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小众选材)作文素材_第1页
传统文化类(小众选材)作文素材_第2页
传统文化类(小众选材)作文素材_第3页
传统文化类(小众选材)作文素材_第4页
传统文化类(小众选材)作文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类作文·小众选材纸鸢:纸鸢振翮时霎清明,漫步西湖。水面上烟雾漫生,浮动在新柳上,淌在远处如水墨般的黛色群山间。静静驻足,云与雾之间,慢慢浮现出一只纸鸢来。那纸鸢以竹为骨,以纸为翮,在渺渺天地间徜徉,隐隐约约地牵出身后的一条线来。跨越了大半个西子湖畔,终于在断桥上看见一个背影,是长线的落点。快步走去,雾里面站着一位约莫古稀之年的老人。小马扎,墨色的登山包,散落在他身旁的,是只只纸鸢。它们活灵活现,素雅可爱,不像工厂里产出的那般刻板单调,更像是从这江南风景中生出的鸟儿,等待着展翅高飞。许是察觉到我好奇的目光,老人转过头,朝我微微一笑。见此我轻声询问这些纸鸢的来历,鬓角微白的老人赞许地点了点头,与我交谈起来。天空飘起了小雨点,他缓缓收起了手中的白线。谈话之间,我才知道,他自幼跟随师傅学习扎纸鸢,连他自己都数不清扎了多少只。在亚运会来临之际,他还同其他手艺人一起参与了“亚运龙”风筝的制作。虽年岁已高,但在这葳蕤繁茂的西子湖畔,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手中细长的白线,放飞一只又一只扑棱着翅膀的纸鸢。聊天结束时,他已收好了东西,挑了一只画有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的小风筝送给我当作临别礼物。我目送着他撑起伞,迈着略带蹒跚的步伐,走进杭城的烟雨里。看着手中的风筝,我又想起方才的老人。我忽然觉得也许他不再年轻力壮,不能像体育健儿们一样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也许他不懂新潮,不会用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宣传他所热爱的纸鸢。然而他和其他的工匠们通过这些小小的纸鸢,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体育精神融合在一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无论是纸鸢还是其他非遗文化,背后都是杭州无数民间手艺人火热赤诚的爱,他们在见证荣耀时刻的同时,以最平凡质朴的方式守护传统,致敬亚运。步过宁静典雅的湖畔、华灯盛照的拱桥、玉琮叆叇的古城,千千万万只纸鸢正沐雨而飞,从传统飞向现代,从历史飞向未来。香囊:一样的香囊,不一样的我迎着室中的那一缕清香,我将做好的香囊绑在奶奶的包上。回到房间惊奇地发现我的包上也多了一个桂花香囊,上面还刻着我的名字。还是那个桂花香囊,我已经大不一样了。制作香囊是陈村人的传统,陈村几乎人人都会制作。在陈村,香囊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曾认为制作香囊只是简单地填充香料,直到我亲手制作了一个香囊,才真正领悟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首次接触它时,我顾不上奶奶说的注意事项,草草地,在布料上留下歪歪扭扭的几道“疤痕”。不甘心的我,试了一次又一次,均以失败告终,沮丧地低下了头。奶奶似发现我的异样,走到我身边蹲下,轻声对我说道:“做香囊切记不可心急,要静心,耐心打好基础。”她给我示范,只见我那几道“疤痕”被她补救成布老虎香囊,虽寥寥几个动作,但我仿佛望见无数种可能。经奶奶点拨,我恍然大悟,香囊的练习应当静下心来,耐心训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再看向那个香囊,我仿佛领悟了蕴藏在其中的精神文化。此后,我每天都认真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从心浮气躁变得心静如水。我开始慢慢体会到,制作香囊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的尊重。每一个针脚,都蕴含着工匠的精神和对完美的追求。我开始从对香囊的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意义。安静的心境让我得到放松和安宁,让我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融入香囊中。折叠好形状,缝合完大部分,放入配好的中草药,再加以装饰,一个香囊就完成了。