构的监测。9.1.2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监测的桥梁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桥梁结构宜进行施工期间的监测:1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2单孔跨径大于150m的桥梁结构;3施工过程发生影响结构受力的临时荷载,或存在体系转换的重要桥梁结构;4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或对沉降和变形要求严格的桥梁结构;5施工过程采用特殊构件、特殊材料的新型桥梁结构。9.1.3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监测的桥梁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桥梁结构应进行使用期间的监测:1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桥梁结构;2位处地质水文条件复杂、气象极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3处于重要交通要道且通行车辆接近设计要求的重要桥梁4特别重要的特大桥;5存在施工质量缺陷或维修、加固、改扩建后的桥梁结构;6处于复杂环境或结构特殊的其他桥梁结构。9.1.4新建桥梁的在线监测系统应与桥梁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应满足施工期间的使用要求。9.1.5桥梁结构施工期间应对受力有影响的施工荷载或方法进行监测,其他监测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按表9.1.5进行选择。变形监测主梁(主拱圈)★★★★桥墩和桥台▲▲★★★★★★★★★★监测主梁(主拱圈)应力★▲★▲拉索索力▲★▲▲▲▲▲桥墩应力▲▲★▲(如缆索吊机、挂篮、大型支架等)★★★★续表监测风★★★★★★★★★★★★OOOO监测★★★★注:①★一应监测项;▲一宜监测项;O—可监测项;-—不涉及内容。②有推力拱桥的拱脚水平位移应设置为“应监测项”。行选择。表9.1.6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变形监测主梁(主拱圈)★★★★★★桥墩和桥台▲▲★★▲▲▲▲★★★★★★★★应力应变监测★★★★-★★★-★吊杆与吊索★-★-▲支座反力与位移▲▲▲▲环境及效应监测风OO★★★★★★★★★★★★★★▲▲▲▲耐久性监测腐蚀介质▲▲▲▲9.2施工期间监测9.2.1主梁变形应监测竖向变形,宜监测横向变形,悬臂施工的主梁应对水平向和竖向变形同时进行监测。9.2.2桥墩和桥台变形宜监测沉降和倾角。9.2.3除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规定外,在桥梁体系转换施工过程、节段施工新增节段过程中,应连续进行变形监测。9.2.4应变监测应与变形监测频次同步且宜采用实时监测。9.2.5应力应变监测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连续监测:1节段施工的桥梁在新增节段过程期间;2体系转换过程期间。9.2.6桥梁转体、顶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转体监测应将转体临时索、塔结构纳入主体结构监测体系,转体过程中应对主体结构及转体临时结构的力学参数、几何参数及转体速度进行监测,监测应包括搭设、加载、承载及落架2顶推监测应将临时结构纳入主体结构监测体系,顶推过程中应对主体结构及顶推临时结构的力学参数、几何参数及顶推速度进行监测;3顶升过程中应对顶升速度、同步性和被顶升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应根据顶升过程结构的受力特性,确定变形和应力应变测点。9.2.7箱梁应监测内外温差。9.2.8应监测主梁挠度、主梁位移、结构动力特性、关键截面9.2.12应将采用索扣体系的临时设施纳入主体结构的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进行空间应变监测,桥面挠度可利9.2.24高度大于30m的索塔、大于15m的墩台施工时,应进2跨度为400~600m的钢主梁斜拉桥或跨度大于600m的9.3.1车流量大、重车多或需进行荷载静动力响应对比分析的9.3.2根据结构腐蚀类型,结合现场地质条件确定应监测的腐蚀介质参数,监测参数宜包括氯离子浓度、硫酸盐离子浓度、9.3.3混凝土侵蚀深度宜对混凝土电阻率、不同深度的电位、1应针对水文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的桥梁,根据结构分析3应根据冲刷试验结果确定声呐探头指向角度以及探头与9.3.6应监测风速和风向,测点宜选择在桥面两侧、塔顶、拱顶。1总跨径1000m以下或单孔跨径150m以下的桥梁,应布设一个测点;总跨径1000m以上(含1000m)或单孔跨径150m2桥岸地表区域宜将测点布设于自由场地,水体区域可布9.3.9无在线监测系统的桥梁应监测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点、桥面线形、索塔变形、伸缩缝变形、索力监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利用振弦式裂缝计对裂缝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监测;2宜利用位移计对支座位移进行连续监测;3宜利用压差传感器对自由车流主梁的挠度进行监测;4宜利用分布式光纤对主梁应变进行监测;5宜利用温湿度计对钢箱梁温湿度进行监测。9.3.10应根据受力特点对主梁变形、桥墩和桥台变形、主梁应力、温度湿度进行监测。9.3.11应根据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对拱肋变形、主梁位移、结构动力特性、关键截面应力、吊索力进行监测。9.3.12主梁、桥墩和桥台变形、主梁应力、温湿度、风荷载监测应按本标准第9.2.11~第9.2.17条执行。9.3.13应对风速风向、地震、船撞和车辆荷载进行监测。9.3.14主梁、桥墩和桥台变形、主梁应力、温湿度、风荷载监测应按本标准第9.2.18~第9.2.25条执行。9.3.15应监测斜拉索的索力、线形、振动加速度、断丝、温度、主缆及锚具的腐蚀。9.3.16应监测桥塔变形、应变、温度和振动。9.3.17宜监测混凝土桥塔裂缝。9.3.18应监测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及钢结构桥塔的腐蚀。