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制造复合工具的行为显然是包含逻辑思维的。例如,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和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石球。结合人类学材料可知,这些石球是拴在“飞石索”上用于远距离狩猎的,属于复合工具。石球系上绳索高速旋转投出去,能猎获较为凶猛的和距离较远的野兽;绳索的两端系上石球,在旋转中投出去,可以缠住远方野兽的双腿而捕获野兽。这样,在制作石球和“飞石索”时,猎人是有预设的——如何投掷和能达到什么样的狩猎效果。在狩猎时,以绊兽索为例,绳索的两端系上石球,在旋转中投出去,以此缠住远方野兽的双腿,三种情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这种完整连贯的行为动作是其思维逻辑性的体现。弓箭也是一种复合工具,一般是把镞附在箭杆上,使用时利用弓的弹力把镞与箭杆一起射向远方。分析其思维的逻辑性:在制作方面,作为镞,不但要有适当的尺寸和锋利的尖,而且它的底部设计必须符合安装箭杆的要求,以便于把木箭杆插入石镞底部的凹槽中;作为弓,既要考虑选择有弹性和韧性的木材,还要了解该木质弓的弹性韧性的极限;使用时,拉弓、瞄准、放箭等,既需要力量的掌控,也有技巧在其中,技巧和连贯的动作显示了其逻辑性。弓箭的发明是原始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弓箭制作和使用中的知识和经验都要求制作者及使用者以逻辑思维为必要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高度评价弓箭的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的发明、系有绳索的石球的制作,都展现了原始先民思维的逻辑性特征;但真正进行狩猎时,在原始先民看来,这些工具和狩猎方法必须拥有巫术力量,需要通过巫术式的互渗作用于狩猎行动。欧洲中石器时期有一些狩猎壁画,如法国阿里埃叶洞穴壁画“着箭的野牛”,并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而是有巫术含义亦即互渗思维在其中的,因为他们相信,“任何画像、任何再现都是与原型的本性、属性、生命‘互渗’的”(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着箭的野牛”壁画是作用于野牛狩猎的,即通过壁画对狩猎野牛施加巫术影响。从旧石器中期的石球、旧石器晚期的弓箭等武器的制作技术和使用的知识与经验中,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思维;而人类学材料中原始人充满巫术行为的狩猎活动,则说明他们具有受互渗律支配的原逻辑思维。由此我们说,原始思维具有两重性: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这是说具有因果推理的因果律及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与不考虑“矛盾律”而以“互渗律”为机制的以神秘主义为基础的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头脑中,共存于一个艺术品、一个活动之中。人类的进化表现在思维上,就是原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各自的转型和升华。那么,原始思维是如何演化为现代思维的呢?每一代人都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过程中增强智慧和积累知识,并通过遗传基因把积淀和增长的智力智商代代相传下去。与现代文明的人类相比,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维因个体智力开发锻炼不充分、社会总体知识积累不充足,不如后代人因遗传和基因所获得的逐渐升高的智力智商,因而其心智和思维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从原始思维经古代思维到近代思维再发展到现代思维,既得益于每一代人个体智力的开发锻炼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增加,亦得益于其智力通过大脑皮质的生理积淀而作为人类智力基因传给下一代;而社会积累的“总体知识”则可能成为“文化基因”因袭下来。所以,每一代人的智慧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成就是重要的,而基因遗传也是重要的,人类思维的演进正是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摘编自王震中《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材料二: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把原始人的思维叫做原逻辑思维,认为“原逻辑思维很不喜欢分析”。原始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还处于相当幼稚和简单的阶段,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织、融合,密不可分。所谓原逻辑思维不喜欢分析,就是指这种混沌状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分不清主观和客观,“原始人把自己的一切印象都当作真实,他几乎从来不产生怀疑”,比如,“当原始人梦见自己在行动着、旅行着、与处在远方或者已故的人们交谈着,他是相信做梦时灵魂真的离开了身体,去到他在梦中看见自己所在的那个地方。”然而正是这种不分主客观的混乱的思维,使得原始人毫不怀疑地把臆想出来的含义或“因果关系”当成真实而加以确认,根据臆想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相应关系。因此,当原始人由于某种冲动而描摹下他们所熟悉的对象时,便很自然地赋予他们的“作品”以实际的魔力,如画一支箭射中野牛,他们就相信他们的狩猎将会取得成功。这是原始宗教意识在线条艺术中的体现。这样,线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就被确立起来,一定符号代表一定意义的观念就得到确认。也就是说,用约定符号来表情达意的基础就这样被奠定了。