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六校2025年春季2月素质检测考试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你不是法律从业者,你可能会问,刑法研究的不就是刑事案件吗?刑事案件怎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后文简称《刑法》)里不是规定得很清楚吗?比如故意杀人罪,我拿本《刑法》,按照规定去分析案件、定罪量刑,不就行了吗?这难在哪儿呢?当然没这么简单。比如,看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一个案件一定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不是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呢?要知道,这两者不仅罪名不同,量刑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事实上,生活中发生的案件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比如,拐卖妇女罪是指拐卖14周岁以上的女性,那么,如果行为人以为自己拐卖的是15周岁的男性,但实际上拐卖的是15周岁的女性,该怎么处理?或者,行为人以为自己拐卖的是15周岁的女性,但实际上拐卖的是15周岁的男性,又该怎么处理?这都能成立拐卖妇女罪吗?如果不成立拐卖妇女罪,那是否就不成立犯罪了呢?你看,《刑法》确实明确规定了拐卖妇女罪这个罪名,但实际发生的案件要比法条规定复杂得多。有没有法条可以适用、适用哪个法条、是不是照搬法条就能解决,都需要在具体案件中分析、推理。所以,要想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要熟悉法条,但只熟悉法条还不够。要想得出一个正义的结论,你首先要做一个预判,找到一个方向。比如上面的例子,行为人以为拐卖的是15周岁的男性,实际上拐卖的是15周岁的女性。你可能会预判,这应该成立拐卖妇女罪,因为行为人确实拐卖了一名妇女。然后,你就要按照这个预判去寻找可能适用的法律规范,即分析能不能适用拐卖妇女罪的规定。接下来、你要归纳案件事实,判断事实能不能和拐卖妇女罪的法律规范相对应。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把事实归纳为拐卖妇女,那问题就来了——行为人本意是要拐卖一名15周岁的男性、并没有拐卖妇女的故意,而没有故意就不能成立拐卖妇女罪、这等于推翻了你原先的预判,你就得接着想这种行为能不能成立别的罪,比如非法拘禁罪。再看看案件事实。如果行为人的拐卖行为确实侵害了他人的身体活动自由,他主观上也有侵害他人身体活动自由的故意,那批可以把案件事实归纳为侵害他人的身体活动自由。这样,就可以和非法拘禁罪相对应了。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把事实向法律规范拉近,也要不断把法律规范向事实拉近,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得出正义的结论。(张明楷《刑法学,一场给所有人的思维风暴》,有删改)材料二:要判断某个行为是否符合某个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符合的违法类型),需要思考这个行为是否满足了构成要件的各个要素。比如,要判断行为人在法庭上撒谎的行为是否符合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就需要先判断这个行为是否满足《刑法》第305条规定的伪证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要素——行为是不是发生“在刑事诉讼中”,行为人是否属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行为人是否“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撒谎的内容是否“与案件有重要关系”。这些要素都是构成要件要素,它们的有机结合就是伪证罪的构成要件。从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某个罪的构成要件,其实分三步:第一,解释《刑法》分则里规定的具体罪的构成要件包含哪些构成要件要素;第二,从行为人的行为中提取事实;第三,判断这些事实是否具备这个罪的所有构成要件要素。换句话说,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并不是整体的判断,而是分步骤的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与法理学上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是一致的。其中,法律规范,也就是《刑法》的规定是大前提,案件的事实情况是小前提,最后的定性是结论。不过,在进行三段论推理前,你必须有一个预判,并根据这个预判找出大前提,否则就不可能进行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因为如果没有预判,你就不可能找到可能适用的法律规范这个大前提,或者说不可能找到构成要件。所以,预判准确与否非常重要。知道了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步骤,会引出两个问题。第一,某个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行为主体、特殊身份、行为、结果都属于构成要件要素,具体还要根据《刑法》分则里某个罪名罪状的描述来判断。比如,故意杀人罪的罪状为故意杀人,那么构成要件要素就包括行为人、杀人行为、死亡结果以及行为对象是人。第二,如何判断一个案件的事实是否具备某个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关于这个问题,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构成要件符合性并不是指案件事实与构成要件一模一样,而是指案件事实并不缺少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要素。