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  _第1页
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  _第2页
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  _第3页
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  _第4页
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2017-8-30发布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13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要1针对深圳市地貌、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震效应、地质灾害和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4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组织和交换,对本市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基本要素进行分类和统一编码;对常本规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管理,由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深圳市振华路8号设计大厦2009室,邮编518028,邮箱378006681@)负责具体技术条文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鹏杨少红张雁(以王贤能孔令新邓文龙全科政刘都义李良胜本标准审查人:顾国荣徐张建郑先昌彭卫平康镇江齐瑞忱刘官熙1总则 23工程地质条件 33.1地形地貌 33.2地层岩性 33.3地质构造 3.4水文地质 3.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3.6特殊性岩土 213.7地震效应 234原始资料 4.1一般规定 244.2勘探资料 244.3其它资料 244.4原始记录表格 255成果资料 265.1一般规定 265.2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报告编制要求 265.3市政和轨道交通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要求 275.4岩土参数的分析 6数据组织与交换 416.1一般规定 416.2要素及编码 416.3属性数据 426.4数据交换 427数据归档与档案管理 43附录A深圳市地貌图 附录B深圳市地质构造纲要图 47附录C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48附录D勘察数据原始记录表格 49附录E平面图和剖面图图例 附录F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示例 附录G测试图表示例 G.1室内土工试验图表 G.2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附录H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要素分类代码 附录J地层填充图案 附录K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属性结构 附录L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关联结构示意图 附录M岩土工程XML数据交换格式 附录N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1.0.4岩土工程勘察数据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2.0.1岩土工程勘察数据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data岩土工程勘察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原始记录、成果报告和数据库。2.0.2岩土工程勘察原始记录originalrecordsof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搜集和形成的各种记录,如观测数据、测试数据、试验数据、照片、影像和勘察报告原稿等,包括手工记录、自动采集记录和经整理形成的中间成果等实物及电子文档。2.0.3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databaseof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按统一制定的岩土工程数据编码,对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所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后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可用于岩土工程勘察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共享。2.0.4岩土工程勘察数据XML交换格式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dataXMLexchangeformat以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定义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文件格式。可用于不同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处理软件或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之间无损交换数据,而不用依赖数据库平台进行3物成堆积地形七大地貌类型(见附录A),基本特征见表3.1.2。1低山低山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高程≥500m,坡度在20~35度。多属于山野公园、2高丘陵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高程250~500m,坡度一般20度左右。多属于山野公园、植被环保区域。第四系地层薄而简单,基岩露头良好。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高程100~250m,坡度一般12~25度。第四系地层3台地主要分布于区内西高程60~100m,坡度一般小于20度。第四系地层简中台地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高程30~60m,坡度一般小于12度。第四系地层简主要分布于区内中高程10~30m,坡度一般小于6度。第四系地层简4洪积阶地、冲和冲洪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区内中的二元结构。5主要分布于区内西该地貌类型下的地层较复杂,尤其在西部沿海、深圳湾沿海分布有大厚度的高含水量的淤泥层。6海积冲积平原、原主要分布于区内西部沙井、松岗及深流沉积的砂层。7主要分布于区内西部福田深圳湾北岸4定执行:1第1位和第2位为标准层序号编码,编码范围从1~99;2第3位为亚层序号编码,第四系地层亚层可按土类别划分,基岩亚层可按风化程度或岩性组合划分,编码范围为1~9;3第4位为细分层序号编码,第四系地层可按包含物、物理特征划分细分层,基岩亚层如风化层可细分为上、中、下段,或进一步按岩性组合细分,编码范围为1~9。细分层亚层标准层1人工填土可分为黏性土类素填土(简称素填土)、填石、填砂及杂填土四个亚层;3全新统海积层可分为四层,标志层为3-①淤泥。3-④层一般为中~粗砂层,局部可能因沉积环4全新统海积~冲积层分为四层,其中4-④粗砂、砾砂层5全新统冲积~洪积层上部为5-①淤泥质黏性土及5-②黏性土层,黏土具隐斑状结构;下部砂层7龙岗一带隐伏灰岩地区,溶洞、溶槽中常见一层深灰、灰褐色黏性土,成因不明,工程地质条件差,标准层序号编码为9。3.2.4深圳市岩石地层共分为30层,地层序号编码为10~39。其中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侵入岩分为7层,地层序号编码为10~16;其余为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变质岩地层,地层序号编码为各基岩风化层,可划分为亚层,如对于第12层燕山期第三期侵入花岗岩,其全风化、强风化、53.2.5深圳地区断裂构造带标准层序号编码为40。可分为断层40-①糜棱岩带和40-②破碎岩带两个亚6成因年龄(a)统由黏性土、砾(砂)质黏性土、吹填土、淤泥质黏性土等组成。地基处理、填海造地的吹砂、堆填砂等。由建筑垃圾、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等组成。平缓的浅海沉积区积浅灰浅黄色黏性土、砂,软塑、松散状;褐灰色耕植互沉积灰~灰黑色,饱和,松散。含淤泥及海洋生物遗骸。河流出海口、海积平原全新统浅海、滨海等海积平原灰~深灰色,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夹砂。灰~深灰色,饱和,松散。含海洋生物遗骸和腐木。中~粗砂灰白~灰色,饱和,松散。含少量海洋生物遗骸和腐木。灰~深灰色,软塑。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夹砂。古砂堤、海积平原、泻湖平原、海陆交互沉积平原灰~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含腐木、贝浅黄色,饱和,稍密。含较多黏性土或夹薄层黏性洪积灰黑色,软塑。含有机质和少量腐木。褐黄等色,可塑为主。隐斑状结构,含少量砂砾。7成因年龄(a)统黄白~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黄白~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洪积褐黄、黄白、紫红等杂色,花斑状结构,湿,可塑~硬塑结核。