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教案(25篇汇总)
三年级数学教案(25篇汇总)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那要
怎么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
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锐角和钝角》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二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
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
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
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
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
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
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
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
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
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
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
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人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二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
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
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
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
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
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
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
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
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
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
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
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
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
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
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
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
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
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
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
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
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
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方向;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找出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实际情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解地图上
的方向规定。
难点: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掌握先定一个方
向,再认其它方向的辨认方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
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东南西北这四个新知识。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1、认一认(课件出示)
(1)师引导:这是小明小朋友的学校平面图,我们来帮他找
一找学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谁能说一说教室里
的东南西北各在哪儿呢。
(2)请一位学生按方向的顺序边说边指方向,让学生感受一
下东南西北和什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请学生分别面向南、西、北,想想它们的背面、左面、
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三)了解地图的方向规定。
1、看一看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地图吗?
(2)师讲述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黑龙江。地图的下方是“海南”,“海
南”是我国最南的一个省,而我们雷州半岛是祖国大陆最南端。
祖国的东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西游记》,
其中唐僧师徒翻过座座高山,越过条条大河,要到哪里去取
经?(西天)。“西天”就在我国的西方。那里有雄伟的雪山,世
界屋脊青藏高原。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确定的
吗?
(教师引导: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填空:五岳
(4)同学们,请观察广东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你们
家乡的位置,说说你家乡在哪个方位?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各
有什么城市或者风景名胜?
(四)做一做
小明要去体育场,怎么走?
(五)延伸学习
从这个指南针上你可以找出哪几个方向?(八个方向)
(六)课外活动:说说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
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
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
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
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lo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
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
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
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⑵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
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
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
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
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
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
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
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
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
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5、教学例5o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
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
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
To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
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46页一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
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
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
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
置。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
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X3=14X2=14X10=31X10=
14X12二)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
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
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
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
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
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
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X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⑴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
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
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
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2)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
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
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X10=140(点子图上
画括号),2套是14X2=28,140+28=168o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
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
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
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
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4)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o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
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
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
解决新问题。
(5)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哪
种分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又简便,又好算?(课件展示三种分法图)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简便(课件变大出现12分成10
和2的点子图)
(6)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
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
0的竖式
(7)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
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
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8)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
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
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
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
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
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
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
式?
板书:445+298二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
数的加法。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
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
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
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
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
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
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
+298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
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
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
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
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
+21918
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
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
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
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
个位算起。
298
+41415
74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
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
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
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
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
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
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
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
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
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
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
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
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
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
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
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
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
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
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
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
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
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
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
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
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
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
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
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
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
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
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
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
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
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4-230+360+6
484-4844-4804-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L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
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X3=664-3=260+3=30
(2)20X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4-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
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
少箱?
2404-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
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
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
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
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
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深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
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
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
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
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
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
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
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
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
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
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
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三年
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
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
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
多媒体、师生各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3张,
水彩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
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
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
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
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
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
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
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
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
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一一分
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
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
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
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
月饼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
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
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渎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二
分之一,(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
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
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
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
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
一份”。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这里的整个饼)老师从口袋中
拿出一个比大屏幕上的饼小得多的真饼,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
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
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形。教师提问:这个圆形被平
均分成几份?(3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教
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
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它”指的是谁?(这个圆形)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
板书)
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
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并
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
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讨论:为什么折法不
同,但都能表示出?(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它的四分之一。)
4、自主学习,认识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
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一
页,自学例4、例5。
例4、
(1)看书,填空。(多媒体出示。)
(2)学生汇报,订正。
(3)教师指阴影部分问:它为什么能用表示?
例5、
(1)请学生到台上当小老师讲解:把1分米线段平均分成10
份,这一份是它的。(投影出示)
(2)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这位小老师?
学生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若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老师可以
对台上的同学提问。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把一个
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
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
份是这条线段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
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
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一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
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
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
漂亮。(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三个分数)
(1)十分之一⑵九分之一⑶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四、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做一做第一题: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里划J。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一找分数。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初
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会有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
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时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
1、康夫一家和小蜻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
电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靖一家在飞机场
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靖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
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
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自主学习(10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
2、组内交流: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3、尝试训练:(教科书53页做一做)
连一连:
晚上睡觉吃午饭放学啦
15:3012:0021:00
4、学生汇报。
5、教师强调总结: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
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
叫做24时计时法。
6、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3
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7时45分正点
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7、小组交流:可以有几种计算方法?
8、学生汇报。
9、尝试训练:春蕾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
00o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10、教师总结强调: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当然把问题里面
的时间都换成24时表示法之后,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
单。
三、自主练习(8分)
1、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24时计时法的有
关知识,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7:00
15:40
夜间12时
23:00
下午2时10分
8:20
中午12时30分
上午8时
21:10
上午11时35分
15:00
晚上10时
四、当堂检测(13分)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完成好
的同学还是有红旗奖励哦!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
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
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
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
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
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
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
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
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
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
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
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
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
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
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
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9
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6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
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
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
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
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
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
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及四边形是本册
教材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
原理和儿童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
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
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
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
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
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
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
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
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
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
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
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
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
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
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
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
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
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
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
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
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
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
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
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
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
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
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
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
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
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
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
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
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
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
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
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
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时,分,秒
第二周: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三周:测量
第四周:万以内数的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第五周:加减法的验算
第六周:国庆假日
第七周:整理和复习、四边形
第八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第九周: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十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二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十三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第十四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
数)
第十五周:多位数乘一位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整理
和复习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十七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第十八周:数学广角
第十九周:总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复习检测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
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
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
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
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
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
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
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
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
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
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
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
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
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
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
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
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
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二10
毫米。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交
流1厘米=10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5、举例说明1毫米的
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
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
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
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
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二?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
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
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
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
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
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
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
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
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
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
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⑵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o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
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荚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
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⑴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
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
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
个。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
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
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
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
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药物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男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政法学院《数字集成电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管理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皖江工学院《专业技能训练化学教学技能与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室内空间设计公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体育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免烧砖销售合同范本
- 人教版(2025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 Animal Friend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个课时)
- 项目管理知识手册指南
- 全屋定制家居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2025年常熟市招聘进村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主城一诊)重庆市2025年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一次)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B50T 393-2011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 《肺癌围手术期护理》课件
- 《糖尿病足护理查房》课件
- 山东省临沂市地图矢量课件模板()
- 2024复工复产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