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1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1.(22·23七年级下·江苏·期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家国情怀,亘古不变。风沙呼啸的戈壁滩见证了邓稼先献身科学的岁月;灯火漂白的四壁映照了闻一多qiè(

)而不舍的身影;印刻粗拙的“三哼经”凝聚了长妈妈朴实无华的情意;。历史的星空,因有杰出人物而璀璨夺目,也因有平凡人物而熠熠生辉。星火燎原,照亮远方的同时,他们亦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1)给加点字注音:漂。(1分)(2)看拼音写汉字:qiè。(1分)(3)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亘古不变 B.熠熠生辉 C.锋芒毕露(4)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形成连贯的排比句。(2分)【答案】(1)piǎo(2)锲(3)C(4)示例:艰难危险的处境考验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斗志。【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漂——piǎo,漂白:使本色或带颜色的纤维、织品等变白。(2)本题考查字形。qiè而不舍——锲而不舍,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3)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A.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熠熠生辉:亮晶晶地发出光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表现自己的才能。而这句话写的是他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伟大。用在此处属于贬义词误用,不符合语境;故选C。(4)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的……,……了(某人)……”的句式写一位人物及与其相关的事迹即可。示例:危机重重的战场展示了花木兰骁勇善战的英姿。2.(22·23七年级下·南京·期中)用古诗原句填空。(7分)古人是浪漫的,也是多情的:“(1),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与明月相伴;“此夜曲中闻折柳,(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借笛声抒“故园东望路漫漫,(3)(《逢入京使》)”,岑参望长路悲吟“莫愁前路无知己,(4)(《别董大》)”,高适送友人赠言;“(5),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木兰明大义报国……我也要深情吟诵爱国古诗“(6),(7)”(写出上下两句)。【答案】深林人不知何人不起故园情双袖龙钟泪不干天下谁人不识君万里赴戎机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示例:铁马冰河入梦来【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深林、袖、钟、戎。(6)(7)两空写下表现爱国的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班级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和同学一起策划此次活动。(7分)3.设计活动项目(2分)小语: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打算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项目,例如: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你:我们还可以设计。小语:这两个活动项目设计得好!不仅紧扣了“天下国家”的活动主题,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4.草拟宣传标语(2分)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了一则宣传标语:。小语:你的想法不错。文字简短,内容有宣传鼓动作用,既紧扣活动主题,又巧用对偶,形式整齐。5.你和同学一起了解了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是中国的功臣,也是一位以一介“农夫”姿态,一辈子行走在田埂间的稻田守望者。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的离开,来得如此突然。许多人在网上撰联悼念,有一位网友写出的上联是:兀兀穷年,清苦产粮,只为国人图一饱。你认为最恰当的下联是()(3分)A.半世悠悠,育种精勤,但求天下解长饥。 B.半世悠悠,育种精勤,但求天下足口腹。C.悠悠半世,精勤育种,但求天下足口腹。 D.悠悠半世,精勤育种,但求天下解长饥。【答案】3.示例: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歌曲”歌咏比赛,“爱国诗词”书法比赛等。4.示例:铭记历史,励志报国;回望历史,立志报国;天下兴亡,你我有责。5.D【解析】3.考查活动设计。开放类试题,围绕着“天下国家”的主题,适合学生开展,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天下国家”征文比赛,爱国歌曲大联唱等。4.考查拟写宣传语,开放类试题,围绕着“天下国家”的主题,语言简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5.考查对联。“兀兀”是一个叠词,应对“悠悠”。“清苦产粮”是一个偏正短语,应对“精勤育种”。下联末字应是一声或二声的平声字,应为“饥”,“腹”是四声。故下联为:悠悠半世,精勤育种,但求天下解长饥。故选D。二、阅读与理解(共45分)(一)古诗文阅读(14分)(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4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6.