~积土灰黑~深黑色,很湿~饱和,软塑~可塑。局部含大量腐木,底部含粉、细砂。洪积中砂、粗砂、砾砂褐红、铁红、黄白等杂色相间,稍湿,可塑~硬塑。网纹砂。褐红、铁红、黄白等杂色相间,稍湿,坚硬~硬塑。网纹肉红、褐黄、灰白等色,湿,可塑~坚硬。含石英角砾20%~40%。局部含孤石。按风化(脱硅)年基底的低山、丘陵、台地紫红、灰绿、黄褐等杂色,湿,可塑~坚硬。含石石英。黄褐、深灰、灰褐色等杂色,稍湿~很湿,软塑~硬塑。含岩块。灰褐、灰绿、深灰色,黏性土为主,湿~很湿,软塑为主。含角砾状岩成因、年龄不明的地区。灰褐、深灰色,含黏性土及角砾状岩块。饱和,松散为8构造期龄值(Ma)代纪世白垩纪晚世燕山五期燕山四期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花岗岩,局部中(细中)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侏罗纪晚世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局部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二期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世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和闪长斑岩纪晚世印支期古生代奥陶纪东期片麻状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纪晚世花岗闪长岩、片麻状细粒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部分片麻状细粒黑云母斜长花岗岩9系统阶古近系统上部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砂质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夹含砾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石白垩系褐红、砖红色厚层状花岗岩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下统官草湖组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侏罗系上统上段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状角砾熔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岩;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下段主要为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上部为流纹斑岩、流纹岩、凝灰熔岩、角砾熔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流纹岩、球粒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含英安岩、流纹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泥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中统安山岩灰色安山岩,底部集块角砾凝灰质泥岩(分布在北部市外凤岗附近)下统上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层间砾岩及火山岩夹层减少,底为含砾石英砂岩;中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凝灰质火山岩;下部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基本不含火山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上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含砾石英砂泥岩、粉砂岩、炭质页岩上部为空晶石斑点板岩、石英砂岩、含红柱石石英砂岩、炭质粉砂质斑点板岩、含砾粗砂岩,下部为石英质砂砾岩、石石英角岩。三叠系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白、浅灰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底部砂砾岩。石炭系白云质灰岩、灰岩灰白、浅灰至灰色,局部浅紫红色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石系统阶下统阶灰、深灰色砂泥质页岩、粉砂岩夹炭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或薄煤层,C白云岩、灰岩、大理岩深灰色白云岩、含生物碎屑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虫化石阶黄褐色中厚层含砾石英细砂岩、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盆系黄白、灰紫色厚层状一巨厚层状石英砂砾岩、石英中统灰色、灰绿色(风化后紫红色)薄层状一厚层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板岩)夹含炭质页岩,局部见含钙质砂岩。震旦系片岩浅灰、灰绿、紫灰色长石云母片岩、石英片浅灰至灰白色石英岩(硅质质)、局部夹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南华系N石英砂岩、石英岩、片岩蓟县系—青白口系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上部浅肉红色片麻状混合花岗岩,常见变粒岩岩;中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钾长混合花岗岩、石长石石英岩,偶夹混合质变质砂岩;下部条带合岩、眼球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U-Pb:上部826±13.9;下部1007±25长城系群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岩、变粒岩上部深肉红色细中粒黑云母斑状混合花岗岩;岩。未见底。糜棱岩、断层泥岩。3.3.1深圳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东向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段、东西向高要~惠来断裂带中段的南缘地带、北西向珠江口大断裂的北东盘,并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区。区内各构造形迹的展布和组合均受上述构造的控制或影响,莲花山断裂带是主导地质构造,北东向是主体构造线走向。地质构造分布图详见附录B。3.3.2北东向断裂带是深圳市的主体构造,由一系列北东40~70°方向的断层组成,规模大,发育程度好,斜列分带;以压扭性为主兼具张扭性,经多次活动形成。北东向主要断层及基本特征见表3.3.2。断裂组断裂及编号松岗—观澜断裂组锦厦断裂FIAl走向70~75°,倾向SE,倾角60~80°。长约1雷公山断裂FIA3走向50~70°,倾向SE,倾角45~65°。走向40~42°,倾向SE,倾角35~42°。简龙村断裂F1A6组太岭南断裂FiBI走向60°,倾向SE,倾角65~80°。长2.太岭北断裂F₁B₂走向50~60°,倾向SE,倾角70~75°。长2.3k磨地山断裂F1B3走向60~70°,倾向SE,倾角70°。长2走向50°,倾向SE,倾角70~75°。长2望楼山断裂FiB5走向20°,倾向SE,倾角70~80°。长2赤湾断裂组Fic走向60°,倾向SE或NW,倾角65~80°。长下寮断裂FID2走向65°,倾向SE或NW,倾角75°。长约岭南断裂FID3走向60°,倾向NW,倾角70°。长约走向80°,倾向SE,倾角55°。长约松元头断裂FIEI走向60°,倾向SE,倾角80°。长约沙塘围断裂F1E3蒲芦围断裂FIEs嶂背断裂FIE7走向60~80°,倾向NW,倾角65~85°。长>30km,一般宽5断裂组断裂及编号走向45~50°,倾向NW,倾角45~60°。长约22km,宽7~70m烂寨顶断裂FiF₃走向50°,倾向NW,倾角40~60°。长约走向60°,倾向NW,倾角60~80°。长约18km,沿断裂带发育宽10~20m的硅炮台山断裂FIF5田螺坑断裂FIF6走向50°,倾向NW,倾角45~80°。长约2黄竹坑断裂FiGl走向45°,倾向SE,倾角35~40°。长约5走向20~30°,倾向SE,倾角40~80°。长走向50~60°,倾向NW,倾角35~40°。665.7高地断裂FH2走向50°,倾向NW,倾角45~70°。长545.7高地断裂FH3走向70°,倾向SE,倾角60°。长约2.F走向60°,倾向SE,倾角70~75°。走向50°,倾向SE,倾角60~70°。陈坑断裂FIK1上径心断裂Fik2走向15~20°,倾向NW,倾角60°。长约3k三溪北断裂组FIK3、走向30°,倾向NW,倾角65°。由三条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长约2.5km,宽2~钓神山东断裂F1K7走向25~30°,倾向SE,倾角65~70°。长约23.3.3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走向以300~330°为主,由一系列断裂束平行斜列式展布,间距大致在15~20km,多倾向北东;以压扭性为主,具多期活动性。该组断裂形成时代以燕山运动晚期为主,稍晚于北东向断裂,常切割其它方向断裂,并对区内的微地貌、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北西向主要断层及基本特征见表3.3.3。断裂组断裂及编号则远断裂F2A1走向310°,倾向NE,倾角42~52°。长约2小南山断裂F2A2走向290~340°,倾向NE,倾角35~80°。长约4.走向320~330°,倾向SW,倾角75°。长走向320°,倾向NE,倾角70°。长约杨柳岗断裂F₂BI走向300~320°,倾向SW,倾角75°。长约10km,宽2~1走向290~310°,倾向NW,倾角70°。长约4.5km,宽约1.5尖岗断裂F₂B3走向300~310°,倾向SW,倾角60~80°。走向300~310°,倾向NE,倾角47~70°。长约黄草坑断裂F₂cl走向310~330°,倾向NE,倾角70°。