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微风(吹动)岸(上)细草,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或者是——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或者是——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材料二: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与散文语言相似主要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4.材料一直接引用了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理论,材料二转述了歌德对于题材、内容和形式的看法,请简要分析各自的论述效果。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马阿来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文本二: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8.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以“牲口”为山地马的称呼,各自有怎样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请任选两处,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分别是如何体现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益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巾,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何多也!”有功曰:“失出②,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放于岭南。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庇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卿。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则天朝,恒州鹿泉寺僧净满有高行,众僧嫉之,乃密画女人居高楼,净满引弓射之状,藏于经筲,令其弟子诣阙告之。则天大怒,命御史裴怀古推按,便行诛决。怀古穷其根本,释净满而坐告者,以闻,则天惊怒,色动声战,责怀古宽纵。怀古执之不屈。李昭德进曰:“怀古推事疏略,请令重推。”怀古厉声而言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执一,奈何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守平典,庶无冤滥,虽死不恨也。”则天意解,乃释怀古。(节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注】①醮(jiào):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②失出:谓重罪轻判或应判刑而未判刑。③于定国:汉代执法名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开元A初B窦希瑊C外戚D荣贵E奏请F回己G之官H以酬其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状以闻”的“闻”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意思不同。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C.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也指给死者的后代追加官职。D.“怀古穷其根本”的“穷”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的“穷”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告发自己的主人,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就被家中奴婢诬告诅咒武则天,最终被判了流放。B.徐有功看了庞氏儿子的诉状,认为这是一件冤案,但重审时御史薛季旭在三司对案时把诉状编造得更加周密,由此得到升官。C.在三司重审窦氏案时,徐有功被逼迫维持原判;一个月后,武则天让徐有功官复原职,但徐有功以自己从宽行法必受牵连而死不肯接受。D.在审理鹿泉寺高僧净满的案件时,裴怀古在已触怒武则天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判决,他认为净满是被冤枉的,应秉公判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2)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执一,奈何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14.从选文可以看出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君王?请简要说明。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感二首(其一)陆游扶杖龙钟迫耄期,江湖木落更堪悲。醉中光景似得志,梦里朋侪如少时。落笔龙蛇仲蒙①帖,满怀风月季长②诗。前朝名胜凋零尽,百岁关心只自知。【注】①仲蒙:宋代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李育,性高简,善为诗,但为官不显。②季长:马融,东汉经学家,自少“美辞貌,有俊才”,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手扶拐杖的细节刻画了老态龙钟的诗人形象,时光易逝的感叹溢于言表。B.眼前秋叶零落的萧索之景让诗人更难以承受悲伤之情,一个“悲”串起了全诗情感。C.诗歌颈联着力回顾过去,既写出了诗人以往的踌躇满志,也突出年少时的昂扬。D.诗歌尾联借名胜凋零感怀今非昔比,由此引出感慨:一生的心愿只有自己明了。16.本诗善用典故,请简要分析颈联诗人用典的用意。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表现抒情主人公未见到心上人时的一筹莫展、徘徊彷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3)教材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专题,提醒我们学习文言文要注意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师说》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请默写两句含有古今异义词的原文)(4)《登泰山记》中姚鼐以白描的笔法、凝练的语言写出了山路因为雾气和结冰而难以攀登的情形:“______,______。”(5)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废旧智能手机属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一种,兼具环境风险属性和资源价值属性。很多人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废旧智能手机并不了解,如果废旧智能手机处理不当,一方面,①,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其中许多宝贵的可回收利用资源。①废旧智能手机中可以回收金、银、铜等许多高价值金属,②这些金属来源于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电路板。③电路板上分布着的大量芯片中存在着非金属元素硅。④通过提纯得到的晶硅经过加工后,⑤最终可以得到用于制作半导体元件的单晶硅。⑥现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使用的是锂电池应用,⑦这里面可回收的金属元素也不少。⑧此外,还有让手机屏幕显示效果更加鲜艳的稀土元素镧以及在扬声器、前置传感器上使用的超强磁力稀土元素钕等。⑨这些稀贵金属如果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⑩也可缓慢智能手机大规模生产给稀贵金属带来的资源压力。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废旧智能手机被不规范回收拆解,一些有价物资受工艺技术水平限制,未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废旧智能手机等废电器的规范回收利用,②。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