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成祖许之(答应)C.先知青田(掌管) D.民犹思之(仍然)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10.翻译下列句子。(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11.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参考答案】8.A9.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10.(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详细列举高斗南在任时的善政报告朝廷。(2)经过多年后,因为衰老请求辞官还乡。11.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A.错误。寻举天下廉吏数人:不久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数位廉洁官吏。寻:不久。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根据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郑敏曾经因事被捕,所管辖的百姓中有数千人为他求情,皇帝知道后在宴会上慰劳他并恢复他的官职。“郑敏尝坐事被逮”写郑敏被抓,主语是“郑敏”,结构完整,句意完整,单独断开;“部民数千人求宥”写百姓求情,主语是“部民数千人”,结构和句意完整,单独断开;“帝宴劳”“复其官”主语都是皇帝,写的是皇帝的处理结果,结果分为“帝宴劳”“复其官”两个内容,故分别断开。因此断句为: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1)阙下:皇帝的宫殿。具:详细。闻:报告。(2)居:经过乞归:请求还乡。【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第①段“才识精敏,多善政”“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和第③段“其有善政可知”可知,这几位官员都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故可知,循吏才识精敏,多善政;由第①段“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第②段“以廉直入朝”和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可知,他们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故可知,循吏廉洁奉公,不贪不腐;由第①段“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和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可知,这几位官员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或者是离开时,百姓都想尽办法为他们伸冤、留下他们,可见他们深受民众爱戴,故可知,循吏都深受百姓爱戴。【参考译文】高斗南,字拱极,是陕西徽州人。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在洪武年间,他被任命为四川定远县的知县。高斗南才智过人,识见精敏,在任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政策。洪武二十九年,高斗南因与郑敏、康彦民等人一起牵涉到某件事情中,先后被朝廷征召回京。定远县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却纷纷奔走于皇城之中,他们详细列举了高斗南在任时的种种善政,并上书朝廷。太祖皇帝得知此事后,对高斗南的政绩表示嘉许,并赐予他袭衣(即礼服)和宝钞(即纸币),然后让他返回原职。同时,太祖还赐予了那些为高斗南求情的耆老们路费,以示表彰和感谢。高斗南等人回到任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政绩也愈发显著。不久之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廉洁奉公的官吏,高斗南位列其中。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彰善榜(即表彰善政的榜单)。高斗南被提拔为云南新兴州的知州,在新兴州任职期间,他同样深受百姓爱戴,其程度不亚于在定远县时。经过数年他以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并推荐自己的儿子高恂接替自己的职位,成祖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高斗南在七十岁的高龄时去世。郑敏曾经因为某事获罪被逮捕,但他所管辖的部民(即他治下的百姓)中有数千人纷纷为他求情,希望朝廷能够宽恕他。皇帝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宴会上慰劳了郑敏,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赐予他百锭宝钞和三套衣物作为奖赏。过了几年,郑敏因为廉洁奉公、政绩显著而再次被召入朝。他治下的部民们又一次前往京师,恳请皇帝能再次任命郑敏为他们的长官。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康彦民,是泰和县人,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掌管青田,后来调任到仪真县,之后又历任巴陵县和天台县的官职,并且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到了永乐初年,他因故被罢免官职,回到了家中。到了洪熙元年,御史奉命巡察到天台县时,当地有二百多位百姓联名上书,称赞康彦民为官清廉公正,有作为,请求朝廷能让康彦民重新回到天台县任职,以安抚民心,满足百姓的期望。御史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宣宗皇帝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康彦民离开天台县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百姓们仍然怀念他,由此可见他在任时必定有诸多善政。”于是,宣宗皇帝决定重新起用康彦民,任命他为江宁的官职。(2024年江苏无锡)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静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好《左氏春秋》(喜爱)B.父义之(认为……合乎正义)C.宜兴令迎飞移屯焉(驻扎)D.仍益兵守淮(更加)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能节食以济饥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不以物喜C.策之不以其道D.徐以杓酌油沥之9、翻译下列句子。(6分)(1)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3分)(2)元术奔淮西,遂复建康。(3分)10、有学者称,无锡宜兴是岳飞的“第二故乡”,是“岳家军”的发祥地。宜兴还有岳飞的衣冠冢,有关部门拟在衣冠冢旁设立四个彰显岳飞形象的宣传栏,第一栏取名为“出生神奇”。请依据选段,拟写另外三个栏目的名称。(3分)【参考答案】7、D8、A9、(1)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他的射箭技艺。(2)兀术逃跑到淮西,(岳飞或宋军、我军)于是收复(或恢复)建康。(奔、复、省略句各1分)10、家贫力学,力大无比,有情有义,骁勇善战,除暴安良(或造福百姓),智慧善谏,忠君爱国。(写出任意三点得3分)【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父亲岳和,能节省粮金来救济饥民。有人耕种时侵占了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向他借钱的人,他从不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一样的大鸟,在屋顶上飞鸣,便以此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家里虽穷但勤奋好学。特别喜爱读《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捡拾柴草作为烛火,通宵达旦背诵学习,不睡觉。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八石重的硬弩,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他的射箭技艺,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家里摆上供品祭奠。(岳飞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合乎正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正义而献身吧。”