9.3.19应监测桥塔的沉降、塔顶的高程以及顺桥向与横桥向的10.1.1应对已鉴定且住有人员的城镇C级建筑,尚未完成人员搬离的城镇D级建筑以及未住人但仍威胁公共安全的城镇C、D级建筑进行监测。10.1.2应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为C级建筑不宜低于一周一次、D级建筑不宜低于一周两次;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应对建筑进行在线监测。10.1.3满足下列情况下的已鉴定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定期监测频次;若条件允许(传感器安装方便、监测方案可行),应对其进行在线监测:1房屋受到其他施工影响的,应加强监测频次;2当建筑危险点监测数据发生异常、处于汛期或遇暴雨雪等极端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方案编制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密监测点和监测频率。10.1.4建筑监测方案应按照“一栋一方案”原则,根据建筑监测鉴定报告中建筑危险点的具体情况及房屋设计等相关资料,由方案编制单位通过现场详细勘察后结合国家、行业现行标准相关要求进行制订。10.1.5应利用监测工具、宏观巡查等方式进行建筑动态监测。10.1.6建筑监测内容应根据建筑监测鉴定报告中建筑危险点的具体情况及房屋设计等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详细勘察后,结合国家、行业现行标准相关要求确定,包括原有危险点变化和新增危险点情况。10.1.7建筑监测记录表应包括下列内容:2基础及上部结构构件监测。10.1.8建筑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房屋变形特征。10.1.9建筑在线或定期监测方法有人工巡查、主体结构倾斜监测、局部危险点监测,应根据建筑具体情况,按照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标准相关要求进行监测。10.1.10方案编制单位应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明确具体应对处置建议,并按要求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行处置。10.1.11方案编制单位应根据建筑监测鉴定报告中建筑危险点的具体情况及房屋设计等相关资料,结合国家、行业现行标准相关要求,通过现场详细勘察后,确定预警阈值。10.2.1工业厂房监测宜增加针对工业厂房环境特点下对结构自身的监测项并结合人工巡查。10.2.2工业厂房在工业与环境振动下的容许振动标准,应由设备制造厂家提供或通过试验确定;当设备制造厂家不能提供资料且无法进行试验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执行。10.2.3工业厂房的振动测试方法及振动控制点的选择,应由设备制造厂家提供或符合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当设备制造厂家不能提供或没有相关设计规定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振动测试应根据被测试对象的振动方向、频率范围、振幅大小以及振动特性选取合适的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定期由国家认定的计量部门进行校准;2振动测试点应设在振动控制点上,振动传感器的测试方向必须与振动方向一致,不应产生倾斜;3传感器与被测试对象必须紧密固定,测试过程中不应产生松动,并应避免固定件产生次生振动。4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况进行振动测试。10.2.4工业厂房结构的振动,应符合下列要求:式中:A——工业厂房结构计算或测试的振动位移;V——工业厂房结构计算或测试的振动速度;a——工业厂房结构计算或测试的振动加速度;[A]——工业厂房结构的容许振动位移;[V]——工业厂房结构的容许振动速度;[a]——工业厂房结构的容许振动加速度。10.3.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对其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进行监测,温度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有关规定。10.3.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监测内容应符合表10.3.2的要求。温度监控项目温度结构沉降中心温度温度高温差★★★★★★▲O10.3.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仪器应由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组成;系统应具有温度、时间参数的显示、储存、处理功能,并实时绘制测点温度变化曲线;温度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0个;温度监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其允许误差不应大于0.5℃。10.3.4施工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2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3混凝土浇筑后,每间隔15~60min,测量记录温度1次。10.3.5传感器选取及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温度传感器误差应小于0.3℃;2温度传感器测试范围为-30~150℃;3温度传感器布置范围应位于最靠近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的钢筋上;4宜将传感器布置于浇筑体外表以内50mm处测量外表温度;5宜将传感器布置于浇筑体地面以上50mm处测量底面温度。10.3.6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宜对结构裂缝、沉降进行监测。