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材料一】朝饥示子聿①[宋]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儿。【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芈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材料二】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清]郑板桥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幕,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滩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贵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材料三】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啫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华书局)4.阅读陆游的《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1)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2)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至于延师傅【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1)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2)以旧鞋与穿而去【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至阴雨不能即归”(3)若志在穷经【查阅词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极,尽;③止,息(4)(填序号)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8.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的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链按材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9.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回答。【参考答案】4.(1)首联写诗人居住在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写出了诗人当时贫穷、经常挨饿的境况。(2)“方”是“才”的意思,表明读书治学不能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5.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6.邀请原因离开②7.(1)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饭。(2)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有专门的爱好没有?8.材料二: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材料三: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育子弟的。链接材料: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9.示例:①爱子要有正确的方式,溺爱不是真正的爱。②要懂得尊重别人。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努力做出成绩。④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导语】陆游在《朝饥示子聿》中强调清贫自守和精神传承,表现出传统士人追求内心坚定的特质。郑板桥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则重视对待同学的态度和对弱势同学的关怀,体现了关爱和共助的教育思想。曾国藩的家书则专注于专攻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术自律。诸葛亮则在《诫子书》中强调俭朴自修和志向坚定的品格。通过这些家书,体悟到古代文人在教子方面的智慧与长远的期望。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首联“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描述了诗人居住在水云深处的小茅屋中,早晨饥饿感如雷动般强烈,并且已经习惯忍受饥饿。“水云深处小茅茨”点明了居住环境,是在偏僻之处的简陋茅屋,这暗示了他生活的简陋与贫困。而“雷动空肠惯忍饥”直接写出了身体状态,肚子空空如饥肠辘辘,并且“惯忍饥”表明这种饥饿并非偶然,而是经常发生的情况。由此可见,陆游写作此诗时处于贫穷、经常挨饿的生活境况之中。(2)“方”字在这里是“才”的意思。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整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才算是真正的做学问。这里的“方”字强调了一种条件关系,即如果想要达到真正求学的境界,就必须做到外物不移。如果没有这个“方”字所体现的这种强调作用,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对于求学的重要性。它使诗句在表达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加精准、有力,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求学过程中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的重要性。5.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纸、笔、墨、砚这些东西,只要是我家里有的,就应该不时地分发给同学们。从句子结构看:“纸笔墨砚”是一个整体,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事物的范畴,这里可以独立断开;“吾家所有”是对“纸笔墨砚”的所属描述,表明这些东西是自家拥有的,可作为一个语义单元;“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则表达了针对这些自家所有的纸笔墨砚应该采取的行为,即应该不时地分发给众多同学,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故断句为: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6.本题考查字义。(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延,邀请。根据“课内迁移法”,“至于延师傅”中的“延”也是“邀请”的意思。句意:关于邀请老师。(2)无缘无故:没有原因。故,原因。根据“成语推断法”,“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中的“故”也是“原因”的意思。句意: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3)根据前文“至阴雨不能即归”可知,文中提到因为阴雨天气同学不能马上回家,所以郑板桥到傍晚的时候,给同学旧鞋穿然后让其离开。这一系列动作是连贯的,“去”在这样的语境下表示离开是比较合理的。这里的“去”应是“离开”的意思。(4)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穷,极,尽。根据查阅字典法,应选②。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至,到了。归,回去。即,立即。辄,就。饭,吃饭。(2)其,你们。专嗜,专门的爱好。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材料二中,郑板桥表达了他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他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更关心的是周围环境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儿子的成功与否。接着,他强调了选择和对待老师及同学的重要性:“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这显示了郑板桥重视孩子在社交和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材料三中,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明确指出:“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段话强调了专注和专业的重要性,鼓励弟弟们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且要全神贯注地学习。曾国藩进一步建议,无论是在经典研究、制义写作还是古文创作方面,都应该专攻一门,避免分散精力。这表明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育子弟的。链接材料中,诸葛亮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诸葛亮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方式,才能明确志向并实现长远的目标。这说明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综上所述,郑板桥、曾国藩和诸葛亮在家书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子弟。郑板桥强调与人相处的重要性,曾国藩强调专注专业的重要性,而诸葛亮则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教育角度反映了各自的价值观和对子女成长的不同期待。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拟写即可。在材料二中,郑板桥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虽然身为官员,但对于儿子的成就与否并不强求,而是希望他能够与优秀的同辈一起成长。这反映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即不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路径,而是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做法不同于溺爱,它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庇护。要懂得尊重别人。在材料二中,郑板桥还强调了对同学的尊重和帮助:“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这说明即使是小孩子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尤其是对年长者应该使用适当的称呼。