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闯关手册第38篇 《琵琶行》(并序) (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闯关手册第38篇 《琵琶行》(并序) (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闯关手册第38篇 《琵琶行》(并序) (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闯关手册第38篇 《琵琶行》(并序) (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闯关手册第38篇 《琵琶行》(并序)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38篇《琵琶行》(并序)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慢()抹复挑,初为《()裳》后《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语花底滑,()咽泉流()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破水浆(),铁骑()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悄无言,()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插弦中,整顿衣裳起()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头,一曲红()不知数。()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买茶去。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泪红()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江地低湿,黄()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明。莫辞更()弹一曲,为君翻()《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司马青衫湿。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浔荻暗邀拨信拢捻霓幺莺幽冰乍迸突画舫唯拨敛蟆妆缠绡钿篦度梁妆阑唧谪湓呕哑嘲哳(二)情境默写(1)【2024•江南十校联考】《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2)【202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琵琶行》中描写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是:“(),()”两句。(3)【2023•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琵琶行》中,“(),()”两句写了琵琶声暂歇之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4)【2024•浙江新阵地联盟】《琵琶行》中写主客登船共饮,却无音乐助兴的句子是“(),()”。(5)【2022•安徽联考】杜鹃,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6)【2023•山东济宁期中】自古以来,中国诗人一直钟情于“明月”,形成了!条绵延不断的“咏月”文脉。在诗人的笔下,“明月”既可以寄托怀乡别远的无尽愁思,可以用来烘托离别时的孤独凄凉心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7)【2023•河南中原名校一模】《琵琶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8)【2024•江苏苏常锡二模】《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9)【2024•广西北海市质量调研考】《琵琶行》中写诗人邀请琵琶女相见,重开宴席的诗句是“(),()”。(10)【2023•湖南九校联盟二联】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中“()”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11)【2023•湖北六校联考】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声便移船相近,摆设酒席邀请演奏者过来,琵琶女“(),()”,然后,转轴拨弦的几声试弹,已极富情致。(12)【2021•聊城二模】《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13)【2023湘豫名校二模】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与李商隐《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样,每根弦都包含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14)【2024•浙江五校联考】《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演技高超,虽是信手弹来,却能表达无限心事的诗句是“(),()”。(15)【2022•湖南长沙二模】《琵琶行》中写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则“(),()”。(16)【2024•重庆三校联考】《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表现了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表现乐声轻细特点的句子是“()”。(17)【2022•安徽宣城二调】韩愈《听颖师弹琴》中写自己听琴后“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18)【2023•百师联盟】琵琶行》中作者在对比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的两句是“(),()”。(19)【2022•成都名校期末联考】《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20)【2022•河南洛阳联考】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用鸟鸣声和水流声写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参考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8)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9)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0)此时无声胜有声往往取酒还独倾(1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12)呕哑嘲哳难为听如听仙乐耳暂明(1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1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5)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16)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1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8)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1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20)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注】掎摭:jǐzhí指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的“谪”“拜”“贬”“授”均有此意。B.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C.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D.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词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A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元和元年四月”作句首时间状语,可以在其后断开,即在A处停顿;“宪宗”作主语,“策试”作谓语,“制举人”作宾语,应在D处停顿;省略主语“白居易”,“应”作谓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宾语,应在F处停顿。故选ADF。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拜”“授”不是指贬官降职,而是授予官职的意思。B.正确。传闻/使……听到。句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使我听见的。C.错误。“字常用于自称”错,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尊重或亲近。