10.4隔(减)震结构I一般规定10.4.1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监测的隔(减)震结构以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隔(减)震结构应进行施工或使1结构高度超过60m或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隔震建筑结2结构跨度超过60m的大跨空间隔震结构;3单体面积大于80000m²的隔震结构;4安装有减震技术的高层、大跨结构;5桥梁隔(减)震结构。10.4.2隔(减)震结构施工期间监测内容应按照表10.4.2执行。监测应力监测监测竖向应力风温度隔震结构★★O★O▲▲▲★★OO★▲▲★10.4.3隔(减)震结构使用期间监测内容应按照表10.4.3执行。监测应力监测监测竖向应力风隔震结构★★O★★▲▲★★★OO★▲▲★Ⅱ施工期间监测10.4.4隔(减)震结构的测点应设置在隔(减)震层的关键部10.4.5应监测隔(减)震层水平和竖向位移。10.4.6应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各方面的变形量进行监测。10.4.7应对水平隔震缝的高度和竖向隔震缝的宽度进行监测。10.4.8应对隔震层大梁及减震装置位置进行应力应变及变形监测。10.4.9应对减震装置安装前后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行监测。10.4.10宜对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10.4.11应对减震装置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10.4.12宜对隔震支座、阻尼器、隔震缝、柔性连接、减震装置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应为竣工后的3年、5年、10年以后每10年进行一次。1根据结构荷载作用、关键构件和整体结构的特点,分类3不同指标间相互冲突时,应以反映结构最不利状况的指4对于重大工程结构可选取预警阈值的下限范围,对于普1黄色预警(初级预警):提醒施工或使用单位宜开始对环2橙色预警(较重预警):提醒施工或使用单位对环境、荷3红色预警(严重预警):警示施工或使用单位对环境、荷1预警信息应由专门的发布机构或被授权机构,根据结构安全隐患的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进展向相关部门及时发布、调整或解除预警信息;2预警方式应明显,宜多样化,可包括指示灯、声音、短信、界面显示、可变情报板、路侧广播;3预警信息应形成日志,包括始末时间、警示事项、预警级别、预警传感器编号和位置、预警监测值和预警频率。11.1.4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预警阈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力监测值大于0.5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7倍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0.9倍限定值,进行红色预警。2变形监测值大于0.5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7倍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0.9倍限定值时,进行红色预警。3基础沉降速率大于0.1mm/d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2mm/d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0.3mm/d时,进行红色预警。4施工预警阈值按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设定时,大于0.7倍理论分析结果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1.1倍理论分析结果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1.3倍理论分析结果时进行红色预警。11.1.5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预警阈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位移或变形大于0.6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8倍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限定值时,或一个月内发现10次以上橙色预警时,进行红色预警;2结构应力应变大于0.8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95倍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限定值时,或一个月内发现10次以上橙色预警时,进行红色预警;3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大于0.9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1.0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1.1倍时,进行红色预警;4最大平均风速大于0.7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0.8倍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限定值时,进行红色预警;5当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温差和最大温度梯度大于限定值时,进行橙色预警。11.1.6监测限定值的制定应符合下列原则:1应以定量的方式给出,并定期对其进行检验、补充、修2可根据设计容许值、理论计算值、数值分析值、监测数据值、成熟经验设置。I施工期间监测11.2.1高层结构整体倾斜限定值可按照表11.2.1的规定执行:结构高度倾斜允许值tanθ注: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即建筑物的施工高度(m);11.2.2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塔楼处的变形限值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变形速率限定值为(H/7500)/d~(H/3500)/d。