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优势中医技术申报表_第1页
浦东优势中医技术申报表_第2页
浦东优势中医技术申报表_第3页
浦东优势中医技术申报表_第4页
浦东优势中医技术申报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浦东优势中医技术

申报单住上海市曙光医院

申报日期2010年4月_________

技术名称

消瘤方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医疗成果完成科室及协作科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

工作起止时间

2010年09月01日至2013年09月30日

科室姓名年龄性别技术职称职务

第一完成人妇科齐聪54女正高主任

第二完成人妇科周华31女主治

妇科钱麟34男副高

妇科杨红27女研究生

参加人员

国内领先口[国内先进口

成果

市内领先口市内先进口

水平

区内领先口区内先进口

技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妇科领域的多发病、疑难病,并且

疗效复发率较高,而反复手术或激素类药物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

特点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防治本病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

及题之一。本课题采用补肾活血中药(消瘤方)治疗复发性卵

要点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囊肿大小,并统计其复发率,为临床赛选有效之方药。

1、曲军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研究的进展[J].Journal

ofFujianMedaicalUniversity,2000,34(9):318-320

2、郎景和,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妇产科进展,

确认2006,15(3):171-172

优势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中医原则,2001,第一辑:33-34

技术4、连方,王希波,张建伟等.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

文献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2,43(7):545-546

资料5、张静华.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新进展[J].大理学院学

报(医学版),2002,11(1):81-83

6、张旭宾,赵广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J1.河南

中医,2004,24(2):80-82

自我分析与综合评价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

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以侵犯卵巢最常见,又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其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加重的痛经和持续性

的下腹痛、月经失调与不孕等症状,是妇科领域中的多发病、疑难

病。有资料统计,无论药物或手术治疗,常在1年内复发,其5年

复发率都在40%以上。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而反复手术

或激素类药物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防治子

宫内膜异位症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而多学科配合

治疗,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在近10年来治疗子宫内膜异

位症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及费用低的

特点。但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临床,机理探讨较少,尤其是很少涉

及复发的研究,新药开发明显滞后于临床实际。因此研制出治疗子

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药,并在机制上有所突破仍是中医界所面临

的重要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上属于痛经、月经不调、瘤猿

及不孕等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及其辨治规律的研究,认为肾

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并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费

用较低,病人接受程度高,便于推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项目负责人签名:齐聪

2010年04月23日

院方领导审核意见:

该诊疗技术方便、实用、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疗效确切,

该技术推广至社区基层,重复性强,值得推荐。

签名(盖章)

2010年04月23日

协会审核意见:

签名(盖章)

年月日

备注:

另附:

1.技术操作规范

2.相关科学研究的技术资料

3.相关证明材料

附件一

技术操作规范

附件二

相关科学研究的技术资料

1、研究内容:

临床收集80例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囊肿的患者,观察中西药治疗前后的临床症

状、体征、B超监测囊肿大小的变化,并统计其复发率。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来源我院妇科门诊的80例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术后复发的患者,年龄在18-50之间,

诊断明确并符合纳入标准。

2.2诊断标准:

2.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郎景和、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3):

171-172》拟定标准:

1)术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病变复发并加重;

2)术后盆腔阳性体征消失后又复出现或加重至术前水平;

3)术后超声检查发现新的内异症病灶;

4)血CA125值下降后又复升高,月一除外其他疾病。

符合上述2)、3)、4)三项之一,伴或不伴1)者即可诊断为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2.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1,第一辑:

33—34》辨证为肾虚血瘀型:

1)经行腹痛,经后期加重

2)腰部酸痛或腰靓下给

3)经行夜尿频数,伴有大便频,质稀。

4)性欲减退

5)月经量少色黯淡,质稀,有瘀块,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6)舌淡黯,或兼舌体瘀斑,脉沉细。

凡有以上1)、2)、3)、4)点之一项和5)、6)点之一项,两点共存时即可诊为肾虚

血瘀型。

2.3病例选择:

2.3.1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18〜50岁;

②经病理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术后者;

③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囊肿符合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④中医诊断符合肾虚血瘀型;

