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肇庆市端州区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适应性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答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任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材料二: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B.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C.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D.“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B.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D.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B.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D.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4.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5.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的河(节选)张承志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快看!黄——河!”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挡板。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地发誓说。“你说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晋陕峡谷”,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这个名词是多么难以咀嚼和消化呵,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四个宇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我要干这一行。他发觉自己在这一刹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喂!你是要考研究生吗?”他听见那姑娘对着他的耳朵喊。“我一定能考得上!”他吼叫着,他有些发怒,但又满心痛快。我当然会考上的,我已经做了准备,我已经读完了地理系那本讲义,我会把那些“曲流宽谷”背得滚瓜烂熟,我要利用这个暑假跑几条河流,增添感性知识。我要从新疆一直跑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他们来到了河边上。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颠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惊奇地想着:也许有一天两岸的大山都会震得坍塌下来。真是北方第一大河啊。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是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升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我早知道,一到这儿我就能想起来。”“想起来什么?地理讲义么?”“不,是这块石头。”他说,“十几年前,我就是从这儿下水的。”“我去延川看同学,然后想回北京,上错了车。我听说这儿有渡船,就赶了四十里路来到了这里。”“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你真勇敢!”她说。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黄河映着红色。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叉撇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她踉跄着冲过来,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你要下水?”“不行!太危险了!”他看见黄河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这是在呼唤我呢,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她站了起来,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他垂直对准着河对岸的山。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水浮力很大,他感觉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一下跌入中流,他就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他的心激动地跳了起来,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三角肌忍住了疲乏,严格地服从了青春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两条手臂突然瘫软了,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河水拥着他贴着石岸滑下,他看见又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嘶哑地从喉头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浑黄的浪头激烈地推撞着他,在他四周响成轰轰的一片。黄河父亲,他想道,我感激你。接者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部分用比喻、对比、化静为动等手祛,描写出晋陕峡谷的雄浑壮阔,衬托了黄河浩荡苍莽的气势。B.不顾“她”的劝阻,“他”一意孤行,不畏艰险横渡黄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易冲动、不顾后果的人。C.文中黄河既是祖国壮美山河的代表,壮阔浩荡;又象征着父亲,包容着保护着“他”,召唤着“他”去超越。D.面对那伟大的浩莽的黄河,“他”萌生了自己要考上地理学研究生的理想,可见他对于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的文字非常优美,既细腻又大气,总体来说是一种主观抒情的写法,情节是为了感情服务。B.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心理感受与外在环境、人物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类似《老人与海》和《祝福》。C.黄河是描写抒情的客体,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的形象互相映衬;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D.河流带给主人公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主人公对河流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也是“他”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8.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作者用三种人称叙述描写,请说说在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所达到的效果。9.广东番禺中学文学小组计划编写阅读材料,已分别从“自然与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和小说的文本特征方面编写了以下两组材料,他们想把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节选)》加入其中一组。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本文阐释理由。甲组乙组《荷塘月色》/朱自清《我与地坛》/史铁生《赤壁赋》/苏轼《百合花》/茹志鹃《哦,香雪》/铁凝《荷花淀》/孙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二: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将军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水草少,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公孙敖新失侯,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广不谢而起行,意甚愠怒。前将军广与右将军食其军无导,惑失道,后大将军,不及单于战。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遇二将军。大将军使长史责问广、食其失道状,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资治通鉴·汉纪·飞将李广》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夜半时A胡兵B亦以为C汉有伏军D于旁E欲夜取之F胡G皆引兵而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谕,明白,与《唐雎不辱使命》“何至于此!寡人谕矣”“谕”意思相同。B.奈何,怎么办,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意思不同。C.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与现代成语“少见多怪”的“怪”用法相同。D.谢,辞别,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通过引用古语和谚语,高度赞扬了李广将军的为人和品质,表现了他以身作则、深得人心的形象。B.李广曾跟随百余骑兵外出,突遇数千匈奴骑兵,他巧思妙计,致使匈奴误判为大军诱饵而不敢进攻。C.当李广迅速出击,成功射杀匈奴白马将军后归队,令士兵休息,匈奴未明其意,李广最终得以全身而退。D.卫青决定将李广调至东路,除了受到皇帝的告诫外,还考虑到公孙敖新近失去侯爵,想给他立功的机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2)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14.司马迁对李广的品德颇为赞赏,请以材料二最后一段为例,作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月下听孙季蕃吹笛宋·刘克庄孙郎痛饮横长笛,玉雪胸襟铁石颜。解喷清霜飞座上,能呼凉月出云间。病创冻马嘶荒塞,失侣穷猿叫乱山。可惜调高无听者,紫髯白尽鬓毛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中的“玉雪胸襟”喻指人物心胸高洁,而“铁石颜”状其容貌丑陋。B.诗歌通过对“孙郎”笛声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其高超才艺的仰慕和赞赏之情。C.尾联诗人通过对乐师境遇的表述,含蓄表达了对其才高而不遇坎坷遭际的同情。D.诗歌虽语言简洁精工而意蕴深厚隽永,彰显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独特的品格。16.诗歌的中间两联对笛声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名正,则言顺,则事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抓住问题本质,为变法正名的逻辑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子罕》中与《尚书·旅獒》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历史博物馆里学习,你感受到中国古代英雄豪杰的浩然之气,于是敬仰、怀念并叹惋这些英雄人物,不禁吟出唐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发展于近现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它不单是一条“虚”的空间之轴,(甲),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只能参观、缅怀么?当人类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传递到我们手中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七百五十多岁的北京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还在生长,而且A,生生不息。(乙),推进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我们既要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精髓,又要以全球视野思考,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文化传承的努力方向。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探索中轴线活态文化遗产的共生保护。正阳门是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也是北京最大的雨燕族群繁殖地。春夏晨昏之际,结群的北京雨燕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如追风逐电般争相竞飞。为观察雨燕产卵、孵化全过程,科研团队从2018年开始建立雨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