长断裂组断裂及编号麻山断裂F₂c3应人石断裂F₂c4走向320°,倾向NE,倾角65°。长小于2k组石龙坑断裂F₂DI釵鼓钢断裂F₂D2上埗断裂F2D3走向320~330°,倾向S,倾角62~73°。长丹竹头断裂FzEI走向320~340°,倾向SW,倾角45~80°。长约8.5km,宽大芬断裂F₂E2走向320°,倾向NE,倾角20~60°。长永皮断裂F2F1走向290~310°,倾向NE,倾角55°。长约走向300~320°,倾向SW,倾角75°。长约4186.7高地断裂F2F3走向300~330°,倾向SW,倾角70°。青塘断裂F₂G1走向310~320°,倾向SW,倾角60~80°。长约油甘埔断裂F₂G2走向320°,倾向SW,倾角60~80°。发育将军帽断裂F₂G3官仓村断裂F₂G4走向310°,倾向NE,倾角60~80°。组金城断裂F₂HI走向330~340°,倾向NE,倾角40~65°。响水断裂F₂H2走向310°,倾向SW,倾角60~80°。长约4.5丰树山断裂F2H3走向310°,倾向SW,倾角50°。长约官湖断裂组高屋围断裂F₂n走向320°,倾向SW,倾角50~70°。长1官湖山断裂F212走向3310°,倾向SW,倾角50°。长约3.沙鱼冲断裂F213坝岗断裂F₂n走向310°,倾向SW,倾角55°。长5km,宽度5~1走向300~330°,倾向SW,倾角50~60°。长约2走向340°,倾向SW,倾角55°。长约2km,宽1蜈蚣岭断裂F₂k1走向320°,倾向SW,倾角67~75°。长约2水头断裂F₂K2走向330°,倾向SW,倾角70°。长约3.走向330°,倾向SW,倾角70°。长约青塘断裂F₂L走向310~320°,倾向SW,倾角60~80°。长约车村断裂F2I3白石塘断裂FzL5走向335°,倾向NE,倾角35°。长约赵洞断裂F₂L6走向310°,倾向SW,倾角75°。长约余屋断裂F₂L73.3.4东西向断裂属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区。根据其相对分布位置,又可划分为北、中、南带三个断裂组,沿断裂存在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化现象,部分可见石英脉及各类岩脉贯入,岩脉挤压破碎和糜棱岩化,显示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东西向主要断层及特征见表3.3.4。断裂组断裂及编号北带F₃A红花岭断裂F₃A1笔架山断裂F3A2走向近EW,倾向N(主)、S(次),倾角60~80°。由数条长新屋断裂F₃A3走向近EW,倾向N、S,倾角35~65°。长中带F3B洞瓦断裂F₃BI走向近EW,倾向不明,长约6km,宽30m以下梅花尖断裂F₃B2走向近EW,倾向S,倾角40~50°。盐田坳东断裂F3B3走向近EW,倾向S,倾角55°。长约2km,宽度不详盐田坳西断裂F₃B4走向近EW,倾向S,倾角60°。约1.5~吉麻湖断裂F₃B5走向近EW,倾向N,倾角70°。长约1南带F₃c鹰管岭断裂F₃C1走向近EW,倾向N、S,倾角80°、45°。长约3.5梧桐山北断裂F³C2走向近EW,倾向N,倾角50~70°。下梧桐断裂F³C3走向近EW,倾向N,倾角50~70°。长约6.走向近EW,倾向N,倾角30~60°。长约5.5km,一般宽3~伯公坳断裂F₃cs走向近EW,倾向S,倾角70~80°。长大密山断裂F₃C6走向近EW,倾向S,倾角70~80°。长约5km3.3.5南北向断裂该方向断裂在工作区发育程度差,规模小,仅零星出露。主体走向近南北向。南北向主要断层及特征见表3.3.5。表3.3.5南北(SN)向断裂组各主要断层一览表断裂及编号新村断裂F₄A求雨坛西断裂F₄B走向近SN,倾向350°,倾角65°。长约1.5km,走向350°,倾向E,倾角65°。长约1.5km,沙湾断裂F₄D走向350°,倾向E,倾角50~70°。长梅花尖东断裂F₄F3.3.6深圳市主要褶皱特征见表3.3主要特点时期向斜轴总体作北东延伸,长约8km,两翼宽约4km。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层依次为下侏罗统金鸡组和上三叠统小坪组,属阔型向向斜轴向在不同地段略有差异:东段45°,中段近东西走向,西段50°,总体呈反“S”型,组成该向斜的地层为石磴子组和测水组,轴部为测水组上段。向斜两轴长约5km,宽度3~4km。轴向总体上呈50°延伸。背斜核部被第四系石磴子组大理岩、白云岩等。两翼为下石炭统测水组粉砂岩、细砂岩、向斜轴向呈50~7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长约5.5km,影响宽度2km。核部由中上泥盆统老虎坳组砂岩、砂砾岩组成,两翼由老虎坳组长石石英砂岩等组成。为轴的对称型向斜。3.4水文地质3.4.3根据赋存介质和条件,深圳市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构造裂隙水1-②填石层、1-③填砂层、1-④杂填土;2-③淤泥质砂;3-③含淤泥粉细砂、3-④中~粗砂;中砂;5-④砾砂、卵石;6-③中砂、粗砂、砾砂。水,4-④、5-③、5-④、阶地、冲洪积阶地、山间谷地及盆地。基岩裂隙水层),白垩系(18、19层),侏罗系下统(24、25、26)层,三叠系上统(27层),石炭系下统(29、30、32层),泥盆系中上统(33、34层),震旦系(35、36层),南华系(37层)。承压水为主,水量贫乏~极贫乏;第三系及白垩系属红层,水量极贫乏。坑梓、坪山、坪地、龙城、横岗、布吉、南湾、平湖、观澜、光明、松岗、葵涌、大鹏、南澳等部分地区,罗湖及福田区局部。块状岩裂隙水含水层:燕山期、印支期、层),蓟县系—青白口系片麻岩及混合花岗承压水为主,水量中等~坑梓、坪山、坪地、盐田、地区,福田、南山、龙华、石炭系壶天群及石凳子组的白云岩、灰岩、坑梓、坪山、坪地、龙城、横岗、葵涌等部分地区以及盐田区局部地段。地质断裂构造带(40-①、40-②层)承压水为主,水量贫乏~各区域。表3.4.4地下水富水性划分标准表水量丰富地下水径流模数(1/s.km²)泉流量(1/s)3.4.5区域地下水水位随季节及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变化较大。每年5月~9月为雨季(丰水期),10月~次年4月为旱季(枯水期);最高和最低水位分别出现在7月~9月和12月~次年2月。3.4.6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海冲积平原区为0.8~1.5m,河流冲洪积阶地为1.0~2.0m,中低台地区3.4.7场地地下水位在平面上可用地下水等水位线表示。1地下水质可按水化学类型划分,水化学类型是根据水样分析结果,参照舒卡列夫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命名,各种离子含量浓度百分比达25%以上者参与命名,然后按含量由高到低先为阴离子、后为阳离子排列,划分出地下水类型;2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可用硬度、矿化度、酸度、碱度、PH值等表述。3.4.9地下水的腐蚀性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的有关标准进行划分和评价。3.4.10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对于局部的工程场地,地下水的补给除大气降水外,还包括邻区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或者地表水体的渗入补给。3.4.11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方式,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含水层结构密切相关,主要排泄方式包括泉水、泄流和地表蒸发等。3.4.12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根据工程需要并通过专门水文地质试验测定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越流系数、越流因数、单位吸水率、毛细水上升高度和孔隙水压力等。3.4.13专门水文地质试验主要包括抽水试验、渗水或注水试验、压水试验、室内渗透试验等,测定不同的参数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3.4.14孔隙水压力的测定可采用各类测压计或孔压静力触探仪。3.4.15地下水位测量、水质及腐蚀性评价、水文地质试验等应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3.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3.5.1不良地质作用类型主要有危岩与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泥石流等,其作用的结果产生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见表3.5.1。不良地质主要分布范围危岩与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东部海岸山脉及大鹏半岛响较大,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海岸山脉以北,沙湾河以东罗湖插花地、布吉、小南山福田、南山西部羊台山周围地区塌陷岩分布地区横岗、龙岗、坪山、已对城市建设构成危害,限制土地功能。危害也较严重,属于缓发性(有时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区宝安区、西乡、福永、河(海)大道西侧及以南引起海水入侵,水土盐化,地下淡水发性灾害。6提供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滑坡的类型、范围、规模、滑动方向、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滑动带岩土特性,滑坡体周围地小型滑坡滑体体积V<5000m³中型滑坡滑体体积50000m³>V≥5000m³滑体体积100000m³>V≥50000m³巨型滑坡滑体体积V≥100000m³厚度浅层中层活动性不活动停止发展,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植被发育,常有居民点。活动性弱基本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会重新活动。坡体植被较发育,滑存在活动现象,滑坡体内有过开裂和鼓起变形,但不明显,古老树木有歪斜的迹象。近期仍在继续活动。