⑤治疗前6个月未服用其他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

2.3.2病例排除及剔除标准

一般性卵巢囊肿、卵巢恶性肿瘤及卵巢炎性包块者;B超提示卵巢囊肿的剖面直

径大于7cm者;已绝经者;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或内分泌

系统等原发性疾病;

已绝经者;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或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

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评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定的患者;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4研究方法:

2.4.1分组方法:

根据两样本率的比较公式N=(Ua+UM4rL(I-nc)/(rL—n>计算出样本量N

为80例,将入选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再应用随机数字表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奇数

者分到中药组,偶数者分到西药组。每组各40例,以保证统计有意义。

2.4.2给药方法:

A组(中药组):补肾活血中药(消瘤方),由灸必甲、生牡蛎、夏枯草、鹿角片、莪

术等组成,由曙光医院制成药液200cc/袋,每日二袋口服。经期停服,经净后3天

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

B组(西药组):孕三烯酮胶囊(2.5mg/粒)。月经第1天开始服药,每周二次,每次

2.5mg,连服3个月。

两组病例试验期间不允许加用其他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或方法。

2.4.3疗程:用药组连续服药3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总结。

2.5观察指标:

2.5.1疗效性观察

保留子宫者按痛经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二组自月经恢

复观察痛经情况)

表1痛经程度评分表

经期前后小腹胀痛5分(基础分)

胸胁乳房作胀0.5分

伴腰部酸痛0.5分

坐卧不宁1分

疼痛在一天以内0.5分

每增一天记录疼痛天数0.5分/天

腹痛明显0.5分

腹痛难忍1分

四肢厥逆1分

需要卧床休息1分

影响工作学习1分

用一般止痛措施不能缓解0.5分

用一般止痛措施可以缓解1分

休克2分

冷汗淋漓1分

伴恶心呕吐0.5分

伴肛门坠胀1分

重度:积分为13—15分;中度:积分为8—12分;轻度:积分为5—7分;

其他症状体征分级:以3分法进行评分,症状轻者为1分,症状中者为2分,症状

重者为3分,于每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一次。

表2症状体征评分表

Su症候评分标准

非经期腹痛持续性3

常有2

偶有1

无0

乳房胀痛持续性乳胀3

常有乳胀2

偶有乳胀1

无乳胀0

腰舐酸痛持续性3

常有2

偶有1

无。

肛门坠痛持续性3

常有2

偶有1

无肛坠0

月经失调阴道不规则出血3

月经量多伴经期延长2

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1

无0

性交痛有1无0

不孕有1无0

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数有1无0

2.5.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指标:

(1)B超:采用HDI5000(美国/飞利浦),经净后3〜5天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

治疗前后卵巢囊肿三径之和S的变化,S=a+b+c,(a、b、c分别表示囊肿3个径

长)。(由曙光医院妇科B超室完成)。

(2)复发率:各组病人2个疗程时间结束后跟踪随访6-12个月,统计其复发率。

(3)副反应观察: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是否出现可疑的副反应,

以文字准确描述出副反应事件,若出现明显反应,不能坚持治疗者应及时停药。

2.6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停药6个月未见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2/3以上者。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者。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无明显改变。

复发:停药后6个月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及B超检查再次出现盆腔包块

或已缩小的包块重新长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痊愈:N290%;

显效:66.67%WNV90%;

有效:33.33%WNV66.67%;

无效:N<33.33%o

2.7统计学处理: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

science,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P值小

于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数据以无士s表示。

附件三

相关证明材料

1、周华,齐聪。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

医杂志,2008,49(7):618-621

2、周华,齐聪。补肾活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医

杂志,2009,50(2):165-168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周华齐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

中文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0

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的患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随机分为中药消瘤方组、西药

达菲林组,两组各30例,连续用药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囊肿的大

小、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改变及复发率、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可明显缓解患者

的临床症状和缩小囊肿,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但中药组对CD3、CD4/CD8比值及NK

细胞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和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T细胞亚群

的失衡和NK细胞活性的降低在内异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消瘤方可明显缓解临床症

状、缩小囊肿及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并且具有复发率低及副作用小的优点,是防治子宫内

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补肾活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0%,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是目前妇科领域