也许可以说,没有这种基础,“文字”可能是另外一种东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以线条构成的符号体系。(摘编自林志强《原始思维、原始艺术与汉字创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旧石器时代制作复合工具的行为可知,原始先民已具备逻辑思维,如制作石球和“飞石索”时就有对如何投掷和狩猎效果的预设。B.从制作弓箭时选择合适木材、设计石镞凹槽,到使用弓箭时对力量和技巧的把控,原始人的这一系列行为都以逻辑思维为必要条件。C.人类从原始思维到现代思维的漫长演化,既得益于每一代人个体智力的开发锻炼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增加,也得益于智力基因的遗传。D.材料一提出原始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的两重性,而材料二认为原始人思维混沌,不具备分析能力,主客观颠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石器时代之前,人们只能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无法制造和使用复合工具,还不具备形成逻辑思维的条件。B.在原始先民看来,如果狩猎工具和方法没有巫术力量,无法通过巫术式的互渗作用于狩猎,就难以捕获猎物。C.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维仅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因此个体智力开发锻炼不充分,社会总体知识积累也不充足。D.原始人的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织、融合,密不可分,他们能通过梦境把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变成真实。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原逻辑思维”的一项是(3分)A.《墨子·辞过》记载古人在修建房屋时遵循一定的法则,“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B.《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C.商王认为通过灼烧甲骨产生的裂纹可以传达神灵或祖先的旨意,以此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祸福,为决策提供依据。D.马家窑出土的陶器上的舞蹈纹,被认为表现了史前先民取悦神灵的场面,史前先民相信舞蹈纹具有沟通神灵的神秘力量。4.材料一举“着箭的野牛”壁画,材料二举“画一支箭射中野牛”,两个例子相似,但论证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当前人们应该重视发展逻辑思维,摒弃原逻辑思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衰老及其表现张炜文学写作本来就是千姿百态。如实说,有强烈的个人印记,那只是杰出的标志和基础。人到了一定年纪,更喜欢“实”的东西,作品的“实”感越强,就越具备接受的优势。一些作家的故事源自家人和家乡,就会增强代入感,少一些编造的痕迹。念念不忘真实地复述,直到完成整个写作,往往更能够自然放松地记录和发挥,脱离一个时期的局限,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当下的文学写作,人们希望它们之间不要那么相像。用一种特异的固定的腔调讲述一个“圆熟”的故事,并不是吉兆。某种“文学”的语调,或许看上去很“专业”很“可爱”,但它不会是最优秀的。我们看到,每个年代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语调”,这是“总语调”,下面还有很多“分语调”:公文有公文的语调,新闻有新闻的语调。但一个优秀的作家要努力摆脱这种“集体语调”,进而还要脱离那些“分语调”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这是进入语言艺术的基本条件。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成熟的写作,不是抵达语言层面的“圆融”和“娴熟”,而是生气勃勃的、个人的。哪怕粗粝些也好。在旧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是舒畅的,但也是平庸的。那种滑行有时会习而不察,自然而然,自我满足。当有了警觉和戒备,有了自省和不安,才会停滞一下:停下来变革,从而谋求新的开始。文字的一味堆积不等于生命的复杂呈现,而常常会是单调的重复。重复什么?也许主要不是故事,不是语言,也不是思想,而是气象。气象不再有生鲜和拓展感,境界依旧,生命正在僵持和老化。老化的生命为了证明自己仍然活跃,就会喋喋不休。但是这种述说是没有生气的,不会尝试自我批判,不会造自己的反。一再地迁就自己的脾气和习惯,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起一位大画家的“衰年变法”。衰年不必悲哀,悲哀的永远只是固守和迁就自身。我们都看到了毕加索的晚年折腾,有许多人对他的胡涂乱抹不表赞同。但有一点却透露了他的生猛本性:不屈服于衰老,不依从熟练的笔路,哪怕顽皮荒唐一番,也要证明自己的活力。这很了不起。当然了,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所以稍稍草率了些,焦虑过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用心和沉着。这是他的弱点。革命性的大胆拓进与极大的耐心相结合,才是最难的。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师了。这样的艺术家也许只有一种天敌,那就是托尔斯泰型的。后者专注认真执著到骨子里,没有任何机心与算计,探究下去,无倦无悔,直至最后。