“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家”与“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家”内涵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4分)7.“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句诗中“梅花”是寒冬之物,“五月”是仲夏季节,这一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答案】6.这两个“家”内涵不同,“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家”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一户家庭的“家”;而“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家”是作者精神的寄托,是视国如家。7.不矛盾。作者借助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好写出了诗人无辜遭贬的满怀怨愤与满腹凄凉之情。【解析】6.考查比较阅读。“西望长安不见家”意为:在流放途中,作者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句中的“家”指不是家乡,而是国家,是作者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谁家玉笛暗飞声”意为: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作者不知笛声从哪一家传来,不知是哪一家的什么人吹起了思乡的曲调。句中的“家”指的是家庭。7.考查诗句赏析。“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句中的“落梅花”是诗人想象之景,故与“五月”并不矛盾。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联系写作背景,此时的作者是无辜被贬,内心郁闷凄苦,由笛声而引起的想象中的“落梅花”之景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阅读古文,完成各题。(10分)(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③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务:致力,从事。④伎:通假字,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8.下列成语中加点的“释”,与“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的“释”意思相同的是(

)(2分)A.冰消雪释 B.疑团莫释 C.手不释卷 D.杯酒释兵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释”的义项有以下4种:①放下。[又]释放,放弃。②消融。③排解,解除。[引申]解释。④指佛教或僧人。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10.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看后,“但微颔之”;陈尧咨母亲闻后,“杖之”。结合选文内容,分条分析两人反应不同的原因。(4分)【答案】8.C9.(1)陈尧咨(听后)气愤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2)陈尧咨善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做(认为他是)神射手。10.卖油翁并不崇拜陈尧咨的箭术,只认为熟能生巧(写出这一点给2分,如果说赞赏崇敬其射箭本领只给1分);陈尧咨母亲认为他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解析】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A.句意:冰雪消散。释:消融;B.句意: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释:解除,排除;C.句意:手中一直拿着书籍片刻不放。释:放下;D.句意: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释:放弃;故选C。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忿然:气愤的样子。尔:你。安:怎么。轻,作动词用,看轻。(2)善:擅长,善于。以:把。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甲】文“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的点头只是觉得陈尧咨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只是熟能生巧而已;由【乙】文“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他的母亲是因为陈尧咨贪图享乐,完全不顾及先人的教诲,所以感到十分生气,才打碎了他的金鱼配饰。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11.(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3分)(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人物描写角度)(3)理解“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话。(3分)(4)下面对《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独具风格的一部奇书,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均有涉猎,包罗万象。因此被少年鲁迅称之为“最为心爱的宝书”。B.“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里“霹雳”“震悚”“敬意”,词语分量很重,但用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却没有任何调侃之意,而是一种纯粹的敬意。C.“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从“终于”“仅”可知鲁迅以“童年的我”为视角展开这段温情的叙述。