中的多发病、疑难病,并且复发率较高,有资料统计,无论药物或手术治疗,常在1年内复发,

其5年的复发率都在40%以上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而反复手术或激素类药物给患者

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

一,笔者采用消瘤方治疗30例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来源于曙光医院妇科门诊的60例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的患者,年龄在18-50之间,

按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最小21岁,最大

49岁,平均年龄38.80±7.39岁,已婚26例,未婚4例,有流产史者19例,既往手术为保留

卵巢功能者30例,保留生育功能者26例,根治性手术者0例。术后复发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

84个月,平均18.00±16.62个月。痛经者24例,伴腰酸者18例,性交痛者12例,肛门坠胀

者10例,便滤者8例,舌暗或有瘀斑者15例,脉沉涩者11例,卵巢囊肿最大径线的范围为最

小L7cm,最大6.6cm,平均4.00±1.27cm;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安路185号,邮编200021,妇科)

通讯作者:齐聪,021—53821650—272,qicongxyz©yahoo,com.cn

对照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7.60±7.36岁,已婚25例,未婚5例,有流产史

者18例,既往手术为保留卵巢功能者30例,保留生育功能者29例,根治性手术者0例。术后

复发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72个月,平均18.56±16.41个月。痛经者23例,伴腰酸者20例,

性交痛者H例,肛门坠胀者9例,便滤者9例,舌暗或有瘀斑者13例,脉沉涩者12例,卵巢

囊肿最大径线的范围为最小1.6cm,最大5.7cm,平均4.01±0.93cm。两组在年龄、婚育、既往

手术史、术后复发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及囊肿大小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一〉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⑶

1)术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病变复发并加重;

2)术后盆腔阳性体征消失后又复出现或加重至术前水平;

3)术后超声检查发现新的内异症病灶;

4)血CA125值下降后又复升高,且除外其他疾病。

符合上述2)、3)、4)三项之一,伴或不伴1)者即可诊断为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型:参照⑶”

1)经行腹痛,经后期加重;

2)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错后,或经量多,色淡暗,质稀,有血块。

3)腰部酸痛或腰舐下坠;

4)性交痛;

5)经行大便频,质稀;

6)舌黯,或兼舌体瘀斑,脉沉涩。

符合上述1)、3)、4)、5)点之一项和2)、6)点之一项,两点共存时即可诊断为肾虚血瘀

型.

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18〜50岁;经病理证实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者;复发性卵巢内膜囊肿符合复发性子

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肾虚血瘀型;治疗前6个月未服用其他与治疗本病

有关的药物。

病例排除及剔除标准

一般性卵巢囊肿、卵巢恶性肿瘤及卵巢炎性包块者;B超提示卵巢内膜囊肿的剖面直径大于

7cm者;已绝经者;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或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评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定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

者。

2、治疗方法

治疗组

中药:消瘤方

组成:夏枯草30g、生牡蛎30g、煨瓦楞30g、石见穿18g、木馒头15g、党参15g、灸鳖甲

12g、鹿角片9g、地鳖虫9g、水蛭6g、炮姜6g。

服法:由曙光医院统•制成药液200cc/袋,每日2袋。经期停服,月经净后3天开始服药。疗程:

连续用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

西药:达菲林(生产厂家:IPSENPHARMABIOTECH-SIGNES-FRANCE.批号H20030577)

用法:3.75mg/支,月经来潮第1〜3天开始肌肉注射,每个月注射一支。

疗程:连续用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两组病例试验期间不允许加用其他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或方法。

3、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B超监测囊肿大小、血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复发率、

副反应和总费用的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瓜上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停药6个月未见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2/3以上者。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者。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无明显改变。

复发:停药后6个月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及B超检查再次出现盆腔包块或已缩小的包块

重新长大。

中医症状改善评定标准参照叵:

中医症状改善度(%)=(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100%

(1)明显改善:分值下降与70沆

(2)部分改善:分值下降230%,<70%,

(3)无改善:分值下降<30虬

其中以明显改善+部分改善为有效病例。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

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相关的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X2检验和配对的t检

验来比较各组资料,结果用万士5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比较(例,%)

治疗组对照组

症状例数明显部分无改总有效例数明显部分无改总有效P

改善改善善率(%)改善改善善率(%)

