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_第1页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_第2页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_第3页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_第4页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历史试卷(八)

一、单选题(★★★)1.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曾说战国时六国多用宗室贵族,“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这一对比主要说明了当时()

A.宗法分封得到强化B.东方六国与秦用人制度的差异C.社会形态上的转变D.人才在战国诸侯争霸中的作用(★★★)2.西汉时,中央政府对匈奴设有关市,也称“胡市”。即便在交战期间,双方依然没有停止关市贸易。长城和驰道不再是战争前线,而逐渐成为经济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纽带。汉匈关市兴盛的根源在于()

A.和亲等政策提供了政治保证B.西汉与匈奴长期维持和平状态C.不同经济形态之间存在互补D.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形成(★★★★)3.题壁风尚起源于秦时的刻石之风与题字之习,自东汉时出现以诗题壁的记载,经六朝发展,到唐朝之时已蔚然成风。从宫城、皇城到外郭城,从寺观园林到私人宅第,诗歌流动在京城各个圈层的社会空间中。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唐朝()

A.书法艺术的繁荣景象B.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C.文化传播条件的局限D.都城主要是文化中心(★★★)4.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一座金代墓葬的墓室主题壁画是《二十四孝行图》,共24幅,墓门两侧为二人持鞭放牧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的4块金代《孝子图》石刻,能准确识别的孝子故事有“涌泉跃鲤奉亲”“芦衣顺母”“弃官寻母”“孝感动天”等。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B.对儒家思想的认同C.因俗而治政策的推广D.农耕文明不断发展(★★★)5.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称东番(台湾)为东都,改荷兰人建的赤崁城为明京,表示其为大明王朝的疆土;在荷兰人建的赤崁楼建承天府,设天兴县和万年县,明确建立东都根据地是顺承天意,力保疆土万年永固。为了怀念家乡,郑成功改荷兰人建的热兰遮城为安平镇。郑成功对台湾地名的修改和命名旨在()

A.巩固新生政权B.怀念家乡故土C.清除殖民遗迹D.传承家国意识(★★★)6.最早研究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晚清士大夫,他们认为把欧美国家和中国作比较,欧美国家是类似华夏民族的“三代”。如徐继畬认为华盛顿不当国王,是三代时期的天下为公;郭嵩焘、王韬认为当时英国是华夏的三代;康有为认为欧美政治是三代和两汉。这些认识反映了()

A.近代社会变革的难度巨大B.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各界共识C.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致性D.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日益加深(★★★)7.1900年,梁启超指出,“因满人主国,而满汉分界,因满汉分界,而国民遂互相猜忌,久之而将见分裂之兆也”。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A.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是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反思C.基于对“清末新政”的思考D.回应了革命派的政治主张(★★★★)8.1918年留美学生李济说:“一般说来,做留学生的人都想学点什么,以备回国服务;很少(我不能说没有)预备在美国居住下去。”1925年刊登在《清华周刊》上的一段《学生自白》也说道:留学时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学一门到家的学问,同时要有一番报德的心,要立一个为国的志。这反映了当时留学生()

A.尚未认清北洋政府的本质B.对未来清晰的职业规划C.有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心D.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9.英国外交官员发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八路军在山西的经验和努力,其组织是以无党派民主人士为基础的…不仅在政治领域鼓励军民之间和文武官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在经济领域防止任何一个阶级的过度流血,消除政治腐败”。这反映了边区政府的举措旨在()

A.促进军民团结B.完善财经制度C.巩固边区政权D.坚持长期抗战(★★★)10.下图是中国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数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中共十八大之前)。据此可知()

A.少数民族的政治代表权得到保障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充分落实C.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与其所占比例始终吻合D.全国人大代表中各民族代表人数平均分配(★★★)11.1996年,北京西城区政府发布的新的“流动人口管理须知”表示,对待流动人口不再像以前那样清理、驱逐、遣散,而是在……新形势下引导、管理、调节。也就是说,将那种无序的流动转变为一种有序的流动。这里的“新形势”是指()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B.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12.新的考古资料显示,金字塔的建造者是有人身自由的农民,他们在尼罗河泛滥无法耕种的农闲时期被征募参加包括建造金字塔在内的国家工程,并从国家领取实物形式的薪酬。他们是自愿的劳动者而非奴隶。这一新发现有助于认识古埃及的()

A.货币种类B.奴隶制度C.法老地位D.农业发展(★★★)13.德意志13世纪确立的7大选帝侯中,大主教占据3席,享有选举国王及为新国王施加冕礼的权利。1245年,科隆和美茵茨的两大主教甚至在没有世俗诸侯参与的情况下,仅召集主教和大主教就选出了国王,即“教士国王”。同一时期的英国和法国则相继确立了绝对主义王权,并走向统一民族国家。这反映出在德国历史上()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统一C.教会势力阻碍国家发展D.世俗王权实力高于教权(★★★★)14.19世纪一位途经伦敦劳工住宅区的女士对环境有以下记载:“一群工人拥挤地住在一起,每一间屋都充满机器的噪音,其中混杂着过往车辆的声音,房间里可以闻到从工厂和焦炉飘来的难闻气味和蒸汽,如果风向转变,情况才稍稍好些。”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B.提高了英国社会的生产力C.造成工作环境恶化D.引发了对居住状况的关注(★★★★)15.下图为1950年、1951年有关促进法德关系和解的德国民意调查。德国的民意变化最有可能()

