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XX/XXXXX—XXXX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条款、内容、技术方法及成果要求等。适用于江西省市、县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评价范围应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范围一致。大南昌都市圈、赣江新区等区域可参照执行。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细化补充相关要求和具体内容,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95—2016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2DBXX/XXXXX—XXXXDB43/023—2005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T1548—2018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36/T419-2011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DB36/T619-2011江西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SL395-2007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76-2006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3术语与定义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规模。3.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Suitabilityofterritorialspacedevelopment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3.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logicalservicesystem指生态系统在能量流、物质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可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3.4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Biodiversitymaintenancefunction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物种、基因多样性中发挥的作用3.5水土保持功能Func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指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3.6水源涵养Waterconservation指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3DBXX/XXXXX—XXXX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3.7生态脆弱性Ecologicalvulnerability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脆弱性、沙漠化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3.8舒适度Comfort指人类对人居环境气候的舒适感,用于反映温度、湿度等自然气候条件对城镇建设的适宜水平。4总则4.1评价目标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禀赋条件,识别资源环境要素短板,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评价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等功能指向下区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判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生态极脆弱空间,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分解国土空间规划指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2评价原则4.2.1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导向。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始终坚守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综合分析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布局。4.2.2因地制宜,体现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尺度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各市县开展评价时,在通用指标基础上,可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禀赋实际情况,设置能够凸显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化指标,设定不同的指标分级阈值。4.2.3简单易行,方便操作4DBXX/XXXXX—XXXX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在遵循本规程框架结构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可探索更适合工作区域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与相关部门工作基础的衔接,尽可能简化评价方法,选择最少最有代表性的指标。确保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评价结果可检验。5工作内容5.1工作组织“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市县级政府在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时,按照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组建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多领域技术团队和专家咨询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工作内容、进度安排等,有序推进评价工作。5.2工作开展在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时,应参照本规程及省级“双评价”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市级“双评价”工作。在通过专家论证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双评价”成果,支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作为专题成果之一,随同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并论证报批入库。在开展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时,可直接利用所在市“双评价”成果,强化分析,形成评价报告;有条件或有必要的,可以独立开展县级“双评价”工作。6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分为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结果校验、综合分析和成果应用四部分,具体的工作流程见图6-1。5DBXX/XXXXX—XXXX图6-1评价工作流程图6DBXX/XXXXX—XXXX6.1工作准备开展具体评价工作前,应充分利用已有相关工作成果,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方式,系统梳理当地资源环境生态特征与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内容、评价单元及评价指标,并开展数据资料收集工作。收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数据时间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保持一致,若缺乏应采用最接近年份的数据。设区市、县(市)层面建议优先使用矢量数据进行分项评价,以20米×20米~30米×3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或底图进行评价。