D.鲁迅拥有广博的胸怀,即使面对一个有这么多毛病和缺点,麻木的小人物,即使她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答案】(1)我想:你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你不认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部书,也似乎并不关心我,因此你也不会理解我的心情。(2)语言描写,揭示了她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特点,反映出她热爱、关心孩子的品质。(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4)C【解析】(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开放性试题。注意阿长的身份是“我”的保姆,是不识字的,抓住从第一段的关键语句“连阿长也来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等来进行分析即可。示例:我心想:《山海经》这本书是一本古书,你连字都不认识,跟你说这本书也没有什么用,难道您还会帮我买来吗?不过我觉得你似乎并不是很关心我,你会理解我渴望得到这本书的心情吗?(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此句为语言描写,所述话语符合人物身份。“哥儿”的称呼,既亲切又透露出长妈妈对“我”的亲热、疼爱,“三哼经”表现出长妈妈不识字、没文化的特征,整句话刻画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但又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形象。(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神力”是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个“神力”是小时候的我所能想到的称赞“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极力称赞,可以想象的到,这样一位没有多少文化农村妇女,不知道要跑多少路,要向多少人打听,才能买来这么难买的带画的《山海经》,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她竟然买来了,确实是有“神力”;“伟大”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之情。(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C.有误,“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从“终于”“仅”可知结尾部分是鲁迅成年后的视角回忆长妈妈,表现了对长妈妈生活不是很如意的可怜与同情。故选C。(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12.(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4分)王门汲碎张中行①1938年初,以连续的机缘,我迁到北京鼓楼以西、后海以北的一条胡同住。我租的房,据说清末民初还是个穷王府,因落魄而售与我的房东李姓。李四十岁上下,在某车厂任厂长。人严肃,有些近于板滞,同院住户称之为李先生。他的夫人王氏,身体粗壮,表情严肃认真,院里人都叫她李太太。这认真的背后好像藏有热心的力量,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宽厚而迂阔。②住了一个时期,才知道李太太原来是王铁珊的二女儿,名用骤。王铁珊,名瑚,定州人,推想或是刻《叢辅丛书》的定州王氏的后代。他是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与张謇(状元)同榜,李先生的父亲也是进士,想是由于这种关系两家才结了亲。③王铁珊在民初是相当有名的人物,原因少一半是官不算小,做到京兆尹,多一半是言行远于世俗,清廉至于迂腐的程度,常常引人发笑。据说任京兆尹时期,春天出外干什么去了,碰巧这时候夫人从原籍来要钱,趁农忙之前修理住房。衙门管财务的人问明来意,由公款里暂支与三百元,打发走了。过几天,王铁珊回来,管财务的人报告此事,意在表功,不想长官大怒,要惩治,连夫人也算犯罪,罪名是携款潜逃,一时传为笑谈。他的这类故事多得很,再举一件。他是冯玉祥的老师,因为操行严正,冯将军非常尊重他。二十年代,冯将军一度占领北京,想请老师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坚辞。据说措辞是这样:“我自信一生清廉,不爱财,不贪财。故宫宝物很多,我当然不会偷。可是故宫好书也多,我爱书,当然也不会偷。不过只要一动心,我就完了(意思是不再是完人),所以决定不干。”历史上记载的清廉,有些是假的,至少是夸大。王铁珊不然,就我们所知的一点点看,是货真价实。④且说房东李太太虽系女流,身心却都有乃父的风度:身,体格魁梧;心,正直而和善。李家经济情况比较好,工资高,有房产,可以收租。在社会交往方面,夫妇态度差别很大,李先生是杨朱派,愿意尽量少惹事;李太太是墨翟派,兼爱,愿意普度众生。李先生要上班,白天不在家,于是李太太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院里住户不少,或这家或那家,总会出现这种病或那种病。李太太稍通医道,于是听到谁家有了病人,她就登门去探视,谈治法,开药方,推测无力医治就送钱。临走总是嘱咐一句:“千万不要让李先生知道,他不让我管闲事。”院里一家姓于的,收入少,孩子多,不是穷就是病,李太太开的药方最多,送的钱也最多。对于我家,大概知道我们对中药兴趣不大吧,开药方次数不多。但我们都敬重她,因为知道她的诚厚为世间所罕见。譬如有一次,我一个同学来吃午饭,用他习惯的大嗓门谈天说地。李太太听见,以为是吵架,执意要来劝。儿女拦阻,李先生反对,才勉强作罢。事后,她的女儿当作笑话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⑤想不到,她的诚厚也曾引来麻烦。“文化大革命”来了,风气是批判,除了极个别的以外,任何人都被怀疑为坏人。一个风波是在“小组讨论”中清算三代,她父亲是官僚,当然是坏人,照规程应该“自动”批判。可是她说她父亲是好人。自动不能完成,自然要“他动”批。批到言无不尽的时候,问李太太有什么感受,她仍坚持她父亲是好人,一生清廉,没贪过一文钱。到一天的末尾,只好散会。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情况还是这样。