11.2.3在风载作用下,高层结构任一点的水平位移限定值为该点离地高度乘以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2.4各种荷载标准值组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11.2.5在风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限定值为11.2.6高层结构在施工期间沉降变形限定值为0.3H~Ⅱ使用期间监测11.2.7高层结构整体倾斜限定值应按照表11.2.7的规定执行。结构高度倾斜允许值tanθ11.3大跨空间结构I网架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1.3.1纵横向边长偏差限定值为长度的1/2500~1/2000,且不11.3.2支座中心偏移限定值为网架跨度的1/2500~1/2000,且不应大于40mm。11.3.3支座高度偏差限定值:对周边支承的网架相邻点之间,应为相邻支座间距的1/500~1/400,且不应大于15mm;最高与最低点之间应为30mm;对多点支承的网架,应为相邻支座间距离的1/1000~1/800,且不应大于30mm。11.3.4施工完成后网架挠度值限定值为设计值偏差的5%~Ⅱ网架结构使用期间监测11.3.5空间网架结构在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挠度限定值按表11.3.5规定执行。屋盖结构(短向跨度)楼盖结构(短向跨度)悬挑结构(悬挑跨度)Ⅲ网壳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1.3.6控制支承点间的距离偏差限定值应为该两点间距离的1/3000,且不应大于30mm。11.3.7当跨度小于或等于60m时支座高度偏差限定值不应超过设计标高±20mm,当跨度大于60m时不应超过设计标高±11.3.8安装完成后,网壳若干控制点监测的竖向位移值限定值为相应荷载作用下设计值的1~1.15倍。11.3.9空间网壳结构在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挠度限定值按表11.3.9规定执行。屋盖结构(短向跨度)悬挑结构(悬挑跨度)V索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1.3.10拉索两锚固端间距的偏差限定值为L/3000和20mm两者之间的较小值。11.3.11各阶段张拉后,张拉力偏差限定值为设计值的10%~11.3.12各阶段张拉后,拱度和偏差限定值为设计值的4%~5%。11.3.13斜索与水平面相交角度限定值应大于15°。11.3.14单索屋盖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自初始几何状态之后限定值为1/250~1/200。11.3.15索网、双层索系及横向加劲索系屋盖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自初始预应力状态之后限定值为1/300~1/250。11.3.16斜拉结构、张弦结构或索穹顶屋盖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自初始预应力状态后限定值为1/300~1/250。11.3.17单层平面索网玻璃幕墙的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限定值11.3.18曲面索网及双层索系玻璃幕墙自初始预应力状态之后的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限定值为1/200。11.3.19曲面索网双层索系采光顶自初始预应力状态之后的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限定值为1/250~1/200。11.3.20张弦结构玻璃采光顶自初始预应力状态之后的最大挠度与跨度之比限定值为1/250~1/200。VI膜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1.3.21对膜材施加预张力时,施力点位移偏差的限定值为设计值的10%。11.3.22监测膜材代表性施力点的力值偏差的限定值为设计值的10%。11.3.26膜结构中各膜单元内膜面的相对法向位移限定值为单元名义尺寸的1/20~1/15。面积限定值为膜面面积的10%。1木材的材质仅有表层腐朽和老化变质时,腐朽和老化变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整截面面积之比为1/6~1/5;木材的材质仅有心腐时,腐朽和老化变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整截面面积之比为1/9~1/7;当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时,腐朽和老化变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整截面面积之比不论大小,均视3柱脚底面与柱础间实际抵承面积与柱脚处柱的原截面面积之比为1/2~3/5。4柱与柱础之间错位位置与柱径(或柱截面)沿错位方向的尺寸之比1/7~1/6。1木材的材质仅有表层腐朽和老化变质时,梁身腐朽和老化变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整截面面积之比为1/10~1/8;木材的材质仅有心腐时,腐朽和老化变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2高跨比大于1/14时,竖向挠度值为L²/2600h~L²/2100h;高跨比小于1/14时,竖向挠度值为L/180~L/150。之和~竖向挠度与h/180之和。1对抬梁式构架,沿构架平面的倾斜量为H₀/190~H₀/1或100~120mm,垂直于构架平面的倾斜量为H₀/380~H₀/350或2对穿斗式构架,沿构架平面的倾斜量为H₀/160~H₀/10060~75mm,柱头与柱脚的相对位移为H/120~H/75。3梁、柱间的连系(包括柱、枋间,柱、檩间的连系)无拉结,榫头拔出卯口的长度超过榫头长度的3/10~2/5(抬梁式架构)或2/5~1/2(穿斗式架构)。4榫卯已腐朽、虫蛀,已劈裂或断裂,压缩量3~4mm。