评价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带,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制图规范、精度等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一致。6.2本底评价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作为有机整体,主要围绕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等要求,针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种植、畜牧、渔业)、城镇建设三大核心功能开展本底评价。6.3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重要、生态脆弱或脆弱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评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性,综合形成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评价前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状况及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识别评估区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进而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市县评价在省级评价结果基础上,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进行边界校核,从生态空间完整性、系统性、连通性出发,结合重要洪水调蓄、河(湖)岸防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补充评价和修6.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评估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Ma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水土保持重要性]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7DBXX/XXXXX—XXXX(1)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识别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区域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可采用NPP定量指标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以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能力指数作为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式中:Sbio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能力指数,NPPmean为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Fpre为多年平均降水量,Ftem为多年平均气温,Falt为海拔因子。(2)结果分级将累积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前50%的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50-80%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边界进行修正,将重要野生的农作物、水产、畜牧等种质资源的主要天然分布区域,确定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极重要区。(3)修正在省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三调数据、林业二调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开展评价,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保育区、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等划入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1)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识别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水源涵养功能的重点区域。以水源涵养能力或水源涵养量作为衡量指标,主要考虑河流源区、河流供水功能、地表覆盖、地形等因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水源涵养量×Ai×103Pi为降雨量(mmRi为地表径流量(mmETi为蒸散发量(mmAi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降雨量(Pi)和蒸散发量(ETi)根据实测数据通过空间差值求得,地表径流量(Ri)通过公式计算求得:地表径流量(Ri)=Pi×α式中,α为平均地表径流系数,按地表生态系统类型计算,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各生态系统类型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具体如下表:8DBXX/XXXXX—XXXX表6-1各类型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系数均值(2)结果分级将累积水源涵养量前50%的区域划分为水源涵养极重要区,50-80%为水源涵养重要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江大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边界进行修正。(3)修正在省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为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并根据区域集中连片情况进行修正。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1)评价方法通过该项指标评价,识别现状和未来承担水土保持功能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以水土保持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ARKLS(C)式中,A为水土保持量(t/hm2田a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田mm/hm2田h田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田hm2田h/hm2田MJ田mmL、S为地形因子,其中,L表示坡长因子,S表示坡度因子;C为植被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R:是指降雨引发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通过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反映,计9DBXX/XXXXX—XXXX算公式如下:Ri1式中,R为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MJ*mm/hm2*h*aP为年均降水量,Pi为月均降水量;i为所用降雨资料的年份,i=1,2,ⅆ,n。α、β为参数,暖季时α=0.3937,冷季时α=0.3101,β=1.9462。土壤可侵蚀因子K:指土壤颗粒被水力分离和搬运的难易程度,主要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体结构、渗透性等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K=(-0.01383+0.51575KEPIC)*0.1317KEPIC=10-3(160.80-2.31X1+0.38X2+2.26X3+1.31X4+14.67X5)式中,KEPIC表示修正前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表示修正后的土壤可蚀性因子;X1、X2、X3、X4、X5分别表示细砾(1~3mm)%、细砂(0.05~0.25mm)%、粗粉粒(0.01~0.05mm)%、细粉粒(0.005~0.01mm)%、有机质(10g/kg)。植被因子C:反映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的控制因素。