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时空观念:能够立足时空观念,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2.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影响;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3.史料实证:能够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0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学习聚焦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一)佛教的中国化1.佛教中国化的历程: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阶段。开始传入魏晋南北朝日趋兴盛隋唐完成本土化宋明融合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废弃佛教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思考2: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晁福林《中国古代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集•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列传•阮籍》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一)佛教的中国化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院)。——(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知识回顾: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②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①士兵官吏浮于人事;④寺庙奢侈,僧侣不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中国化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问题3:结合事实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产生深刻影响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敦煌莫高窟壁画《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中国化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甘肃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临汾小西天山西应县木塔

4.消极影响: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1)表现:明末:①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二)西学东渐——早期(明末清初)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书影问题4:概括明末清初向西方学习的表现。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南怀仁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②传教士的推动;③统治阶级(皇帝)的支持④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⑤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⑥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2)原因:问题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及影响。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3)影响:①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④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1)背景:①19世纪中叶,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等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三种层次”是怎样变化的?鸦片战争后

开眼看世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思想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器物制度思想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近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的近代化历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层次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方书籍、仿制西方战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问题6:结合纲要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分析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康有为、梁启超开国会、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2)历程:特点:主题明确:救亡图存;层次鲜明: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浅入深,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阶层广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学习探索认识深化:由被动接受西方思想到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①开眼看世界:19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器物层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②“中体西用”: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设立,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李鸿章◎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器物层面③维新思想: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19C末)的展开。和平改良,君主立宪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④民主革命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暴力革命,民主共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制度层面⑤民主科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⑥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油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思想层面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时间明末清初近代以来背景内容主体目的影响作用神学、自然科学(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等)内容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主要目的是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救亡图存开阔了眼界但没引起实质性变革,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全面充击,传播广泛,社会影响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合作探究】0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学习聚焦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严格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其中,汉字是东亚文明的承载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韩国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1)传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2)发展: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1.汉字:问题1:以上各国文字形成的原因?有何作用?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儒学(1)传播:3—5世纪,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发展:隋唐以后,朝鲜、日本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正是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3.佛教鉴真东渡唐招提寺建筑群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支援大连的物资,上书王昌龄的诗中国援助日本物资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知识链接】传授佛法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教翻译成汉文【史纲上】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史纲上】

唐朝的玄奘,于贞观年间天竺取经,在天竺那烂陀寺专研佛法【史纲上】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史纲上】

日本、新罗等派学问僧到长安求法【史纲上】

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史纲上】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政治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度,都以唐制为蓝本。4.社会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5.社会生活:(1)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越南春节

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腐儒未解英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那波守之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3)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2)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4)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移民:(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类别时间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播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7世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7世纪14世纪15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依据教材梳理一下中华文化对东亚国家都有那些方面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四大发明的传播(二)对欧洲的影响问题2:归纳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概况;阅读史料阅读并思考:如何理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到欧洲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推动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欧洲的影响2.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论孔子》伏尔泰问题三: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欧洲的影响(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欧洲油画中贵妇人身着中国丝绸衣服威尼斯画派画家乔万尼·贝利尼和提香通力合作的油画《诸神的盛宴》中,青花瓷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一同出现,成为神话人物才可享受的器物。《诸神的盛宴》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欧洲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专制。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用孔子的自然信仰来批判基督教神学。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