幼小树木歪斜,滑坡体上建筑物近期产生开裂、倾斜,体内有明显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现象。不稳定3.5.4危岩和崩塌主要发育于高丘陵、低山地带的坡前范围。危岩和崩塌的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和崩塌类型、范围、规模、崩落方向、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岩体特征、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近期变形破坏特征、发展趋势和对工程的危害性;2危岩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评价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及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崩塌评价要素应按表3.5.4确定。类别崩落体积V<100m³小型崩塌崩落体积500m³>V≥100m³中型崩塌崩落体积5000m³>V≥500m³大型崩塌稳定性坡平缓;岩层单一,以硬质岩石为主;风化轻微;土体密实,个别有松动现象。坡较平缓;岩层单一,以硬质岩为主,存在少量软结构面密闭,无破碎带,斜坡仅有个别危石。不稳定坡陡;岩层软硬相间,断裂发育;风化严重;岩体软弱结构面发育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处理难易易于处理破坏力小3.5.5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龙岗、横岗、坪山、葵涌、坪地、坑梓等街道办,岩溶发育于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₂h白云质灰岩、灰岩(28层)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蹬子组Cis白云岩、灰岩和大理岩(31层)。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的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分析岩溶的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及评价工程建设的适宜性。现状和预测评价要素应按表3.5.5-1、3.5.5-2确定;2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岩溶地面塌陷有以下特点:1)塌陷点附近基岩内浅层溶洞普遍发育,埋深多在10~15m以内;2)上覆土层内都有土洞、塌陷或扰动土特征;3)土洞、开口溶洞相互贯通;4)塌陷点附近地下基岩面起伏变化大、溶沟、溶槽、石芽发育;5)塌陷点附近所发现的溶洞、土洞多处于充水状态。评价项目不稳定充填改造,塌陷周边和塌陷大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态态水活动强烈水活动迹象地下水流活动微弱正在活动的塌陷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的塌陷,一般不会复活陷,不会复活评价项目不稳定(极易塌陷)(易塌陷)(不易塌陷)(不塌陷)(按勘探结果)强发育:地表有较多槽、石芽密布;柱间溶率>20%;串珠状中等发育:介于强发育与微发育之间槽和溶洞较发育;柱间基岩面高差不发育:基岩面平整;洞≥1000,富水性强500~1000,富水性中等100~500,富水性较弱水位埋深5~10m,水水位埋深10~15m,水位变化较小位变化小岩溶水位降深(m)土均一稍密-中密砂土;双层或多层砂土,底为砂砾土覆盖土层厚度(m)山前缓坡、中高阶地台地、坡地、高阶地2综合分值X≥2.5,不稳定(极易塌陷);2.5>X3.5.6泥石流以流程较短、高差较小的坡面泥水流为主,堆积物直接堆积在坡下不远的范围,没有明显的流通区。泥石流的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泥石流类型、范围、规模、物质组成、颗粒成分、暴发的频度和强度、形成历史、近期破坏特征、发展趋势和对工程的危害性;2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及汇水面积、固体物质的来源、分布范围、储量;沉降类别危险性小区域大面积性沉降及累计沉降量(mm)沉降速率(mm/a)分区无入侵区轻度入侵区中等入侵区严重入侵区总矿化度注:按不同指标判定的入侵程度等级不同时,应按3.5.9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可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个大区,每个大区按斜坡类、岩溶地面塌陷类、海水入侵类分为若干亚区,按表3.5.9和附录C执行。易发程度分区易发程限值主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低山、丘陵、台地的斜坡地带,断裂要为Cic、T₃x砂岩夹泥岗岩。A₂区为Q₃a¹+pl砂、砾石夹细砂、黏性土,下伏基岩为Cis灰岩、白云岩。A₃区主要为Q₄me陷、海水入侵等地繁,灾害点多,相类工程活动强烈,龙岗龙城城区、荷坳、南约罗湖边检站~盐田港~大梅沙龙岗平湖~宝安观澜人和村、光明白花洞宝安龙华城区西~石岩城区东龙岗布吉~南山区东易发程度分区易发程限值主要地质灾害淤泥、细砂、黏性土,下伏基岩为不同时期入侵的花岗岩。下水工程。坑梓中心城区葵涌中易发区地层岩性主要为Ce、该区有滑坡、崩多,尤以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筑公路的人工切坡。平湖上李朗光明农场~松岗七沥水库龙岗中心城区坪地中心城区葵涌罗屋田水库~深水田低易发区C性以坚硬、抗风化能力岩等为主。泥石流地质灾害程活动较弱。3.6特殊性岩土3.6.2填土类型有素填土1-①、填石1-②、填砂1-③和杂填土1-④。主要分布于近1填土的类型、成分、分布、厚度、堆积年代和固结程度、均匀性、密实度;3当填土底面的坡度>20%时,应根据场地地基条件评价其稳定性;4欠固结填土采用桩基时应提供桩的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值;3.6.3软土主要为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层序号为海积2-①、3-①、3-②和3-③层,以及海积-冲积的4-①层和冲积-洪积5-①层,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及伶仃洋东岸,在冲沟底部也有零星的软土分布。海相淤泥的分类应符合表3.6.3的规定。3.6.4软土勘察与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软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地层结构、砂土夹层分布和均匀性;2软土层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指标,必要时阐述软土层的固结历史、应力水平和土体结构扰动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3提供基础形式和持力层的建议,对于上部为硬层、下部为软土的双层土地基应进行下卧层强度4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溏、河岸、边坡附近时应评价其稳定性,当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时应分析其对建(构)筑物的不利影响;5参考当地既有建筑物软土地基处治措施和经验,提出软土地基处理及监测建议。3.6.5风化岩和残积土勘察与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残积土母岩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2根据标贯击数或岩土形态特征进行风化程度的划分,并阐述其分布、埋深和厚度;3岩土的均匀性和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4对花岗岩残积土,应测定其>2mm、>0.5mm颗粒的含量,根据>2mm颗粒含量划分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和黏性土;测定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细粒土的液限、塑限,并提供细粒土的塑性指数、液性指数;5地下水赋存条件、透水性和富水性,不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评价水对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影响;6岩脉、球状风化(孤石)的分布及其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7必要时评价风化岩和残积土边坡稳定性。3.6.6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土应判定为膨胀土。膨胀土的勘察与评价,应按下列的要求进行:1对建在膨胀岩土上的建筑物,其基础埋深、地基处理、桩基设计、总平面布置、建筑和结构措施、施工和维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的规定;2一级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应采用浸水载荷试验方法确定;二级工程宜采用浸水载荷试验;三级工程可采用饱和状态下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计算或根据已有经验确定;3对边坡及位于边坡上的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验算时应考虑坡体内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均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法,有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岩土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具有胀缩裂缝和地裂3.7地震效应3.7.1地震效应评价应确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深圳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3.7.2地震效应评价,应充分搜集场地地震历史和地质构造活动性资料,结合工程情况进行。