其次,案件事实少于构成要件要素的,一定不符合构成要件。反过来,如果案件事实具备构成要件所要求的全部要素,也具备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就符合这个罪的构成要件。最后,如果案件事实要素多于构成要件要素,当然也符合构成要件,但这时还要考虑行为是否满足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进而触犯其他罪名。要注意的是,构成要件要素基本上都是用来表明违法性的,只有把违法要素全部评价了,才能说是公正的。(张明楷《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件可能比法条规定复杂得多,所以要想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只凭熟悉法条是不够的。B.若行为人无触犯某项罪名的主观故意,而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却符合该罪名的构成要件,则行为人不触犯此罪。C.要想得出一个正义的结论,先要做一个预判,再归纳案件事实,接着判断事实能不能和预判的法律规范相对应。D.若案件事实不符合预判的法律规范,意味着原先的预判被推翻,此时需要修改案件事实,使事实与预判相符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一段连发四问,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凸显出非法律从业者对刑法研究的片面认知,并顺理成章地引出后文刑法研究复杂多变等内容。B.材料一主要围绕“拐卖妇女罪”这一罪名举例分析,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可知刑法研究的复杂多变。语言平实,事例生动,具有深人浅出的效果。C.材料二前三段,详细阐述了“构成要件与构成要件要素”的关系、“行为与构成要件(要件要素)”的关系、以及“预判”的重要性,行文逻辑严密。D.材料二最后六个段落重点谈论了由“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步骤”引发的两个问题,并对第二个问题条分缕析,议论全面,层层深入,言简意赅。3.下列法律名谚与画横线部分的内容意思最相近的一句是(3分)A.没有程序的正义,也就没有实体的正义。B.目光不断往返于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之间。C.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D.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阅读下面的三轮三段论推理,你认为哪(几)轮推理(包括推理过程、结论)是正确的?给张三定什么罪公正?请依据材料说说理由。(6分)第一轮推理大前提:《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了贪污罪,罪状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小前提:张三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财务出纳(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擅自多配了一把保险柜的钥匙,晚上趁着单位没人,偷偷潜人财务办公室,用这把钥匙打开保险柜窃取走了十万元现金。结论:张三触犯贪污罪。第二轮推理大前提:张三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财务出纳(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擅自多配了一把保险柜的钥匙,晚上趁着单位没人,偷偷潜入财务办公室,用这把钥匙打开保险柜窃取走了十万元现金。小前提:《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了贪污罪,罪状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结论:张三触犯贪污罪。第三轮推理大前提:《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了盗窃罪,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人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小前提:张三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财务出纳(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擅自多配了一把保险柜的钥匙,晚上趁着单位没人,偷偷潜人财务办公室,用这把钥匙打开保险柜窃取走了十万元现金。结论:张三触犯盗窃罪。(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摆渡赵冬松花江在吉林城绕了好几个弯儿之后,蕴足了力量,奔腾而去,直奔哈尔滨。这条大江给足了吉林人方便和快乐,同时也增添了些许烦恼。为啥?没有桥!外面的人进来,里面的人出去,全得靠大船小船在江上摆渡。城里城外有不少渡口,哈达湾、密什哈站、炮手口子、三道码头、头道码头、温德亨……这一大圈儿,老百姓为了过江,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儿。1924年,从黑龙江拜泉县来了一位四处云游的老道,名叫德源,俗家名叫吕长春。他来到吉林城之后,为这里美丽的山水所倾倒,在这里住了半年还是不愿意离开。因有大江封城,德源道士外出颇为不便,每次游玩都得乘摆渡船进出。这也没能挡住他的脚步,吉林城周围他玩了个遍。这一天,德源自桦甸肇大鸡山游玩回返,快到城里时,眼看着吉林城已近在咫尺,却又被河水阻拦住了——这里即温德亨河口,河水曲折蜿蜒,从小白山下流过,直泻入江。他站了一会儿,周围聚集了很多进不了城的老百姓。他望着湍急的水流感慨道:“这儿如果有座桥就好了!”他登上了渡船,坐下就站不起来了——走了一天,浑身疲倦不堪,又饥又渴。船刚开动,船老大就开始收船钱。