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镇基层政府协同治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9947M镇基层政府协同治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77831.1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127766(1)国外的相关研究 12758(2)国内的相关研究 23541.2关于基层治理的研究 418073(1)国外的相关研究 425276(2)国内的相关研究 5220571.3研究评述 617109参考文献 61.1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1)国外的相关研究关于协同治理的概念方面,约翰·唐纳修(2004)是最先提到“CollaborativeGovernance”概念的学者,他在2004年的《有关协同治理》一文中首次提到这一概念,同时又在2008年的Public-PrivateCollaboration一书中再次提到了协同治理的概念:“本章我们将对一种特定的公私协同方式进行研究,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协同治理’。”AlisonGash(2007)界定协同治理的概念为“由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以及非政府利益有关人员参与的,正式的、能够形成共识的、慎重的集体决策过程,从而实现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项目和财产制度安排”。这种概念界定强调了六个标准:第一,协同治理活动要由公共机构部门发起;第二,协同治理活动的参与者包括非政府利益的有关人员;第三,协同治理活动的参与者要直接参与决策,而不单单只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第四,协同治理活动是正式的且通过达成共识而决策的;第六,协同治理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和财产制度安排。ChrisAnsell(2007)认为协同治理的运行过程可以被分为五个阶段:即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彼此之间构建信任;对实践的过程进行相互承诺;共同理解,达成共识;形成中间成果。关于协同治理的程序机制,KirkEmerson(2015)和TinaNabatch(2015)认为,协同治理机制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系统环境是协同治理活动的发生场所;驱动因素是诱发协同治理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因;协同动力是保障协同治理活动进行的助推器;第四部分是产出效果。BertranddelaChapelle(2006)将协同治理按照五个大阶段来划分,即确定日程阶段、制定制度阶段、寻求共识达成决策阶段、执行实践阶段、检验成果阶段。在每一个大阶段里还设计了具体的小环节,总共设计了24个环节。关于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AlisonGash(2007)和ChrisAnsell(2007)在综合了137个案例的分析之后提出了“初始条件-制度设计-领导力-产出”的协同治理权变模型。其中,初始条件包括权力和资源失衡、参与动机、对抗与合作的历史三个部分;制度设计主要指协同治理的基本规则;领导力被认为是引导协同各方通过对话达成共识的关键。关于影响协同治理活动的因素,MatthewFlingers(2002)认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可能会受五方面因素影响:第一,利益是否均衡。如可能出现某些部门通过协同从另一些部门单方面获取利益的情况;第二,部门间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否互通;第三,法律因素;第四,工作人员彼此之间是否足够信任;第五,整个协作机制运行流程是否过于复杂。(2)国内的相关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协同治理理论还没有明晰的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都比较分散。通过对于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一般将协同治理称为“协同治理”“或“协作治理”,从广义上看,协同治理不仅指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包含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与市场等的协同,我国的协同治理研究主要侧重于狭义上的协同治理,即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治理研究和政府内部上下层级之间的纵向协同治理研究。第一,公共危机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张立荣(2007)、冷向明(2007)根据协同学的科学原理,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主张,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开放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非线性活动,协同学原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强烈的契合性。因此可以把协同学引入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之中,进而创建新的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杜艳(2009)提出,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思路以实现公共危机损失最小化、社会和谐最大化的治理目标。这种全新模式不仅强调多元权力中心协同参与,而且强调全过程的公共危机治理。沙勇忠(2010)、解志元(2010)指出由管理理念向协同治理理念的转变、协同治理结构的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的塑造、社会资本的培育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主要路径。朱淑琴(2017)认为,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提高了危机治理效能。应该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协同治理合作方案、建立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为公共危机治理开辟新思路。周晨红(2019)以J市违法建设集中整治行动为例,分析了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以“联合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约束与限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绩效。她认为,在我国政府跨部门协同中,高位领导机制是促进跨部门协同的首要条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其承担的“联合惩戒”措施,也是部门间协调合作的关键所在。第二,以社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协同治理研究。这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各省各地区具体的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案例入手,总结案例的特色和经验,并尝试分析优化路径。李慧凤(2010)根据宁波市的社区案例,分析了宁波市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服务供给模式,指出社会成员参与公共服务成为可能,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机会。政府的行为方式不再是直接干预推动,也不再是继续延续“家长式”的社会管理模式,而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使得非政府的解决方案成为可能并为其创造可行条件,从而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格局。卫志民(2014)认为,协同治理模式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础,社会组织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参与、协调和中介的作用,主体多元化、责权利合理配置和制度保障是构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三个探索方向。