当场地3确定场地类别,进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3.7.4深圳市周边的发震构造为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断裂是强震发震构造,北西向断裂是中3.7.5液化的主要土层主要包括第四系全新统(Q4)海陆交互沉积2-③、海积3-③、3-④海积~冲积4-②、4-④和冲积~洪积5-③。砂土液化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的范围内。液化的评价应符合下列3.7.6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工程,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以及海积~冲积的4-①层和冲积~洪积5-①层软土,当等效剪切波速vse<90m/s时,应判定有震陷的可4.1.1岩土工程勘察的原始资料应包括勘察纲要、勘察任务书、工程地质测绘、周边环境调查、钻探、槽(洞)井探、各种原位测试、物探、室内试验和照片等原始记录,在勘察报告提交后应及时归档。4.1.2所有原始资料严禁涂、擦改。当书写错误需更改时,应采用直线划去,在旁边写上应更改内容。当现场资料破损或不清而需要誊清时,应附上原稿。4.1.3所有原始资料应按统一格式进行记录,并有记录者和检查者签字。所采用的文字、标点、术语、代号、符号、数字,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4.1.4勘探点、测试点和观测点均应编号,编号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同一工程场地中的编号不得出现重复。4.1.5所有原始资料应及时分类整理、复查。当发现资料有疑点或发现不正确的资料时,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4.1.6对手持和自动化采集的电子文档,应保存为如纯文本等通用格式,并按勘察项目、数据类别妥善分类保管及时归档。电子文档应确保数据真实。编辑仅限于格式编辑,数值严禁修改。4.2.1钻探、槽(洞)井探原始记录应及时在现场完成,并做到真实、齐全、准确、整洁、格式规范。4.2.2钻探原始资料的整理应包括如下内容:1检查岩芯排放顺序、岩芯采取率,并核对回次标签或岩芯上的标记;2整理岩样、土样,登记送试验室各种样品;3应对岩芯进行照像留存,岩芯照片应有钻孔编号、标尺和其他参照物等内容,数码照片未经修剪尺寸不宜低于2500×2000像素,打印质量不应低于300dpi。4.2.3应根据野外资料对地层进行基本分层、确定名称和编号,对钻孔岩芯的野外定名应尽量详细。4.3其它资料4.3.1各种原位测试、物探和室内试验,应按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和制图。4.3.2各种原位测试和物探宜在现场完成初步分析,必要时制作简图。4.3.3搜集利用的各种资料,可根据需要摘录或复制,应对资料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判定。4.4.1钻探原始记录应记录工程名称、钻孔编号、钻探日期、回次钻探深度、岩性描述、地下水位、钻机型号、钻进方法等,同时将取样及标准贯入试验对应记录。其它与钻探有关事项如冲洗液变化、孔内遗失钻杆(具)等应在附注中记录。4.4.2动力触探试验记录应记录工程名称、孔号、动力触探类型、地下水位、试验所在地层名称、杆4.4.3抽水及注水试验记录应记录工程名称、孔号、抽水及注水试验的设备、试验井结构、地层分布、封孔(隔水)措施、观测孔布置、观测方法、试验日期等内容,试验应量测准确的稳定水位后进行,试验记录水位、流量等应准确。4.4.4其它原位测试记录,如静载试验、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及十字板试验等原位测试记录,应按附表格式填写,当采用自动采集数据仪器进行记录时,记录表格应反映试验深度、仪器设备型号、尺寸规格、调试安装方法、常数及率定参数等有关内容。4.4.5各类原始记录表格可按附录D选取。5.1一般规定5.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文字报5.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场地的建筑功能和工程地质条件,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5.1.4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平面定位宜采用深圳独立坐标系统,高程宜采用1985年黄海高程系5.2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报告编制要求1序言(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拟建场地工程概况,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完成情况);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场地地层与岩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震概况);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地下水概况);5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5.2.2初步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阐1序言(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场地工程概况、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完成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层的分布和性质、环境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及腐蚀性评价);4岩土参数统计分析和选用(按工程项目建筑设计需要提供建筑设计、地基处理、边坡治理及基坑支护设计所需的初步设计参数);5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6本场地岩土工程问题初步分析和评价;7结论与建议。5.2.3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在初步勘察阶段勘察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论证和评价,且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对场地稳定性和地基基础方案等作出详细评价和工程措施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1序言(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拟建工程概况、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环境地质条件、各岩土层的分布、性质和均匀性,岩石的产状、结构和风化情况及不良地质作用);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和腐蚀性评价);4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按工程项目建筑设计需要提供建筑设计、地基处理、边坡治理及基坑支护设计参数);5抗震设计参数与地震反应分析;6本场地岩土工程地质问题的详细分析与评价;7地基基础方案论证评价、基坑支护形式的分析与建议和施工建议;8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和监控及预防措施的建议;9结论与建议。5.3市政和轨道交通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要求5.3.1对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边坡工程及基坑工程等勘察,除按建筑工程各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要求编写外,尚应包括对不同项目有针对性的评价要求。对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应加强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并提供工程地质图。5.3.2市政道路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评价路基的稳定性及道路边坡稳定性、提供道路边坡坡度、支护方法等建议;2划分土方工程等级;3地基处理方法建议。5.3.3市政桥涵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评价桥涵边坡及地基的稳定性,对桥涵边坡结构形式和坡度以及护坡方案提出建议;2评价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及地下水对桥涵基础的影响,分析水流或海浪冲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3评价岩土条件及地下水对桥涵墩台基础施工及环境的影响,分析桩基施工的可行性,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5.3.4市政管道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分析评价管道穿越线路河床、岸坡的稳定性;2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对管道基础及施工的影响,提出措施建议;3当采用顶管施工时,评价顶管段地层岩性变化和富水特征,分析顶管施工的可行性,提出顶管设计、施工所需参数及工作井、接收井基坑支护措施建议;4对可能采取明挖施工的深埋管道,提出开挖方案的建议和管沟基坑支护措施建议;5软土地段提出地基处理加固方案建议。