鹏举是岳飞的字,电影《满江红》中岳飞自称“鹏举”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D.错误。居住/处于、在。句意: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故选B。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分析能力。D.“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除了“越权进谏”外,还有其他原因。故选D。4.(1)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容颜衰老。(2)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色”,容颜;“委身”,嫁给。(2)“能文”,擅长作诗文;“可意”,合他心意;“后进”,后辈。5.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由原文“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可知,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二)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⑦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10月5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言”,“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A3.D4.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5.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材料二: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说法不当,根据材料可知,郭茂倩的界定标准可以说是“明确”的,但未必是“正确”的;C.“始于郭茂倩”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但不代表郭茂倩是第一个界定的人;D.“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理解不当,文中说的是吴相洲确定为“常”。故选B。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能力。A.“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说法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但没有说是误读。故选A。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将新乐府仅仅归于“诗”,认为“不谐钟吕”,否定新乐府的歌辞性质。故选C。4.①先驳后立。文章首先指出人们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读,并加以批驳,最后提出观点;②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列举有关学者的观点例子,同时引用有关文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先驳后立。根据“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可知,文章首先指出人们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读,然后再通过“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以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等两个段落加以批驳,最后提出观点: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②采用举例论证法,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等。列举有关学者的观点例子,使论据充足。引用论证法,如“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以及“‘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等。引用有关文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5.①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②诗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以“行”为新题歌诗;③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据“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来判断,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琵琶行》合乎新乐府的标准;②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可知,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取法汉魏古乐府,以“行”为新题歌诗,合乎新乐府的标准;③根据“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可知,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白居易的《琵琶行》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乐府诗的标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个体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以及作家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地理学层面观照的“地理空间”,有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之分;从文学地理学层面而言的“地理空间”,是具有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并经过文学化的地理空间,是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在文学中的具体化表现。文学地理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学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江州作为白居易仕宦生涯遭遇重大挫折的一站,无疑是他人生和文学地图上的一个重要地理空间,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在这个地方发生了标志性的转变。江州四年,白居易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他在“出”与“处”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形成了“所守者道,所待者时”的“出处”思想及委顺认命、寄情禅道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反映在其诗文上主要就是这一时期多为“触景怡情,及时行乐,迁谪之感毫不挂怀之作”。在江州任上,白居易还借用禅道思想来排遣情累。江州是一个充满禅机的地方,白居易在这里寻禅问佛,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江州大大小小的佛寺禅院。其《遗爱寺》诗中写的“弄时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表现出了对佛家幽静之地的喜爱。除了佛教思想外,白居易在江州时期还明显受到了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他在江州时期大量创作闲适诗,以及从这些闲适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闲”和“适”就是老庄思想的鲜明映射。不仅如此,白居易的艺术风格在贬谪江州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而言,闲适诗所占分量远远超过讽喻诗。前期的“惟歌生民病”的切直为主流的艺术风格,在贬谪到江州之后转变为以闲适为主。而其此种诗歌风格的形咸与江州之地的山水风物不无关系。如“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诗歌极言草堂环境之优美和自己居于其间的傲然自足。其余如“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等诗句皆根植于江州,是江州独特的山水风物对白居易诗歌的直接、明显的影响。白居易在对山水风物的歌咏中排解心中苦闷的情绪。此外,白居易江州时期诗歌风格的变化还与韦应物诗歌在江州的流传有关。韦应物于贞元元年至三年任江州刺史,据记载韦应物在江州三年期间,共有诗31首。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上追求风格的清雅闲淡和语言的炼饰省净,白居易深受其影响。