水田、湿地、城镇和荒漠参照N-SPECT的参数分别赋值为0、0、0.01和0.7,旱地按以下公式换算:C旱=0.221-0.595logc1式中,C旱为旱地的植被因子,c1为小数形式的植被覆盖度。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其他生态系统类型按下表赋值:表6-2林、草、灌生态系统植被因子赋值(2)结果分级将累积水土保持量前50%的区域划分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50-80%为水土保持重要区,在此基础上。(3)修正结合水土保持相关规划、专项成果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6.3.2生态脆弱性评价DBXX/XXXXX—XXXX1)评价方法[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脆弱性]式中,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为地形起伏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各因子的赋值方法见下表。2)结果分级按表6-3对水土流失脆弱性进行分级,分值为3的划分为水土流失极脆弱区、分值为2的划分为水土流失脆弱区,分值为1的划分为水土流失一般脆弱区。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专项调查监测的最新成果,将水力侵蚀强度为剧烈和极强烈的区域确定为水土流失极脆弱区。强度和中度的区域确定为脆弱表6-3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3216.3.3集成评价及校验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划分为极重要、重要2个等级。表6-4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判断矩阵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初判结果与省级评价进行衔接,确保极重要区与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总体一致。将初判结果的生态极重要区与原环保部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评价的极重要区进行校验。基于生态廊道进行修正。基于野生动物活动监测结果和专家经验,对于野生动物迁徙、洄游十分重要的生态廊道,将初判结果为重要等级的图斑调整为极重要等级。生态系统完整性修边。依据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分水岭,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区域进行边界修正。DBXX/XXXXX—XXXX在省级评价结果基础上,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边界校核。从生态空间完整性、系统性、连通性出发,结合自然保护地优化成果、洪水调蓄、河(湖)岸防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补充评价和修正。6.4农业适宜性评价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的区域,开展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市县级评价,根据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种植业生产相关功能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评价单元、提高评价精度、补充评价内容(如种植业可细化为粮油业、果业和茶业等,识别重要经济作物适宜区、地域特色农产品适宜区等)。市县级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总体格局要与上一级评价结果大体一致。具备相关基础数据的市县,可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开展渔业和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渔业和畜牧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若市级评价内容和精度已满足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可直接在市级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综合分析。6.4.1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1)土地资源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种植业耕作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坡度、高程等综合反映。评价时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种植业耕作条件]=f([坡度],[高程],[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种植业耕作条件]是指种植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土壤质地等条件。从耕作的难易程度、土壤适耕性两方面考虑选取坡度、表层土壤质地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步骤第一步:坡度要素分析。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按≤2°、2-6°、6-15°、15-25°、>25°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生成坡度分级图,作为土地资源初始等级。第二步:高程按≤400m、400-800m、800-1200m、1200-1600m、≥1600m生成高程分级图,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第三步:土壤质地采用江西省土壤图,按照壤土、粘土和砂土分为三大类,其中,壤土包括砂壤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粉砂粘壤土、粉砂质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和粘壤土,粘土包括壤粘土、壤质粘DBXX/XXXXX—XXXX土、粉砂质壤粘土、粉砂质粘土。第四步:评价与分级。高程≥1600m区域,农业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级;高程在1000-1600m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2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高程在400-1000m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在此基础上,将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区域,再降1级,作为种植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最终结果。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宜机化评价、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进一步细化土地资源评价。2)水资源评价(1)评价方法[水资源丰度]=f([降水量],[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水资源丰度]是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通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综合反映。(2)评价步骤第一步:降水量评价。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格网尺度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按照≥1200mm、800-1200mm、400-800mm、200-400mm、<200mm生成降水量分级图。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第二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分级,按≥25万m3/km2、13-25万m3/km2、8-13万m3/km2、3-8万m3/km2、<3万m3/km2,。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第三步:采用降水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评价矩阵判断种植业的水资源丰度。水资源丰度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和不丰富5种。