叶林(2018)等将“互联网+”与城市社区治理有机结合,从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及资源保障四个方面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创新,这种变革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社区治理模式更加符合民意。多元主体也能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与政府协同对区域进行有效治理。王岳(2018)等根据重庆市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案例,主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与治理需求协同,以街道、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生活的功能单元,以此进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核算配置,构建街道公共服务圈和社区生活服务圈。“生活圈”的服务范围应与街道和社区辖区范围在空间上协同一致。“生活圈”的服务人口与街道、社区管理服务人口在规模上协同一致。以上学者所论述将社会组织作为协同治理主要研究对象的成功案例为笔者将协同治理理论应用到山东省M镇基层政府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开拓的思路,第三,公共管理改革与服务型政府转型中的协同治理研究。郑巧(2008)等认为,协同治理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和政府模式,政府行为以服务为导向,优化治理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协同治理创新。杨志军(2010)认为协同治理理论应具有的一个特征是治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效能,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范逢春(2014)构建了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可分解为合作、竞争、制衡三大子系统。三大子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作用于表达、决策、筹资、生产、评估、问责的农村公共服务六大环节,规范着政府、自治组织、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这五大治理主体的运行,保证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与公平。赵新峰(2020)等探索研究了雄安新区创新共同体治理体系的建构方略,指出唯有摒弃技术壁垒和单打独斗模式,依托聚合共同体,秉承协同创新、整合发力的价值理念,才能应对新技术、新业态以及新突破带来的挑战。1.2关于基层治理的研究(1)国外的相关研究国外没有基层治理的说法,一般将基层治理称为社区治理,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具有诸多共性。最早提出“社区”说法的是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他认为社区是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大致分为3种类型:自治型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混合型治理模式。第一,自治型治理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社区治理是以公民自治为主,从联邦各州到各个城市、乡镇都有独立的社区自治形式。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第二,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以新加坡为代表。其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足,但是政府对社区的治理起到了主导作用。第三,混合型治理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学者中田実(1997)在《日本的居民自治组织“町内会”的特点与研究的意义》一文中对于日本的“町内会”的性质、功能和演变展开相关研究.“町内会”是指把居住在同一社区内的所有家庭户和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处理社区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能够代表社区并参与社区管理的居民自治组织,是居民与行政组织之间协商与互动的桥梁,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另外,关于国外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指标,GeneLTheodori(2001)提出了关于社区满意和居民满意的绩效评估指标,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层次分析法(AHP),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可以单纯确定社区发展指标的权重。(2)国内的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主题为“基层治理”的文献检索,并主要筛选了中国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报发表的高水平的CSSCI核心期刊文献,时间节点为2009年至2020年,共筛选出72篇文献,通过整理发现,文献主要集中于农村乡镇的基层治理分析,城市基层治理研究相关文献非常少,且主要把视角放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研究还不够丰富,本文所研究的山东省M镇的基层治理吹哨机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第一,关于基层治理的概念。国内学者对于基层治理的概念理解趋于一致,程又中、张勇(2009)认为基层治理就是在乡镇、村或城市社区中,依靠基层治理机制,发挥党组织、政府、公民等各种力量,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活动。焦亦民(2013)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通过社区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已成一种国家意志,在国家的主导下社区体制引入城市基层治理领域。笔者对以上观点表示认同,认为我国的基层治理包含城市基层治理和农村基层治理,是街道、社区、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公共问题,力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第二,关于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贺雪峰(2012)提出,随着垂直管理体制在诸多职能部门的建立,上级政府不仅掌握了下级职能部门的“事权”,还控制了“人、财、物”权,基层治理普遍陷入了“权责不对等”的困境之中。王岩(2016)等认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的职能定位不够准确,权责关系不够清晰;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差异;基本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得社会治理背离初衷;法治精神不够彰显甚至缺失,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孔祥利(2018)提出,社会组织协商已成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社会组织在价值理念、角色期待、运作过程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致使社会组织协商经常呈现出公众参与效能感不强、治理绩效不佳等问题。张国磊(2018)等分析,在桂南Q市“联镇包村”的实践过程中,基层治理出现高层包办,村支两委边缘化、精英俘获,部门选择性下沉和执行扭曲,社会组织缺乏等困境,造成了基层社会治理失灵。第三,关于基层治理的优化建议。何欣峰(2014)提出,要合理定位政府、组织、居民多元主体之间角色,平衡三者之间关系;整合信息、财政、设施配套资源;进行价值重塑,让公众参与意识提升。陈振明(2015)提出,要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机制,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发挥各种专业性组织的积极作用;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构建精细化治理机制;构建跨部门协商联动机制;构建责任分级治理机制。