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凉山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以衾拥覆以:用B.缀公卿之后之:助词,的C.今诸生学于太学于:在D.求而不得者也而:表承接,相当于“就”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A.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B.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答案】6D7.C8.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D.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求而不得者也”句意:求教但却无所收获的了。而: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注意句中重点字词“以(因为),中(内心),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不如)”要理解正确。画线句子正确翻译为: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这是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结合“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知,这是写物质条件的匮乏。故选文第①段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2024年四川凉山)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忠烈武勇,有智谋谋:谋略B.人多服毡罽服:名词作动词,穿C.业但挟纩但:但是D.众皆感泣不肯去去:离开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11.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参考答案】9.C10.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而逃,回去报告天子。11.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C.加点词解释有误。“业但挟纩”句意:杨业只披着丝棉絮(做的棉衣)。但:只。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注意句中重点字词“汝等(你们),妻子(妻子和儿女),俱(一起,全),无(没有),益(益处,好处),走(跑),还(回去)”要理解正确。【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可知,杨业练习攻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结合“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可知,在代北苦寒之地,杨业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他处理政务简约平易,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所以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结合“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后,杨业体恤属士卒多有家眷,让他们突围出去不要与他一起死在战场。故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参考译文】杨业没有读过书,但忠诚刚烈,英武勇猛,富于智谋,练习攻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代州以北天寒地冷,人们大多穿上了毛织物,而杨业只披着丝棉絮(做的棉衣),坐在露天下处理军务,身旁不摆火炉。侍卫冻得差不多要倒扑在地上,而杨业却怡然自乐,毫不怕冷。他处理政务简约平易,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所以士卒乐于为他效力。朔州战败时,部下还剩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而跑,回去报告天子。”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直流,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2024年四川凉山)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问其妾曰(代词,他的)B.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皆以美于徐公(因为)D.乃下令(于是,就)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没有自我陶醉,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国”中悟出“治家”的道理。B.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间,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C.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的特点,文中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D.在本文中,邹忌敢于进谏,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而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8.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A.在公共场所诽谤我,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B.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听到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下等奖赏。C.在公共场所诽谤我,听到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下等奖赏。D.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答案】6.C7.A8.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理解有误。“皆以美于徐公”意思是“都认为比徐公漂亮”,“以”是“认为”的意思,而非“因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说法有误。根据②段“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没有自我陶醉,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由“治家”悟出“治国”,而非从“治国”中悟出“治家”的道理。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重点词语: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句意为: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故选D。【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2023年四川凉山)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删节)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青州入魏自:从B.能手执鞍桥执:拿C.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书:书籍D.唯傅修期耳唯:只有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11.选文是怎样表现傅永学识进步的?傅永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答案】9.C10.傅永于是发奋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11.通过皇帝的赞叹侧面体现傅永学识进步,启发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书:写信;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乃,于是;涉猎,粗略地阅读;有才干,指有文韬武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阅读启示。根据“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皇帝时常赞叹傅永文武双全,侧面体现傅永学识进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根据“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傅永二十多岁连回信都不会,在其发奋学习广泛阅读书籍后,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启发我们只要刻苦(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参考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从南青州归顺北魏,不久又向南逃亡。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2023年四川凉山)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8、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参考答案】6、C7、D8、B(2022年四川凉山)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A.使人请管仲于鲁
使:派B.寡君欲亲以为戮
欲:欲望C.欲速至齐
至:到D.其所唱适宜走