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单位耕地农业用水量等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水资源评价。表6-5种植业的水资源丰度评价矩阵3)气候评价DBXX/XXXXX—XXXX(1)评价方法[种植业生产气候条件]=f([光热条件])[光热条件]:主要通过日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反映光照、热量等自然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生产的支撑水平,结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等自然气候条件衡量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生产的支撑水平。(2)评价步骤第一步:统计各气象台站多年日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进行空间插值,并结合海拔校正后(以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的温度递减率为依据)得到活动积温图层,按≥7600°、5800-7600°、4000-5800°、1500-4000°、<1500°、划分为好(一年三熟有余)、较好(一年三熟)、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较差(一年一熟)、差(一年一熟不足)5级,生成活动积温分级图。,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第二步:根据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等评价指标,参见《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21986)》,对光热条件等级结果进行修正。3.环境评价(1)评价方法[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f([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通过土壤污染风险等级高低反映土壤环境容纳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的能力。(2)评价步骤整理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等成果,进行各点位主要污染物含量分析,通过空间插值得到土壤污染物含量分布图层,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当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或等于风险筛选值、大于风险筛选值但小于等于风险管制值、大于风险管制值时,将土壤环境容量相应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生成土壤环境容量分级图。无相关数据的地方,可结合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进行相应分级。4.气象灾害评价(1)评价方法[气象灾害风险]=f([干旱灾害危险性],[洪涝灾害危险性],[低温冷害灾害危险性]),[高温热害危险性])[气象灾害风险]是指农业生产受到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等与气象因子有关的灾害的影响程度、强度及其发生的频(概)率。DBXX/XXXXX—XXXX(2)评价步骤第一步:气象灾害灾种选择。各地应选择对种植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气候要素和气象灾种,包括降水量反映干旱和雨涝,气温反映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等。第二步:单项灾种危险性评价。收集整理各类气候要素和气象灾害历史资料,单项灾种危险性指标可参考《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洪涝灾害:连续暴雨日数以48h降水量≥100mm或72h降水量≥150mm为1个暴雨事件,将年内单日和连续2d及以上日均降水量≥50mm日数作为洪涝灾害的指标,统计多年平均暴雨事件的连续天数作为描述洪涝灾害程度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干旱:干旱统计指标依据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17),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d、夏季16~25d、秋冬季31~50d为小旱。统计多年平均干旱事件的连续天数作为描述干旱灾害程度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高温热害:将连续高温日数即最高温连续3d以上≥35℃为1个过程,统计多年平均连续的日最高温Tmax≥35℃总天数。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低温冷害:当地农作物的发育时段气温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冷害发生。连续低温以日最低温连续3d以上≤5℃为1个过程,统计多年平均的日最低温Tmin≤5℃的连续天数作为评价每年连续低温的程度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第三步: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根据单项灾种的评价结果,采用“短板要素”法,取各气象灾害的最高风险值确定为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将气象灾害风险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5级。5.集成评价第一步: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评价结果,确定种植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表6-6种植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判别矩阵好好好差好好差好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DBXX/XXXXX—XXXX在上步结果基础上,结合气候评价结果得到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的初步结果。表6-7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好高高低高低高低低差低低低低低第二步:修正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对于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最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调整为低等级,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较低级的,将初步评价结果调整为较低等级;对于气象灾害风险性高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为高的调整为较高等级。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自行调整。第三步:根据地块连片性,剔除面积较细碎的,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地块保留的最小面积,得到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第四步:根据道路通达性,修正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第五步:确定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等级。将种植业生产条件等级为高、较高、一般、较低的定为适宜,等级为低的划为不适宜。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特色村落布局、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重要经济作物分布、特色农产品种植等,进一步识别优势农业空间。6.4.2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针对有条件的水域,按渔业捕捞、渔业养殖两类评价渔业生产适宜性。渔业捕捞适宜程度主要取决于可捕获渔业资源和鱼卵幼稚鱼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等因素。一般地,捕捞对象的资源量越丰富、鱼卵幼稚鱼越多、天然饵料基础越好,渔业捕捞适宜程度越高。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则评定为不适宜区。渔业养殖适宜程度主要通过水域环境、自然灾害等反映。一般地,水质优良、自然灾害风险低的水域评定为渔业养殖适宜区。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的水域直接评定为不适宜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以下方法开展评价。