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21南京市溧水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29分)1.用正楷字体将下面这首古诗抄写在田字格内。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详解】本题考查书写能力。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注意“峰”“遮”“缘”的间架结构。2.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赵师秀《约客》)(3)__________,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4)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5)以上诗句中都含有“花”字。请你也写出一句含有“花”字的古诗文原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化作春泥更护花②.闲敲棋子落灯花③.桃花一簇开无主④.杨花榆荚无才思⑤.示例:借问酒家何处有⑥.牧童遥指杏花村⑦.杜牧⑧.《清明》【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敲、簇、荚。(5)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2)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3)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4)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A.殷(yīn)红妥帖(tiè)忍俊不禁(jìn)千钧重(chóng)负B.殷(yān)红妥帖(tiě)忍俊不禁(jìn)千钧重(zhòng)负C.殷(yān)红妥帖(tiē)忍俊不禁(jīn)千钧重(zhòng)负D.殷(yīn)红妥帖(tiē)忍俊不禁(jīn)千钧重(chòng)负【答案】C【详解】殷——yān,殷红:发黑的红色。帖——tiē,妥帖:妥当;十分合适禁——jīn,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重——zhòng,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非常重大的责任。。故选C。4.下列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说和做 B.孙权劝学C.回忆鲁迅先生 D.卖油翁【答案】D【详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偏正短语。A.不同,“说和做”是并列短语;B.不同,“孙权劝学”是主谓短语;C.不同,“回忆鲁迅先生”是动宾短语;D.相同,“卖油翁”意为卖油的老头,是偏正短语。故选D。5.下面图片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B.C. D.【答案】B【详解】A.既停既走——即停即走;C.夜霄——夜宵;D.家俱店——家具店;故选B。6.学校教学楼东南角有一曲廊(如图),藤萝覆盖其上,四周种满花草树木。请你为它选配一幅对联,你选择()A.直道直理直面,正人正己正心B.池边弄弦鱼听琴,亭中吟诗月照书C.微观三尺水,博取万卷书D.闻之观之品诗画,止也行也读古今【答案】D【详解】看图可知,图中是一条名为“曲廊”的廊子。高处挂有一些张贴画,因为是学校的曲廊,所以张贴的极有可能是一些著名的古诗文或画作,以陶冶学生的情况。四周种满花草树木,行走廊中,可以闻到各种花草的气味,符合D项中的“闻之观之品诗画”。廊子两侧有供休息的座位,符合D项中的“止也行也读古今”。故选D。7.根据阿敏与小燕两位同学的对话,完成相关任务。阿敏:小燕,《海底两万里》你读完了吗?小燕:读完了,并且感兴趣的地方我还反复①读了,读②很仔细呢。阿敏:那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呢?能说给我听听吗?如果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那就更好了!小燕:好的。。阿敏:小燕你真行!我是快速阅读了这本书,只留了一个大概印象。小燕:我看《海底两万里》时,也是有选择的。看到里面有很多关于海洋中的景物描写,说实话,对这些海洋中的珊瑚啊、鱼啊、水母啊,我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每次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就直接略过,去看后面发生的故事了。(1)对话中的①和②处应该使用的字词是()A.①的②的 B.①地②得C.①的②地 D.①地②的(2)请结合语境,帮助小燕同学完成对话。(3)请根据对话内容,对阿敏和小燕两位同学的阅读方法作简要评析。【答案】(1)B(2)示例1:尼摩船长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中就可以看出。示例2:他英勇顽强,果断冷静,从“智斗大鲨鱼”、“大战章鱼”等情节中可以看出。示例3:尼摩船长还十分擅长利用海洋资源,是一个博学、睿智,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从他设计的“鹦鹉螺号”就可以看出来。示例4:他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从他攻击“复仇号”时流露出的强烈复仇愿望可以看出。(3)示例:阿敏同学在阅读名著时采用快速阅读是可以的,但是阅读名著还需要精读细读。比如分析尼摩船长这个人物,应该结合具体事例和情节,分析出他的人物形象。或者写“快速阅读是可以的,但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还是应该要弄清作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人物。小燕同学对文中不感兴趣的内容跳过去是可以的,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抓住书中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对于跳过去的内容,后面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兴趣补充阅读。【小问1详解】“读”是一个动词,所以第一空应用“地”。“很仔细”是对“读”的补充说明,所以第二空应用“得”。故选B。【小问2详解】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阿敏说的“那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呢?能说给我听听吗?如果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那就更好了”可知,小燕需要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尼摩变得冷漠、残酷、不近人情,他反对奴隶制,向往自由,却还要将他的暴力强加于人,他时不时把阿龙纳斯一行囚禁起来,强迫他们睡觉,并且强制他们永远留在鹦鹉螺号上。但是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他请求阿龙纳斯教授为伤势严重的部下治疗,面对水手的死尼摩甚至情绪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并且为他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珊瑚王国的葬礼。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还慷慨地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维持生计。虽然脱离了世俗社会的生活,尼摩仍然以慈爱之心关注着被压迫国家的人民。为人类的痛苦而忧伤,对待所有受到奴役的种族和受奴役的人,他都是慈悲为怀的。【小问3详解】考查阅读方法。根据阿敏说的“我是快速阅读了这本书,只留了一个大概印象”可知,她采用的是快速的方法,只求对故事的大概内容有一个了解。她看完了《海底两万里》,却对主要人物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不甚清楚,这说明阅读名著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是不行的,还需要像小燕一样精读细读,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和内容的理解。根据小燕说的“说实话,对这些海洋中的珊瑚啊、鱼啊、水母啊,我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每次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就直接略过,去看后面发生的故事了”可知,她采用的是跳读法。即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内容则直接略过。这种方法可以节省时间,目的性前。如果以后对某些内容又产生了兴趣,也可以进行补充阅读。二(32分)(一)(12分)8.古诗文阅读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学习单(其中(1)-(3)小题“解答”栏填写序号)学习支架语句考查项解答“之”可用作:①代词;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的”;④标明前置宾语。(1)无丝竹之乱耳“之”在句中的用法__________(2)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3)持就火炀之_________依据语境辨析古今异义(4)可怜夜半虚前席加点词的古义_________文言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文言语句_________托古讽今(6)不问苍生问鬼神所讽社会现实_________托物言志(7)莲,花之君子者也所言人生志趣_________【答案】①.②②.③③.①④.可惜⑤.示例: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⑦.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或不慕名利的品质)【详解】(1)本题考查虚词用法。“无丝竹之乱耳”的意思: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②。(2)本题考查虚词用法。“水陆草木之花”的意思: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助词“的”。故选③。(3)本题考查虚词用法。“持就火炀之”的意思:拿着火靠近它烤它。之:代词。故选①。(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可怜夜半虚前席”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可怜”意思是:可惜。(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予,我。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6)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是: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7)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文章借莲花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点睛】参考译文:《贾生》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爱莲说》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二)(10分)课内现代文阅读①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②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③“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④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⑤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⑦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⑦“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⑧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⑨“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⑩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⑪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⑫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⑬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⑭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⑮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⑯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⑰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⑱“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⑲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⑳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节选自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有删改)9.