5.3.5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基或堆积体失稳导致防渗层,封盖层及其他设施失效的可能性;2坝基、坝肩的稳定性;3预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4污染物的运移及其对水源、土壤、农业、林业、岩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有关稳定、变形、水位、渗漏、水土和渗滤液等的监测建议。5.3.6边坡与基坑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边坡工程勘察应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且应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边坡类别,分析边坡失稳条件与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提供边坡岩土体的设计参数、边坡坡率建议值,对人工边坡提出最优开挖坡角,对一级边坡工程给出相应的边坡地质模型,边坡的防护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建议等;2基坑工程勘察应查明基坑开挖深度2~3倍范围及坑底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特征,评价基坑变形对周边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影响,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5.3.7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初步勘察报告应满足初步设计线路方案比选、确定隧道埋深及施工方法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1)确定不良地质现象严重发育区段,评价对工程的影响;2)初步划定围岩类别,并对岩土性状进行初步评价;3)初步确定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4)对线路位置、隧道埋深、施工方法、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提出建议;5)对详细勘察工作的建议。2详细勘察报告应满足施工图设计对支护计算、地基计算、涌水量和降水计算及其它设计计算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详细划分地层,提供各项设计需要的岩土参数;2)详细划定各地段的围岩类别;3)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做出4)对围岩压力或土压力进行分析评价,对地基基础方案、支护方案、降水或截水方案、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的治理提出建议;5)对工程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3施工勘察报告应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对需要补充调查、勘察、测试的问题,提供补充勘察资料和数据,并应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4对明挖法施工的分析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1)软弱结构面空间分布、特性及其对边坡、坑壁稳定的影响;2)岩土压力的计算参数,对岩土压力大小、特点的评价;3)岩土透水性或隔水性的评价,对施工排水或截水方案的建议;4)放坡开挖合理坡度、坡形、平台位置的建议;5)深基坑开挖支护方式、支护设计及施工的建议,基坑整体稳定、坑底隆起、坑底突涌、邻近地面沉降可能性的分析评价;6)地下连续墙持力层、嵌入深度及连续墙施工的建议,连续墙槽壁稳定性的评价,中间桩类型的选择,中间桩、护坡桩持力层及嵌入深度的建议,软弱下卧层稳定性的评价;7)基坑开挖引起岩土体移动对邻近工程影响的分析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5对矿山法施工的分析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1)在围岩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结构面分析,指出冒顶、边墙失稳、洞底隆起、围岩破坏的可能形式和围岩稳定的薄弱部位,并提出防治措施;2)对可能出现高地应力地段,进行地应力对工程影响的分析,并建议进行地应力观测;3)指出可能涌水地段和突水地段,并提出防治建议。6对盾构法施工的分析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1)对盾构选型的建议;2)当采用普通盾构时,提出开挖方法、支护方法、辅助施工措施建议,提出在软硬不均地层中开挖措施及开挖面障碍物处理方法的建议;3)当采用密封型盾构时,提出选择排土方式的建议;4)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岩土压力、水压力、土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参数,土的渗透系数等有关5)提出关于衬砌方案的建议;6)预估盾构施工,土体固结造成的沉降和地面变形,分析评价地层移动地面变形对邻近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7)预估出现有害气体的可能性,提出防治措施。7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坑开挖或隧道掘进,引起地面下沉、隆起或水平位移,可能导致对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2)施工降水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出现区域性的降落漏斗,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地面固结沉降、生态失衡的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3)隧道建成后,在其上部及两侧一定范围内,对新建筑物、大面积地面超载及其它影响隧道安全施工活动的评价;4)工程建成后造成的环境问题评价。5.4岩土参数的分析5.4.1岩土参数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用,并按下列内容评价其可靠性和适用性:1取样方法和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2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3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比较;4测试方法结果的离散程度;5测试方法与计算模型的配套性。5.4.2岩土参数统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应按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2岩土参数统计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标准值。5.4.3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按下列不同情况提供岩土参数值:1一般情况下,应提供岩土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数据分布范围和数据的2当设计规范另有专门规定的标准值取值方法时,可按有关规范执行。5.5.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含下列图表资料: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2拟建工程位置示意图;3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4工程地质剖(断)面图;5钻孔柱状图;6原位测试成果图表;7室内试验成果图表。5.5.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宜根据具体情况附下列图表:2综合工程地质图;4地下水等水位线图;5基岩面或其他层面等值线图;6设定标高岩性分布切面图;7综合柱状图;8探井柱状图;9探井探槽展示图;10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11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12其他需要的图表。1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图例,应按附录E执行。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图例应按有关的标准执行;2图表上的线条应主次分明,可按表5.5.3-1选用:线条宽度(mm)用途举例细线B坐标线、图例符号线、剖面图细分层线和表格分栏线中线图例框线、表格框线、建筑物轮廓线和剖面图粗分层线剖面图上钻孔符号线、图框线Ao或A₁图幅的图框线3图表上的字体规格,应与图幅协调,主次分明。汉字宜采用仿宋体。对于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物理量的主体符号应采用印刷斜体,上下标应采用印刷正体;非物理量的代号、书写符号、计量单位应采用印刷正体。字体规格可按表5.5.3-2选用:用途举例5577图签外的图名4平面图和剖面图的格式宜按附录F执行。5.5.4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包括下列内容:1)拟建建筑物的轮廓线、轮廓尺寸、层数(或高度)及其名称或编号;2)已有建筑物的轮廓线、层数及其名称;3)勘探点的位置、类型和编号;4)剖面线的位置和编号;5)原位测试点的位置和编号;6)已有的其他重要地物,边坡、线路平面图应带地形;7)方向标、必要的文字说明。