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白居易贬谪江州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江州之地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促成了白居易思想和创作上新气象的出现;另一方面,白居易也间接促进了江州地域文学的繁荣。正如学者所言:“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视为对某些地区和特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江州的著名山水和历史名胜,白居易几乎均有游览和题咏,这些诗文为这些景点增添了文学内涵,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些景点的光彩更炽,间接推动了当地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如此,与白居易有关的两处重要遗迹,建于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的草堂和浔阳江边的琵琶亭,也引来了后世文人的不断题咏。从宋代的夏竦、欧阳修,张耒、戴复古、张孝祥,一直到清代的查慎行,吴伟业等,文人墨客凡过此地者,几乎没有不留下诗文的,这又促进了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摘编自王浪红《白居易贬谪江州的文学地理学意义》)材料二:中国文学讲求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章法,这使几乎所有优秀的古典诗词都蕴含了大量的地理景观信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可根据地域分布分为狭域景观信息、广域景观信息和隐域景观信息三种基本类型。所标示的地理区域范围较小、景观位置的特定性较强、多有具体地名标示的信息为狭域景观信息,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苏”;表现的地理区域范围较大,景观位置的特定性较弱、无具体地名标示,但地理环境标示存在的信息为广域景观信息,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大漠”;而未表明确定的地理区域范围、景观位置也不特定、多为具体景物标示的信息是隐域景观信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林”。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的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部分原为具体地域景观的描写,随着岁月流逝,由狭域景观信息转化为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而流传于世。如“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春江”,原特指钱塘江,后被理解为任何地域的江面景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原特指鹳雀楼,后来无论何时何地,每当游人登临楼阁远眺,都会兴附于此。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在旅游地理意义上有重要作用。旅游者对观光旅游区域的选择,除受交通、经济等条件影响外,主要受文化信息的影响。大量融贯于名篇佳句中的旅游景观,往往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因此,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对旅游者在地域择向上有引导作用。而诗人在诗句中独具慧眼、画龙点睛般揭示出风景美之所在,并赋予其一定的情感内容,又能引发旅游者的共情。同时,大量的诗词以碑刻、楹联、壁挂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景观中,围绕于旅游者周围,使旅游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能品评诗句中的景观,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此外,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还可用于古旧旅游景观的考证、发掘和开发利用。世事沧桑,治乱更迭,许多名楼胜景被毁损、废弃,古诗词中大量精美、详尽的景观信息却历千百年而不朽,这些都为重建、发掘这些旅游景观提供了考证依据。(摘编自王岷、张柏《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是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白居易贬谪江州的四年间,江州的地理环境对白居易江州诗文创作的直接影响。B.材料一认为,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江州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否则文人墨客经过江州时不会留下诗歌和文章。C.材料二在交代地理景观信息的三种基本分类后,又进一步指出古诗词中的三类地理景观类型可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化。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探讨文学创作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并都以古典诗歌为例进行分析,但二者的关注点不同。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地理学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分析文学与空间之间的关系。B.如果白居易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生存处境没有变化,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就不会有变化。C.贬谪江州的白居易思想是极其复杂的,在“出”与“处”之间纠缠不已,这种复杂也反映在其诗文上。D.白居易写于江州的“弄时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可佐证其寻禅问佛的生活态度和方式。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以“主要”“几乎”“大量”等词语,对阐释问题作出限制,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B.材料一从江州山水风物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白居易的创作对江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C.材料二第三段在探讨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的旅游地理意义时,更倾向其对旅游者引发的遐思与共鸣。D.材料二通过引用古代诗歌中关于地理空间的诗句,充分证明了地理景观信息在古诗中存在的普遍性。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有“天姥”等狭域景观,也有“青崖”等广域景观。B.夏竦读白居易诗而游览琵琶亭等处,可见白居易诗歌中的景观信息对他有引导作用。C.白居易被贬江州四年,写了大量诗歌排遣情累,这些诗对江州地理景观有强化作用。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对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而言有考证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江州的地理环境对白居易江州诗文创作的直接影响”错误。白居易江州诗文创作在思想内容、风格上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他被贬谪的遭遇,而不是客观的“江州的地理环境”。原文“江州之地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促成了白居易思想和创作上新气象的出现”。注意是“促成了”,起间接作用。B.“否则文人墨客经过江州时不会留下诗歌和文章”错误。选项强行关联,原文是“文人墨客凡过此地者,几乎没有不留下诗文的,这又促进了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选项变成了所有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都要留下诗文,而且文人墨客留下诗文也不仅是因为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江州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更主要是对白居易这个人的缅怀、追慕。C.“又进一步指出古诗词中的三类地理景观类型可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化”错误,错误的点是“随时随地”和“相互转化”上。原文的语句是“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的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部分原为具体地域景观的描写,随着岁月流逝,由狭域景观信息转化为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而流传于世”,即原文只说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但不等于是“随时随地”;其次,原文只谈到“由狭域景观信息转化为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的类型,不能得出“相互转化”。