2檩条系统跨中挠度为L/120~L/100(L≤3m时)或3檩条支承长度为20~60mm(支承在木构件上时)或60~1栅(楞木)竖向挠度为L/220~L/180;1砖风化长达1m以上的区段,平均风化深度与墙厚之比为1/6~1/5(H<10m时)或1/7~1/6(H≥10m时);2单层房屋倾斜量为H/180~H/150或B/8~B/6(当H<10m时),或H/180~H/150或B/9~B/7(H≥10m时);3多层房屋总倾斜量为H/150~H/120或B/7~B/6(当H<10m时),或H/150~H/120或B/9~B/7(H≥10m时);4多层房屋层间倾斜量H₁/110~H/90或30~40mm。11.4.7保护性建筑中非承重的土墙或毛石墙监测限定值应符合1)墙身倾斜为墙高的1/90~1/70;2)墙体风化、硝化深度为墙厚的1/5~1/4;3)墙身有明显的局部下沉或鼓起变形。2毛石墙1)墙身倾斜超过墙高的1/100~1/85;2)墙面有较大破损,已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11.4.8采用木屋盖的保护性建筑中,其承重石柱监测限定值应1柱截面上,风化层所占面积与全截面面积之比为1/7~2受力引起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有肉眼可见的细裂缝,纵向裂缝(仅长度超过300mm的裂缝),出现不止一条,且缝宽3单层房屋倾斜量为H/250或50mm。4多层柱总倾斜量为H/170或80mm,层间倾斜量为H₁/906柱脚底面与柱础间实际承压面积与柱脚底面积之比为2/3。7柱与柱础之间错位位置与柱径(或柱截面)沿错位方向尺寸之比为1/7~1/6。11.4.9保护性建筑中石梁、石枋监测限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层风化,构件截面上所占的面积为全截面面积1/10~2有横断裂缝或斜裂缝出现;3在构件端部,深度为截面宽度1/5~1/4的水平裂缝。I施工期间监测11.5.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施工过程限定值应符1悬臂浇筑中,轴线偏位L≤100m时为10mm,L>100mL/5000;断面尺寸偏差高度为5~-10mm,断面顶宽为±30mm。2悬臂拼装中,轴线偏位L≤100m时为10mm,L>100m时为L/10000;顶面高程L≤100m时为±20mm,L>100m时为3简支梁安装偏差中,支座中心偏位为5mm,竖直度为11.5.2拱桥施工过程限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时为L/6000;拱圈高程L≤60m时为±20mm,L>60m时为±L/3000;同跨各拱肋相对高差L≤60m时为20mm,L>60m时为10mm,L=200m时为50L>200m时为L/4000;拱圈高程为L/3000,断4装配式桁架拱、刚构拱施工中,轴线偏位L≤6010mm,L>60m时为L/6000;拱圈高L≤60m时为±20mm,1钢筋混凝土索塔塔座底轴线偏位为10mm,倾斜度为塔高1/3000,且不大于30mm,断面尺寸偏差为20mm,横梁高程2钢索塔总体垂直偏差为1/4000塔高,塔柱中心距为±3混凝土主梁轴线偏位当L≤100m时为10mm,L>100m4钢主梁轴线偏位在0号梁段为2mm,悬臂拼装段和合龙段为10mm,线形标高在0号梁段为±3mm,悬臂拼装段为20~1锚碇锚固体系施工时,锚杆制造尺寸为±4mm,支架安2索塔施工时塔柱底水平偏位为10mm,塔高倾斜度为1/3000,且不大于30mm;4主缆施工中,基准索股中跨跨中索股标高误差为±L/20000,边跨跨中为中跨跨中的2倍;5梁段施工中分段累加总长为2mm,两吊点中心距为6钢加劲梁安装中吊点偏位为20mm,相邻节段匹配高差1风荷载应取重现期100年的主梁设计基准风速的0.84倍2地震作用应取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加速度峰值;3温度作用0℃时应为黄色预警,-3℃时应为橙色预警,-5℃时应为红色预警;4湿度作用钢构件应为65%~70%,混凝土构件应为45%~1车辆荷载应为车辆总重与轴重的比值大于1.8~2倍的车11.5.7绝对索力限定值应为测试索力与设计索1.2~1.4倍,索力异常变化限定值应为标准温度(25℃)下的恒载索力与相应的设计恒载索力比值的1.2~1.4倍。11.5.8墩顶的位移限定值为位移有效值的均值和标准差的比值11.5.10混凝土主梁横桥向及竖向受力开裂所产生裂缝宽度的2B类构件可产生裂缝宽度为0.12~0.15mm;11.5.11桥塔的倾斜限定值以横桥向和顺桥向倾斜的月统计分比较,其差异值应为0.8~0.9。11.5.13伸缩缝的伸缩量限定值取桥梁结构荷载设计值计算得出的伸缩缝最大伸缩量和伸缩装置允许累积位移行程之间的较小值。11.5.14支座反力和变形的限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支座反力与支座反力设计最大值比值的1.3~1.4倍;2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变形量与桥梁抗震设计的支座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最大值的比值应为11.5.15桥梁自振频率采用标准温度下(25℃)主梁自振频率的监测数据作为判断依据,限定值取值为当年与第一年监测数据的变化百分比的20%~25%。11.5.16桥梁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限定取值宜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有关规定执行。11.5.17桥梁参数限定值除应符合本标准第11.5.1~第11.5.4条的规定外,整体预警尚应采用加权方法,并按照表11.5.17-1所列桥梁工作状态进行预警。预警级别红色预警立即组织专家对桥梁开始进行全面监测桥梁工作状态评分宜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监测指标个数;11.5.17-2~11.5.17-5进行选择;x;——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桥梁构件、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若达到黄色预警时为85分,达到橙色预警时为70分,红色预警时为60分;;α——均衡系数。;当对各指标的均衡问题考虑较多时,宜取均衡系数当比较能容忍某方面缺陷时,可取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的某项数据缺失,则该项按照最不利预警考虑进行预警。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检测项目索力、振动加速度检测项目索力、振动加速度11.6.1工业厂房内部有动力机器工作时,其容许振动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的有关规定。