德源一摸兜儿,完了,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他只好赔着笑脸,跟船老大商量:“老板,我是外来的道士。今天不巧,钱都花光了,没钱了,行个方便吧!”船老大眼睛一横,大声呵斥:“没有钱坐什么船呀!”船上的人都看着德源,他的脸腾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根儿。“你看,渡人于水等于救人于危难,行行好,我会感激你的大德之心。”德源不停地央求。“不行,我渡了你,谁来渡我呀?我一个出苦力的,没有你道行深。你呀,还是哪儿来哪儿去,自渡吧。”说着,就把船开回了岸边,撵他下船。德源这个窘啊!听着船老大的奚落,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回到岸上,他气愤不已,又一想,这也不能全怪人家船老大,你说要是渡口这么多人都不给钱,船老大是不是就得喝西北风了?德源蹲了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呀!于是,他开始坐地化缘。化够了过河的钱,他乘船回到了吉林城。回城后,他找到了好友宋崇志道长,与之共饮一壶小酒,诉说自己的委屈。那一晚他彻夜难眠。老百姓太苦啦!过一次江多难啊!他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心想,自己修道为什么?不就是获得解脱、享受自在吗?他暗下决心,要凭已之力,在温德亨那里建一座桥,以解周围百姓之疾苦。德源道士发誓要化缘修桥。说干就干,他开始在城里拜访富户商贾,晓之理,动之情,道之愿。还真别说,不少良家大户纷纷支持。他到了牛家,牛子厚先生二话不说,慷慨捐献。就连永衡官银钱号,也捐了一千一百多万吊。德源天天都在拢钱,可手里的钱还差得很多。建桥可不是小事儿,就连富家大户也不敢随便想的,那需要的银子绝不是小数目。不过,德源也不是个会半途而废的道士,他下了狠心,不达目的这辈子就不离开吉林城。在老友宋崇志道长的协助下,德源在北山坎离宫开始“坐罐”。啥是“坐罐”?是一种旧的化缘方式,也叫化缘劝募。“坐罐”化缘十分残酷,就是人坐在木笼之中,笼内布满了锋利的铁钉,钉尖贴近人的头颅、五官、心脏等要害之处。人在里面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动弹,稍微一动,钉尖就会扎上。每个钉帽上都挂有一张标明捐款钱数的纸,部位越重要钱越多。有旁观的人发善心捐了款,即可相应地拔出铁钉,交给住持。有专人做记录,记下捐款者的姓名、籍贯、钱数等。如果没人捐款,他就一直在里面坐着,几天都不能动弹。这对人是一种很残酷的考验,可见德源建这座桥的决心。宋崇志道长被他这种意志所感染,也开始了化缘募捐行动。他远赴奉天等地化缘,历经无数辛苦磨难。带回来不少钱。1933年,历经十年,温德桥终于造好了——大桥全部用花岗岩条石建造,十分宏伟。通桥那天,艳阳高照,花红树绿,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城里城外的人都来了,飘扬着的蓝旗、红旗舞动着喜悦的气氛……为啥这么多拿旗的?因为很多满族八旗子弟都在这块儿居住。两个老道被许多地方官员陪着,走过了百米长的桥面。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秧歌,欢庆石拱桥的建成。就在这时,一个大汉跑了过来,一把抓住了德源的手:“道长,你还记得我吗?”德源定睛一看,认出了他,正是当年摆渡的船老大。“哦,我想起来了,要不是你把我赶下了船,这桥还真建不起来呢!”德源感慨。船老大扑通一下给德源跪下:“道长,你建了桥,虽砸了我的饭碗,但我一家子感恩你。我当年不是人,不配再摆渡了,你才是真正的摆渡人哪!”德源躬身把他扶起,与宋道长相视一笑,曾经的委屈在这一刻一股脑儿都烟消云散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站在温德渡口,德源道士看着吉林城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又被河水阻拦住了。河水给自己及许多当地百姓返城造成极大的不便,德源道士意识到了桥的重要性。B.德源道士登上渡船后,发现自己兜里的钱都花完了,只好陪着笑脸乞求船老大免去船费,但是却换来船老大的一顿奚落。德源道士圆滑的性格此番也未能获益。C.为了造桥,德源道士虽然天天都在化缘拢钱,但依旧差了很多钱。德源道士不是个半途而废的人、一狠心,开始“坐罐”。面对困难,德源道士选择迎难而上。D.桥建造好后,两位道士被当地官员簇拥着。老百姓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庆祝石桥的建成。面对船老大的一番真诚忏悔,德源道士不计前嫌,体现出长者之风。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列举城里城外一众渡口的名字,既凸显了当地百姓过江之苦,也与后文德源道士在温德渡口造桥一事相呼应。B.小说“脸腾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根儿”“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等内容,运用了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C.小说围绕“造桥”展开,记叙了德源道士造桥的来龙去脉,德源道士的形象也在他的“造桥”经历中渐渐丰满起来。D.小说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全知视角适合叙述前后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因而本小说采用全知视角较为合适。8.作者是如何使小说在叙述上呈现出“张弛有度”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标题“摆渡”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①也?窃为陛下惜之!(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文本二: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②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③。