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版)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版)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版)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版)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时、分、秒

所备单元在全册学问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关于时分秒这部分内容,分3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

时,初步相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

时=60分。第三阶段是本单元,主

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洁计算。

本单元思想教化内容:养成遵守时间和疼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本单元学问点:

•使学生相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洁计算。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本单元实力培育:

1、培育学生的计算实力、解答应用题的实力和敏捷运用学问的实力。

2、培育学生的视察、分析、推理、推断、综合、迁移实力。

3、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索实力。

4、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相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洁计算。

本单元教学难点: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洁计算。

本单元课时支配:3课时。

本单元教具支配:

投影、课件、插图、钟面模型、各种秒表等。

时分秒

第一课时秒的相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相识时分的基础上,相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

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经验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洁问题的过程,初步培育学生的视察、沟通、合作探究实力,并有效

地促进特性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疼惜时间

的教化。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探究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教学用具:主体图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尤其是秒表)。

教学过程:

•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

1.孩子们喜爱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

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

2.放映课件(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咱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立刻就要敲响了,起先倒

计时了,一起来。

3.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

单位?

4.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

日我们就一起来相识秒。

5.对于秒这个新挚友,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什么?

二、视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视察秒针(出示一个钟面)

看来孩子们对秒并不生疏。老师可要考考你们。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

样儿的?(走得最快、又细又长)

2.相识秒针走动

1)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2)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吗?(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

3)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预设:拍手、数数、挤眼睛、点头等)

4)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预设:1秒的作用很大、很广泛,1秒很有价值)

3.1秒的价值。

1)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很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

一起来看看。

①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②人造卫星每秒7900米。

③电脑每秒3万亿次运算等。

2)了解了这些,你理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预设:要珍惜时间:把每一秒都积累起来就能创建很大的价值。)

3)短短的一秒钟却是则有价值,因此,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奢侈,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

了咱们中国有一个著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课件)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

栏世界冠军的成果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

太了不得了。假如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

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4)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4.相识几秒.

1)刚才,咱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细致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课

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1)(预设:5秒)

2)接着看(课件演示秒针从1走到5)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你怎么知道的?(预设:秒针从1

走到5,走了4大格是20小格,也就是20秒.)

3)再来看一看(课件演示,秒针从5走到7再过2小格),秒针又走了几秒?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是

12秒)

4)假如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怎么想的?

5.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秒针走一圈,分针会有什么改变?请学生揣测。

1)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着几?(12)留意视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有什么改变。

2)回想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改变?

3)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1分)

4)(指着板书):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你有

什么发觉吗?(预设:1分=60秒)

5)那半分等于几秒?2分等于几秒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半分=30秒2分=120秒因为1分是60秒,2分就是2个60秒,也就是120秒。)

三、活动体验

1.感受15秒能干什么?(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感受1分钟

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全体同学看着钟面秒针,一起从1数到60,感受60秒与1分钟的关系。

(2)老师为每个孩子打算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

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打算。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老

师计时1分钟,看大家各自完成状况)

(3)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

跳绳,其余学生数数。

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则,我们这一节课

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c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学问。

3.估测活动:咱们再来一个估测时间的活动。

①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的时间

请一个小挚友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其他的孩子估计一下他走这段路程大约是几秒。同时介绍秒表(这

是特地测秒的计时工具),老师用它来精确计时。

哪些估得比较准?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②系红领巾的时间

再来估测小挚友系红领巾的时间,这一次看谁估得精确。

四、巩固新知

学了学问,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驾驭得最好。

1.书第4页做一做第1、2题第6页的第1、2题

2.排名次

100米排名

出示100米跑步成果单

小东16秒

小红18秒

小亮16秒25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米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

一岁。信任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定会珍惜时间,合理支配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

小主人。

板书设计:

秒的相识

1分=60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能进行时间的计算。

•能用时间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化。

教学重点:能进行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课件、插图、钟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I、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他们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

1、出示例1:2时=()分

2、这道题怎样想?怎样填写?

反馈:1时是60分,2时就是60加60,等于120分。

3、练习:

3时二()分4分;()秒

学习例2

出图视察: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信息:小明7:30离家,7:45到校

问题: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

2、要求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你可以怎样想?