DBXX/XXXXX—XXXX1)评价方法第一步:在生态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以县(市、区)为评价单元,选取亩均淡水鱼苗产量、渔业受灾面积占比、水环境等级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层评价渔业生产适宜性。第二步:指标赋权。采用特尔斐法对准则层和因素层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第三步:数据标准化。采用极差变换法来进行数据标准化,消除各数据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公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Yx-minxmaxx-minx对于负向指标:Ymaxx-xmaxx-minx式中:Y指标标准化值,x为指标原始值,maxx和minx分别表示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四步:对标准化后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渔业生产适宜性得分。公式如下:FYijw式中:Yij为各指标标准化数据,wij为各指标权重。2)结果分级根据得分结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水域养殖规划,制定各地渔业生产适宜性分级标准,划分渔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对渔业生产适宜性结果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应开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优化。6.4.3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在生态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开展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主要制约因素是饲料供给能力、环境容量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以下方法开展评价。1)评价方法第一步:以县(市、区)为评价单元,选取牧肉类产量、出栏量、存栏量、环境容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评价畜牧业生产适宜性。第二步:指标赋权。采用特尔斐法对各评价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第三步:数据标准化。采用极差变换法来进行数据标准化,消除各数据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公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Yx-minxmaxx-minxDBXX/XXXXX—XXXX对于负向指标:Ymax-x-xmaxxminx式中:Y指标标准化值,x为指标原始值,maxx和minx分别表示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四步:对标准化后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得分。公式如下:FYijw式中:Yij为各指标标准化数据,wij为各指标权重。2)结果分级根据得分结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畜牧业规划,制定各地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分级标准,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划分畜牧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对畜牧业生产适宜性结果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应开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优化。6.5城镇适宜性评价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的区域,开展城镇适宜性评价。市县级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总体格局要与上一级评价结果大体一致6.5.1土地资源评价1)评价方法[城镇建设条件]=f([坡度],[高程],[起伏度])[城镇建设条件]是指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以及起伏度等地形条件。2)评价步骤第一步:坡度和高程参照种植业土地资源评价方法;第二步:基于栅格与邻域栅格的高程差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栅格建议采用9×9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邻域起伏度按<100m、100-200m、>200m生成起伏度分级图。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2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各地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指标选取和阈值的调整。6.5.2水资源评价1)评价方法DBXX/XXXXX—XXXX[水资源丰度]=f([降雨量],[水资源总量模数])2)评价步骤第一步:降雨量评价与种植业水资源评价方法一致;第二步:水资源总量模数分级,按≥50万m3/km2、20~50万m3/km2、10~20万m3/km2、5~10万m3/km2、<5万m3/km2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第三步:采用降雨量和水资源总量模数的评价矩阵判断城镇建设的水资源丰度,水资源丰度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和不丰富5种。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单位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和工业用水量等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水资源评价。表6-8城镇建设的水资源丰度评价矩阵6.5.3气候评价1)评价方法[城镇建设气候条件]=f([舒适度])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资料收集的情况,适当考虑通风廊道因子。2)评价步骤采用温湿指数表征,计算公式为: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温度(华氏温度),f是月均空气相对湿度(%)。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气象站点数据,分别计算各站点12个月多年平均的月均温度和月均空气相对湿度;第二步:分别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格网尺度的月均温度和月均空气相对湿度。根据上式,计算出12个月格网尺度的温湿指数;第三步:温湿指数按照下表,划分舒适度等级,取12个月舒适度等级的众数作为该区舒适度DBXX/XXXXX—XXXX表6-9舒适度分级参考阈值1好2345差6.5.4环境评价1)评价方法[城镇建设环境条件]=f([大气环境],[水环境容量])(1)大气环境方法一:[大气环境容量指数]=f([静风日数],[风速])根据评价区域内及周边地区气象台站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统计各气象台站年平均风速以及日最大风速低于3m/s的日数,通过空间插值分别得到1km×1km的年平均风速和静风日数图层,按按≤1m/s、1-2生成静风日数分级图。取静风日数、风速两项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划分大气环境容量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方法二:大气环境通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的多年平均值或污染物浓度/国标的多年平均值,结合各地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确定。以上两种方法为推荐方法,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因子。(2)水环境[水环境容量]是指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条件下,水环境容纳主要污染物的相对能力。