11.7大体积混凝土结构11.7.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监测与控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的有关规定。11.8隔(减)震结构I施工期间监测11.8.1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限定值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限定值不应小于200~400mm。11.8.2隔震结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缝高限定值为10~20mm。11.8.3隔(减)震结构应符合本章其他条款结构施工期间限定Ⅱ使用期间监测11.8.4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限定值应按照表11.8.4规定执行。建筑类别甲类建筑乙类建筑11.8.5隔震支座在表11.8.4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形设计限定值应取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3倍二者的较大值。11.8.6隔震支座拉应力限定值为1MPa。11.8.7隔震层下列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定值应按照表11.8.7的规定执行。下部结构类型11.8.8隔(减)震结构应符合本章其他条款结构使用期间限定值的规定。12.1.1各项工程交接使用前应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应在监测系统竣工验收前进行综合测试,对不合格项分析原因并及时整改,使工程质量验收与交接顺利进行。12.1.2监测方案内传感器安装、线缆敷设、采集站和机房建设以及软件部署完毕后,即可进行系统的分部工程验收。12.1.3系统软、硬件联合调试完毕,符合监测方案文件和本标准的规定时,监测系统即可开通运营进入试运行阶段,同时可进行系统阶段验收。12.1.4监测系统工程竣工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执行,在检查各种记录、资料和检验系统施工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做出结论,并填写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表。12.1.5系统连续运营调试90d、经验证合格及完成档案验收后即具备竣工验收条件。12.1.6工程项目应填写交接记录,工程的项目经理、施工单位、监理、业主等相关人员应确认签字。12.1.7监测系统工程文件的整理归档和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的有关规定执行。12.1.8监测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备、装置及配件的安装;2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传送、转换和控制功能;3监测系统的结构损伤预警功能、记录显示功能和系统故4视频、图像监测系统的控制功能、监视功能、显示功能、记录功能。12.2分部工程验收12.2.1监测系统具备分部工程验收条件后,可向委托方提交书面申请进行分部工程验收。12.2.2分部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文件:1安装和质量检查记录;2隐蔽工程记录;3接地电阻测量记录;4硬件和材料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说明书等技术文件;12.3.1系统具备阶段工程验收条件后,应向委托方申请阶段工12.3.2阶段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文件:1分部验收所提交资料;12.4.1监测系统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应向建设(监理)单位附录A建筑物竖向位移记录表荷载累加上期监测时间本期监测时间点号累计位移值记录人(签字)审核人(签字)编号荷载累加上期监测时间本期监测时间点号累计变形值记录人(签字)审核人(签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TS 63165:2024 EN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water quality analyzer system – Photometry
- 2025年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行业运行动态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螺旋泵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薯条行业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集装箱与国际物流运输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师范大学《节目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商务应用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现代康复治疗腕管综合症
- 福建公安基础知识真题汇编2
- 2024年金融理财-特许金融分析CFA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4桥式门式起重机大修项目及其技术标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 2024风力发电叶片维保作业技术规范
- 公路工程监理工作指导手册
- 第2课 玩泥巴(课件)科学一年级下册
- 学校临聘人员规范管理自查报告
-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食材配送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