痛经241012291.67231011291.30>0.05

腰酸1897288.8920241430.00<0.01**

性交痛1255283.331145281.81>0.05

肛坠1054190.00942366.67<0.05*

便滤843187.50931544.44<0.05*

舌暗或瘀>0.05

15231033.331300130.00

>0.05

脉沉涩1112827.271200120.00

*与对照组比较〃<0.05**与对照组比较尸<0.01

由表1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和性交痛症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

意义(夕》0.05),但是治疗组对腰酸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夕

<0.01),而对肛门坠胀、便滤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两组对舌脉改

善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0.05)。

2、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囊肿最大径线的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囊肿最大径线的比较(例,cm)

组别例数疗前疗后缩小值缩瘤率(%)

治疗组304.00+1.271.02±0.82*2.98±0.4574.50

对照组304.01±0.931.53±1.19*2.48±0.2661.8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缩瘤率为缩小值与疗前径线之比。

由表2可见:经治后,两组卵巢囊肿最大径线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0<0.05),两组比较无

统计学意义统>0.05)。

3、两组间总有效率的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组另IJ例数(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7127486.67*

对照组308106680.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经治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两组比较无统计

学意义(尸>0.05)。治疗组中左侧囊肿消失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右侧囊肿消失3

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左侧囊肿消失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

右侧囊肿消失4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4例。无效的10例,均为囊肿直径大于5cm者。

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的血T细胞亚群的改变(例,%)

例数治疗组对照组正常值

T细胞

(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CD33059.29+4.4270.72±2.47*A59.26+3.5858.02+4.2764-73

CD43031.79±3.5534.36+4.74*30.17±4.8231.15+6.1930-40

CD83030.75±3.0729.89±2.1930.11±4.3730.43±3.7121-29

CD4/CD8301.03+0.211.14±0.35*A1.01+0.271.02+0.211.03-1.90

NK309.56±4.4314.93±5.21*A9.60±4.289.52±2.5110-2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火0.05;△与对照组比较火0.05。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明显下降,CD8水平升高。经

治后,治疗组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较前提高(一<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治疗组对CD3、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

计学意义(户<0.05)。而CD8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5、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结果见表5。

表5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复发情况的比较(例,%)

复发率(n,%)复发率(n,%)

组别例数(n)总复发率(n,%)

(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

治疗组301(3.33%)1(3.33%)2(6.66%)*

对照组303(10.00%)7(23.33%)10(33.33%)

*与对照组比较氏0.05o

由表5可见:治疗组的总复发率为6.66%,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3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

意义(PV0.05)。治疗组复发2例,1例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1例在停药后12个月内复发。对照

组复发10例,3例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7例在停药后12个月内复发。

6、两组用药后副反应及总费用的比较

见表6。

表6两组用药后副反应及总费用的比较(例,%)

组别合计副发生总费用

潮热阴道干燥情绪不稳抑郁性欲减退

(n)(n,%)(元)

治疗组000000(0)*4000*

(30)

对照组4(13.33)3(10.00)1(3.33)1(3.33)3(10.00)12(40)12000元

(30)

注:*与对照组比较比<0.05

由表6可见:治疗组中无1例出现副反应。而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低雌激素水平引起的绝经

期症状,如潮热症状,于用药20-50天出现;3例出现阴道干燥;2例出现情绪不稳、抑郁;3

例出现性欲减退,合计副反应的出现率为4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夕<0.05),表明

对照组副反应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并且通过对比两组的总费用,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费用

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

讨论

祖国医学古籍中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名,相似的临床症状散见于痛经、月经不调、痛

瘤及不孕等记载中⑹。目前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复发的问题,临床报道较少。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内异症的发病机理与瘀血相关⑺,但本研究认为肾的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

重要作用,肾虚精亏、肾气虚弱、肾阳不足和肾阴亏损均可导致血瘀,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产

物,因此提出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卵巢内膜囊肿。

以补肾活血立法的消瘤方体现了治疗卵巢内膜囊肿“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痰瘀互结”的学

术思想,方中鹿角片味咸气温,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补阳又能益气;炙鳖甲滋阴潜阳、