走:奔跑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11、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9、B10、(倘若)管仲在齐国受重用,那么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语意相近即可)11、“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而想快速到达齐国(2分);“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唱的歌曲不仅适合奔跑,还能让役人不易疲倦,能更快的到达齐国(2分)。(一点2分,其中结合文本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齐桓公因为鲍叔牙的极力推荐,派人到鲁国去请管仲。施伯对鲁庄公说:“这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为齐国效命,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还给齐国。”鲁庄公准备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说:“我国的君王想要亲手杀死管仲,如果得到管仲的尸体,就如同没有得到他一样。”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装入囚笼中,派车夫用车把他送往齐国。管仲怕鲁君追上来杀了他,想尽快到达齐国,就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管仲所唱的歌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车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达齐国。(2022年四川凉山)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②,策驷马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④。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⑤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央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御:赶车的人。②大盖:车上的伞盖。③驷马:四匹马。④去:离开,引申为离婚。⑤自下:指无骄做之志,甘居人下。⑥抑损:克制,谦逊。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晏子为齐相为_____(2)从门间而窥其夫窥______(3)夫问其故故______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11.仆御是否接受了他妻子的劝诫,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9.(1)做,任,担任(2)偷看(3)原因,缘故10.(1)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任齐国国相,名声传扬各国。(2)晏子感到奇怪,便问他是什么缘故,车夫据实回答。11.是接受了妻子的劝诫,由之前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到之后的“自抑损”可以看出。(意思相近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晏子为齐相”句意是晏子做了齐相。为:做,任,担任。(2)“从门间而窥其夫”句意是(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窥:偷看。(3)“夫问其故”句意是丈夫问其中的原因。故:原因,缘故。【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长”,身高;“相”,担任国相;“显”,传扬。第(2)句得分点为:“怪”,感到奇怪;“御”,车夫;“以实对”,据实回答。【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先前,仆御“为相御”时,“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中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可见他觉得自己能为齐相驾车而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后来,“其后夫自抑损”,可见仆御再为齐相驾车出行时,变得克制、谦虚起来了,由此可知她是接受了妻子的劝诫,一改之前的得意洋洋,变得克制谦逊。【参考译文】晏子做了齐相,一次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环抱着大的车盖,扬鞭赶着驷马,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其中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和思想是那么深沉,常常表现出谦下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却替别人驾车,但是你的神情却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从那以后,她丈夫就变得克制、谦虚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2021四川凉山)【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二则)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参考答案】6.A7.C8、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6题详解】A.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而,表修饰。故选A。【7题详解】C.甲文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该句得分点为:“非”,不是;“安”,怎么;“之”,的。【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021四川凉山)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值胡贼攻郡值________(2)友人语巨伯曰语________(3)不忍委之委________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11.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9.(1).适逢,正赶上(2).告诉(3).丢下,舍弃10.(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11.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适逢,正赶上;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委,丢下,舍弃。【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远来,从远方来;视,探望;去,离开;败义以求生,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岂,难道;所为,所做的事。(2)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有义之国,有仁义的国家。【11题详解】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荀巨伯在关键时刻,没有舍弃朋友,而是选择与他共患难,是个重义之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重情重义,关键时刻有担当。【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2020四川凉山)【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虽有佳肴》)【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6.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佳肴(即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其真无马也(表反问)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参考答案】6.A7.D8.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解析】【6题详解】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7题详解】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0四川凉山)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尝:曾经B.有一老父,衣褐 衣:穿(着)C.良因怪之 因:以此为……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①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②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11.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3分)答: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检验张良是不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诚实守信的人。【参考译文】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走,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怒火,走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上来了,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说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会面。”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晚到,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再过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再也没有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2018四川凉山)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3分)A.无敢哗者:喧哗B.既而儿醒,大啼:不久,紧接着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房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即使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3分)A.“少顷”“未几”“俄而”这三个词语都表示时间极短。B.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C.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在结构上叫做首尾呼应。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用观众的反应来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正了。【参考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2018四川凉山)申屠献鼎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⑦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③文:花纹。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⑥淬(cuì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2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贵人宝之