建炎四年,金兀术进攻常州,宜兴县令迎接岳飞部移兵驻扎境内。盗贼郭吉听说岳飞前来,逃入太湖之中,岳飞派遣王贵、傅庆追击打败他们,又派能言善辩的马皋、林聚前去劝说他们全部投降。有一位名叫张威武的不肯降服,岳飞单人独骑冲入他的营寨,将他斩首。避乱到此地的百姓得以免于盗贼侵扰,画出岳飞像供奉起来。金军再次进攻常州,岳飞四战皆胜;尾随追击金军到镇江东。又获得胜利;在清水亭作战,又获将大胜。金兀术军趋近建康,岳飞在牛头山下预设埋伏等待金兀术一众。夜里,命令一百名士兵穿着黑色衣服流入金营袭扰。金兵惊慌失措,自相攻击残杀。金兀术军驻扎在龙湾,岳飞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赶至新城,大破金军。兀术逃跑到淮西,(岳飞或宋军、我军)于是收复(或恢复)建康。岳飞上奏说:“建康是要害之地,应选派军队固守,还要增兵守卫淮河,以保护心服地区。”皇帝嘉许采纳(他的建议)、金兀术率军北妇,岳飞在静安半路阻击金军,将其打败。(2023年江苏无锡)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BD.正确;C.有误,“次顺义”的意思是:军队驻扎在顺义。次:驻扎。不是“编次”。故选:C。(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象昇击却之”中的“之”,代词,他,他们。A.代词,他;B.宾语前置标志,不译;C.动词,到,往;D.助词,的。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为,被;挠,阻挠。句意为:(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中重点词语有:由是,因此;惜,惋惜。句意为: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第一段“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文武双全,善于谋略之人;从“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之人;从第二段“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和第三段“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怕牺牲,舍身爱国之人;从第四段叙写卢象昇上书想要救奇士侯弘文,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畏权贵,正直重义之人;据此可概括作答。答案:(1)C(2)A(3)①(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先士卒,作战英勇;怕牺牲,舍身爱国;不畏权贵,正直重义。【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赐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2022年江苏无锡)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2)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11.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8.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D项中“辍”应解释为停止。9.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iA项是连词,相当于“而”;B、D项是介词,用。lO.(1)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2)(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子要连贯通顺。11.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表明国家危急的内容是从“靖康元年”到选段最后,根据这部分归纳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李纲,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吏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迁职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靖康元年(1126年),任命昊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我愿意以死相报。”于是(皇上)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醒悟。恰逢内侍入奏说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骝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2021江苏无锡)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早,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8.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B.何陋之有C.属予作文以记之D.顷之,澍雨大降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比将至②郭义官饭虎③庭中人尽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动词,到。A.动词,到。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代词,这件事。D.音节助词,不译。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出选择。ABD.正确;C.有误,郭义官的妾一看到虎来,知道郭义官要回来,就吩咐家人为郭义官准备吃食。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等郭翁要来时。比,等到;②句意为:郭义官喂老虎。饭,喂养;③句意为: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仆,倒下。(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策,驱赶。径,小路。句意为: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②句中重点词:暴,突然。寻,不久。句意为: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答案:(1)A(2)C(3)①等到;②喂养;③倒下。(4)①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②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点评】“之”的用法。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④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⑤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等。⑥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⑦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参考译文】郭义官名和,他有田地在会昌、瑞金之间。有天,郭翁到自己的田里去,经过山中,见到一只老虎挡在路上,他非常惊骇,于是驾马回避,从其他路绕行。但老虎一直跟着郭翁,训斥驱赶它也不离去。后来郭翁让自己的小妾留守农舍,一年中大概来个几回。郭翁每次回城,老虎会把他送到江上,再回山里去。等郭翁要来时,老虎就会又出现。郭家的人都称呼老虎为“小豹”。每次见到老虎来,郭义官的小妾就说:“小豹来了,那主人就要到了,赶快为他准备饭食。”话还没说完,郭翁己经到门口了。老虎来的时候,就服贴地跟着郭翁坐卧。冬天冷时,老虎就躺在郭翁脚上,为他取暖。等郭翁离开了,它就又回山了。像这样,习以为常。郭翁一开始拿肉喂它,后来渐渐给它米饭吃,所以会昌人都说:“郭义官喂老虎。”镇守当地的官员听说了,想要看看,就跟着郭翁到了田舍。老虎见到外人就咆哮,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郭义官急忙把老虎带走。几十年后,老虎突然死了,郭翁不久也去世了。嘉靖癸丑年,郭翁的孙子郭惠正做昆山主簿,给我讲了这些事。他又说:当年大旱,祷雨不见效,大家就强要郭翁写表文,烧化了祈雨。就有个神灵附身到小孩子身上,生气地说:“今年本不应该下雨的,没办法你们把郭义官叫来了,现在不得不下雨了。”不一会,大雨滂沱。但郭翁平日为人诚朴,也不会异术。(2020江苏无锡)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③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③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8.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策之不以其道C.