祛瘀散结、软坚消瘤,二者相伍,一阴一阳,血肉有情之品,补肾软坚、活血消瘤为君药。水蛭、

地鳖虫、木馒头、石见穿活血化瘀;夏枯草、生牡蛎、燃瓦楞化痰散结,使痰瘀同治均为臣药,

以加强鹿角片、炙鳖甲活血软坚作用;佐党参健脾益气治其本,以''养正积自除”;用炮姜为使

药,行气散寒,以体现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全方注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和阴阳并补、攻

补兼施,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之旨,以防攻伐伤

正,共奏补肾活血,软坚化痰散结之功。

本课题结果显示: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和性交痛症状,但治疗组对腰酸、肛门坠胀、

便澹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夕<0.01或P<0.05)。而在舌脉方面改善不明显(PXJ.O5):两组均

可明显缩小囊肿(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0.00%(P>0.05);治疗组的

总复发率为6.66%,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33.33%(P<0.05);治疗组中无1例出现副反应,而对照

组副反应的出现率为40.00%(P<0.05)o并且通过对比两组的总费用,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费用

明显低于对照组(一<0.05)。表明中医药治疗内异症是通过辩证施治、整体调节、标本兼治而达

到治疗效果的,并且无任何副反应,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西药达菲林是通

过药物性的卵巢切除,使其闭经,产生低雌激素环境来抑制内膜的生长,停药后又会复发,且引

起一系列低雌激素类的副反应,这也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内异症的优势。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异症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异

常的免疫状态对异位内膜的种植、黏附、增生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使子宫内膜细胞易于向子

宫外侵袭,而T淋巴细胞异常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降低,对异位内膜的杀伤力减低,导致随

经血返流的子宫内膜细胞不能被完全清除,从而在腹腔内得以种植、生长⑶9J°:。本研究结果显

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4/CD8水平下降、CD8水平升高。治疗后,治疗

组的CD3、CD4/CD8,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V0.05)。表明卵巢内膜囊

肿的复发与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有关,T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是内异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推测是由于机体异常的免疫状态,致使局部免疫活性细胞对逆流的内膜识别能力降低,造成逆流

的子宫内膜不能被及忖清除,从而在腹腔内种植、生长。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功能失调是导致异位

内膜种植的主要因素,而中医的“肾”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系统消瘤方中的鹿角片补

肾阳、炙鳖甲滋肾阴,鹿角片、炙鳖甲、石见穿、党参、生牡蛎又可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诸药配合,通过上调机体CD3、CD4、CD4/CD8比值及NK水平,调节T细胞亚群之间的数量、

活性,改善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干扰异位内膜的存活和生长,达到有效缓解疼痛、调理月经、

缩小包块和抑制内异病灶,而西药对T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善。结果证实了补肾活血中药有改善

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此机制可能为该药治疗内异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曲军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研究的进展[J].JournalofFujianMedaicalUniversity,

2000,34(9):318-320.

2、郎景和,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3):171-172.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西医结合

杂志,1991,11(6):376-379.

4、中华人民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33-34.

5、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中医诊疗常规.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187-190.

6、舒小庆.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0):

123-126.

7、张旭宾,赵广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J].河南中医,2004,24(2):80-82.

8、JohnsonMC,TorresM,AlvesA.Augmentedcellsurvivalineutopicendometriumfromwomenwith

endometriosis:expressionofc-myc,TGF-betalandbaxgenes[J],ReprodBiolEndocrinol,2005,8

(3):45-50.

9、李文,杨帆,金志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对正常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华

妇产科杂志,1999,34(8):497-498.

10、OtaH.RongHJgarashiS.etal.Suppressionofnaturalkillercellactivitybysplenocyte

transplantationinaratmodelofendometriosis[J].HumReprod,2002,17(6):1453-1458.

11、归绥琪.全国中西医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

13(1):60-62.

