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
免疫的由来
Immunity-源于罗马时代的拉丁文immunitas
2000年前,人类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为“免
疫”
古代免疫:免除瘟疫
现代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
定义(Definition):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
除抗原异物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通过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的疾病奠定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结构)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
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和粒细胞等
免疫分子
细胞表面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器官
1中枢-胸腺,骨髓(法氏囊)
2外周-脾脏,淋巴结,黏膜、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NKT细胞
其它(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免疫分子
膜型分子
分泌型(可溶性)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己人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
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
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surveiU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
及衰老、凋亡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
定。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身”和“非己”
的能力。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1
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
免疫防御
防止及清除病原体超敏反应,免疫缺陷
immunedefense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
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
immunesurveillance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
免疫稳定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
免疫耐受免疫调节
Immunehomeostasis疾病
免疫应答(irrnmm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
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两大类
固有性免疫:生物体在种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能。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个体在生后生活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产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
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
的全过程
适应性免疫有三个主要特点
1.特异性
一类TCRBCR精确识别--种Ag
2.耐受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能力
3.记忆性
Ag刺激活化产生记忆细胞
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
固有(非特异性免疫)适应(特异性免疫)
固有性遗传获得获得性免疫
获得形式
无需抗原激发需接触抗原
慢,需4-5天后才建立免疫,
早期迅速,在感染早期起重要防御作
发挥作用时相作用时间长,免疫效率高
用
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免疫原识别受体无抗原特异性及免疫记忆由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
多样性
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
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
举例T细胞、B细胞
细胞,*细胞,NKT细胞
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识别病原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genassociated
moleculepattern,PAMP)的结构
许多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4(TLR-4)识别,
从而产生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f活化增值阶段f效应阶段
特异性免疫以其介导的细胞不同分类
体液免疫油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
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
2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介导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咖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
识别的抗原可溶性抗原抗原肽
MHC限制性无有
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关系
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
吞噬细胞和DC吞噬病原微生物一加工提呈抗原
2.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效应分子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能力(调理吞噬),促进NK细胞毒作用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经验免疫学时期(16~19世纪)
中国明代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18世纪末英国医生EdwardJenner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多种病原菌的发现
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
疫苗的发明
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
免疫血清具有抵御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
初步认识多种免疫学现象的本质
近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lo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SusumuTonegawa
2。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克隆-MarkDavisChienSait。
3。免疫遗传学和MHC限制性的发现-JeanDausset
4。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5。信号转导的研究
第三节免疫学发展趋势
-基础免疫学
二临床免疫学
lo诊断
2。预防
3。治疗
1)单克隆抗体制剂治疗肿瘤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2)细胞因子(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治疗)
3)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肿瘤)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组成,其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免疫组织(immunetissue)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
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lymphoidtissue)和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在黏膜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属免疫器官(immuneorgan),又称为淋巴器官(lymphoidorgan)»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
免疫细胞
3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PC)和粒细胞等
免疫分子
细胞表面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组织(淋巴组织)
包膜化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分布: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
作用: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包膜化淋巴龄官(免疫器官):
中枢:胸腺
外周:脾淋巴结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lymphoid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
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胸腺法氏囊
一骨髓(bonemarrow)
(-)骨髓的结构和细胞组成
网状组热
•一骨髓的结构与微环境
或纾缰缰用
基质细帆
・普内皮缰的
(造血组织,(2喇U电等
基陵切照
・红骨髓造血细胞
4及分泌的如热囚千
(IL",6,7,
血窦构成
SCF.GM-CSF5)
•黄骨髓
H*mopoiticinductive
micro»nviron«n«nt.HIM
J5
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如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