2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勘察阶段确定,宜采用1:500,也可采用1:200、1:1000或1:2000;3剖面走向应由左向右,由下向上;剖面顺序应先横向、自上而下;后竖向,由左向右编号;4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均应标明地面标高。无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标明地下水稳定水位深度5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过密的地段,可在本图适当位置引出放大,也可单独出图;6可行性研究及初勘阶段,尚未确定拟建建筑物平面位置时,可不绘拟建建筑物的轮廓线,并将图名改称勘探点平面位置图;7占地面积较大的工程,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以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绘有地形等高线,标明工程平面控制点的坐标。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应有坐标,可列入“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或列表放在本图的适当位置。5.5.5工程地质剖面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地质剖面图应包括下列内容:1)勘探孔(井)在剖面上的位置、编号、地面标高、勘探深度、勘探孔(井)间距,剖面方向(基岩地区);2)岩土图例符号(或颜色)、岩土分层编号、分层界线、接触关系界线、地层产状;3)断层等地质构造的位置、产状、性质;4)溶洞、土洞、塌陷、滑坡、地裂缝、古河道、埋藏的湖浜、古井、防空洞、孤石及其他埋藏5)地下水稳定水位;6)取样位置;7)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曲线;8)标准贯入、波速等原位测试的位置及测试成果;9)标尺(剖面较短时在左边,剖面较长时左右各一)。2地层分层编号应按4.2节规定进行,除夹层和透镜体外,下层编号不应小于上层编号。需要时可标明地层年代和成因的代号;3当已知室内地坪设计标高或场地地面整平标高时(含地铁、管线等设计(顶)底板标高),宜用锁线标明在剖面图上;4工程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地质条件、勘探孔的疏密、深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水平比例尺宜采用1:500,也可采用1:200或1:1000;垂直比例尺宜采用1:100,也可采用1:50或1:200。水平与垂直之比值不宜大于1/10。在基岩及斜坡地区,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宜相同。当设计有明确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的比例尺绘制;5绘制剖面图上的岩层或断层倾角时,应将真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并考虑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的不同,准确绘制。上覆土层较厚,岩层倾角不能确定时,可不表示倾角;6剖面图上个别钻孔较深,且下部某层厚度较大时,可将该层断开画出,但应标明实际尺寸;7除按实际钻孔(探井)绘制剖面图外,需要时也可用插值法绘制推测的剖面图。5.5.6钻孔(探井)柱状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孔(探井)柱状图应由表头和主体两部分组成;2钻孔(探井)柱状图的表头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编号;2)工程名称;3)钻孔(探井)编号;4)孔(井)口标高;5)钻孔(探井)直径;6)钻孔(探井)深度;7)勘探日期;8)责任栏。3钻孔(探井)柱状图主体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层编号;2)地质年代和成因;3)层底深度;4)层底标高;5)层厚;6)柱状图(图例与剖面图同);7)取样及原位测试位置;8)岩土描述;9)地下水位;10)测试成果;11)岩芯采取率或RQD(对于岩石);12)附注。4岩土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1)对岩石应描述名称、风化程度、颜色、矿物成分(结晶岩)、结构与构造、裂隙宽度、间距和2)碎石土应描述名称、颜色、浑圆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均匀性、含有物、密实度、湿度、母3)砂土和粉土应描述名称、颜色、均匀性、含有物、密实度、湿度及其他特征;4)黏性土应描述名称、颜色、均匀性、含有物、状态及其他特征;5)人工填土应描述名称、颜色、均匀性、含有物、密实度、湿度及其他特征。5柱状图的测试成果栏中,当进行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波速测试、点荷载试验、压水试验及其他原位测试时,应标明其测试值和测试深度;6对特殊性岩土,除按第4款执行外,尚应描述下列内容:1)湿陷性土的孔隙特征;2)残积土的结构特征;3)有机质土的臭味、有机物含量和分解情况;4)人工填土的成分;5)盐渍土的含盐量及盐的成分;6)膨胀土的裂隙特征;7)其他特殊性质。7当钻孔较深且某层很厚时,可将该层断开画出,但应标明实际尺寸。5.5.7室内试验图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土工试验的主要成果数据应汇总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其格式宜按附录G.1.1执行。需要时,可增加最小孔隙比、最大孔隙比、相对密实度、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当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渗透性试验、固结系数试验、湿陷性试验、膨胀性试验及其他特殊项目试验时,应在表中增加有关特性指标。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的栏目宜包括下列内容:1)孔(井)及土样编号;2)取样深度;3)土的名称;4)颗粒级配百分数;5)天然含水量;6)天然密度;7)饱和度;8)天然孔隙比;9)液限;10)塑限;11)塑性指数;12)液性指数;13)压缩系数;14)压缩模量;15)内聚力;16)内摩擦角。当该工程未做某些项目时,可将对应的栏目删去。2试验图表各列指标均应标明指标名称、符号、计量单位。界限含水量应注明测定方法;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应注明压力段范围;抗剪强度指标应注明三轴或直剪,注明不排水剪(快剪)、固结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排水剪(慢剪);3当勘察报告需附“颗粒分析成果图表”时,其格式宜按附录G.1.2执行;4勘察报告宜提供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固结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3执行。如勘察报告不提供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3)不同压力段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4)必要的文字说明。5当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时,应提供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4执行,并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加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和再压缩指数。当需要提供固结系数时,应绘制固结系数试验成果图表。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3)先期固结压力;4)压缩指数和再压缩系数;5)必要的文字说明。6勘察报告宜提供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剪切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5及附录G.1.6执行。如勘察报告不提供直接剪切试验成果力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试验方法(三轴或直剪);2)排水条件;3)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对直剪);4)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对直剪);5)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值(对三轴);6)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对三轴);7)摩尔圆和强度包线图(对三轴);8)抗剪强度指标值;9)必要的文字说明。9为判别水对混凝土腐蚀性需进行水质分析时,应提供水质分析报告,其内容宜按附录G.1.7执1岩土平板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1)试验编号;2)试验技术条件;3)试验点平面及剖面示意图;4)岩土性质指标;5)压力与沉降关系曲线;6)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7)试验数据及计算成果;8)附注。2岩土平板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图表应符合下列要求:1)试验技术条件应写明地面标高、岩土名称、地下水位深度、试验深度、压板尺寸、设备型号、2)岩土性质指标,对黏性土和粉土,一般应包括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天然孔隙比、饱和度、3)试验数据及计算成果应包括加荷次序、单位压力、累计沉降量、沉降增量、比例界限压力、变形模量、极限荷载压力。