方法一(数小格)、分针从6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钟,共15分钟。

方法二(计算)、

(1)都是7时多,干脆用45-30=15(分),是15分钟

(2)经过二结束一起先7:45-7:30=15分

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补充:

假如小明7:50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

假加小明7:40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

3、课堂练习:第5页做一做

营业时间:早9:00开门

晚8:00关门

早上8:40,要等多久才开门?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4时()24分

5时()500分

140秒()2分

2、练习

人在卫星1秒运行8000米

自行车1分钟约行进200米

脉搏1分钟约跳动75下

你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

3、教材第7—8页的第8—11题。

四、总结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2时;(120)分

1时是60分,2时就是60加60,等于120分。

计算经过时间:(1)数格

(2)结束时间-起先时间

检测:

1、在()里填上<>或二

3时()150分8分()80秒280秒()3分

•教材第6页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

教学目标:

•巩固时间的相识和计算。

•加强数学学问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作息时辰表。统计完戌一些日常事务所用的时间。

教学难点:加强数学学问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用具:课程表、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制作作息时辰表

1、说一说每天到校后,学校支配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2、看一看课程表,回忆每天要做哪些事情,什么时间做?

3、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作息时辰表。

4、沟通

1)看看别人的作息时辰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

2)修整自己的作息时辰表。

二、统计完成一些日常事务所用的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共同完成某事所用的时间。

•列出统计表。

•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合你的统计结果,谈谈你的想法。

三、总结

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作息时辰表展示

统计表展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口算实力。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C+328-9

24+935-2046-79S-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0()0()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视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与“世博会”的各

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相互沟通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视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

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假如可以怎么计

算?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

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能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卅=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

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不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探讨,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较算式,发觉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23+28=32+46=53+36=37+54=

15+65=18+26=41+56=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

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娴

熟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35+34=6935+34=69

39+44=83

304305304

404

65609

79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2及做一做及练习二5-8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验探究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加学生讲所学学问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育学生的口算实力、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计算实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75+11=75+21=

67+21=72+15=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得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一般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一般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一般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

应当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沟通,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

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依据刚刚的口算阅历,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O()二()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3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

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依据探讨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视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干脆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干脆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索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

告知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依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知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

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

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65-54=1165-48=17

504408

1515

教学反思: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驾驭笔算方法。

2、培育学生迁移旧学问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实力。

3、培育学生的计算实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儿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育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实力。

教学难点:

驾驭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85-5=67+9=72-6=

20+40+3000=900-700+80=300+20+60=

80-60+200=100+400+50=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嬉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270450840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C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80+50=13C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事实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

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80

+550

93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留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状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

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I,百位

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0

-380

17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接着减。如550-380,个位相减

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

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留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须要留意相同数位必需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

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

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索,解决问题

(2)老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学问?在笔算加减法时须要留意什么?

板书设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百十个百十个

380550

+55C-380

930170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三5T3题。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估算的意识及实力,并能结合详细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主动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驾驭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试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揣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视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须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索。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精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

大小。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假如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沟通。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视察题目,弄清晰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沟通“、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依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学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验实际测量的过程,相识长度单位亳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亳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

度观念。相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学生合作沟通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实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相识、千米的相识和吨的相识。

详细内容支配: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亳米,发觉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亳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

1亳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觉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相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相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探讨1吨有多重,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

例7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相识。在这一单元

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亳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

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相识。这部分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实力和实践实力创建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支配

7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相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亳米、1分米

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亳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亳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亳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亳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打算: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己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确定要留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推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假如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亳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亳米的相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相识1亳米

(1)从视察中你知道一亳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意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亳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亳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一1分硬币的厚度是1亳米。

师:我们望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亳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亳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亳米

(3)1大格有几亳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亳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相识。

1量纸条。

量老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亳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亳米、分米的相识

1亳米1分米

1厘米=10亳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学问目标:加深对亳米、分米的相识。

2.实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实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洁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打算: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问打算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依次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二()厘米1厘米二()亳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老师发7厘米的纸条。留意提示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假如改用亳米做单位,该怎样表

示呢?