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礼貌,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材料三中提到:“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或爱好,并且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技能,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这种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材料一中的陆游写道:“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这表明即使在晚年被罢官乡居的情况下,陆游依然保持坚强和不屈的意志,并希望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坚持理想、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动摇的态度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参考译文】【材料二】我虽然是个小官,但我的儿子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他的成功或失败,我已经不再过多关注;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跟随优秀的学生一起学习并取得成就。关于邀请老师和对待同学,我们不能不谨慎。我的儿子今年六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对于年纪比他大的同学,应当称呼他们为“某先生”;年纪稍小一些的,也应称呼他们为“某兄”,不能直接叫他们的名字。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是我们家所拥有的,应该时常分发给其他同学。每当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是寡妇的孩子,为了买纸和订字簿而请求借十几块钱,但却十天半个月也借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如果遇到阴雨天他们不能马上回家,就应该留下他们吃饭;傍晚时分,可以将旧鞋子给他们穿上离开。那些孩子的父母尽管无法提供好的衣物,但一定会制作新的鞋袜让孩子来上学,一旦鞋袜弄脏或损坏,再重新制作就很困难了。【材料三】各位弟弟总需要努力专精一门学问,比如九弟立志练习书法,也不必完全放弃其他学问;但是每天练习字帖的时候,绝不能松懈,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所领悟。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是否有特别喜欢的学问?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就必须专门研读一部经书;如果有志于写作八股文,就必须专门阅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果有志于写作古文,就必须专门阅读一家的文集。写作各种体裁的诗歌也是如此,应对付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同时进行多项学习,如果同时进行多项学习,必定会一事无成。千万牢记!【链接材料】君子的行为操守,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2024年江苏盐城)【甲】赠萧瑀①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选自《全唐诗》)【乙】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于路逢.窦德素,问北门③近来更何营造。德素以闻④,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⑤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玄龄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且所为有利害,役工有多少,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所为不是,虽营造,当奏陛下罢之。此乃君使臣、臣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臣所不解;玄龄等不识⑥所守,但知拜谢,臣亦不解。”太宗深愧之。(选自《贞观政要》)[注]①萧瑀:与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同为贞观二十四功臣。②板荡:这里指动乱之世。③北门:指皇宫后苑,下文“南衙”指中央官署。④以闻:把这件事告诉太宗(李世民)。⑤预:干涉。⑥识:知道。4.下列选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B.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C.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D.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于路逢窦德素(2)玄龄既任大臣(3)而陛下责之(4)但知拜谢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2)太宗深愧之。7.回答下面问题。(5分)(1)自选角度赏析【甲】诗前两句。(3分)(2)【甲】诗题目有的版本叫“赐萧瑀”,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分)8.【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与“谏”有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不同之处。(4分)9.根据【甲】诗和【乙】文内容,简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4.(2分)D5.(4分)(1)遇到(2)担任(3)责备(4)谢罪(每小题1分)6.(4分)(1)(如果)陛下所做的是对的,(就)应该辅助陛下做成这件事。(2)太宗深深地为这件事感到惭愧。(每小题2分)7.(5分)(1)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点出手法1分)用“疾风”来比乱世,以“劲草”来比“诚臣”,赞扬萧瑀在动荡时局中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简要分析2分)示例2:运用比兴的手法,(点出手法1分)以“疾风“劲草”起兴,引出“板荡“诚臣”,赞美萧瑀在危难时刻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心。(简要分析2分)(本小题共3分)(2)示例1:更喜欢“赐”,因为“赐”更能显示出太宗与臣下的身份之别。示例2:更喜欢“赠”,因这“赠”更能表现出太宗对大臣的尊重。(本小题2分,可选择任意一种,理由说明恰当即可。只作选择、未说明理由不得分)8.(4分)【乙】文中魏征用的是“直谏”方式,针对当前之事,直接指出太宗的过错;《邹》文中邹忌用的是“讽谏”方式,以生活之事类比,委婉地向齐王提出自己的政见。(每点2分)9.(4分)①尊重臣下、以礼相待:题诗称赞萧瑀是“诚臣”;②心胸宽广,善于纳谏(或“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知道自己责备大臣的话不妥后,“深愧之”;③行事冲动,考虑不周;认为房玄龄等人不该干预内廷之事并责问他们;④学养深厚,富有才华;给大臣萧瑀的赞诗中有前人名句的引用,有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倡导。(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参考译文】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窦德素,问皇宫后苑最近又在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生诉大字(李世民)太字就对房方龄坐(人)说:“你们只要管理中央官署里的政事就行了,我的皇宫后苑稍微建造一些(建筑)干涉到你们什么了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房玄龄等人既然被任用为大臣,作为陛下的得力助手和耳目,有什么建造(建筑)不能使他们知道呢?况且所做的事情有好处与坏处(使用的)役工有多有少(如果)陛下所要建造的建筑是合理的,(大臣)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所要建造的建筑不合理,即使(已经开始)建造(大臣)也应当上奏陛下制止它。这是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的正确方法。房玄龄等(人)的询问既然没有过错,而陛下却责备他们,这是我不理解的;房玄龄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只知道跪拜道歉,我也不理解。”太宗对此非常惭愧。(2022年江苏盐城)周公践①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②,出举③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④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⑤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以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释】①践:登上。
②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
③出举:外出考察。
④失职:流离失所。⑤君:诸侯国君。7、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有狱讼而失职者(2)以入告乎天子(3)有贤才而不举者(4)百姓闻之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举远方之民
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君归也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乃召其国大夫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是以近者亲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2)此诚天子也!得:①得到,获得。
②得当,合适。
③得意,满足。④能,可能。
——《古代汉语词典》11、文中写了周公的哪三条治国之道?其中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的是哪一条?(4分)
【参考答案】7.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8.(1)案件
(2)禀告,告诉
(3)任用
(4)听闻
9、C
10、(1)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2)这是真正的天子啊!
