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1.“琮琮”是2023年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其创意灵感来自于长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下列选项中同属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遗址的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2.如下图展示的是根据某遗址考古发现制作的房屋复原图,据考证,居住在该房屋中的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由此判断,这一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3.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由此可见()A.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C.传说与神话都是最真实的历史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4.《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A.世袭制 B.禅让制 C.等级制 D.分封制5.《越绝书》是古代有关吴越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载了许多上古传说,如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记载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据此可以判断()A.《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B.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C.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D.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6.《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据此推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钺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7.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文化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8.河南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如下图)。它们可用于实证()A.奴隶制王朝的相继更替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 D.远古传说是真实可信的9.由下图可知,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虎象鹿虎、象、鹿三字的演变A.形声造字 B.一脉相承 C.记载丰富 D.出现最早10.“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种朗朗上口的朝代歌谣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进行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导致“春秋战国乱悠悠”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 B.诸侯势力的不断崛起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诸侯竞相争霸局面的出现11.商鞅变法期间,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且独立的自耕农。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12.读下表中对人物“主张”的表述错误的是()人物主张老子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1)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墨子“兼爱”“非攻”(3)韩非以德治国(4)A.(1) B.(2) C.(3) D.(4)13.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提出“尚同”;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反映了()A.百家思想相互交融 B.君主制成为时代潮流C.百家思想相互驳斥 D.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14.目前,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阵型前锋出土的跪射俑共160件,这些跪射俑位于方阵的中心,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面容冷峻。由跪射俑折射出秦军风貌,秦军对秦国统一的作用是()A.阻碍统一进程 B.彰显军事威慑C.破坏稳定局面 D.减少作战力量15.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6.任继愈先生曾说:“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A.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B.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C.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17.下表是某班排练的一出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秦朝暴政戍边遇雨揭竿而起张楚政权A.项羽、刘邦起兵 B.长平之战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18.“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之处有()A.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采取科举选拔官吏C.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9.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指代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 B.设置刺史 C.盐铁官营 D.实行推恩令20.《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1.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统一了六国②确立了皇帝称号③统一了度量衡④开凿了灵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医学成就是()A.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B.撰写《史记》一书C.著有《大明历》一书D.其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23.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学名著中都可以查到()A.黄帝 B.汉高祖 C.汉光武帝 D.唐太宗24.“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下列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说法不正确的是()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C.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D.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25.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C.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D.《资治通鉴》26.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意为曾有六个王朝建都于此,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西晋、东晋、南朝 B.吴国、西晋、东晋C.吴国、东晋、南朝 D.吴国、西晋、南朝27.易中天在《魏晋风度》一书中指出,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里,人生飘忽不定,灵魂无处安放。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文化单一 B.军事衰退 C.经济繁荣 D.社会动荡28.“它介绍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它”是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2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反映了农业生产()A.要多修水利工程 B.要顺应天时地利C.要重视选育良种 D.要改进劳动工具30.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祖冲之—《大明历》 B.贾思勰—《齐民要术》C.顾恺之—《水经注》 D.王羲之—《兰亭集序》二、论述题(共2题;共15分)31.学习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魏老师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活动任务。任务一【纵向探究--感悟经济发展】(1)仔细观察以上图文材料,写出中国古代货币从制币材质上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任务二【数据解读一理解社会发展】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2080万40%3120万60%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5500万65.5%2900万34.5%——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2)依据上表数据分析,写出从唐朝到北宋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至少写出2点)。任务三【观点论述——探索历史变迁】(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32.图片研读,回答问题。蔡伦造纸图一图二(1)根据图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根据图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三、综合题(共2题;共30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事件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公元前681年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到499年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机能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据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甘英,字崇兰,东汉人。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尽管甘荚没能与罗马进行直接接触,但仍是有记载的中国人首次到达地中海东岸(现在的希腊附近)的事件,尽管没能达到原定目的地,但他仍是中国史籍记载的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使臣,是一位让人崇敬的时代英雄。他亲自走过了丝绸之路的大半段路程,了解到从条支南出波斯湾,税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航线,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罗马等地的情报,有力地促进了中西交通商贸的繁荣。——据教师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贾思勰曾任北朝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撰写了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据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所采取恢嵬经济发展的政策?根据材料一,概括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措施的相同点。(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根据材料二,指出甘英出使大秦的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贾思勰的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名称。根据材料三,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1.C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它的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
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均在黄河流域,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
半坡遗址属于原始农业遗址,但在黄河流域,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D根据题干“据考证,居住在该房屋中的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和房屋复原图可知,该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原始人是半坡人,故选D项。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中,尚未建立房屋,排除A项;