[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DBXX/XXXXX—XXXX其中,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可结合实际,根据现有水功能区划或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取均值进行确定。水质标准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主要污染物可选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作为评价对象,计算水环境的评价指标,将水环境容量各项评价指标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取各项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作为评价单元水环境容量等级划分。表6-10环境容量分级表NH-N低高2)评价步骤第一步: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容量计算。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容量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并按各项指标评价结果的较低等级分别确定大气、水环境容量等级。最后,通过等级分布图空间叠加,生成大气、水环境容量分级图。第二步:城镇建设环境条件等级划分。取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两项评价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作为评价单元城镇建设环境条件等级划分结果,相应将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划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第三步: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划分结果修正:根据地块污染属性相应将城镇建设环境条件进行修正,将涉及地块污染的城镇建设环境条件修正为差。6.5.5灾害评价1)评价方法[地震与地质灾害危险性]=Max([地震危险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震与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城镇建设及人类生存居住受到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其中,地震由活动断裂分布与规模表征,通过活动断层距离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综合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主要通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强度综合反映。可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灾害类别选择相应指标。DBXX/XXXXX—XXXX2)评价步骤(1)地震危险性第一步:活动断层距离分析。活动断层是指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根据活动断层分布图,按照活动断层距离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风险5个等级。表6-11活动断层或地裂缝安全距离分级表米米低高第二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评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具有紧密的联系,是表征地震作用强弱程度的指标,是确定地震烈度、明确建筑物地震设防等级的重要依据。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具体数值,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表6-1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级表第三步:地震危险性评价。取活动断层距离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中的最高等级,作为地震危险性等级,划分地震危险性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2)地质灾害危险性第一步:崩滑流危险性评价。采用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类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主要指标计算确定。可直接采用同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成果。第二步: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可直接采用同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成果。第三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危害小和无危险性4个等级。(3)地震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取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危险中的较高等级,作为地震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地震与地质DBXX/XXXXX—XXXX灾害高危险性、中危险性、低危险性和无危险性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易发点成果,根据受灾人数,受灾财产、易发程度等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修正。6.5.6区位优势度评价区位优势度主要指由各评价单元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距离所反映的区位条件和优劣程度,其计算应根据各评价单元与最近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远近进行分级。其中,交通距离可采用时间里程反映,中心城市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还应考虑区域中邻近并确实对相关区域有影响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并根据邻域中心城市等进行修正。[区位优势度]=f([距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交通干线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交通网络密度、城镇分布密度等,展开评价。6.5.7集成评价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的区域,将土地资源等级为低、水资源等级为不丰富、地质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区域,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对适宜性划分结果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应开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优化。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增加人口、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评价指标,细化评价,进一步识别城镇建设适宜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评价等。6.6承载规模评价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为约束,分别评价各评价单元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有条件地区可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等因素,评价环境容量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约束要求。按照短板原理,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可承载的最大规模。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在技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情况下,评价相应的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一般地,市级以县为单位汇总评价承载规模,县级以乡镇为单位汇总评价承载规模。6.6.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1.)