难得结束,有个聪明人想个办法,委托李先生开导她,意思是只要说一句,那时候我年轻,不清楚,也许不好,就算完。下一天,大家怀着胜利结束的希望来开会,静听李太太的发言,是:“昨晚上李先生劝我,让我说几句假话,过去就得了。我不答应,气得他拧我。拧我我也不能说假话,反正我爸爸是好人,一辈子清廉,没贪过一文钱。”会就这样以全场暗笑告终。⑥六十年代末,我终于不得不迁到西郊,与住了三十多年的院落,以及可尊敬的李太太,离别了。此后,出于种种情况而自顾不暇,连再去看看旧居的余裕也不再有。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吧,一个旧邻居来看我们,说李太太得了一点小病,大家都不以为意,可是竟越来越恶化,死了。得病初期,她曾让家里人给我们写信,说很想我们,可是家里人说,大家都忙,没事,不必麻烦人,所以没写。我们听了,心里很不好过,死之前没有再见她一面,辜负她怀念的盛意,真对不起她。现在,又几年过去了,有时想到她的为人,觉得应该纪念她,所以写了这篇小文。(选自《故园人影》,作家出版社,有删改)(1)作者回忆了关于李太太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分)①李先生要上班,白天不在家,于是李太太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②想不到,她的诚厚也曾引来麻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3)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有关王铁珊的内容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4)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根据文意推断,标题“王门汲碎”的意思是汲取、记录王家零碎琐屑之事。B.文章第④段将李太太与其丈夫对比,可突出他们在社会交往上的态度差别。C.文章第⑤段划线句中“暗笑”一词表明了会场上的人对李太太言行的赞许。D.这篇散文和杨绛的《老王》都能展现平凡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和善良光辉。【答案】(1)李太太给生病的邻居开药送钱;李太太以为大嗓门的同学在吵架,执意要来劝;李太太在文革中坚持维护父实清廉形象,不愿说假话;得病后的李太太让家里人给我们写信表达想念。(2)①大词小用,指李太太用她的医术帮院子里的人看病、开药方,用幽默的方式发达了作者对李太太热心宽厚的赞美。②这句话表达了对李太太诚厚待人却引来麻烦的惊讶和无奈;对李太太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3)不能删去。题目是“王门汲碎”,主要记录王铁珊与其女儿之事: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王铁珊的刚正与清廉,他的这种品格和风度也影响了其女儿:这部分内容与下文李太太坚持维护父亲清廉一事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王门父女一脉相承的品格的赞美。(4)C【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④段“院里住户不少,或这家或那家,总会出现这种病或那种病。李太太稍通医道,于是听到谁家有了病人,她就登门去探视,谈治法,开药方,推测无力医治就送钱”可概括为:李太太给生病的邻居开药送钱;根据第④段“譬如有一次,我一个同学来吃午饭,用他习惯的大嗓门谈天说地。李太太听见,以为是吵架,执意要来劝。儿女拦阻,李先生反对,才勉强作罢。事后,她的女儿当作笑话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可概括为:李太太以为大嗓门的同学在吵架,执意要来劝;根据第⑤段“‘文化大革命’来了,风气是批判,除了极个别的以外,任何人都被怀疑为坏人。一个风波是在‘小组讨论’中清算三代,她父亲是官僚,当然是坏人,照规程应该‘自动’批判。可是她说她父亲是好人。自动不能完成,自然要‘他动’批。批到言无不尽的时候,问李太太有什么感受,她仍坚持她父亲是好人,一生清廉,没贪过一文钱。到一天的末尾,只好散会。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情况还是这样”可概括为:李太太在文革中坚持维护父实清廉形象,不愿说假话;根据第⑥段“得病初期,她曾让家里人给我们写信,说很想我们,可是家里人说,大家都忙,没事,不必麻烦人,所以没写”可概括为:得病后的李太太让家里人给我们写信表达想念。(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根据第④段“在社会交往方面,夫妇态度差别很大,李先生是杨朱派,愿意尽量少惹事;李太太是墨翟派,兼爱,愿意普度众生”和第④段“院里住户不少,或这家或那家,总会出现这种病或那种病。李太太稍通医道,于是听到谁家有了病人,她就登门去探视,谈治法,开药方,推测无力医治就送钱”可知,“李先生要上班,白天不在家,于是李太太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句中“英雄用武之地”一词是大词小用,指李太太虽然不是医生,但是她用她懂得的医学知识帮院子里的人看病、开药方,为院子里的人解决困难,“英雄用武之地”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从中也体现了作者对李太太热心宽厚、善良真诚的赞美之情。②根据第⑤段“‘文化大革命’来了,风气是批判,除了极个别的以外,任何人都被怀疑为坏人。一个风波是在‘小组讨论’中清算三代,她父亲是官僚,当然是坏人,照规程应该‘自动’批判。可是她说她父亲是好人。自动不能完成,自然要‘他动’批。批到言无不尽的时候,问李太太有什么感受,她仍坚持她父亲是好人,一生清廉,没贪过一文钱。到一天的末尾,只好散会。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情况还是这样”可知,“想不到”体现的是难难以置信,“她的诚厚也曾引来麻烦”这句话直接体现了作者对李太太人品的肯定和赞美,同时对她所遭受的不公表示无奈和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批斗的现象的不满。(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结合文章第②段“才知道李太太原来是王铁珊的二女儿,名用骤。王铁珊,名瑚,定州人,推想或是刻《叢辅丛书》的定州王氏的后代。