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对地方实行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措施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高祖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D解析“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体现了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选D项。2.《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 B.政事堂C.门下省 D.枢密院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该机构主管军事,与宋朝枢密院为军事主管机构相符,故选D项。3.宋太祖实行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退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别答案A解析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中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故选A项。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会出现花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状况最早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答案D解析依据“擢通判”中的“通判”来进行推断。北宋初年,宋太祖在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选D项。5.在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答案D解析秦汉时期匈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朝齐政权统治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北宋建立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6.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缘由是()A.事权的过分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C.中心集权的加强 D.皇权专制减弱答案A解析宋朝的政治制度中,从中心到地方均存在分权,如中心的军权和地方的行政权。这从肯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心集权,但也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7.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为改革时弊,范仲淹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A.肃穆政令,取信于民 B.整顿官僚机构C.减轻徭役,缓和冲突 D.加强国防军备答案B解析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为改革时弊,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选B项。8.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给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夫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渐渐复原“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9.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双方达成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缘由()A.南宋军事战斗力差 B.统治者采纳重文抑武C.南宋抗金缺群众支持 D.金政权军事实力强大答案B解析1141年,宋金议和的主要缘由是宋高宗和宰相秦桧秉承重文抑武策略,主动向金求和造成的,故选B项。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行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赵翼《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说明白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看法?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参考答案(1)局面:积贫积弱。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造成的。(2)看法: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评述:王安石为维护北宋统治而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变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军事实力增加,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北宋的灭亡在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留意关键词“财不足”“兵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的局面是积贫积弱;其次小问可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心集权措施的消极影响考虑。第(2)问,从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看法,评述观点时肯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等级考专练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供应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实行的针对性措施是()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答案C解析北宋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例如,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通判监察地方等,从而加强了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故C项符合题意。2.《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志》记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出现该现象说明白()A.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心官制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D.强化皇权减弱相权的做法答案D解析“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化反映了宋代()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心集权减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受威逼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代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宋代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心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定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4.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答案B解析“路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心集权的目的,这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B项正确。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割“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故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6.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斗争不再发生答案B解析“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故选B项。7.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推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答案B解析从图中能发觉地方机构中有“路”“县”“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知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起先变更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减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全部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9.宋辽边疆“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A.减弱了北宋军事力气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冲突彻底消退答案B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疆的安定旺盛,与北宋、辽的军事力气无关。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措施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11.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今以后()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始终呈对峙状态,故A项正确。宋金对峙,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故B项错误;金朝在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斗争,故D项错误。12.“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A.色厉内荏,守内虚外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答案B解析从题干来看,南宋政府任人唯亲,风气不正,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因此B项说法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材料二(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四(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二府”的性质和职能。参考答案(1)特点:沿袭唐末五代制度;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影响: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相互牵制和依靠有利于政治的稳定。(2)性质: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属于决策机构。职能:不但可以决策军国大事,还能参与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解析第(1)问的“特点”要依据材料信息,从“沿袭前朝”和“分权”两个方面回答;“影响”要留意从枢密使设立的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的“性质”要答出决策性,“职能”要答出决策的内容和表现。14.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协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静,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王安石变法失败缘由新探》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王安石变法失败缘由新探》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高校士、知江宁府。以下是节选的郑侠《流民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缘由。(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缘由。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相识。参考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