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材料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材料二】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②,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逊:谦逊,恭顺。9.根据两则材料,表演“进谏”故事,下列导演手记中不正确的是()原文加点字理解表演指导臣诚知不如徐公美A.真正,确实邹忌眉头紧锁,双手后背,略有思索王曰:“善。”好的B.齐威王面露喜色,掷地有声涣之对曰回答C.涣之真诚直言,态度诚恳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D.利益涣之神情严肃,言辞恳切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以日食求言B.王之蔽甚矣听之非难C.斯是陋室唯是之从D.令初下而下之报上11.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B.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C.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D.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13.“谏”字从言,目的是让对方听。完善的言谏机制,不仅凸显了谏臣谏言的重要性,更能维持稳定、促进兴盛。在纳谏方面,结合材料一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还有哪些建议?【参考答案】9.D10.A11.B12.(1)几个月之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想要说的,也没有可以进谏的(言论)了。(2)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13.①齐威王广开言路,他下令当面指出过错或上书进谏等均能获得赏赐。②建议:察纳雅言或唯是之从、择善而从或唯正是用。【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与分析。D.句意: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好处。益:好处、益处。不是“利益”的意思。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进言;C.表判断,是/正确的;D下达/下级,下面;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乃或不然”句子独立完整,“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与“以阿谀佞谄为尊君”都是“以……为……”的固定句式,句式结构一致。故断句为: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时时”:常常,不时。“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虽”:即使。(2)“说”:同“悦”,高兴。“治道”:治国的道理、方法。“得”:顺应,符合。【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材料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下令,广开言路,无论是当面指责他的过错、上书进谏,还是在公共场合议论并让他听到,都能够获得赏赐。这一广开言路的举措极大地鼓励了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由材料二“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可知,王涣之对宋徽宗进谏,希望陛下能够虚心公正地听取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就听从,只要是正直的就任用。据此可建议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要“察纳雅言”“唯是之从”“唯正是用”。【参考译文】【材料一】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材料二】宋徽宗即位,因为出现日食而征求进言。王涣之回答说:“征求进言不是难事,倾听进言不是难事,考察并采用进言才是难事。如今国家每次下达征求进言的诏令,但下面上报给上面的,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益处,就不再进言了,而小人肆意发表荒诞可怕的言论。希望陛下虚心公正地倾听,进言无论是否恭顺,只要正确就听从;人无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同,只要正直就任用。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皇帝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2024年四川广元)【材料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材料二】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ā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9、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选项
文言词句方法释义A本无谋字源推测法:根本,本来B武不应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
回应,回答C畔主背亲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
同“叛”,背叛,违背D副有罪,当相坐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
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
席地而坐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B.“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C.“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D.“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11、对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B.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C.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D.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13、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9、D10、C11、A12、①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②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13、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屈服。苏武面对“举剑拟之”而“不动”,是威武不能屈;面对卫律许诺的富贵而“不应”,是富贵不能淫;面对牧羊的艰苦条件“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展现出贫贱不能移的伟大人格。【参考译文】【乙】单于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说什么连坐?”卫律又举剑做样子要杀苏武,苏武一动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拥有数万手下、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谁又知道你呢!”苏武不理睬。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去,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只能)掘野鼠,收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节旌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落。(2023年四川广元)【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9.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 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 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 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11.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13两则材料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CD.正确;B.有误,“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荷花;B.不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C.不同,动词,道歉/动词,凋谢;D.相同,名词,时候/名词,时候。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据此断句为: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益,更加。植,树立。句意为:(莲)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②中重点词语有:倚,倚靠。可,适合。句意为: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文章写了“莲”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仪态、味道等,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芙蕖》第①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写莲的“可目”,第②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写它的“可鼻”,这是莲的观赏价值;第②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写它的“可口”,第②段“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写它的“可用”,是写莲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答案:(1)B(2)D(3)C
(4)①(莲)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②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5)①甲文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乙文则紧扣芙藥“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甲】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乙】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于是,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2022年四川广元)【材料一】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材料二】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②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言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③,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释】①捐瘠(jí):贫乞、瘦弱;②不避:不让,不差于;③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9.为理解材料一中“有饿者蒙袂辑屦”的“屦”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屣:视若敝屣;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屦”的意思应该是(B
)(3分)A.行走
B.鞋子
C.脚
D.遮盖10.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3分)A.“非能耕而食之”(食:粮食)B.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亡:通“无”)C.“以实仓廪”(以:来、表目的)D.“而蓄积未及者”(而:表转折)11.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3分)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C.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分)(2)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分)13.“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的梦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七连丰”。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4分)【参考答案】9、B10、A11、B12、①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到这个地步的。②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会等到有了轻柔暖和的(衣服)才(愿意)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会等到有了鲜美可口的(食物)才(乐意)吃。13、①可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②可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已的国家;③不会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材料二】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社会上还有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人民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吃的,身子冷弄不到衣服穿,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2021四川广元)【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有去国怀乡国:国家B.或异二者之为或:也许C.未举觞觞:酒杯D.卒于邠卒: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厚赒给之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使毕其事C.乃重修岳阳楼乃寓居士人卒于邠D.满目萧然公怃然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11.将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12.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4分)【参考答案】8.A【解析】国:国都。9.D【解析】A,代词,这件事/代词,他。B,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这。C,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副词,表示肯定,原来是。D,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10.B【解析】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11.(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这种。“微”“斯”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暇日”、“置”各1分,句子大意1分)12.①“公怃⑦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2分)。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只列举人物不简述事迹,或简述事迹与文中思想不符,则不给分)【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2020四川广元)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1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2.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又审议的,请简析。(2分)【参考答案】8.A9.A10.C11.略12.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②“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增强了讽刺效果。③“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答到任意两点即可)(2019四川广元)《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11.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2分)(2)吾日三省吾身。(2分)12.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8.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水:冷水。9.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A.带刺,它/动词,去,到;B.均为副词,就;C.代词,其中/加强推测语气,恐怕;D.介词,对/介词,到。10.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11.(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1分,句意1分)(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省”各1分)12.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由文言文思想得到的启示。要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做大。可任选一句,以此为思想基础写出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应该怎样做。(2018四川广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C.以衾拥覆。故不以山溪之险。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参考答案】8.C(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9.D(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10.B(“幼时”应为“成年后”)11.⑴(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⑵(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12.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017四川广元)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D.佁然不动佁:愉快,欢快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11.阅读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3分)1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分)(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参考答案】8、D9、B10、D11.(3分)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冽、游鱼活泼、源流曲折、岸势差互、环境凄清的特点。12.(5分)(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2)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2015四川广元)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的香味C.非丝非竹竹:管乐器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从:跟随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而年又最高欲信大义于天下而其主不能守C.名之者谁D.醒能述以文者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不以物喜10.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B.芳:香花。9.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10.(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11.(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2014四川广元)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间: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妆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癣病用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18-2024年中国核电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保密及排他性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防雷技术服务合同(含系统升级)
-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网络安全防护设备采购合同-@-2
- 2025年度咖啡厅品牌合作授权合同
- “十三五”重点项目-塑料型材管材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
- 地理-广东省上进联考领航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和答案
- GB/T 20032-2024项目风险管理应用指南
- 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4
-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401一516) - 副本
- 2025年高三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知识梳理中国史部分复习提纲
- 2025年蒙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精神科医疗质控课件
- 护理三基三严习题+参考答案
- 椎间孔镜的手术配合
- 员工互评表(含指标)
- 美国电话区号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