耕地承载规模(1)水资源约束下承载规模水资源约束下的可承载的耕地规模包括可承载的灌溉耕地面积和单练以天然降水为水源的耕地面DBXX/XXXXX—XXXX积(雨养耕地面积)。可承载的灌溉耕地面积等于一定条件下灌溉可用水量和农田综合灌溉定额的比值。灌溉可用水量要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结合区域供用水结构、三产结构等确定。农田综合灌溉定额根据《江西省农田综合灌溉定额》,以代表性作物(水稻、豆类、蔬菜等)灌溉定额为基础。根据不同种植结构、复种情况、灌溉方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确定。雨养耕地面积可根据当地经验进行修正。①灌溉可用水量在不同区域供用水结构、粮食生产任务、三产结构等情景下,结合水资源配置相关成果,设定农业用水合理占比(K农),乘以评价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W总得到不同情景下灌溉可用水量(W农)。W农=W总╳K农②农田灌溉定额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代表性作物(水稻、油菜、花生等)灌溉定额为基础,在不同种植结构、复种情况、灌溉方式(漫灌、管灌、滴灌、喷灌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情景下,分别确定农田综合灌溉定额(N综合)。代表性农作物灌溉定额(N水稻、N油菜、N花生)采用评价江西省水利部门发布的最新版行业用水定额或农作物灌溉定额标准。式中:α、β分别表示水稻等代表性作物的单季种植面积权重(单种代表性作物种植面积与所有代表性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值)、复种指数。③可承载的灌溉面积不同情景下,灌溉可用水量(W农)和农田综合灌溉定额(N定额)的比值,即为相应条件下可承载的灌溉面积规模(M灌面)。M灌面=W农÷N定额④可承载耕地规模可承载的耕地规模(M耕地规模)包括水资源可承载的灌溉面积(M灌面)和单纯以天然降水为水源的农业面积(M雨养,简称雨养农业面积)。(2)土地资源约束下承载规模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种植业(或种植业细化后的粮油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区域的规模,作为空间约束下耕地的最大承载规模。(3)最终承载规模DBXX/XXXXX—XXXX按照短板原理,取上述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耕地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2)畜牧承载规模通过测算养殖粪肥养分养分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农区合理载畜量(以猪当量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地的畜牧业规划进行相关测算。3)渔业承载规模针对渔业捕捞,以可供捕捞种群的数量或已开发程度为依据,以维护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持续渔获量为目标,确定渔业捕捞的合理规模。针对渔业养殖,以控制养殖尾水排放和水质污染为前提,以保证鱼、虾、贝、藻、参类正常生长、繁殖和水产品质量为目标,确定渔业养殖的合理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地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行相关测算。6.6.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1)水资源约束下承载规模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建设承载规模,通过区域城镇可用水量除以城镇人均需水量,确定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乘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可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可用水量要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结合区域供用水结构、三产结构等确定。城镇人均需水量需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按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的合理占比综合确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要基于现状和节约集约发展要求合理确定。2)土地资源约束下承载规模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城镇不适宜区以外区域的规模,作为空间约束下城镇的最大承载规模。3)最终承载规模按照短板原理,取上述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城镇建设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6.7综合分析6.7.1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数量(总量和人均量)、质量、结构、分布等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特点,对比省、市域平均水平,对标国际和国内,总结资源环境禀赋优势和短板。6.7.2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DBXX/XXXXX—XXXX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三调)进行对比分析,识别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冲突和风险。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园地、人工商品林、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种植业(或粮油业)生产不适宜区中的耕地或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内的城镇用地;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内农村居民点。对比现状耕地规模与耕地承载规模、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城镇建设承载规模,判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资源环境超载的地区找出主要原因,提出改善路径。6.7.3潜力分析1)种植业生产潜力评价在种植业(或粮油业)适宜区内的区域,剔除现状建设用地,连片分布的林地,不宜作为耕地的坑塘水面,园地,耕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细碎地块等,并结合耕地生产承载规模,分析可开发为耕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2)城镇建设潜力评价根据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的区域(市县层面可直接在城镇建设适宜区内扣除集中连片耕地后,现状建设用地等,并结合城镇建设承载规模,分析可用于城镇建设的空间分布和规模。6.7.4情景分析针对气候变化、技术进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不同情景,分析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等的影响,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提出适宜和应对的措施建议,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多方案比选。7成果表达形式“双评价”成果主要包括评价报告、表格、图件以及评价数据集等。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数据标准和汇交要求,形成评价成果数据集,随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一并上报入库。7.1评价报告DBXX/XXXXX—XXXX评价报告是用文本形式表达“双评价”的主要内容结果,对双评价技术路线、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系统表述。评价报告要表述清晰、概括全面、观点鲜明、结论准确。报告应重点说明评价方法及过程、评价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及短板、问题风险和潜力,对国土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定位(定位的调整)、三条控制线、规划主要指标分解方案、重大工程等提出建议。具体见附录三。7.2评价表格评价表格是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双评价”的主要内容结果。