A.利于欧洲走向联合B.减少对法的赔款数额C.冲击美苏两极格局D.清除德国法西斯遗毒(★★★★)16.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迅猛。从2022年开始,ChatGPT、Sora、Gemini等国外大模型相继问世。2023年起,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也掀起“百模大战”,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在产业变革中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反映了()

A.虚拟经济成为发展趋势B.创新驱动日益受到重视C.大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D.通信技术发生重大变革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形象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频繁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画像石中的鹿形象不仅是古人对鹿的艺术表达,也是现实与想象的交融。在对《中国画像石全集》中包含鹿类形象的79件汉代画像石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比对后,笔者发现这些画像石的题材可大致分为现实与超现实两大类。现实题材的鹿类形象在种属和性别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相比之下,超现实题材则显示出一种倾向性,即主要以雄性梅花鹿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在超现实题材的创作中,雄性梅花鹿的形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文化偏好。通过观察与归纳,笔者认为在汉代人的精神世界中,雄性梅花鹿可能承载了以下三种寓意:在汉代的画像石墓中,墓室门侧常雕有雄性梅花鹿的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是装饰性图案,更象征着鹿在墓主人心中是忠实的守护者。汉代画像石中雄性梅花鹿的形象常描绘仙人骑鹿的场景。这反映了汉代人认为雄性梅花鹿是往返于天地间的灵兽,不仅是仙人的坐骑,更是逝者灵魂升天的载体,象征着墓主人可以超脱尘世达到仙界。汉画像石中还有一种伏卧在地的雄性梅花鹿形象。“伏鹿”与“福禄”在汉代发音是相似的。这种谐音可能被古人用以表达对生活幸福、财富丰厚的渴望。——摘编自盖旖婷《汉代画像石中的鹿》(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鹿的形象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鹿的形象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发现,中国橙传入欧洲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经由两条不同路线:一是在公元前1世纪末,橙通过罗马—印度贸易路线;另外就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由于伊斯兰教对植物和园林艺术的特殊感情,形成了另一条橙传播路线。中国橙经海上丝路西传的主流说法是16世纪中叶,葡萄牙驻果阿总督若昂·德·卡斯特罗把从印度带回的树种献给时任首相贡多·梅勒。后者广泛种植,但仅存活一株。这株橙树后来开枝散叶,成为欧洲所有此品种的祖先。中国酸橙经由阿拉伯商旅带到阿拉伯世界后,得益于伊斯兰教对植物怀有的特殊宗教感情和日益成熟的栽培技术,酸橙树逐渐遍及阿拉伯世界,尤其以西班牙、西西里和耶路撒冷等地的酸橙种植蔚为壮观。在12世纪的西西里,酸橙只是“愉悦眼睛之物,没有其他任何用途”。不过,这一实物景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演变成艺术景观。在上千幅文艺复兴绘画中,比如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等经典画作中,酸橙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意象,暗含着圣洁、多产、高贵和富有等多重艺术内涵。随着时间推移、丝路上的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酸橙花的香,酸橙汁的调味价值及它的药用价值都慢慢被欧洲人接受和使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贵妇的闺房弥散着橙花的香味,而且有通过橙花香水浇灌的植物,会芳香四溢的描写。而咸肉、熏鱼和沙拉辅以酸橙的搭配也随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冲突和交流互鉴,成为欧洲餐桌上的美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用并非欧洲人的创见,只是阿拉伯世界对酸橙使用方式的再一次复现,甚至在中国古籍中都能找到类似记载。——摘编自朱禹函等《中国“橙”的丝路西传与对欧洲社会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橙”西传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橙”西传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开埠后,天津一跃成为华北最大的贸易港,起着沟通国内外物资交流的重要作用。繁荣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天津粮食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民国前中期,由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天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粮食市场供给体系,即使在灾荒年间,政府亦能设法干预,依靠市场保证粮食供应。抗战胜利后,相关粮食清册显示,天津接收各公私仓库之日伪杂粮仅3.6万余吨。府库存粮实难足全市月余之用。1945年8月,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原本受到物资管制的商品大量半价抛售,全国物价突然下跌”。天津市面亦是如此。可惜好景不长,自国民政府宣布法币与伪联币的比率为1:5后,物价又复猛涨,至12月份,各种物价反比沦陷时期峰值还高。有市民将物价上涨之原因归结为“商人操纵”,并上书天津市政府冀求其“平抑物价,力压奸商操纵”。对此观点,天津市政府并不认同,而是认为“战后物价高涨,经济恐慌,乃为东西各国必有现象,非独本国为然,亦非独华北为然”。为了保证粮食供给,使粮荒不至演变为饥荒,天津市政府开始向中央争取敌伪在津存粮的处置权。天津市政府通过向中央“求粮”获取敌伪存粮、开仓平粜,赴产区“购粮”增加储备、疏导粮源,同市场“争粮”促进流通、降低粮价,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的供需矛盾。然而,由于当时的时局,战后天津的粮食供给困境实际上等同于“绝境”,难以被根本解决。——摘编自袁凯旋、王先明《抗战胜利后天津的粮食供给困境与政府因应(1945—1947)》(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天津粮食供应的情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胜利后天津粮食供给困境出现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经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为什么在1991年终结,西方学者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关于冷战终结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叙事路径:关注物质因素的作用,主要考察苏联力量的衰退、世界科技进步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影响;关注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考察其对苏联领导集团和苏联东欧国家的影响;关注历史人物,主要考察其在冷战终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另类全球化的视角来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