宝: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译文:
(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译文:
2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22.(2分)象:模仿;宝:以……为宝23.(1)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2)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每小题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共4分)24.申屠敦的遭遇完全是由于鲁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故意造假造成的。答对这一点给2分。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观点正确,语言通顺给2分。(4分)【参考译文】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把这个鼎埋藏在其中三年。泥土和药水一起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心中忿忿不平,多次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2014四川凉山)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
【参考答案】5.C(正确的方法)6.C(A第一个助词是“的”之意,第二个是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第一个应是“按照”的意
思,第二个应是“来”的意思;D第一个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作代词翻译为“他”。)7.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8.“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句式正确给1分,重点词1分,语言流畅1分。(3分)(2014四川凉山)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③枸橼(yuán):又名“香橼”,果实黄色,味苦。④靳:吝惜,不肯给予。⑤诮:责问。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有植枸橼于庭者
植:(
)颦蹙以让使者
让:(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23.文章写梁王,突出了他哪一方面的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1.(2分)植:种植;
让:责备22.(4分)①(2分)过些时,又派使者向吴国寻求别的水果,吴人给了他一些柑子,梁王吃后感到味道更美。(“他日”1分,“大意”1分)②(2分)使者又没有询问,却只看香橼的外表漂亮,所得到的和所要求的不相符,是理所应当的。(“宜乎”1分,“大意”1分。)23.(4分,特点及分析各2分。)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味更美的,如不称意可口,就责备水果产地的吴国人,文章突出了他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特点。【参考译文】梁王喜欢吃水果,派使者到吴国去寻求,吴人给了他一些桔子,梁王吃后感到味道很美。过些时,又派使者向吴国寻求别的水果,吴人给了他一些柑子,梁王吃后感到味道更美。梁王疑心吴国还有更美的水果不愿意给,于是教使者到吴国行聘礼,暗地进行察访。吴国御儿的一个农人,院中栽种的枸橼,果实有瓜那么大,使者一看,大为惊奇,称赞道:“真好啊,金灿灿的柑子也不如它。”向这个农人要,这个农人不给。”
使者将情况报告给梁王。梁王道:“我早知道吴国人是吝啬的。”命令使者带上礼物再去请求。使者把枸橼带回来,在朝廷进献给梁王。梁王先用它祭祀了先王,然后才品尝,一瓣还没吃完,就酸得舌头伸不直,牙齿也不能咀嚼,唏嘘鼻子,紧皱眉头,连声责备使者。使者去责问吴国人,吴国人说:“我国水果中最美的,就是桔子和柑子。为满足梁王的要求,这些都已送去,此外没有更好的了。但是梁王的要求没有个完,你也不问清情况,只是看到枸橼又大又香,就要了去,那自然难以满足梁王的要求了。树木生长于土地,有什么样的土地,就有什么样的树木,于是,各种水果就在各地生长出来。产水果的地方,不只是吴国,梁王不广泛地寻找,而只是向吴国求找,这样的话,我恐怕枸橼一类的水果会天天送到梁王那里,却没有合乎他的口味的”(2013四川凉山)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参考答案】8.B(孚,为人所信服)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前一为“目光短浅”,后一为“粗俗”;C项前一为“一类人”,后一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10.C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大意1分,“徧”、“从”译对各1分。)(2013四川凉山)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举茂才举:以此遗之遗: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②暮夜无知者。2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参考答案】21.2分,举:推举(推荐)遗:留下、传下。22.4分,(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大意对1分,“故人”译对1分)(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大意对1分,译对“暮夜”1分)。23.4分,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2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意思符合就给分。有欠缺的扣。)【参考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2012四川凉山)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D.清荣峻茂荣,茂盛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B.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参考答案】8.B 9.A 10.D11.3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2012四川凉山)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弟①,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元章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缅,讽②使就吏禄。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炯,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炯至,即遣吏以自通。元章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炯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元章为之强起,入黉③舍,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注]:①弟:“第”,科举时代士人应试合格。②讽:婉言相劝。③黉:古代的学校。2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尝一试进士举不弟 尝( ) 会他官礼待不如意 会:(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25.请以选文所举之例,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23.曾经恰逢(2分)24.(元章)就写信辞别申屠炯,向东到吴地浏览去了。(解释出“谢”字得1分,整个句子通顺得1分)25.(4分)勤奋好学:年少时就通读《春秋》各传和关于兵法的书箱。(2分)性格不羁、不慕荣利:王冕拜访江浙检校王止善时,穿的衣服鞋子破旧,但他拒绝接受王止善送他的草鞋和担任吏员职务的建议。绍兴理官申屠炯两次拜访王冕才得以接见,后王冕勉强接受在学校讲授的职务,一年后终因不答自己的心意而辞职。(2分)(能答出勤奋好学和性格不羁、不慕荣利这两个要点得两分,能举出相应的事例分别简析这两个要点得两分。)【参考译文】王冕,字元章,是绍兴诸暨县人。他的父亲致力于农事。王冕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学习,通晓《春秋》的各种传著,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色烧烤店承包经营合同
- 2025年年智能制造项目发展计划
- 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2019-2025年中国纯化纤毛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镀铝膜卡纸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卡包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度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定制与调解执行合同
- 2025年度离婚协议范本:婚姻终止协议书与财产分割方案
- 2025年域名品牌保护与侵权监控服务合同
- 重庆5G通信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 现代服务服务费合同范本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高中学校工会工作制度
- 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教案)
-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说课王金莉-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 《积极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0章 感恩
- 2024年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模拟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 2024年工业废水处理工(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