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如果白居易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就不会有变化”错误。绝对化。选项夸大了外在的环境对诗歌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影响,细读材料一可知:文人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与自身的遭遇,比如政治仕途、家庭变故等有关。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更倾向其对旅游者引发的遐思与共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说“大量融贯于名篇佳句中的旅游景观,往往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诗人在诗句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情感内容,又能引发旅游者的共情”,但接着原文用的是“同时,大量的诗词以碑刻、楹联、壁挂等形式加入到……使旅游者……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此外,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还可用于古旧旅游景观的考证、发掘和开发利用”,即原文谈了地理景观信息的旅游地理意义三个方面,是并列平行的,没有“更倾向”。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项正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对旅游者在地域择向上有引导作用”。A.“也有‘青崖’等广域景观”错误。张冠李戴。“青崖”就是险峻的青山,它没有确定的地理区域范围、景观位置也不特定,应该属于隐域景观。C.“白居易被贬江州四年……这些诗对江州地理景观有强化作用”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大量的诗词以碑刻……加入到旅游景观中……使旅游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能品评诗句中的景观,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即“强化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是从旅游者观光、品评的角度来谈,而不是从创作者来谈。D.“对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而言有考证作用”错误。李煜的“雕栏玉砌”只是宫殿的泛称,而不能作为考证依据。5.①材料一中谈到的“空间”,是指文学地理学角度说的“地理空间”,即白居易被贬后的江州这一地域,是具有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并经过文学化的地理空间。(3分)②材料二中谈到的“空间”,是指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包括具体地域景观和转化后的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是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对现代旅游的意义而言的。(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内容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材料一出处“王浪红《白居易贬谪江州的文学地理学意义》”,再结合材料一的文字“从文学地理学层面而言的‘地理空间’,是具有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并经过文学化的地理空间……”“江州作为白居易仕宦生涯遭遇重大挫折的一站,无疑是他人生和文学地图上的一个重要地理空间”等可以看出:材料一的“空间”是从文字地理学的层面来谈,偏向于“具有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并经过文学化的地理空间”;另外,从作者论述探讨的主体来看,他侧重论述的是白居易被贬谪的“江州”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材料二的出处是“王岷、张柏《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从书名可以看出是探究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及旅游地理的意义。文中这样写道“中国文学讲求……这使几乎所有优秀的古典诗词都蕴含了大量的地理景观信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可根据地域分布分为狭域景观信息、广域景观信息和隐域景观信息三种基本类型”,可以看出:材料二探究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三种分类。从材料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在旅游地理意义上有重要作用。旅游者对……往往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同时,大量的诗词以……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此外,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还可用于古旧旅游景观的考证、发掘和开发利用……”等看出:材料二侧重探究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在旅游地理上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2.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解析】“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2.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北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景象寥阔而寂静。B.词人从船上望去,看到远处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人渐走渐近,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C.“玉盘”一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用而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凸显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高雅深沉。词人又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4.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词人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另出新意。请简要赏析“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参考答案】3.B【解析】“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理解错误,根据词文“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她们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4.相同点:都用到了以景结情的手法。都通过写江中的月亮突显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不同点:“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人物没有直接出现,只是景物描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人物直接出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赠杜鹃花①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注】①这首词作于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此前,词人曾被起用,但很快又因其准备整军,以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遭到弹劾,被革职。同时,词人的住宅又遭火灾,于是他便移居瓢泉,寄情山水,一住八年。这一时期,虽然他大声疾呼地干预时政、鼓动恢复失地的文字略有减少,但其壮志难消,只是表现得更为委婉、更加深沉罢了。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C.词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6.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了“杜鹃”。