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新疆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高中学业水平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取材于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藉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地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取材于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更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D.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C.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实际上就是指审美体验过程中的“艺术体验”。D.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心理活动、审美观照来建构。3.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对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指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B.日常生活里的人生审美情趣,要有出世的精神,满足理想和情趣,才有一番真正的成就。C.中国传统美学将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偏爱感悟式的美学表述方式。D.审美体验只有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才能使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4.材料一开头引用了恩格斯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的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论证作用。5.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内容有《红楼梦》阅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搬家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作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作李城。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他们是搬家公司的,爱心搬家公司。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响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你写过多少个李城?李城多大年纪了?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可以不把他写死吗?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我记不清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即使没有地址和坐车路线,“我”也自信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侧面体现“我”为李城感情深厚。B.小说写李城送“我”的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使“我”泪水潸然,表现了“我”对像李城一样的顽强生命的敬佩。C.城里的人们热衷于买房炒房,没有人会注意到建造楼房的李城和他的工友们,表达了作者对城里人深深的批判。D.作者写那个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声音清脆而干净,情绪乐观,意气风发的李城,表现了作者对现在的他的深深同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作李城,意在表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艰辛生活。B.在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在小官庄却看到了裸露沙土的大堤,毫无生机的庄稼,这样写引发了读者对乡村衰落现状的深思。C.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意在凸显他从意气风发,充满活力,勤奋辛劳,直到深受病痛折磨的变化,令人同情哀伤。D.小说聚焦普通农民工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力量。8.小说结尾,作者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9.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搬家”?作者以此为标题,有何用意?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子思者,名知默,其先蜀郡阆州人也。曾大父省华,仕至左谏议大夫,大父尧叟为真宗相。父师古为郎中。而尧叟两弟,尧佐为仁宗相,尧咨为节度使。方其家盛时,子孙仕宦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人,治甲第京师,车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而子思已好学,不肯为子弟游。家人欲官子思,子思曰:“吾学从科举,所以为官也。斋郎监簿,只辱吾志。”乃让其兄子之孤者。家人强之,子思终不肯受。子思既长,举进士,十余年不第。治平元年,再举进士,就试尚书省,复不得第。乃退曰:“吾老矣,不可犹举进士。”因尽弃其所好,携妻子之汝,居灵泉山,治宅种田,往来于山中。子思举进士时,尝为诗。及居灵泉,不治他文,专以诗为事,期年,诗大行。汝、许、襄、邓、陈、郑之人,皆知子思善为诗,慕其名,日有以诗交子思者,子思皆报之。子思为人,高远有志,尚气,非其人不与游,与游者虽甚贵,不少下之。至居田里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毕仲游兄弟居阳翟,有诵子思之诗于仲游者,仲游以为唐人诗,而怪未尝见也。问之,乃子思诗,大惊,乃尽其诗纵观之,而与兄弟学诗于子思。子思之论诗曰:“吾中有所期者,志也;谕吾之志于外者,言也。比吾之言可以咏歌则为诗,凡如吾之所欲道而雅言者,皆诗也。而世人之诗,反若非其语言,何哉?”故子思之作诗,凝思澹视,俯首少顷,或杯行笑语,伸纸和墨,如不经意,而章已就矣。人初以为易,而其和之者,虽累月终不及。故子思之诗,温润纵恣,自然不类世俗作者。子思居灵泉二年,有病,因入阳翟,谓毕仲游曰:“我死,无忘吾诗。”毕仲游曰:“不敢!”后一年,子思平居无事,谓其妻曰:“吾体不乐,殆死乎。”乃之贾延年家,捣纸欲次其诗,未成而子思病,遂卒。子思既卒,其家乃尽取其诗稿及他文章,纳诸棺而葬之,曰:“无使人得也。”是时仲游去阳翟,行至长葛,闻子思卒,哭甚哀,曰:“嗟乎!子思之卒,吾不在此者,亡其诗矣。”使人问之,果然。乃抵其子迟及诸交游,得子思二百篇,居灵泉作者百篇而已,曰:“犹可以遗后人。”子思之亡,年三十八云。(取材于毕仲游《陈子思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至A居田里B与父老亲C故D相过E无所择F一皆尽其欢G心H以此人滋爱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依据,依照。成语中有“比猫画虎”,其中的“比”,含义与本文相同。B.殆,大概、恐怕。《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殆”含义与此相同。C.次,列为第二等。《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次”含义与此相同。D.遗,遗留,给与。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思的祖父曾经做过宋真宗的宰相,父亲做过医生,家里人强迫他去做官,他却一门心思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但最终没有考中进士。B.进士科举失败,子思放弃了一切爱好,带着妻子儿女去了汝州,专门写诗歌,诗名大盛,每天都有用诗歌交给他指正的,他都一一用诗歌加以批复。C.对于怎样写诗,子思认为凡是跟随他学诗的人,必须依照他的话去做,并用雅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都是诗。不这样做,写出来的就不是诗。D.子思死后,家人把他的全部诗稿放到棺材里安葬他。仲游不在现场,认为他的诗歌会散失,就造访了子思的儿子陈迟和与他交往的人,得到二百首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学从科举,所以为官也。斋郎监簿,只辱吾志。(2)尚气,非其人不与游,与游者虽甚贵,不少下之。14.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二是篇后赞论,三是篇中夹叙夹议。“赞”是写在人物传记结尾的文字,用于总结、评价人物生平经历、品行成就等。请根据全文,模仿“太史公曰”一类的论赞文字,用自己的话为传主“子思”写一段简短的赞语。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②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⑤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⑥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⑤据《晋书·谢安传》: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派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迎战于淝水。由于谢安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捷报传至相府,谢安正与客下棋,阅后脸无喜色,下棋如故。客问之,他从容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⑥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因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作词缘由,“闲愁千斛”,以千杯酒浇愁,夸张手法,状写愁苦之多。B.“虎踞”二句设问,感慨兴亡,点明吊古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C.“儿辈”两句是说,儿辈都能建功立业,自己十分欣慰,只需整天下棋消磨岁月。D.“江头”二句以景结情,由江风怒吼想象出“波浪翻屋”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16.刘熙载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敻异!”(《艺概·词曲概》)。试分析本词的用典艺术。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顿生遐思冥想,追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足于“思”和“学”关系的角度,突出了“学”的重要性。(3)在政治理论学习交流会上,李书记引用古代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①。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②,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不愿不会也不善思考,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浅阅读、浅吸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