艺术家的诚实,在现代主义之后,也许会成傻帽之念。可是自古至今,还没有什么能够取代这种老实朴素的途径。这是不可存有侥幸的。“现代主义”的生猛许多时候是受到时代病菌侵蚀的,然后走向无根底的翻腾和折腾。现代人更加明白时不我待,但不明白时间的另一种豪掷方式:轻率自欺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几乎所有这种形式主义都有人叫好,有人觉得稀奇,于是就进一步得到了鼓励。这是误解和伤害。时间不是这样对待的,心灵不是这样对待的。时间和生命是一回事。生命的勇气其实就是沉着的反抗。只有反抗而没有沉着,反抗就是无力的。巴尔扎克以生猛著称,他有豪言并部分地实现了。他只是在第一阶段深入地向前挺进,比如一个击锤者,抡圆了。但是他的生命并没有迎来自己的变法期,只迎来了疲惫期。如果生命再延长一些,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看到他怎样面对一些大问题。那时候他会不会真正地生猛下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艺术生命的坚韧需要两个以上的阶段才能考察,这是极复杂的事情。有的作家据说拥有“三届青春”,如德国的歌德。但是我们看不清晰。如果有两届,这对于所有作家艺术家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看毕加索起码有两届,中国的齐白石可能也有两届。上苍给予一个艺术家的时间长一些固然好,但他们浪费或奢侈地使用上苍给予的时间也是很常见的。艺术生涯,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诗性生命的发展和演变相当诡异不测。为了对付种种磨损,写作者会求助于“生活的真实”。那些粗糙的生活被一颗童心处理过,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新鲜可爱的。有些生活离我们似乎很远,但又如在眼前。它们原来一直在重复和循环,不知疲倦。生活没有疲倦,是我们自己疲倦了,这很有意思。老人所表达的童年意趣,与今天的孩子常常并无二致。也就是说,童心是相通的,生活是继续的。不理解过去的生活,也就不理解今天的生活,也不会更好地向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像孩子一样讲述故事,既常忆常新,又脍炙人口。不失时机地回到童年,是防止衰老的良方。以童年的视角看过来,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有趣或神奇。我们于是大为不安,会用多种办法去解决心灵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原来是这样多,再也不能忍受。那么好吧,让心灵的突破力变得超乎想象。革命的笔触就此发生。在此过程中会悟到很多。他是一个老手,不是新手;可是他就像新手一样,冲动很多,创造力依然旺盛,爆发力十分强大。因为不安太多了、张力太强了。他可以不停地写下去,他的创作丰华期好像才刚刚开始。他可能会折腾很长一段时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优秀的作家应摆脱各种“集体语调”和“分语调”的束缚,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这是保持创作活力的重要因素。B.作者对“现代主义”的部分生猛现象持批判态度,认为其受到时代病菌侵蚀而走向折腾,体现出他对诚实朴素的创作态度的肯定。C.巴尔扎克在创作的第一阶段虽有生猛表现,但没有迎来变法期便进入疲惫期,表明持续创新变革对艺术生命的长久延续至关重要。D.作者提到以童年视角看待生活可防止创作衰老,是因为童年视角可以摒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让写作回归到纯粹的状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文学写作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观点,引出后文对文学写作应变革求新、避免单调重复等内容的进一步阐述。B.文章将“成熟的写作”与“在旧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两种写作方式放在一处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优秀写作的特质。C.文章以毕加索的晚年折腾为例,又提及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历程,通过对多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使观点的论证更加充分有力。D.文章语言凝重深沉、含蓄深刻,比如“一再地迁就自己的脾气和习惯,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现”等句子蕴含哲理,富有启发性。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艺术生涯,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这句话的理解。(4分)

9.文末人称由“我们”变为“他”,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经】元年春,王正月,公①即位。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传】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盟曰:“渝盟无享国。”(节选自《左传·桓公元年》)材料二:郑伯以璧假许田,先儒之论多矣,而未得其正也。先儒皆知夫《春秋》立法之严,而不知其甚宽且恕也;皆知其讥不义,而不知其讥不义之所由起也。郑伯以璧假许田者,讥隐②而不讥桓也。始其谋以周公之许田而易泰山之祊者,谁也?受泰山之祊而入之者,谁也?隐既已与人谋而易之,又受泰山之祊而入之,然则为桓公者,不亦难乎!夫子知桓公之无以辞于郑也,故讥隐而不讥桓。何以言之?《隐·八年》书曰“郑伯使宛来归祊”,又曰“庚寅,我入祊”。入祊云者,见鲁之果入泰山之祊也。则是隐公之罪既成而不可变矣,故《桓·元年》书曰“郑伯以璧假许田”而已。夫许田之入郑,犹祊之入鲁也。书鲁之入祊,而不书郑之入许田,是不可以不求其说也。“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是郑之业归,而鲁之入之也。“郑伯以璧假许田”者,见郑之来请,不见鲁之与之也。见郑之来请而不见鲁之与之者,见桓公之无以辞于郑也。呜呼!作而不义,使后世无以辞焉,则夫子之罪隐深矣。夫善观《春秋》者,观其意之所向而得之,故虽夫子之复生,而无以易之也。《公羊》曰:“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谷梁》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春秋之所为讳者三,为尊者讳故,为亲者讳败,为贤者讳过。鲁,亲者也,非败之为讳,而取易之为讳,是夫子之私鲁也。(节选自苏轼《论郑伯以璧假许田》)[注]:①公:指鲁桓公,鲁国第十五代国君。