补肾活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周华齐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实验分设模型组、

西药组、中药组及中西药合并组。采用光镜、电镜、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模

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的病理形态学、凋亡细胞的阳性率及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的阳性表达。

结果中西药合并组的异位内膜组织发生凋亡的改变最为明显,凋亡指数最高,并可明显下调

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和提升bax蛋白阳性的表达,从而使bcl-2/bax比值下降,其次为中药组、

西药组和模型组。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细胞凋亡能力的下降有关。补肾活血中药能促

进异位内膜细胞发生凋亡,使异位病灶萎缩、消退,但对正常的子宫内膜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补肾活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凋亡;实验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妇科领域中的多发病、疑难病,并且复发率较高,有资料统计,无论

药物或手术治疗,常在1年内复发,其5年的复发率都在40%以上E。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

确,而反复手术或激素类药物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实验在建立了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基础上,采用

光镜、电镜、TUNEL(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模型大鼠异位

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

1.1动物

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8〜12周龄,体重(200±20)g,由上海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

供。饲养室的温度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约45%,观察无怀孕、不良反应,饮食饮水正常情

况下,适应性喂养2周,于动情期内进入实验。

1.2药物与试剂

补肾活血中药由灸必甲、鹿角片、生牡蛎、夏枯草、水蛭等中药组成,由上海中医药大

学附属曙光医院制剂室提供;丹那哇,100mg/粒,为上海华联制药厂出品(批号:H31021681);

11-E染色试剂-4%甲醛、电镜染色试剂-2.5%戊二醛,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提供;Envision

免疫组化试剂盒由上海广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UNEL法细胞凋亡试剂盒为德国保灵曼公

司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安路185号,邮编200021,妇科)

通讯作者:齐聪,021—53821650—272,qicongxyz©yahoo.com.cn

1.3仪器

BMJ-1型生物组织包埋机,德国LICO公司产品;RM2145型冰冻切片机,德国LICO公司产品;

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镜照相系统及IMS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均为上海广实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备用器械。

2方法

2.1动物造模:

60只大鼠常规适应性喂养2周后,每日定时作阴道涂片检查,选择动情周期4-5天的,并连续

有两个正常动情周期的大鼠,在第三个动情周期开始造模。造模前先予大鼠每天肌注苯甲酸雌二

醇(0.lml/kg)共2d,造模时以2%戊巴比妥钠(40mg/kg)对大鼠进行麻醉,等麻醉满意后,将大鼠

固定于手术台上,腹部剪毛,碘伏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开腹,取下腹正中切U长约1.5cm,进入

腹腔后分离并结扎一侧子宫,取中间段2cm,纵形剪开宫腔,剥离子宫内膜,将剥离的子宫内膜

缝合于腹膜壁层,术毕,关腹,待大鼠清醒后放回笼中饲养,术后注射庆大霉素0.1mlX3d,正

常清洁饲养。造模后的第3周,再次剖腹检查,见移植的子宫内膜体积增大,呈透明的结节状或

囊状,内有液体积聚,表面有结缔组织覆盖及血管形成,并与大网、肠管、腹壁广泛粘连,取少

许内膜组织作病理检测,观察有子宫内膜腺体或上皮、间质细胞,证实造模成功⑵。

2.2动物分组及给药:

在造模后的第3周,将成模的52只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4组,即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合

并组及模型组,每组13只。中药组以60g.kgi.d'的补肾活血药液给予灌胃;西药组以

lOOmg.kgtdT的丹那哇混悬液灌胃:合并组用药为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

水灌胃⑶。各组连续灌胃4周。药物干预期间模型组和合并组各有3只大鼠死亡,西药组和中药

组各有2只大鼠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出血和感染。

2.3病理学观察

灌胃给药4周后,为避免性周期对观察指标的影响,选择在大鼠的动情周期进行取材,将大

鼠断头处死,剖腹取出大鼠新鲜的异位及在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各自分别放入4%多聚甲醛、2.5%