市级以县级行政单元进行统计,县级以乡镇(街道)行政单元进行统计,各地根据需要可以细化统计单元。表格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城镇建设不适宜区结果汇总表、城镇建设适宜区结果汇总表、土地资源约束下可承载耕地规模评价结果汇总表、水资源约束下可承载耕地规模评价结果汇总表、土地资源约束下可承载城镇建设规模评价结果汇总表、水资源约束下可承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评价结果汇总表等。具体见附录四。7.3评价图件评价图件是用图纸形式表达“双评价”的主要内容结果,一般包括基础图、评价成果图等系列。基础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地貌图、坡度图、地形起伏度、降水量等;评价成果图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潜力分析图以及空间冲突、风险分布图等。具体见附录五。评价图件采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区划单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一般采用行政界限和地形图作为底图。7.4评价数据集评价数据是用矢量(shp)形式表达“双评价”主要结果,对重要参数、指标值、阈值等在地域功能和行政区划单元下进行分解细化。评价数据集主要包括现状数据集、单项评价数据集、集成数据集等系列。数据表汇编内容应层次鲜明、简洁明了、清晰美观。具体见附录六。8成果应用“双评价”是从资源环境角度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特征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生态评价方面应基于科学评价确定保护底线,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评价结果具有多宜性的,应综合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发展目标、空间治理要求进行综合权衡,并与上位评价成果衔接,作出合理判断。评DBXX/XXXXX—XXXX价成果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8.1支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可依据“双评价”成果划定。保护格局中,生态保护格局应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相匹配,农业生产格局应与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相衔接;开发格局中,城镇格局应与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相衔接。8.2支撑完善主体功能分区根据“双评价”成果,出现单宜性特征明显的区域,按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农业生产适宜区或城镇建设适宜区三者比例,按比例最高的功能,相应划作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发展区备选区域。出现多宜性特征明显的区域,按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在全省生态、农业、城镇格局中的重要程度,合理确定其主体功能定位。8.3支撑划定三条控制线原则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划定结果要与“双评价”结果相协调。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化应以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基础,剔除连片的耕地、林地、人工商品林、建设用地等冲突区域后,做到“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核查整改应以种植业适宜区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优选区域;城镇开发边界优先在城镇建设适宜区范围内划定,并避让城镇建设不适宜区。8.4支撑规划指标确定和分解结合土地资源约束下和水资源约束下综合评价得出的耕地可承载规模,以及耕地适宜区内扣除矛盾冲突和现状耕地后剩余的耕地潜力空间,合理分解全省各设区市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结合土地资源约束下和水资源约束下综合评价得出的城镇可承载规模,以及城镇适宜区内矛盾冲突和现状建设用地后剩余的城镇潜力空间,合理分解全省各设区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8.5支撑重大工程安排结合“双评价”成果,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布局。优先在生态极脆弱区安排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安排增减挂钩工程、安全防灾工程等。在土壤污染严重区域安排土壤修复工程等,在矿山损毁区安排矿山修复工程等。8.6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策略DBXX/XXXXX—XXXX在坚守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有效解决开发保护突出问题的,按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等国土空间策略的建议。8.7支撑空间类专项规划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应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成果等相衔接;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应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的生态脆弱性评价、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环境评价成果等相衔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成果等相衔接。其他专项规划应结合规划内容,与“双评价”成果相衔接。DBXX/XXXXX—XXXX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表1-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DBXX/XXXXX—XXXX基础资源数据清单基础数据是开展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重要保障,陆域部分涉及的数据内容按属性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生态类、灾害类、气候气象类、基础设施类数据以及基础底图类数据。基础数据获取时,应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可获得性。根据评价需要与要素属性确定数据精度,应采用权威部门生产的遥感监测、普查调查统计、地面监测以及科学计算数据,数据时间一般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时间为准,图形数据一般应为GIS软件支持的矢量数据,统计数据一般应为Access或Excel软件支持的表格数据。表2-1双评价基础数据清单- - /--//--DBXX/XXXXX—X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铜版纸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工程付款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超市租赁合同排他性节假日营业时间协议
- 2025年度品牌使用权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度地磅租赁及智能数据分析合同
- 2025年度交通事故人身伤害赔偿标准合同
- 2025-2030年中国摩配把座总成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股权赠与及公司股东权益调整及风险控制合同
- 欧式装修合同样本专业版
- 2025年度文化产业扶持借款协议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必考《质数和合数》练习题(附质数合数知识点)
- 2024年江苏淮阴城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太仓高新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完整》
- 10kv高压送电专项方案
- 煤炭供应链管理与协同创新
- 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的科学研究
- 脑卒中患者便秘护理措施课件
- 践行志愿服务(上)
- 文旅部门消防培训课件
- 泌尿外科教学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