②隐:指鲁隐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假不言①以②言③以④非假也⑤非假而曰⑥假⑦讳易地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享国,帝王在位年数,与《过秦论》“享国之日浅”中的“享国”意思相同。B.《春秋》,儒家经典,解释《春秋》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C.无以,没有用来……的,与《陈情表》“无以至今日”的“无以”意思不同。D.罪,名词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然后从而刑之”的“刑”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记载元年春正月鲁桓公即位,同年三月鲁桓公和郑伯在垂地会盟,郑伯用玉璧向鲁国借许田,四月两国在越地结盟。B.苏轼认为,先儒对郑伯用玉璧借许田一事的议论不够正确,他们知道《春秋》讽刺不义行为,却不知它讽刺不义行为的起因。C.《桓·元年》记载“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表明当时郑国已经按照约定给鲁国祊地,而鲁国也已进入了祊地。D.《公羊传》解释,许田是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时住宿的地方,为了避讳占取周天子的田地,又因为靠近许国,所以叫做许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

(2)鲁,亲者也,非败之为讳,而取易之为讳,是夫子之私鲁也。

14.苏轼认为孔子“讥隐而不讥桓”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己未元旦文徵明劳生九十漫随鱌,老病支离幸自全。

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目,可容愁到酒樽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生”写出诗人一生辛劳,“漫随缘”则体现出人生应顺应机缘,不必强求。B.诗人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新年来临深感忧虑,希望能够保全自己,安度晚年。C.诗人用问句发出感慨,能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寥寥无几,也为能五世同堂感到欣慰。D.梅花依次绽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日美好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之感。16.颈联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示自己将不惜牺牲生命,为国效力,报答皇帝恩德。(2)屈原《离骚》中,将时间比作流水,表达时不我待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拟声词常以叠词的形式出现,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当我们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远和神秘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脚下这片土壤孕育了万物生命?当我们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人类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终源自我们脚下的土壤?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是极其缓慢的。据统计,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土壤的发育过程还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借此反演地球的过去。①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②植物才能扎根生长,③进行光合作用,④从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⑤包括我们人类在内,⑥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倘若我们掠夺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会变“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甲),我们就会挨饿或营养不良。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乙),如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基因库。土壤又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之一。土壤里存储的碳约是大气中的3倍。土壤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微生物代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储存在地下,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导致碳的过度排放,使全球变暖A。土壤甚至还是人类的“药箱”。土壤中的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成为治疗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土壤,从来就是默默地躺在我们脚下,总是那么低调却又如此博大地铺展于广袤的地表。土壤,看起来如此平凡,以至于人们对它B,甚至认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我们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硬化以及污染而寸草不生时,我们才意识到土壤之珍贵、伟大!