3静力触探成果图表可绘制成深度与贯入阻力关系曲线,其格式宜按附录G.2.2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深度为纵坐标,以贯入阻力为横坐标;2)对于单桥静力触探,横坐标为比贯入阻力;对双桥静力触探,横坐标为锥头阻力、侧壁摩阻3)在静力触探成果图表中应写明工程名称和编号、试验编号、地面标高、仪器型号、记录方式、试验日期及其他必要的说明。4动力触探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3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孔号;2)地面标高;3)地下水位;4)动力触探规格;5)贯入锤击数N¹o、N63.5或N¹20;6)深度与锤击数关系曲线。5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宜按附录G.2.4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孔号;2)地面标高;3)地下水位;4)板头尺寸、板头常数、率定系数;5)仪器型号;6)量测方式;7)测试成果数据;8)原状土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重塑土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深度关系曲线、灵敏度。6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图表的“测试成果数据”应列成表格,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试验编号;2)试验深度;3)土名及特征;4)原状土十字板强度;5)重塑土十字板强度;6)灵敏度。7预钻式旁压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5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孔号;2)地面标高;3)地下水位;4)试验深度;5)仪器型号;5)旁压试验曲线图;6)测试数据(压力、测管水位降、测管水位降倒数);7)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旁压模量。测管水位降及测管水位降倒数可用旁压器中腔体积及体积的倒数替代。8跨孔法或单孔法波速测试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6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试验孔号;2)地面标高;3)地下水位深度;4)测试方法(单孔法或跨孔法);5)测试仪器型号;6)测试成果数据(距离、时间、波速);7)深度与波速、深度与模量关系曲线。9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7执行,对于稳定流抽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试验编号;2)地面标高;3)稳定水位;4)抽水孔平面位置图;5)抽水孔结构及地层剖面;6)抽水试验成果表;7)涌水量与时间及水位降与时间关系曲线;8)涌水量与水位降关系曲线(三次或三次以上水位降时);9)单位涌水量与水位降关系曲线(三次或三次以上水位降时)。1)试验条件(试验标高、栓塞类型、测压设备、工作管长度、钻杆内外径等);2)试验参数(压力表压力、水柱压力、压力损失、试验压力、压入流量等);3)栓塞安装示意图;6.1一般规定6.1.1深圳市勘察内业软件、勘察成果数据库的编制应遵循6.1.2对于本章未规定的其他勘察要素、编码和属性数据,使用中可进行扩展,但不得与已规定数据6.2要素及编码6.2.1岩土工程勘察要素应按六位数字码来分类编码,第一位代表主题类,用数字1~9表示,第二位代表大类,用数字1~9表示,第三、四位代表中类,用数字01~99表示,第五、六位代表小类,用数字01~99表示,各类岩土工程勘察要素编码应按附录H执行。6.2.2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等柱状图内地层要素编码对应的填充图案应按附录J执行。6.2.3钻孔(探井)可按照勘察对象、用途、钻孔特征等进行分类。6.2.4地层应按照地层岩性进行划分,同时对年代地层单位、土层成因类型、岩层风化程度、土层性1应满足3.2节的规定,3.2节未规定的特殊非正式地层单位可按岩土成因类型具体划分;6.2.5地质构造要素按断层、褶皱和节理(裂隙)三部分编码,地质构造要素表现宜符合下列规定:层带(线)上,按倾向方向以有向点状要素表示;3节理(裂隙)应根据存储单元比例尺、建(构)筑物场址特性等因素进行选取,只表示重要节理(裂隙),平面上节理(裂隙)可根据走向表示为线状要素,同组节理(裂隙)也可简化为单个线6.2.6试样应按试样类型、取样方式进行分类编码。钻孔(探井)内取样的试样信息应与钻孔(探井)6.2.7原位测试应按试验类型、方式进行分类编码。钻孔(探井)内完成的原位测试点应与钻孔(探井)要素关联,其余原位测试应按点状要素专门存储记录。6.2.8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要素编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1地貌单元应按3.1节要求进行划分;2水文地质条件数据应按3.4节要求进行划分;3地震效应相关要素,包括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内容,应按3.7节要求进行划分;6.3属性数据6.3.2岩土工程勘察项目、钻孔、测试点和6.4数据交换6.4.2数据交换宜通过数据库文件直接批量转换,也可通过XML中间格式进行交换。XML中间格式宜按附录M规定执行。7.0.1勘察单位应将所有符合第4、5章规定的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档案整理归档至资料室,统一保管。归档内容应符合表7.0.1的要求。表7.0.1勘察数据域归档目录清单工程编号工程名称归档日期12※3456※7※8※9※※工程任务书(甲方往来函件)任务书附图※※钻探野外地质编录表(分层表)※图例勘探点平面分布图基岩顶板等高线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岩芯照片(底片)注:符号“※”代表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有此资料时归档。7.0.2勘察技术文件档案整理质量应满足《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要求,并应符合1归档的工程文件应为原件;2工程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勘察、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的6不同幅面的工程图纸应按《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10609.3统一折叠成A4幅面(297mm×210mm)或A3幅面(420mm×297mm),图标栏露在外面;7技术文件归档时各项技术成果报告和各项原始记录以A4(210×297mm)或A3幅面(420mm×297mm)规格为标准,过小的可以多件平铺黏贴于A4纸上,过大的要折叠为A4或A3规8技术文件材料组卷的厚度不宜超过40mm,采用市城建档案馆统一印制的表格、卷皮,用棉线装订整齐。各种图件采用手风琴式折叠,大小为A11技术文件卷内目录,移交目录和卷盒封面书写应用墨汁、碳素墨水书写或黑墨打印,不能用3符合第6章规定的勘察报告完整数据库文件或XML文件。1电子文件应采用通用存储格式,数据表格宜采用纯文DOC格式,CAD图形文件宜采用DWG或DXF格式,光栅图像文件宜采用JPG或TIFF格式;1技术文件档案的密级,可分秘密、内部二个等级;分级标准应符合《城乡建设档案密级划分暂2技术文件档案的保管期限应符合《城乡建设档案保管期限暂行规定》,分永久、长期、短期三3秘密级的技术数据资料应永久或长期保存;内部级别的数据资料应按工程需要确定保管时间。1)文件是否为原件,数据是否真实、完整;2)文件的签名、盖章手续是否完备;3)文件中是否存在不耐久字迹现象;4)文件用纸格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声像、电子材料是否能够有效使用。2对进库的卷宗应科学排列,便于查找;3对破损的技术文件档案及时修补、复制;4电子文件备份硬盘、光盘等应定期检查(宜不低于半年一次),发现有数据备份读写问题,应5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服务器应有备份机制,应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6做好防火、防水、防高温潮湿、防晒、防尘、防虫、防鼠和防盗工作,并作好检查记录。7.0.7勘察设计行业关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电子化出图及存档管理出台新规定的,从*h群a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A₃A,BCB图例+D.0.1钻孔原始记录表工程名称:_钻孔编号:_钻探深度(m)取长度土试样附注编号度现场实测击数N(击)干长度;n自至115100机长:记录:D.0.2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型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名称编号实测试验地层实测试验地层记录:检查:抽水孔观测记录表管顶标高第次下降水量日时分离管顶换算℃℃记录:检查:D.0.4注水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试验编号试验深度渗透面积水头高度(m)日时分延续(分)(升)与前一读数之差本段时间内总注入量(升)单位时间内(升/分)记录:检查: 工程名称试验编号仪器型号(规格)天气温度压板面积(cm²)其它记录:检查:图例说明图例说明O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孔物探异常点大型直剪试验点静力载荷试验点井土(土(O地质点工工◎王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