11.①使百姓能够衣食所安;
②官员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不让人因此蒙冤;
③有才能的人
能够被选拔任用。
第②条【参考译文】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当时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周天子派人)外出考察边远地方的民情,有饥寒交迫、不能穿衣吃饭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具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以此回来禀告周天子,周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威严地对他们说:“我的政治教化有不合适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所管辖的百姓,有饥寒交迫、不能穿衣吃饭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具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呢?”各诸侯回去后,就召见国内的大夫把周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都高兴地说:“这是真正的天子啊!为什么(他)住得那么远,却能够这么清楚地了解我们?怎么敢欺瞒(他)呢?”因此身边的人(更)亲近他,边远的人得到安抚。(2021江苏盐城)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eq\o\ac(○,1)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eq\o\ac(○,2),如蜗鼠缭绕eq\o\ac(○,3),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eq\o\ac(○,4),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檐(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一峰高绝有路介然仅可步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稍西__________(2)相顾而惊__________(3)声切切不已__________(4)二三子不得寐__________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与之语,愕而顾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资料卡】蹑①踩,踏。【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9.(1)向西(2)看(3)停止(4)睡觉10.C11.(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12.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参考译文】离新城城北三十里地,那里的山势逐渐升高,花草树木泉流山石也逐渐显得更为清幽。稍稍往西边走,有一座高蛸险峻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界线分明的小路,仅仅能够徒步行走。大约走了四五里地,才听到鸡叫的声音。有一个和尚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走过来迎接,同他谈话,他神色惊慌地回首四顾,就像一头麋鹿一样难以同他接触。山顶上有几十间房屋,循着石壁架设的曲曲折折的栏杆,要像蜗牛和老鼠那样迂回旋绕着爬行,才能够走出来。大家坐了下来,忽然间山风飒飒地吹过来,寺院里大殿和厅堂上悬挂的风铃一齐叮当作响。同来的两三个年青人都吃惊地互相看着,不知道自己置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天色将近黑了,大家就在这里住宿。当时正值九月,天高云淡,白露清冷,山林空寂,月光明朗,仰望天空的星斗,全都又大又明亮,就像正好在人的头顶上一样。窗户外边有几十棵竹子在微风中磨擦相碰,不断地发出像是人在切切私语的声音。那两三个年青人不敢睡觉。天快亮的时候,大家就一同离开了那里。回家以后的几天里,我还是心神恍惚不定,眼前好像又浮现那一天所见的情景,因而把这一切追记下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到过那里,然而还常常想见出那天游北山的事情来。(2020江苏盐城)【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往之女家(2)或败奔(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13.【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9、【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10、【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11、【答案】D12、【答案】(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13、【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参考译文】【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了他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矍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矍式耜。矍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矍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40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毫不改色。(2019江苏盐城)【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春和景明______②心旷神怡______③悉成明霞______④得踏危石______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12填空和解答。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答案:【参考答案】(1)①日光②愉快③全,都④能够(2)C(3)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4)①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杪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返照,青山落日,映照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像米家父子画的笔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一碧,长江万里,再也没有微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照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实在是很幸运啊。(2018江苏盐城)【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饿其体肤()⑵衡于虑()⑶出游数岁()⑷期年,以出揣摩()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9.⑴使……饥饿⑵同“横”,梗塞,指不顺⑶游历⑷一年10.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参考译文】【乙】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苏秦向西到秦国,对秦惠文王进行游说,但是秦惠文王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国国相奉阳君不喜欢他。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拜见燕王。(2017江苏盐城)【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相与步于中庭▲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⑶轼诣武卫营▲⑷卒全其城▲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⑶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参考答案】9、答:⑴散步,漫步⑵只,只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10、答: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12、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2016江苏盐城)【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先帝不以臣卑鄙(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4)平居无私书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D.奉命于危难之间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12(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译文:1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参考答案】10.(4分)(1)为……而死(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3)给予,送给(4)书信11.(2分)C12.(4分)(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13.(5分)(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参考译文】【乙】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015江苏盐城)【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1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
分)⑴委而去之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相攻国者亦然
⑷具此而已矣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3分)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
(2)圣人以治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译文:
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4分)【参考答案】10.答:⑴放弃
⑵限制
⑶这样