他是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与张謇(状元)同榜,李先生的父亲也是进士,想是由于这种关系两家才结了亲”可知,这里介绍了有关王铁珊的身世,第③段“王铁珊回来,管财务的人报告此事,意在表功,不想长官大怒,要惩治,连夫人也算犯罪,罪名是携款潜逃,一时传为笑谈”“他是冯玉祥的老师,因为操行严正,冯将军非常尊重他。二十年代,冯将军一度占领北京,想请老师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坚辞”可知,这里讲述的是王铁珊清廉自守的两件事,表现了王铁珊的刚正与清廉的品质。文章题目是“王门汲碎”,表明本文主要记录王铁珊与其女儿之事,这两段的内容与标题联系紧密;再结合第⑤段“昨晚上李先生劝我,让我说几句假话,过去就得了。我不答应,气得他拧我。拧我我也不能说假话,反正我爸爸是好人,一辈子清廉,没贪过一文钱”可知,这部分内容李太太坚持维护父亲清廉一事相照应,突出了王铁珊的刚正与清廉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李太太继承了他父亲的风度,表达了作者对王门父女高尚品格的赞美,所以这两段内容不能删去。(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根据第⑤段可知李太太所说“昨晚上李先生劝我,让我说几句假话,过去就得了。我不答应,气得他拧我。拧我我也不能说假话,反正我爸爸是好人,一辈子清廉,没贪过一文钱”使“大家怀着胜利结束的希望来开会”的心愿落了空,“暗笑”表现了众人对“委托李先生开导她”的“聪明人”的嘲笑,这里的“表明了会场上的人对李太太言行的赞许”表述不正确;故选C。(四)名著阅读。(5分)13.(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两幅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题目。(5分)

(a)

(b)A.请依据插图所涉及的小说情节,分别给两幅图片命名。(a)(b)B.你觉得这两幅图能否体现小说中骆驼祥子的境遇?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答案】A.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祥子在暴雨中拉车B.例:b。能够体现小说中骆驼祥子的境遇;祥子在暴雨中拉车,暴雨大而猛,自然环境恶劣;坐车的人对待祥子冷漠,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加上当时社会黑暗,所以说插图能够体现祥子悲惨的遭遇。【解析】A: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名著内容识记。(a)图展现的是烈日当空,祥子还在奋力拉车的场景;在《骆驼祥子》中写到“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描写的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b)展现的是祥子在暴雨之中奋力拉车的场景;在《骆驼祥子》中写到“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描写的是祥子在暴雨中拉车。B: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两幅图画的都是祥子拉车的环境,烈日和暴雨的恶劣环境,加深了祥子拉车的痛苦,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形是祥子苦难生活的写照,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痛苦生活的一个缩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示例一:我选择a;这幅图能体现小说中骆驼祥子的境遇。烈日当空、天气酷热是祥子拉车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环境不适于人活动,祥子却要被生活所迫在这样的天气中拉车,所以说插图能够体现祥子悲惨的遭遇。示例二:我选择b;这幅图能体现小说中骆驼祥子的境遇。祥子在暴雨中拉车,暴雨大而猛,自然环境恶劣;坐车的人对待祥子态度冷漠,如果坐车人不那么冷酷无情,祥子就可以“避避再走”,造成祥子痛苦生活的原因不只是天气,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所以说插图能够体现祥子悲惨的遭遇。三、表达与写作(共54分)(一)小作文。(9分)14.(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春天来了,南京的春景也像画卷一样铺开了。在这样的春色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写一段融情于景的文字。要求:(1)使用恰当的抒情方式;(2)不少于100字。【答案】我漫步在清澈明净的小溪边,脸上时不时地会被溅上水花。哇,这水花真是晶莹剔透,还有丝丝凉意。我俯下身子,想用清澈的溪水洗脸,这时水滴落在小溪里,击起了一圈圈水波纹荡漾开来。头顶上又飘下来一片树叶,它好似很舒服地随着风儿飘荡,落到水里像小船儿般随着溪水走了。还会看到不时有几只小燕子俯冲下来喝水,津津有味的。面对此情此景,仿佛春水是春天的吉祥物,我不想打扰到小溪在春天里的宁静。我看到的这些,都给春天的景色增添了美丽色彩!春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啊!【解析】本题考查小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根据题干“春天来了,南京的春景也像画卷一样铺开了。在这样的春色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写一段融情于景的文字”可知,我们应该描绘一幅南京的春景,应该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对眼前景致的喜爱与赞美;我们可以将写作视角聚集在能够体现南京某处具体的地点,亦可以写寻常景致抒发感受,如:公园、田野等等。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我们应描绘体现春意的景致,如:河水融化,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动,不时地跳出水面似乎与游者相乐;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舞动秀发,溢出绿意;小草从土地中探出了头,嫩嫩的绿绿的,惹人怜爱……可以采用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