先探讨,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老师都要予以确定,

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当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亳米。

(板书:1厘米=(10)亳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老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视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二()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干脆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二()厘米

43亳米+17亳米=()亳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二()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亳米

90亳米二()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亳米

80厘米二1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千米的相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相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相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

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打算:卷尺。

教学过程:

一、学问打算: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详细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

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

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老师:问学们你们都喜爱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则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老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细致视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知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相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相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洁的计算。

3.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洁的计算。

教(学)具打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问打算: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二()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亳米

500亳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二()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探讨,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吨的相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相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洁换算。

教具、学具打算: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老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详细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相识。

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直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

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老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

吨作单位。

老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吨究竟有多重呢?

老师干脆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老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是几吨?

老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

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确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老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相识。

2.能够比较娴熟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洁换算。

3、培育学生细致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洁换算。

教(学)具打算: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吨

1吨;()千克

4000克二()千克

5000克=()吨

8吨二()千克

6千克=()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补充

4吨;()千克

2000千克=()吨

1吨-30千克=()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二()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O1500亳米

3吨O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干脆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老师说明"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探讨,口答。

三、小结:

今日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W00千克吨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实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视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单元措施:

1.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沟通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减三位数情感与看法

2.从实际问题动身,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欲望,培育学生热爱数

学的主动思想。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实力

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目标

1、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原理

2、驾驭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提高计算实力

3、结合详细情境经验自主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过程,

教学重点:驾驭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

学情分析:

解决措施:

教学打算(此处有就写,没有则去掉此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

类群种树

鸟类271

爬行类122

哺乳类31

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共有多少种

用加法计算:271+122=393

想一想竖式应当怎样写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1+2=3,十位:7+2=9,百位:2+1=3

271确定留意从个位加起,数位数位要对齐

+122

393

例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用加法计算:271+31=302

想一想竖式应当怎样写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1+2=3,十位:7+3=10,十位满十向前进一位。

百位:百位上的2加上十位进来的1是3,即时2+1=3

271确定留意从个位加起,数位数位要对齐

+31

302

2:例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加法计算

445+298=743

方法一:竖式计算

相同数位对齐,从人位算起,个位:5+8=13,满十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3,百位:满

十向百位进1,4+9+1=14,在十位上写4,百位百+2+1=7

445确定留意从个位加起,数位数位要对齐

+298使学生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进一位。

743

方法二:298接近300可以看做30c来口算即

445+298=445+300-2=743

你会验算吗?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298确定留意从个位加起,数位数位要对齐

+445

743

二、应用:课本第37页38页做你做,课本练习八

三、总结:1,依据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设计:445271

+298+122

743393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目标:

1、驾驭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驾驭减法验算的基本方法。

2、激励在详细情境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3、养成细致计算和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驾驭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解决措施:

教学打算(此处有就写,没有则去掉此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例1:1)2011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样列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减起435-322;

435

-322—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5-2=3

113__________

I十位上3-2=1,在十位写1

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435-86=

竖式计算

435435435

-86-86-86

949349

二、应用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上退1后剩2,

个位减起,个位上2减8不够减,要从

三、总结。

5减6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10,

百位上退1

2)出示例3:学生自主列式,学生试作竖式,师巡察

集体反馈师:从哪一位算起个位不够减怎么办,被减数中间有0怎么办?

个位:个位上3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只能从百位上退1

百位:从百位退1,百位剩3个百,十位上变成10个十,十位再借给个位1个十,就剩下9个十,

个位上是10+3=13

个位:个位上13-8=5,十位上10-1-5=4,百位上4T-1=2

学生探讨得出结论,集体总结留意点: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时,应先从百位退1,

再从十位退1

板书设计:403加法验算245

-108+158

245403

三、应用:数学课本42页做一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验针对不同状况,运用不同策略会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驾驭三位数

加减法的估算问题

2、结合生活情境,学会详细状况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育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状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学情分析:

解决措施:

教学打算:多媒体或实物投影或图片演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一:倒入(出示教材43页例4)

已知信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