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异同。【参考答案】5.B【解析】“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错误,结合“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可知,既写鸟,又写花。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结果在风雨之中,在它的声声呼唤之下,杜鹃花芬芳吐艳,把新的春色带给人间。“海棠魂”三字在此处是指杜鹃花,并没有体现其精神和高洁品格。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很相似。6.(1)相同点: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2)不同点:①本词主要写词人伤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②白诗主要表达被贬之地的荒凉僻远,以及被贬后内心的悲凉情感。【解析】本词,写词人不堪“闻”“杜鹃”啼鸣。这是词人在仲春时节想象到了暮春的悲凉,再结合其处境,体现了词人对春去的哀伤、对国家风雨飘摇的哀叹;如果结合词人一生的追求,更容易理解其悲凉的处境和壮志不能酬的悲凉。白诗,写诗人被贬谪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引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被贬谪之地偏远,早晚只能听到杜鹃和猿猴的叫声,诗人以此表现此地的偏僻荒凉,表达被贬后内心的哀伤等。故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相同点是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结合“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可知,“百紫千红”指那些早春花卉,“过了春”是说它们过了花期。此时为春三月,杜鹃鸟开始鸣叫,杜鹃花也正在此时开放。词人这里的“杜鹃声苦”实际上便表明杜鹃花开。《成都纪》一书中说:“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华阳风俗录》又载:“杜鹃大如鹊而羽鸟。其声哀而吻有血。士人云:春到则鸣,闻其声则有离别之苦。人恶闻之。”词人这里说“杜鹃声苦不堪闻”便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写了词人伤春的情感。结合“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可知,“毕竟”,即究竟。杜鹃花开得如此艳丽,可究竟谁能为它做主,谁真正珍视它呢?这最后几句词已不单单是就花谈花了。在辛词中,花有时含有特殊的意义。“惜花人”也即“惜春”之人,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心忧国家时局,不甘寂寞的真实写照。而这几句议论的实质是在表明苟安妥协、不关心国家时局、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南宋朝廷不能掌握时局变化,不配做国家的主人。表达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结合“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知,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由此可知,《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①辛弃疾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②。【注】①余伯山将到江州赴任,辛弃疾在宴席上写诗相赠。②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一首应和之作,首句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对继续待在京城已然厌倦的失意和落寞的情感。B.“阳关莫作三叠唱”一句借用阳关三叠,表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C.词作最后两句,作者以艳羡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家族个个是文章好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自谦。D.词作没有一般离别诗的缠绵悱恻,诗人反客为主,诗词风格疏放。8.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一句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参考答案】7.B【解析】“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错,“阳关莫作三叠唱”是反其意而行,表达了对友人送别的劝慰。8.①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作者用白居易比余伯山,表达了不能和即将赴任江州的友人长相交往的怅然,而江州在唐朝是贬谪之地,辛弃疾借此表达对余伯山的担忧和惜别之情。②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琵琶女的际遇所触动,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白居易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犹慵起”三字,反映出诗人的慵懒状态,也直接道出他已经有点厌倦宦途生涯。B.颔联写了作者倚枕听钟声、拨帘看山雪的情景,细腻传神,寓情于景,充满了生活情趣。C.颈联写诗人虽然处境卑微,但是如果想在此安度余生,得到司马这个职务,已经知足了。D.尾联引人深思,传达出作者恬淡的心境,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10.同样是被贬江州的诗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9.A【解析】“直接道出他已经有点厌倦宦途生涯”错误,应该是间接。10.《琵琶行》感情基调低沉悲凉,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此诗感情基调恬淡闲适,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能寄情山水,从自然中得到慰藉,表达出及时行乐的情怀,也传达出作者恬淡的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雨夜眠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12.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故选D。12.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池鹤①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C.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14.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3.B【解析】“运用借代手法”错。“丹砂”“白雪”应为“借喻”,喻指“池鹤美好高洁的品格”。14.①对知音的渴求。②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③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官场俗辈的厌恶”亦可)。④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对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亦可。)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词人用笔精炼,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江上美景图,景象寥廓寂静。B.上片结句收束了铺叙,又用“烟”字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色彩,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C.下片“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D.“眉相并”意即双眉紧锁,整句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琵琶女的醉态愁容,极其工巧。16.这首词对音乐的描写深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5.D【解析】“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错误,“花艳”是比喻醉美之态,说琵琶女面颊已带酒晕,有如花朵绽放。16.①运用比喻来描摹乐声,“玉盘大小乱珠迸”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②以环境描写来衬托音乐效果。“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与“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③以听众感受来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