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tic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HIM)«
1.造血干细胞起源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Q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血
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造曲
Hematopoiesis
卵黄表
HSC—
2-3weeks
28months3-7months
胚胎末期到出生
后的造血场所
(self-renewing)
早期HSC具有
(differentiation)
2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1)CD34(磁珠分离和流式细胞术)
2)CD117(c-kit)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
3)Lin-细胞(免疫磁珠分离法去除其它细胞
(二)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
三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免疫细胞发育分化就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pleen,CFU-S)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ulture,CFU-C)
(1)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4
(2)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
1.红系(EPOSCF)
2.巨核系(TPOIL-6IL-11)
3.粒单系(GM-CSF,SCFIL-3)
4.嗜酸性粒细胞(GM-CSFJL-5IL-3)
5.嗜碱性粒细胞(GM-CSFJL-5JGF-B)
(3)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
BcellTcell
二、胸腺(thymus)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一)胸腺的结构
1.皮质cortex:
浅皮质区(outercortex):胸腺皮质区内的胸腺上皮细胞可包绕胸腺细胞,称为胸腺抚育细胞(thymicnursingcell),
可产生某些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的激素和细胞因子
深皮质区(intercortex):主要为体积较小的皮质胸腺细胞
2.髓质medulla:
髓质内常见胸腺小体(thymiccorpusde),又称哈索尔小体(Hassallcorpusde),由聚集的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排列
而成,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
(-)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thymicmicroenvironment)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
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胸腺细胞-不同阶段未分化T细胞
胸腺
'胸腺上皮细胞为主
头质,胸腺基质
决定T细胞
一分化增值和
DC选择性发育
细胞
,成纤维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其以两种方式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DC(高水平MHCII)
巨噬细胞(低水平MHCU)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维持胸腺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的相互接触、促进胸腺细胞移
行成熟。
(三)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在胸腺微环境中,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约90%以上的胸腺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胸腺细胞获得自身免疫
耐受和MHC限制性抗原识别能力,发育成熟为初始T细胞(naiveTcell),离开胸腺经血液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
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则导致T细胞缺乏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如迪格奥尔格综合征(DiGeorgesyndrom)
2免疫调节
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消
除或被抑制,形成对自身抗原的中枢耐受。
阴性选择机制发生障碍,不能消除或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出生后易患自身免疫病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或称次级淋巴器官(secondarylymphoidorgan),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
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5
一、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
淋巴结(lymphnode)是结构最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分布于全身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
(-)淋巴结的结构
L皮质区
B细胞浅皮质区(初次级淋巴滤泡一鞭质浆细胞)
T细胞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pamcortex)
2.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B细胞浆细胞
部分T细胞
巨噬细胞
一些名词
非胸腺依赖区(thymus-independentarea)
大量B细胞聚集成初级淋巴滤泡(primarylymphoidfollicle),或称淋巴小结(lymphnodule),含未受抗原刺激的初始B
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erminalcenter.GC),称为次级淋巴滤泡(secondarylymphoidfollicle),
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
胸腺依赖区(thymus-dependentarea)
副皮质区有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呈非连续状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venule,PCV),也称局内皮微静脉
(highendothelialvenule,HEV)
(二)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75%)和B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淋巴液)
3.参与淋巴再循环
4.过滤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脾
一脾的结构最大的免疫器官
脾的结构
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为主)
白髓淋巴滤泡(B细胞为主)
边缘区(有边缘窦,淋巴细胞可在此进出)
r脾索(B细胞浆细胞为主)
红髓
脾血窦
二脾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60%)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血液)
6
3合成某些活性物质(补体)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IS)(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ucosalimmunesystem)
MALT组成
肠相关淋巴组织(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
(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LT)
鼻相关淋巴组织(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同上)
1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扁桃体
增殖腺Waldeyer环,也称韦氏环
阑尾
(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
(大肠直肠)孤立淋巴滤泡
肠粘膜淋巴组级的结构
淋巴细胞:上皮层和国有层;TCRfoCD8aaTCRaf
肠道
淋巴
系统
免疫
应答
M细胞:为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顶部胞质较薄,核位于基底部,基底部质膜内陷成穹隆,内含多个淋巴细胞、M。和
DCo
M细胞(microfoldcell,微褶皱细胞)转吞作用
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
7
两种来源
aB+T细胞(特异性免疫,胸腺依赖性)
Y6+T细胞(非特异性免疫,胸腺非依赖性)
IEL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NALT)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
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耍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associatedtissue,BALT)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
其结构与派尔集合淋巴结相似,滤泡中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其中主要是B细胞。
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lgA(SlgA)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
组织的过程,淋巴细胞表面不同的黏附分子(又称归巢受体,homingreceptor)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附分子(又称
地址素,addressin)的相互作用决定该细胞的去向(黏膜、皮肤或炎症部位等)。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
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
过程。