何不试之以足D.可以一战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埜从治兵从:________②上下无固志固:________③势必轻中国轻:________④京营兵械且尽且:________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王是其言,守议乃定。(2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2分)A9.(2分)C10.(4分)①从:跟随②固:坚定③轻:看不起,轻视④且:将要11.(4分)(1)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2分)(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2分)【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被召见,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于谦死后,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大臣们低着头不能回答。(2019江苏无锡)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①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注】①:㸑cuàn,烧火做饭8.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两狼之并驱/如故C.侃/为项城令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搞赏官兵。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坟墓存焉焉: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义:③人谁肯固固:④侃遽登城遽: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2分)译:(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2分)译:【参考答案】8.(2分)A9.(2分)D10.(4分)①焉:在这里②义:坚持正义③固:坚守④遽;立即11.(4分)(1)(2分)(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2)(2分)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参考译文】杨烈妇,是李侃的妻子。建中末年,李希烈攻破汴州,企图袭击陈州。李侃担任项城县令,李希烈分兵数千掠夺了各县,李侃因为城小而贼人来势凶猛,想要逃走,他的妻子说:“贼寇来了应当坚守,力量不足,就逃了。您都逃走了,还有谁来守城?”李侃说:“兵员少,财物又贫乏,怎么办?”妻子说:“县城守不住,那么地方就是贼人的地方了,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他们的粮食,府库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请用重赏来招募不怕死的士兵,还有可能解救危难。”李侃于是召集了官吏和百姓来到厅堂中说:“县令的确是你们的主管,但是年头满了就要离开,不像你们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祖上的坟墓在这里,(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众人都哭了,同意他的要求。于是告诉大家说:“凡是用瓦片石块击中贼人的,赏一千钱;用刀箭杀死贼人的,赏一万钱。”征募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去守城,他妻子亲手烧火做饭给大家吃。告诉贼人说:“项城父老从道义上是不会投降你们贼人的。得到我这座城也没有什么威风的,最好还是快点回去;白白地消耗军力,没有什么好处。”贼人大笑,李侃中了乱箭,回到家里,他妻子责备他说:“您不在,谁愿意坚守阵地呢?死在城上,还是比死在床上好。”李侃马上登上城墙。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朝廷下诏令升李侃为太平县令。

(2018江苏无锡)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有删改)【注】①抚按:官职名。7.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3)御史以闻:

(4)明年卒: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幼学执敏置诸狱。(2分)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2分)

【参考答案】7.A解析:此题考查对“于”这个字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于”有下列意项:(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姓。“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故选A。8.C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C项中“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9.(1)惩治,治罪(2)皆,都(3)使……听到(4)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10.(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大庄的各村多水,为他们筑堤坝卡三道防备水患。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显著。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2017江苏无锡)归氏二贤传归有光归氏二孝子,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是思以广其传焉。孝子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孝子绣,字华伯,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下列句中的“以”与“亦贩盐以养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以土砾凸者为丘D.策之不以其道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文中的两个孝子身份低微但品行高尚,作者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给他们写了传。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C.归钺虽然年少时受后母虐待,但当后母生活困窘时,却关心、赡养她。D.归绣因贩盐、卖麻发财暴富,在他的弟弟归纬多次犯事后,大力营救。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又复杖之杖:▲②弟寻死寻:▲③与弟纹、纬友爱无间间:▲④纬以事坐系坐:▲翻译下列句子。(4分)(1)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译:▲(2)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译:▲【参考答案】7.(2分)B8.(2分)D9.(4分)①杖:用杖打;②寻:不久;③间:间隙,隔阂;④坐:犯罪。(每个1分)10.(4分)(1)(归钺)低下头,暗地里落泪,邻里没有人不同情(他)。(得分点:窃、怜)(2分)(2)后母内心自感惭愧,最终被孝子的诚恳感动,跟随他生活(或:听从他的意见)。(得分点:感、从)(2分)【参考译文】归氏家族有两位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家中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孝子小时候挨饿,脸色发黄身体瘦小,族人叫他是“菜大人”。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归绣字华伯,孝子归钺的同族之子,也卖盐来奉养母亲,自己又坐在店铺中卖麻。和弟弟归纹、归纬友爱没有隔阂。归纬因事犯罪被拘捕,华伯拼力为他营救。归纬又不约束自己,犯罪多次。华伯贩卖的收入,计算一下常常整年没有其他事故,才够供应粗劣饮食,一经差役上门勒索就要耗费,但始终没有恼怒的脸色。(2016江苏无锡)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6.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务)( )A.孰视之B.何陋之有 C.辍耕之垄上D.公将鼓之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母亦贤之贤: ②迁偏将军 迁: ③数陈便宜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悉: 9.