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设计思路本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七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以鲁迅先生的同名散文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对话,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独特的艺术风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对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为广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善于提问和思考。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擅长通过文字来理解内容,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辅助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较长的散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困难:
-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理解不足,影响阅读流畅性;
-对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时,缺乏有效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难以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文学风格。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散文中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和情感,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现散文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4.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本,共同探讨散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类似百草园这样的地方?你们对书屋有什么样的印象?”
展示一些关于自然风光和古代书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的场景和氛围。
简短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散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和鲁迅的散文风格。
过程:
讲解散文的定义,强调其自由灵活的写作风格和抒发情感的特点。
详细介绍鲁迅散文的组成部分,如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并使用图表展示散文的结构。
3.散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散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如百草园的描写、书屋中的生活场景等。
详细介绍每个片段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散文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片段对现实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散文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鲁迅散文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鲁迅的散文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或“散文中的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鲁迅散文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鲁迅散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散文的基本概念、鲁迅的散文风格、案例分析等。
强调鲁迅散文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散文中的智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鲁迅的散文进行阅读,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鲁迅生平及著作简介:收集鲁迅的生平事迹、主要著作及其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背景知识。
-中国近代文学史: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
-散文写作技巧:搜集一些关于散文写作技巧的文章,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构建散文的结构。
-古代书屋文化:收集关于古代书屋的历史资料,介绍书屋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与读书人的关系。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藤野先生》、《阿Q正传》等,以丰富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了解古代书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创作实践,以鲁迅的散文为范例,尝试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鲁迅散文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邀请文学专家或历史学者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阅读平台、文学论坛等,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设计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与鲁迅散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并撰写读书笔记。
-组织学生观看与鲁迅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通过视觉艺术感受鲁迅的作品和人生。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或写作俱乐部,与其他文学爱好者交流,共同提高文学素养。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以下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首先,我发现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不够充分。虽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参与度不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比如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派代表上台分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其次,我在讲解鲁迅散文风格时,可能过于注重文学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有些学生反映,他们对鲁迅的散文风格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用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去讲解鲁迅的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鲁迅的文学世界。
再者,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经典作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深度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此外,我在课堂展示环节,发现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演讲和辩论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在教学反思中,我还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分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时,缺乏深入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打算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文学分析的方法,如人物心理分析、情节发展分析等,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
最后,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和反馈的及时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典型例题讲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以下是对几个重点知识点的例题讲解,以及相应的补充和说明。
例题1:
鲁迅在描述百草园时,写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请分析这句话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体现在将“菜畦”比作“碧绿”,将“皂荚树”比作“高大”,将“桑椹”比作“紫红”,通过比喻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排比体现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通过排比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语言的气势。
例题2:
散文中提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油蛉和蟋蟀以人的行为,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增强了散文的音韵美和画面感。
例题3:
鲁迅在描写书屋的读书生活时,写道:“我们读书,先生也读书。我们读《山海经》,先生读《左传》。”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学生和先生读书的内容进行对比,突出了先生博学多才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学生读书的局限性。
例题4:
散文中描述了孩子们在书屋后园的玩耍场景,其中提到:“我们就在这里捉了苍蝇喂蚂蚁,有时也比赛谁爬得快。”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在书屋后园的活泼天性,通过捉苍蝇喂蚂蚁和比赛爬树等活动,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的热爱。
例题5:
鲁迅在散文结尾处写道:“这样的书屋,这样的读书生活,真是令人怀念啊!”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鲁迅对书屋和读书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内容逻辑关系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鲁迅散文的写作背景和特点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
-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散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②重点词句: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我们就在这里捉了苍蝇喂蚂蚁,有时也比赛谁爬得快。”
-“这样的书屋,这样的读书生活,真是令人怀念啊!”
③逻辑关系阐述:
①鲁迅散文的写作背景和特点:文章开篇介绍了鲁迅的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服装零售市场经营模式及投资竞争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新型隔热浮法玻璃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家用制氧机行业运营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塑料中空成型机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喷枪及类似器具市场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吉林能源产业风险评估及发展战略决策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农机传动胶带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人参提取物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三氯化砷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秋季中医健康教育报告
- 2025年山东青岛自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会计法律法规答题答案
- 2024年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十一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50497-2019)
- 数字经济学导论-全套课件
- 钢琴基础教程教案
- 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课件(PPT 111页)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 (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跳水 (2)
- 【单元设计】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