选文构思巧妙,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请根据文章故事情节补全以下表格内容。悬念误会表达效果第一次悬念:初见小屋,主人是谁?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本文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和误会,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2)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是谁呢?第二次误会:(1)______________第三次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解开误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10.“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是议论、抒情性的评价语句。请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11.选文最后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收束全文。请结合【资料链接】,比较选文与诗歌中“驿路梨花处处开”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情感上的不同之处。【资料链接】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在诗中,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陆游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答案】9.①.我和老余认为叫“梨花”的小姑娘是主人。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10.“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句话对应叙述的事情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修葺茅屋这件事。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为是直接受了哈尼小姑娘的影响,将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光大。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对边疆少数民族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11.示例:这句话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自然界“梨花”与“梨花”小姑娘,景与人完美地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也是象征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在边疆地区不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表达作者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崇敬之情)(写到一点即可)诗歌中的含义是诗人想象来年朝祭使者去到洛阳的驿道上到处盛开着洁白的梨花,表达了激动喜悦之情或期盼从此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或收复失地的自豪(一点即可)【9题详解】考查赏析写作手法。根据第⑬段中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可知,第二次误会是“我和老余认为叫‘梨花’的小姑娘是主人”。据表中内容可知,文中共三个悬念,两个误会,一个误会的解开,引出又一个悬念,悬念再次引出误会,最终揭露故事的真相,悬念与误会环环相扣,使故事跌宕起伏。悬念与误会的产生与解开,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引起读者疑问的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结构严谨。【10题详解】考查词句赏析。画线句是我和老余的心中所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和老余才有“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行为。画线句中的“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说明我们的行为是受到哈尼族小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影响。“哈尼小姑娘”来自于边疆少数民族,所以这句话还表现了作者对边疆少数民族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11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联系文本末段中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可知,文本中的这句诗中的“梨花”指的是自然界的梨花和名为“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在洁白的梨花的衬托下,小姑娘身上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显得更加的高尚,梨花的美好衬托了人品质的美好。联系文中解放军同志为了方便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和她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照料小茅屋的情节可知,“处处开”象征着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在边疆地区不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联系作者情感可知,作者引用这一诗句,表现了他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崇敬之情。资料链接中最后两句意为: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三)(10分)课外现代文阅读母亲的栀子花蔡建和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③每到初夏,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都会抽空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似乎在琢磨着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子花就开了。”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⑥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着,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外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⑦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每次回到老家,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站在家门口,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回想过去与母亲相守的日子,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份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一种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儿女的深爱。这种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的路上,在我的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选自《光明日报》,文章有删改)12.选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母亲”的形象,请结合文中一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13.请从多感官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14.联系全文,说说用“母亲的栀子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答案】12.示例:“母亲再忙再累,每天都会抽空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似乎在琢磨着绽放的时间。”句中“凝望”这个细节,生动再现了母亲对栀子花的喜爱与呵护。13.通过视觉和嗅觉,描写出栀子花开的各种美丽清新的情态,清香扑鼻的特征;“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雨后栀子花绽放的形态与色泽,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14.①“母亲的栀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了文章中心;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美好的氛围(两点即可);②象征了母亲美好的品质;③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12题详解】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如文章第③段“母亲再忙再累,每天都会抽空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似乎在琢磨着绽放的时间”中的“凝望花蕾”这一细节,具体而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对栀子花的喜爱与呵护之情。再如文章第⑤段“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中的“微笑着对我们说”,运用了神态和语言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感恩回报的美德和对儿女们言传身教的影响。选择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即可。【13题详解】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根据题目要求,要从“感官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句子。语句“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从感官的角度看,“有的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清香扑鼻”是从嗅觉角度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开时的美好情态及清香扑鼻的特点;从修辞的角度看,将“栀子花盛开的样子”比作“小喇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白嫩欲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栀子花绽放的形态与色泽,表达了作者及家人们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14题详解】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以“母亲的栀子花”为标题,文章围绕着“栀子花”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五件事,“栀子花”贯穿文章的始末,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文章通过叙写栽种栀子花,看护栀子花,采摘栀子花,送栀子花和围栀子花吃粽子等事件,表现了母亲对栀子花、对生活、对子女的热爱,也突出表现了母亲面对贫困生活中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