梁平(2016)认为解决基层治理当前困境应从法制化路径做起,并分别从治理法制体系的构建,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法制文化培育与法制权威重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焦亦民(2013)提出,要理清街道层面条块的职责,将街道没有执法权和本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专业管理工作归还给相关部门承担。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由依赖政府单一治理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构建民意吸纳和利益表达制度化机制。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创造条件让城市居民参与。1.3研究评述综上所述,国外的协同治理观念引入要比中国早,国外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领域研究上。协同治理理论算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的范围还比较窄,主要表现在:通过文献查找的方式发现,国内学者多注重引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而在非营利组织成为治理主体之后如何与政府构建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没有做具体研究。二是目前检索的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如何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以及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研究上,对于协同监督部分的研究相对空白。综合各方面的建议,笔者认为对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高位领导重视,转变传统基层治理理念;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协同治理法律依据;多元权力中心协同参与,发动各方力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参考文献 [1]GASHA.Cohering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7(1):213-216.[2]CHOIT,ROBERTSONP.Deliberationanddecisionincollaborativegovernance:asimulationofapproachestomitigatepowerimbal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4(2):495-518.[3]SEDGWICKD.Buildingcollaboration:exam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ollaborativeprocessesandactivities[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7(2):236-252.[4]ElizabethA.Koebele.Cross‐CoalitionCoordinationinCollaborativeEnvironmentalGovernanceProcesses[J].PolicyStudiesJournal,2020,48(3).[5]TylerA.Scott,CraigW.Thomas.UnpackingtheCollaborativeToolbox:WhyandWhenDoPublicManagersChooseCollaborativeGovernanceStrategies?[J].PolicyStudiesJournal,2017,45(1).[6]ANSELLC,GASHA.Collaborativeplatformsasagovernancestrategy[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8(1):16-32.[7]JOHNSTONE,HICKSD,NANN,etal.Managingtheinclusionprocessin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1(4):699-721.[8]EMERSONK,NABATCHIT,BALOGHMS.Anintegrative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2(1):1-29.[9]孙一平."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的时代意蕴[J].前线,2019,(12):53-56.[10]杨积堂,张玉宝."吹哨报到"治理创新的北京探索[J].前线,2019,(10):73-77.[11]王成国.群众吹哨干部报到——北京市平谷区实施干部下沉工程深化吹哨报到机制[J].前线,2019,(1):53-55.DOI:10.3969/j.issn.0529-1445.2019.01.017.[12]蔡明月.接诉即办:首都基层治理的一个创造[J].前线,2020,(2):77-79.[13]吕德文.属地管理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3):5-12.[14]于庆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J].前线,2018,(9):62-64.[15]吴松元.街道职责清单:"吹哨报到"的试点基础[J].前线,2018,(8):71-73.[16]孙柏瑛,张继颖.解决问题驱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改革逻辑——北京市“吹哨报[17]杨帆,王诗宗.基层政策执行中的规则遵从——基于H市5个街道的实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4):53-64+154-155.[18]杨宏山,李娉.双重整合: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形态[J].中国行政管理,2020,(5):40-44.[19]张立荣,朱天义.农村基层协同治理的需求匹配精准性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0(6).[20]罗哲.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如何协同[J].人民论坛,2020,(20):24-27.[21]刘泰洪.劳动关系协同治理:京津冀的治理实践与完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22(4):69-76..[22]罗敏.要素协同、情感联结与基层治理现代化[J].求实,2020,(4):41-55.[23]赵新峰,李水金,王鑫.协同视阈下雄安新区创新共同体治理体系的建构方略[J].中国行政管理,2020,(6):44-50[24]苏云,张庆来.民族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J].图书与情报,2020,(3):86-92.[25]崔月琴,胡那苏图.基层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的借鉴与思考——基于日本丰田市社会调研的分析[J].学习与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春季【高二】【蛇启新航 蜕变前行】开学第一课-教案
- 2025年押车放贷合同模板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负数的实际应用 西师大版
- 《梯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卷(易错题)-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含答案)
- 2024年品质生活电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
- 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场景描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年杭州医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客房出租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个性定制婚约解除合同示范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趣味经济学课件
- 实木家具生产标准工艺标准流程
- 小学生读书卡模板
-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团身滚动》教案
- 级本科诊断学绪论+问诊课件
- 热导检测器(TCD)原理与操作注意事项
- 初中足球选拔测试标准
- 法社会学(上课)
- 沉积学与古地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