图2-7淋巴细胞再循环模式图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①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②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③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
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④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
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
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多数是蛋白质,多糖、脂类和核酸等
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原具备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
或抗体)的能力
8
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
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可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只具备抗原性,称半
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
载体(carrier):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载体
生产质-大分子蛋白质/非抗
中玩原♦原性的多聚粮礴
完全抗原
I型超敏反应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antigenicspecificity)
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
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HBsAgf机体免疫系统一HBsAg特异性抗体
HBsAg特异性抗体仅与HBsAg特异性结合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甘酸组成。
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
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TCR/BCR或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2.抗原表位的类别
根据抗原表位中氨基酸的空间结构特点:
顺序表位(sequentialepitope):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构成,又称线性表位(linearepitope)
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由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特定构象的若干氨基酸组成
根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
T细胞表位:仅识别由APC加工后与MHC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并表达于APC表面的线性表位,此类表位称T细胞表位
分为两类:
①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含8〜10个氨基酸,其中第2、9位氨基酸为锚定氨基酸(anchorresidue);
②CD4+T细胞识别的表位,较长,含13~17个氨基酸
B细胞表位:BCR或B细胞所分泌特异性抗体识别的表位
氨基酸长度变化较大,含5~15个氨基酸,大多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构象表位,少数为线性表位,无需APC加工
和提呈即可直接激活B细胞
9
表3-1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TCRBCR
MHC分子参与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蛋白多肽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
表位大小8~10个氨基酸(CD8T细胞表位)5~15个氨基酸
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表位)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某些人工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学分子属半抗原,免疫原性很低,须与蛋白质载体偶联才可诱导抗半抗原的抗体产生。
其机制为:B细胞特异性识别半抗原;蛋白载体含CD4+T细胞表位,被B细胞或其他APC提呈并活化CD4+T细胞。
由此,T-B细胞通过载体而相联系,Th细胞借此相互作用辅助激活B细胞。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
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
的表位反应,此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o
含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crossantigen)
链球菌导致发生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中含有与心肌抗原的交叉抗原,其诱导的抗体与T细胞可交叉
攻击心肌。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1.异物性
即免疫原性的本质,是指组织之间的差异程度,异物性越强,抗原性越强
什么是异物?…非己的物质
1.结构与宿主不同的异种物质一细菌病毒
2.同种异型(体)物质
3.自身成分发生改变;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物质一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
器官移植中异物性的体现!
2.化学属性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免疫原性较强。
多糖、脂多糖也有免疫原性。
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等通常无免疫原性,
但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因过度活化发生凋亡后,其释放的核酸和组蛋白可能发生化学修饰或构象变化从而具备免
疫原性,成为自身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3.分子量
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量大于WOkD的抗原为强抗原,
小于10kD的抗原通常免疫原性较弱。
4.分子结构
分子量大小并非决定免疫原性的绝对因素,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同样
明胶分子量为lOOkD,但因其由直链氨基酸组成,缺乏含苯环的氨基酸,稳定性差,免疫原性很弱
胰岛素分子量仅5.7kD,但其结构中含复杂的芳香族氨基酸,则免疫原性仍较强。
5.分子构象(conformation)
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原大分子中所含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均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抗原性
10
例如
氨苯磺酸、氨苯硅酸和氨苯甲酸在结构上相似,仅一个有机酸基团有差异,均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抗氨苯磺酸抗
体仅与氨苯磺酸高度结合,对相似的氨苯神酸和氨苯甲酸只起中等和弱反应(表3-2),表明化学基团性质可影响抗原表位
的抗原性
即使均为氨苯磺酸,但抗间位氨苯磺酸抗体只对间位氨苯磺酸产生强反应,对邻位氨苯磺酸和对位氨苯磺酸仅呈
弱或无反应,提示化学基团的位置也影响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右旋、抗左旋和抗消旋酒石酸的抗体仅对相应旋光性的酒石酸起反应,即空间构象也显著影响抗原表位的免疫
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6.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指抗原表位在空间上被BCR所接近的程度
抗原分子中表位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的不同可影响抗原与BCR的空间结合,从而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免疫反
应性
7.物理性状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强,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较弱。
二、宿主的特性
1.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受多种遗传基因特别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控制。
MHC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差异导致了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应答的程度不同。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青壮年个体通常比幼年和老年个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
新生动物或婴儿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
雌性比雄性动物诱导抗体的能力强,但怀孕个体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发生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
病的几率也增高。
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和抑制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三、抗原进人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人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均可显著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度
和类型。
(1)剂量要适中
(2)重复进入(l-2w),引起强免疫应答。
(3)免疫佐剂的类型:弗氏IgG,明机IgE
(4)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静脉、腹腔〉口服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臼等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
称TD-Ag,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l-Ag)