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栗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改)【注释】①廪廪:危殆②仟伯:千钱与百钱③渫:散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怀,归附,依附。与《兰亭集序》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怀”意思不同。B.被,遭受,遭遇。与《促织》中“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C.贱,轻视,鄙视。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官”的“贱”意思不同。D.劝,勉励,鼓励。与《屈原列传》中“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的“劝”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贸谊认为,积蓄储藏粮食是天下的大命脉。若粮食多而财有富余,则天下大事都可以顺利办成。引导人民以农为本,尽力耕作,则蓄积便能充足,人们乐得其所,天下安定。B.晁错认为,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虽勤苦劳作,但他们一方面不仅要遭受水旱等自然灾害的打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暴虐的政治、不时征收的赋税以及朝令夕改的政策。C.晁错认为,社会已经变得畸形。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却已经富贵;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却已经贫贱。现实和法律相背离,是商人兼并农民,并导致农民流亡的根本原因。D.晁错认为,“贵粟”的方法,在于使人民把粮食作为赏、罚的标准。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不会囤积并得到流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2)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贾谊和晁错两人观点上的异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人月圆①刘因自从谢病修花史,天意不容闲。今年新授,平章风月,检校云山。门前报道,麯生②来谒,子墨③相看。老子正尔,天张翠幕,山拥云鬟。【注释】①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朝廷征召刘因为集贤学士,但他借口自己“素有羸疾”,固辞不就,后终获允。本词当作于此事之后。②麯生:酒。唐郑启《开天传信记》载:一次众客来访叶法善,大家都很想喝酒,忽然有人叩门直入,自称麯生,叶法善以剑击之,头颅化为瓶盖,而尸体化为一瓶酒,大家开怀畅饮,叶法善说:“麯生风味,不可忘也。”③子墨:墨。汉扬雄《长杨赋序》说作赋是用笔、墨完成的,所以在赋中假托它们为两个人,笔叫作“翰林主人”,墨称为“子墨客卿”。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辞官以后,本来应该清闲无事,但在写法上,词人却着意于表现“忙”,而且要“忙”的事是老天的安排,不得推辞。B.修史、平章、检校是朝廷的大事或重任,词人修的却是“花史”,“平章”“检校”的则是“风月”、“云山”,别有逸趣。C.下片表面写词人刚到任升堂,就听到衙役报告,麯生、子墨前来谒见,实则描绘出词人退休后迎来送往又自得其乐的生活。D.下片末尾描绘了词人办公的环境,将高远的苍穹比作翠色的帘幕,簇拥的青山比作侍婢秀美的发髻,以景结情,余韵悠长。16.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宜扬及时行乐,实为宜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2)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杜牧《阿房宫赋》中与黑格尔思想具有相似性的两句是:“,。”(3)“竹”深受中国历代文人青咪,常常出现于古典诗文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有“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还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也。从目垂。”什么意思呢?(甲),“目”从上向下“垂”,躺着就不是“睡”了。《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①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②语法上不仅讲不通,③情理上也说不过去。④《战国策·秦策》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⑤“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⑥所以就讲不通。“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说文》说:“寐,卧也。”“寝,病卧也。”说明“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诗·卫风·氓》中的“”至今仍在使用。《诗·邶风风·柏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以及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等都是使用这个意思。至于“寝”字,古籍中也数不胜数。《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于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