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反演”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对土壤的发育过程的研究,反推地球过去的情况。B.由地球演化的历史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C.对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得出相反的结论。D.土壤性质的变化与地球过去的状态呈相反的演变规律。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本文选自《鲜活的土壤》一书的序言,请根据选文内容,列出本书对土壤进行介绍的要点。(5分)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2.B3.A4.①材料一举“着箭的野牛”壁画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原始人通过巫术式的互渗作用于狩猎行动,进而得出原始人具有原逻辑思维的结论;②材料二举“画一支箭射中野牛”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原始人的思维不分主客观,把臆想当成真实,引出用约定符号来表情达意的基础被奠定这一观点。【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这种观点是片面的。①逻辑思维强调因果律,以经验知识为基础,发展逻辑思维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应该重视;②但不应该摒弃原逻辑思维,它奠定了用约定符号表情达意的基础,在文化艺术领域有重要价值;③人类的进化表现在思维上,是原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各自的转型和升华,二者交叉共存,缺一不可。【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D7.D8.①“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意思是有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仅仅单调重复初始的模式,缺乏创新与突破,艺术生命早早停滞;②“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意思是有些艺术家即使到了艺术生涯的后期,仍能开启新的创作篇章,使艺术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从宏观的“我们”转入微观的“他”,将视角聚焦到具体的创作个体上,表达对创作个体突破自我的期许;②人称的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层次递进,结构更丰富;③增强代入感和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如何保持创作活力的思考。【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0.②⑤⑦[解析]原文标点: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评分标准】3分。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C12.C13.(1)郑人请求恢复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了这件事。【评分标准】4分。祀:祭祀;卒:完成;易:交换;许:答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鲁国,是亲近的国家,不是因为失败而避讳,而是因为占有交换而避讳,这是孔子偏袒鲁国。【评分标准】4分。……者也:判断句;讳:避讳;是:这;私:偏袒。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4.①隐公在位时,谋划用周公的许田来交换泰山的祊田,鲁国已经得到并进入祊田,隐公的罪过已经形成,不可改变;②桓公继位后,郑伯用玉璧借许田而不见鲁国给予,隐公的做法导致桓公无法对郑国做出辩解。【评分标准】5分。每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经】元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即位。同年三月,鲁桓公与郑伯在垂地会盟,郑伯用玉璧向鲁国借许田。夏季四月丁未日,鲁桓公和郑伯在越地结盟。【传】元年春季,鲁桓公即位,对郑国恢复友好。郑人请求恢复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了这件事。三月,郑伯用玉璧来借许田,这是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夏季,四月丁未日,鲁桓公和郑伯在越地结盟,这是为了祊田的交换表示友好。盟誓说:“如果违背盟约,就没有帝王在位年数。”

材料二:郑伯用玉璧来换取许田的事情,以前的儒者对此有很多讨论,但都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以前的儒者都知道《春秋》的立法非常严格,却不知道它其实非常宽厚和宽容;都知道它讽刺不义的行为,却不知道它讽刺不义行为的起因。郑伯用玉璧换取许田,对这件事孔子是讽刺隐公而不讽刺桓公。最初策划用周公的许田来交换泰山的祊田的是谁?接受泰山的祊田并据为己有的人是谁?隐公既然已经和人合谋交换泰山的祊田并进入枋田,那么作为桓公,不是很难辩解吗?孔子知道桓公无法对郑国做出辩解,所以讽刺隐公而不讽刺桓公。为什么这么说呢?《隐公八年》记载说“郑伯派宛来归还祊田”;又说“庚寅日,我们进入了祊田”。所谓“进入祊田”,是表明鲁国确实进入了泰山的祊田。这就是说隐公的罪已经形成而不可改变,所以《桓公元年》只记载说“郑伯用玉璧换取许田”。许田进入郑国,就像祊田进入鲁国一样。记载鲁国进入祊田,而不记载郑国进入许田,这是不能不求其原因的。“郑伯派宛来归还祊田”、“庚寅日,我们进入了祊田”,这是郑国已经归还了祊田,而鲁国进入。“郑伯用玉璧换取许田”,只见郑国来请求,不见鲁国给予。只见郑国来请求而不见鲁国给予,这是表明桓公无法对郑国做出辩解。唉,做事不义,使得后世也无法辩解,那么孔子对隐公的责备就太深了。善于观察《春秋》的人,观察其意向所在就能理解它,所以即使孔子复活,也无法改变它。《公羊传》说:“许田是什么地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