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中,尚未建立房屋,排除B项;
河姆渡人的房屋为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3.A4.B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B正确;
世袭制是从启开始的,A错误;
材料不体现社会的等级制,C错误;
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推行的,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点是禅让制。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选贤与能”与选项中哪个制度符合即可。5.DA:题干未体现《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A项不符合题意;
B: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越绝书》是古代有关吴越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载了许多上古传说,如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记载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可知,《越绝书》记载的上古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说明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6.C根据材料“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可知,这个玉钺是跟战争有关的,所以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C项正确;
材料重点在于“征伐”,即军事方面的权力,没有提及祭祀权相关内容,排除A项;
玉钺从形状和用途上看,不是主要用于生产的工具,而且材料强调的是与征伐相关的权力象征,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玉钺作为诸侯国徽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围绕军事权力展开,排除D项。
故选C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礼乐制度。注意对材料解读,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7.D8.B9.B10.C11.A12.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错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13.D14.B根据“这些跪射俑位于方阵的中心,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面容冷峻。由跪射俑折射出秦军风貌”可知,材料中的跪射俑展现了秦军庄严肃穆的风貌,显示了强大的威慑力,B符合题意;
秦军英勇善战,加速统一进程,排除A;
秦军对于结束分裂局面,推动统一具有巨大作用,排除C;
材料中的跪射俑是秦军部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减少作战力量,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灭六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B观察题干方框内的内容可知,第9课到第15课的内容与秦汉时期有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故最合适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
夏商周时期的主题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
明清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16.C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可知汉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选项正确;
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表述太绝对,A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综合国力,B选项错误;
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表述太绝对,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字的统一。需要分析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此题。17.C据材料“第一幕秦朝暴政;第二幕,戍边遇雨;第三幕揭竿而起;第四幕张楚政权”可知,材料中的历史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因为陈胜吴广起义戍边遇雨,按秦律当斩(秦暴政的具体表现),为此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并建立了张楚政权,C正确;
项羽、刘邦是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农民起义队伍,但与材料无关,A错误;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进行的战争,B错误;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秦末农民起义。解题方法:结合秦末社会的现状分析表格信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18.C19.D20.A根据题干“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1.A依据题干信息“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统一了全国,确立了皇帝称号,又统一了度量衡,没有显示开凿灵渠,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22.A23.B24.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不是曹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25.A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吴简属于出土的实物史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A项正确;
《三国演义》是小说,存在艺术加工成分,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B项;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时间还没有进入三国时期,排除C项;
《资治通鉴》属于别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文献史料,是第二手史料,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
故选A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要求掌握基本的史料分析方法。26.C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今南京)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20年后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西晋都城不在南京。
ABD三项中的西晋都城在洛阳,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不符合题意;
C项吴国、东晋、南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以南京为都城的政权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7.D28.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介绍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A符合题意,A项正确;
《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B项;
《农政全书》成书时间晚于《齐民要术》,排除C项;
《伤寒杂病论》属于医学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侧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29.B30.C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以人物画尤为出色,代表作有《洛神赋图》等。而《水经注》实际上是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学名著。因此,这个搭配是错误的,C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确实编制了《大明历》,这是他在天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因此,这个搭配是正确的,排除A;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农学家,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个搭配也是正确的,排除B;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兰亭集序》是他的书法代表作,这个搭配是正确的,排除D。故答案为:C。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文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31.(1)变化: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规模量大,金属货币不易于携带。影响: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变化趋势: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等等。
(3)观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论述:在东汉之前,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年,由于北方战略,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等,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加速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大,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手工业方面,出现了江西景德镇;商业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景象,经济重心在南宋最终完成南移。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且持续过程。32.(1)观点: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选择的史事:蔡伦改进造纸术;瓦特改良蒸汽机论述:西汉时就有了麻纸,但是,纸质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洛阳任职期间,虚心听取建议,反复实验,不断改进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与产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瓦特在18世纪中期,对蒸汽机研究实验改进,1785年,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为生产提供了便利的动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小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启示:蔡伦经过反复实验改进了造纸术,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说明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们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3.(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2)【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包仓库合同范本
- 保温棉合同范本
- 2024年清远市英德市市区学校选调教师考试真题
- 乡下老宅转让合同范本
- 包山正规合同范本
- 《三、应用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三层楼房施工合同范本
- Unit 8 Lesson 46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第2单元 单元备课说明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河北专版
- 祖国版图知识主题班会
- 第二十一章会阴部美容手术讲解
- 2024年金华金开招商招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度iPhone手机租赁与虚拟现实体验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防工程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固定总价合同范本3篇
- 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应对方案
- 《无创呼吸机护理》课件
- 2024年济南广播电视台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1060题)
- 市场消防安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