⑷全都11.答: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12.答:⑴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精良)。⑵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13.答:前者: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附参考译文】【乙】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2013江苏盐城)【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dàng):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互相轩邈(2)窥谷忘反(3)上下一白(4)及下船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13.填空和简答。(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1分)(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参考答案】10.(4分)(1)比高(2)看到(3)全,部(4)到,等到每空1分。11.(2分)A12.(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13.(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2)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2013江苏盐城)【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人名,魏国的大臣④快走。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面刺寡人之过者(3)不以封君之弟(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1)今齐地方千里(2)文侯问于群臣(曰)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译文:13.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5分)(1)方式相同处:(2)方式不同处:(3)规劝结果:【参考答案】10.(4分)(1诚:确实,实在(2)面刺:当面指责(3)以:用、把、拿(4)反: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每小题1分,计4分)11.(2分)(1)今齐地/方千里(2)文侯/问于群臣(曰)(每小题1分,计2分)12.(6分)(1)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啦。(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2)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的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每句3分,计6分)13.(5分)(1)同: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2)异: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3)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参考译文】【乙】(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任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侯发怒了,任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把任座叫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2012江苏盐城)杨万里eq\o\ac(○,1)为人刚而偏。韩侂胄eq\o\ac(○,2)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eq\o\ac(○,3)。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eq\o\ac(○,4)之日也。侂胄专僭eq\o\ac(○,5)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eq\o\ac(○,6)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eq\o\ac(○,7)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eq\o\ac(○,8),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D13、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参考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2011江苏盐城)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2)林壑尤美尤:______________(3)山行六七里山:______________(4)饮少辄醉辄:______________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1)环绕(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就11、(1)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011江苏盐城)【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eq\o\ac(○,1)。宋人既成列eq\o\ac(○,2),楚人未既eq\o\ac(○,3)济。司马eq\o\ac(○,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eq\o\ac(○,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eq\o\ac(○,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eq\o\ac(○,7)伤,不禽二毛eq\o\ac(○,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eq\o\ac(○,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eq\o\ac(○,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eq\o\ac(○,2)成列:指摆好阵势。eq\o\ac(○,3)既:尽,全部。eq\o\ac(○,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eq\o\ac(○,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eq\o\ac(○,6)门官:国君的卫士。eq\o\ac(○,7)重(chóng):重复,再次。eq\o\ac(○,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eq\o\ac(○,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1)赐福,保佑。(2)大腿。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参考译文】【乙】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2010江苏盐城)梁君eq\o\ac(○,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eq\o\ac(○,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eq\o\ac(○,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eq\o\ac(○,4)之,曰:‘必以人祠eq\o\ac(○,5),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eq\o\ac(○,6)!”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eq\o\ac(○,1)梁君:即魏国国君。eq\o\ac(○,2)彀gòu弓:拉开弓。eq\o\ac(○,3)御:车夫。eq\o\ac(○,4)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eq\o\ac(○,5)祠:祭祀。eq\o\ac(○,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2)言未卒____________(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1)骇:害怕;惊怕;惊慌(2)卒:停止;完毕;结束(3)故:原因;缘故1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1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参考译文】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2009江苏盐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C、予观夫巴陵胜状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D10、(1)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2009江苏盐城)【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参考答案】11.(2分)(D)12.(4分)①偏爱②实在、确实③担任④离开13.(4分)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14.(5分)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参考译文】【乙】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采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农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你来得晚并且是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说法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要和他相伴了。”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听您余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鱼雷罐衬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屏蔽玻璃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环氧煤沥青防腐底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中班个人教学总结范文(7篇)
- 2025年度养老服务业信托贷款借款合同
- 2025年中国908特效去油灵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安全免责协议范本
- 中国茶油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小黄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7-AVCA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DL∕T 5210.6-201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6部分:调整试验
- DL∕T 712-2010 发电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
- (2024年秋季版)2024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4.9.1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 新人教版
- 血液透析安全注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2024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旅游学概论(第五版)课件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 学生课后服务活动记录表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CRRT的精细化护理
- 排列五历史开奖数据(2004年11月至2013年7月)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