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有过一场关于商汤、武王作为臣子,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正义、是否是“弑君”的经典对话。齐宣王问:“作为臣子,却弑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样的行为难道应该允许吗?”孟子回答说:“损害‘仁’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残害仁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的独夫纣,并未听说这种诛杀独夫的行为是弑君。”在汉景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辕固与道家代表人物黄生之间亦曾展开一场激热的争论。黄生认为“商汤、武王并非是受命而成为君王,而是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才成为君王的”,辕固则认为“夏桀与商纣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商汤和武王是顺应天下民心而诛杀了桀纣,这是顺应天命而成为君王。”黄生反驳说道,桀纣虽然无道,但在名分上却是君主;汤武虽然是圣贤,但在名分上却是臣下。当国君行止有失时,作为臣子的不但不发表诤言力图匡正君王的过错,尊奉君王的权威,反而因为君王有过错就将其诛杀,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便是弑君。面对当君王行为以及君王命令有失其道、残害仁义时,臣子反叛、弑杀君王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即:做君王的应该有做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应该有做臣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应该各安其位,履行好仁爱百姓、施惠万民的职责,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由于在我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君主发布的命令就是法律,儒家这种臣子可以起来推翻已失其道的君主的思想,实际上意味着,当君主的命令(法律)违背基本的仁义道德(正义)时,臣民就具有不服从这种法律的自然权利。即在国家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给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提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摘编自牟治伟《古代思想中的法律与正义之争》)材料二: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并且他还认为斯巴达之所以与别的城邦不同,一部分是因为斯巴达的立法者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建立起了守法精神。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正义乃哲学家的使命,逃走不仅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正当,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以实现作为城邦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因此,公民意识就足城邦意识,即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但是却使雅典的民主和法治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污点,而我们后人却又戏剧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去思考雅典的民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正义性的要求;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摘编自2009年4月《法治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上,孟子与辕固看法一致,都认为桀纣当诛。B.安提戈涅违背国王禁令,埋葬兄长,是因为他认为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C.黄生认为即使国君行止有失,臣子也应努力匡正君王的过错,维护君王的权威,不可取而代之自己称王。D.苏格拉底之所以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不以为然,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2.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君王应力守其责,如有失道,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命令。B.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因此作为城邦的主人,公民应该具有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C.中西方古代思想中的正义法与国家的法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后者却不具备。D.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正义,其自身缺陷对雅典的法律公正性有直接影响。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中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的一项是()

A.约翰·奥斯丁认为,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B.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市民无法自主,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C.美国法官霍姆斯认为,宪法并不是僵死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D.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的束缚。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光明中学将以“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为辩题,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作为参赛辩手,你将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聂志红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D.“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务,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恃:依靠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义词,指荒年。C.故治国常富治:治理D.粟者,王之本事也本事:根本大事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B.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C.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富安天下的重要措施。D.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14.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鹧鸪天》“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C.《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D.《江城子》中“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16.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言明青年应担当国家社会责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勉励的句子。(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遐思。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时代不同,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形象和风采、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些精神品质却是__________的,尤其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今天,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时代机遇,又面对重重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参与到__________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呢?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创造了为我们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发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__________,“青年大学习”等聚焦青年的新媒体栏目也不断涌现,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互动性、突出的贴近性,吸引了众多青年。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介手段怎样变迁,都有着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种精神犹如火把,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__________,并以璀璨夺目的光辉,继续引领新时代青年笃定前行、矢志奋斗。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以贯之风起云涌一日千里薪火相传B.一以贯之波澜壮阔日新月异薪火相传C.有始有终波澜壮阔一日千里衣钵相传D.有始有终风起云涌日新月异衣钵相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B.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是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C.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D.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①,“小眼镜”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科研结果表明,光照是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重要因素,对于②,有实验发现相同光照度下,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