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核心概念:法制与法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空坐标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表现(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形成(1)成就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发展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4.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图解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思考]中共十五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提示(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视角从民主法制到人权法治史料自1978年宪法开始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9年,“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将执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治原则提升为宪法条款②,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进入一个人权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摘编自俞荣根《从民主法制到人权法治——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宪政成就》读史①表明时代背景;②体现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成就。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入宪”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提示背景: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化拓展]全面认识依法治国方略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本质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教材内容改编]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A.有利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B.全面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C.重在保护我国公民的个人权利D.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宪法、民法、土地改革法等领域均制定了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有利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A项正确。2.[教材内容改编]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统一,做到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这表明当时我国重视经济立法的目的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C.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D.保障经济体系的建设答案C解析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统一”“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表明会议重点阐述了市场经济与经济立法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重视经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3.[教材内容改编]下表是1978—2013年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我国()时间主要成就1978年12月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12月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97年9月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13年11月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A.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完成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知法守法风气逐渐形成D.法治建设契合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逐步推进,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即法治建设契合社会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知法守法风气”的相关内容,D项正确,B、C两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已经完成”说法错误,A项错误。知识点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表现道德风尚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以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时间具体内容意义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2006年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点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问题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提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视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史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①。各级政府果断禁绝娼、赌、毒等社会痼疾,迅速涤荡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与此同时,党领导开展了广泛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②,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开展了大规模扫盲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③,得到亿万群众的热烈拥护。——摘编自胡昌勇《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读史①党和政府的关注;②思想建设;③移风易俗。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优势。提示国家基本完成统一,社会安定;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调整,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党组织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党开展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移风易俗活动。[深化拓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作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3)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2023·临沂高二上期末)下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得奖归来》,描绘了参加公社庆功表彰大会归来的生产队女队长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画作体现了()A.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B.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C.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D.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材料中公社表彰生产队女队长,且其归来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故选B项;材料为宣传画,并不以体现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画中虽有老人和孩子,不过主旨是为欢迎生产队女队长,并非尊老爱幼,排除C项;当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出现较大变动,排除D项。2.(2023·永州高二上期末)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可知,爱国主义教育仍被重视,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爱国主义等内容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风气并未发生“异变”,排除C项;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主要依靠教育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排除D项。3.[教材内容改编]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国家。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杨善洲的行为()A.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B.发挥了劳动模范的先锋带头作用C.体现了基层干部谨守务实的担当D.展示了科研人员锐意进取的追求答案A解析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将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这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A项正确。知识体系学科术语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课时精练1.(2024·扬州高二下期末)1950年,沙爱云女士根据新《婚姻法》解除了婚约,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事:“于一九四八年未经本人同意,由父母做主与河南固始魏峰口头订婚并无正式手续,本人认为此婚约无效,已经政府批准解除。”据此可知()A.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B.婚姻自主的政策导向C.婚姻广告具有法律效力D.旧式婚姻已基本消失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保护婚姻自由,即婚姻自主的政策导向,故选B项;材料描述的是婚姻自由,无法判断男女社会地位,排除A项;婚姻广告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根据《婚姻法》保护自己的婚姻自由,并不能得出旧式婚姻已基本消失的结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4·湖北宜荆荆随高二联考)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举措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法律的根本地位是指法律在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材料并没有提及,排除C项;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材料只有民主法治建设的信息,排除D项。3.(2023·沧州高二上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笫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C.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D.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A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故选A项;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排除C项;法律的颁布源于物质文明建设,排除D项。4.(2023·泰安高二上期中)新中国成立之初,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的社会新风尚。这些措施()A.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C.营造了建设新中国的良好氛围D.彻底废除了封建残余思想流毒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采取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有助于为当时的新中国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直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虽然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但“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2023·宣城高二下期末)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A.符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50年、1956年和2005年的劳模评选均制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反映了各时代的主流劳动价值观念,故选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1950年和1956年的劳模评选活动均不符合,排除A项;各时期的劳模评选活动均制定了合理的标准统一评选,排除B项;2005年的劳模评选“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优化了人员评选结构,排除D项。6.(2023·邢台高二校联考期中)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开展如图所示的活动。该活动旨在()“五讲四美”A.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C.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改善乡村的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党开始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这是我国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开展的全民教育活动,A项正确;“五讲四美”主要是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非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排除B项;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排除C项;“五讲四美”主要是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非改善乡村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7.(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反映20世纪80年代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1982年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A.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完成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D.根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新时期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说明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A项正确;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尚未实现,排除C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1982年宪法颁布无关,排除D项。9.(2023·湖北智学联盟高二上期末)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在新时代环境下对公民道德提出要求B.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总结C.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D.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和主人翁意识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对公民道德提出了要求,故选A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于2001年,材料并没有介绍2001年之前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关方面的工作,看不出其是否进行了“总结”,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1年还未提出,排除C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材料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说明其执行的效果,排除D项。10.(2023·大连高二统考期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答案C解析据材料“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广泛吸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说法错误,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已开始了法制制度化建设,排除D项。11.(2023·郴州高二上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1951年,刘少奇指出,既要“共同努力进行生产”,也要“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这些举措()A.配合了国家大规模建设B.确立了国营经济主导地位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践行了社会主义福利理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发布了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的有关指示和相应法规条例,这对改善职工生活、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D项。12.(2024·大庆高二阶段练习)从1979年9月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我国陆续颁布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上事实说明,我国()A.借鉴了国外环境治理法律和法规B.逐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C.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D.逐渐深化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答案D解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逐渐制定和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只有科学发展,才会引导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我国对外国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借鉴,排除A项;材料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从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排除C项。13.(2023·湖南三湘名校高二上期中)下表是我国“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据此可知()时间内容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改革开放逐渐背离了初衷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法治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D.法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法律适时调整,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D项;“背离了初衷”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八二宪法”的修订,并未涉及其他法律文件,不能体现出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4.(2023·重庆渝东九校联盟高二期中)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B.法律从属于道德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D.道德从属于法律答案C解析据材料“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知道德教化可以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强调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故选C项;材料强调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作用,而不是法治建设对道德教化的作用,排除A项;法律与道德并不存在谁从属于谁的问题,排除B、D项。15.(2023·宿迁高二校联考)2004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明确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予以保护。200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至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意味着经济各领域都有法可依,经济法制体系形成。材料反映了我国()A.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B.市场化推动了经济法制化进程C.法治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D.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的阶段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为我国经济法制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也都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关,B项正确;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策略
- 2025年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2025年甘肃省庆阳地区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科技企业如何利用舆情分析提升品牌形象
- 2025上海市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SMIC ERP BPR项目软件版本升级正式变更 额外变更 5-1-001-某大型企业SAP ERP方案1
- 科技企业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实现商业突破
- 外墙改造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北省技能高考(建筑技术类)《建筑工程测量》模拟练习试题库(含答案)
- 2024-2027年中国网络安全评估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失智老年人照护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养老护理职业和失智老人照护员工种的发展讲解
- 2025年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度研究
- 新种子法律法规培训讲解
- 2025年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幼小衔接家长会》课件
-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01
-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