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为Tl-Ag,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Tl-Ag可分为
TI-lAg:如细菌脂多糖(LPS)等,既含抗原表位,又具有丝裂原性质,可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B细胞;
TI-2Ag:含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通过交联BCR刺激成熟B细胞应答
11
表3-4TD-Ag与Tl-Ag的特性比较
TD-AgTl-Ag
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
MHC限制性有无
激活的B细胞B2B1
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M.lgGJgA等13M
免疫记忆有无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
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最初由Forssman发现,又名Forssman抗原。
例如
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
大肠埃希菌0i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
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治疗用动物抗血清(抗体)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对
人而言均为异种抗原
马血清抗毒素
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红细胞)抗原和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白细胞抗原(HLA)。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
但是在感染、理化因素、某些药物等影响下,自身组织细胞抗原发生改变和修饰,或者外伤导致的免疫隔离抗原
的释放,可使自身来源抗原成为自身抗原,诱导特异性自身疫应答。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
某种抗原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的抗体,也可能刺激机体内其他B细胞产生抗体,即具备免疫原性,
这是由于抗体(1g)或TCR/BCR(mlgM)的可变区内含有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称为互补决定区(CDR),
每种特异性抗体、TCR.BCR的CDR各不相同,因此也可作为抗原诱生特异性抗体。
抗体(Abi)中此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即
抗抗体,或称Ab2)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
指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
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内体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
并与MHCH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四、其他分类
根据抗原产生方式的不同
可将抗原分为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
根据物理性状不同
可分为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根据抗原化学性质
可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及核酸抗原等
根据抗原来源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12
可分为移植抗原、肿瘤抗原、自身抗原等
能诱导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或过敏原
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除了通过TCR/BCR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的抗原,某些物质可非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称为免疫刺激剂
(stimulator),
一、超抗原
普通蛋白质抗原含有若干抗原表位,一般能特异性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克隆。
然而,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
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其实质为多克隆激活剂。
SAg其一端直接与TCR的VB链结合,另一端则与APC表面的MHC1I类分子a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
激活T细胞’
该激活不涉及抗原表位与MHC及TCR的识别,无MHC限制性
除非特异性激活T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fstaphylococcusproteinA,SPA)等可非特异性激活B细胞;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则可激活TCRy6+T细胞。
SAg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
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二、佐剂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
疫增强性物质
佐剂可分为:
①生物性佐剂,如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等;
②机化合物,如氢氧化铝()
[Al0H3];
③人工合成物,如模拟双链RNA的双链多聚肌甘酸-胞昔酸(polyl:C)和模拟细菌来源的低甲基化CPG寡核甘酸等;
④有机物,如矿物油等;
⑤脂质体,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等。
不同佐剂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各异
例如:弗氏完全佐剂(Freundcompleteadjuvant,FCA)和弗氏不光全佐剂(Freundincompleteadjuvant,FIA)是目前动
物试中最常用的佐剂;
FCA含有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和矿物油,可协助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FIA仅含矿物油成分,仅可协助抗原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应答。
CpG寡核甘酸模拟细菌来源的低甲基化CpG,可刺激模式识别受体TLR9而增强巨噬细胞等分泌炎症细胞因子,是有
效的Thl型佐剂;
ISCOM等脂质体可与抗原形成油-水复合物,促使抗原缓释而增强免疫应答.
佐剂的作用机制为:
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强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佐剂作用的主要用途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三、丝裂原
丝裂原(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属于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丝
裂原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从而激活某一类淋巴细
胞的全部克隆。
13
表3-6作用于人和小鼠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
人小鼠
T细胞B细胞T细胞B细胞
ConA(刀豆鬣白A)+-+-
PHA(植物血凝素)+-+-
P%M(商陆丝裂原)+++-
LPS(脂多糖)一--+
SPA(葡萄球菌蛋白A)-+-—
第四章抗体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1g),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
表面。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1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两种存在形式:
分泌型(secretedimmunoglobulin,sig)
--体液,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膜型(membraneimmunoglobulin,mlg)
—B细胞膜,抗原受体(BCR)。
第一节抗体的结构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
每条肽链分别由2~5个约含110个氨基酸,序列相似但功能不同的结构域(又称功能区)组成。
结构域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B片层经一个链内二硫键连接稳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级增压柴油机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防锈涂料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皮文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中国冲压模具重点区域市场分析及行业竞争格局调研报告2025
- 岩石标本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初中生物培优补差措施
- 2025年数显式拉压力试验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海南省海口市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卷含答案
- 礼品经营合同范本
- Propionyl-L-carnitine-d3-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Web前端综合实战》实训-课程标准
- 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 Unit+1+Cultural+Heritage+Grammar导学案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跌倒坠床的评估及预防课件
- 自闭症机构与家长协议书
- 压缩空气管道施工组织设计
- 《建筑防水构造(CPS反应粘结型防水材料)》
- 第1课调查旅游意向(课件)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粤教版
- 跨境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