翻译下列句子。(4分)(1)统为之饮食衰少。(2分)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2分)译: 【参考答案】6、A7、B8、①认为……有贤德;②升任、升迁。③陈述;④全部。9、(1)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参考译文】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湍须督。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2015江苏无锡)【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6.【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12.(3分)D13.(3分)D14.(3分)A15.(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16.(2分)借景抒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3.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B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A.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B.能谤讥于市朝谤:诽谤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尔(2015江苏无锡)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6.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贼易之易: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③今公生之生:④众惊,将走走: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译文:(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译文:【参考答案】6.(2分)D7.(2分)C8.(4分)①易:轻视;②将:率领,带领;③生:使……活;④走:逃跑。(每个1分)9.(4分)(1)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得分点:诘;色)(2分)(2)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得分点:据;者)(2分)【参考译文】李愬来到唐州,亲自去看望将士们,慰问抚恤受伤和生病的人,不摆威严的架子。有人进言说军中政事不够整肃,李愬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袁尚书专门用恩惠安抚敌人,敌人轻视他,(现在,)敌人得知我来了,必定要增设防备,我故意让敌人看到我军不够整肃。他们必定认为我是懦弱而又懒惰的,此后才能够设法对付他们。”敌人果然轻视李愬名望与官位卑微,便不再作防备。李愬策划袭击蔡州,派遣马少良率领骑兵十余人巡回侦察,遇到丁士良,与(他)交战,将他擒获。丁士良是吴元济骁勇善战的将领,经常危害东部的唐州、邓州等地。大家请求将丁士良的心剜出来,李愬答应下来。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李愬说:“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他)命令为丁士良松绑。于是,丁士良主动说:“昨天我力不能支,又被您所擒获,我也料想这次可要被处死了,现在您又让我存活下来。请让我竭尽死力来报答您的恩德。”于是,李愬将衣服和器具又给了他,任命他为捉生将。每当李愬得到归降的士兵,一定要亲自领来询问淮西的底细,因此他对敌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李愬准备攻打吴房县。众将领都说:“今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啊。”李愬说:“我们兵马为数较少,正面作战,兵力不够用的,适于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于是,李愬率军前往,攻克了吴房的外城,剩下来的吴房兵马防守内城,不敢出战。李愬率领兵马撤回,以便诱使吴房兵马出动,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骁勇的骑兵五百人在背后追击。大家惊惶失措,准备逃走,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大家返回军中尽力作战,孙献忠阵亡,敌人这才撤退。(2014江苏无锡)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达于汉阴B.万钟于我何加焉C.苛政猛于虎也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果杀人亡命亡:②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谢:③太祖目攸而笑目:④大破之破: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参考答案】6.C7.B8.(1)逃,逃跑(2)谢罪(3)用眼睛看(4)打败9.(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参考译文】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祖父昙,任广陵太守。少年时父亲去世。到昙死的时候,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昙的墓。当时荀攸年仅十三,认为此事可疑,就对他的叔叔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该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荀衢醒悟过来,于是向张权追问原因,果然查出他是杀人后亡命天下。荀衢由此以荀攸为异。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无道,比之于古时的商纣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兵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谢百姓……。”后来事情眼看就要成功时被发觉了,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畏罪自杀,而荀攸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正赶上董卓死了被免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2013江苏无锡)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参考答案】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2012江苏无锡)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⒎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A.属予作文以记之B.至之市C.亲戚畔之D.怅恨久之⒏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C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⒐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身干阖闾身:▲②被羔裘被:▲③天下谁能伐楚乎伐:▲④操鞭笞平王之坟笞:▲⒑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译:▲⑵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译:▲【参考答案】⒎(2分)A。⒏(2分)C。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逃跑到吴国攻打楚国,为吴国灭了楚国,称不上是忠。⒐(4分)①身:亲自②被:穿着③伐:进攻④笞:抽打⒑(4分)⑴(2分)就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一直到三年以后才放他回去。⑵(2分)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之相。【参考译文】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求见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将替伍子胥的父亲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匹夫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来报杀父之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