戊二醛中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染色,行光镜、电镜观察。

2.4细胞凋亡指数检测

采用TUNEL法检测(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5免疫组化染色

常规切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正常血清封闭,加一抗、二抗试剂,显色、衬染、

蓝化,树脂封片。以胞核和胞浆内出现棕褐色阳性颗粒为阳性标准

2.6计算机图像分析

IM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在X100倍下每张随机选取3-5个视野分析

bcl-2、bax免疫组化棕褐色阳性着色面积(um2)。

2.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以P值小于0.01

为差异显著,P值小于0.05为有差异。全部数据以方士$表示。

3结果

3.1各组大鼠异位内膜治疗前后肉眼的变化

60只大鼠,造模后的第3周,第2次剖腹观察发现有52只大鼠移植后的异位内膜组织生长

良好,呈隆起透亮的小囊,内部充满透明枳液,表面被结缔组织覆盖并有血管形成,质软,并与

大网、肠管、腹壁广泛粘连,病理检测有子宫内膜腺体,为建模成功。5只为炎性坏死囊肿,3

只建模后死亡,死因为腹腔感染。分组给药4周后,剩余42只大鼠,再次开腹时可见各组异位

内膜组织表现不同,有的异位病灶呈萎缩状态,有的呈低度生长状态,也有呈旺盛的生长状态。

在缩小内异灶方面,以合并组的改变最明显,中药组次之,其次为西药组、模型组。同时西药组

腹腔内的粘连较中药组和合并组严重。

3.2各组大鼠异位内膜治疗前后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电镜)

异位内膜组织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内膜上皮细胞形态有柱状及矮柱状,间质细胞分

布均匀,为建模成功。分组给药4周后可见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异位内

膜生长的作用,并可观察到异位内膜组织中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

集,核破裂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其中以合并组的改变最明显,其次为中药组、西药组。同时发现

中药组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基本相同,而西药组在位内膜呈萎缩性改变,这表明西药能够破坏在

位子宫内膜的结构,而中药在对异位内膜显示治疗作用的同时,对在位的子宫内膜无不良影响。

3.3各组大鼠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指数的比较:

表1结果显示:西药组、中药组及合并组大鼠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1),

其中合并组的凋亡指数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升高(P<0.05或P<0.01)。

表1各组大鼠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指数的比较(%,对士S)

组另n平均凋亡指数(%)

模型组105.84±4.48

西药组1117.81±7.77**

中药组1125.70±2.17**A

合并组1031.22±8.33**AA

**与模型组相比P<0.01:△与西药组相比PvO.Ol;▲与中药组相比P<0.05

3.4各组异位内膜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表2结果显示:西药组、中药组和合并组异位内膜bcl-2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

0.05或「<0.01),其中合并组异位内膜bcl-2的表达较中药组、西药组降低(P<0.01)。

表2各组大鼠异位内膜bcl-2表达的比较(um2,万士

组别n阳性面积(um2)阳性光密度(OD值)

模型组1076094.40±2961.0514.40±1.65

西药组1165668.45±16557.72*12.45±3.38*

中药组1135056.18±10202.27**A9.45±2.62**

合并组1020226.40±1130.63**AA6.60±0.69**AA

*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1;△与西药组相比P<0.01;▲与中药组相比

P<0.01

3.5各组异位内膜凋亡蛋白bax的表达

表3结果显示:中药组和合并组异位内膜bax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

0.01),其中以合并组异位内膜bax的表达较中药组、西药组升高(P<0.01)»

表3各组大鼠异位内膜bax表达的比较(um2,方士S)

组另IJn阳性面积(um2)阳性光密度(OD值)

模型组1020364.80±4027.976.10±0.57

西药组1129942.91±4475.637.81±1.60

中药组1133269.0919660.65*9.72±1.62*

合并组1059576.40±21351.98**AA13.40±4.01**AA

*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1;△与西药组相比P<0.01;▲与中药组相比

P<0.01;

3.6各组异位内膜bcl-2/bax比值的比较

表4结果显示:西药组、中药组和合并组异位内膜bcl-2/bax的比值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

<0.01),其中合并组异位内膜bcl-2/bax的比值较中药组、西药组降低(P<0.05或P<0.01)。

表4各组大鼠异位内膜bd-2/bax比值的比较(um2,元士$)

组另1」nbcl-2/bax比值阳性光密度(OD值)

模型组103.88±0.872.37±0.32

西药组112.27±0.82**1.66±0.56**

中药组111.17+0.66**A0.99±0.30**A

合并组100.36±0.09**AA0.52±0.14**AA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与中药组比较P<0.05

4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多认为是经血逆流而致。随着腹腔镜的广泛开展,

发现经血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