虽不及奶奶的一半但我仍很欣喜。我闭眼轻嗅那一缕清香,佩兰类似于薰衣草的香味,能帮助睡眠。艾草招百福驱百邪,被誉为“中医之草”。睁眼时,我好似来到了香囊中的世界,杜衡、辛夷、茅香……顿生置身于山野户外之感,有一种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香囊中不仅蕴藏着优秀的精神文化,还蕴藏着古诗中的美好文化。一样的香囊,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成长和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品,更是一个故事,一个经历,一个回忆。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而今,我已借那缕清香,找到了藏在香囊里的文化宝藏。而那香囊,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成长的足迹,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竹扇:那一次,与竹扇深深共鸣晌午的宅院弥漫着青竹的气息,细碎的阳光穿过竹叶间隙,洒下了斑驳的光影。轻风携着一抹竹香,向我袭来。随着竹香逸散,我看见了那个恬静的身影——邻家的奶奶正伏于案前,用那双盛满岁月沧桑的眼睛,凝视着一串还未扎制的扇骨。我忍不住走近些,看到奶奶手中的刻刀在竹片上漫舞,一雕一琢间,竹屑飘落,精美的花纹逐渐显现。我不忍惊扰这样的美好,只是在心里默默思忖着:到底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奶奶制作了一辈子的竹扇?依稀忆起儿时在奶奶家里玩闹的场景。我贪图屋内的安逸,享受着电风扇吹送来的阵阵凉风,转身却望见奶奶坐在热浪滚滚的门口,手持一把竹扇,轻轻地摇着。让我大为惊讶的是,在这炎炎夏日,奶奶的额头竟不见一滴汗珠。我忙跑到门口,问奶奶为什么不去屋里吹风扇。她手中的竹扇摇个不停,轻声笑道:“如果只吹风扇,一旦停下,便会更加燥热难当。但竹扇摇得轻盈,扇出的是心静。心若安定,身自清凉。”那时,懵懂的我不能理解奶奶话中的深意,就跑去问其他大人,他们只说奶奶舍不得放下自己的竹扇。可我总觉得,奶奶并非只执着于竹扇。光阴似箭,奶奶的脸上爬满了皱纹,可她手中的刻刀却始终不曾衰老。捻笔,蘸墨,她挥舞着墨香充盈的毛笔,在扇面上留下几株残荷和几句淡雅的诗词,却不曾浓墨重彩地渲染。邻里乡亲都劝奶奶紧跟时代潮流,多做些迎合大众喜好的扇子。她伸手抚过珍宝架上一尘不染的竹扇,坚毅地回答:“竹扇从不为世俗折腰。”我闭上双眼,耳边传来屋舍后院风掠过竹林的声音——那是源自大自然的呼唤。风声、竹声、刻刀声,声声入耳。奶奶的内心,如青竹般坚韧。原来,她坚守的不只是一把把竹扇,更是属于自己的道义:不学癫狂柳絮随风舞,不学轻薄桃花逐水流。茶道:茶缘清净竹林馆—“茶道忌浮躁,要求心无旁骛。‘凤凰三点头’,要善于控制手腕的力道,最后才会看到每碗茶汤完全一致。”静坐竹林石桌旁,聆听高山流水的细腻,沉思茶道老师的“教诲”,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跟师傅的动作完全一样,可我泡出的茶汤颜色总是深浅不一?回想初次迈进这竹林,我便被师傅泡茶时的优雅姿态和独特气质所吸引,于是下定决心学习茶道,却不曾想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家中小亭旁静观远处夕阳西沉,周身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则、茶擂、茶盅、茶杯·…静静地摆放在石几上,飘香的龙井散发着冷峻而清净的气息。屏息凝神,翻开陆羽的《茶经》,我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的陆羽在清晨的茶园俯身采集新鲜的茶蕊,听见了开水冲击娇嫩茶叶的泠冷水声,嗅到了茶香满园。闭目沉思,清香的茶叶在脑海跳动,那一套泡茶的动作,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那样生机勃勃却又怡然自得。“要善于控制手腕的力道”是老师一直强调的完成“凤凰三点头”的精髓,回想老师泡茶时轻盈优雅的身影,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闪现。睁眼,再看看眼前的瓷质茶具,我仿佛看到了片片茶叶在水中起舞飘荡的曼妙身姿。轻轻呼出一口气,我拾起茶匙,将嫩绿的茶叶轻轻放置于杯内。高提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让茶叶在水中翻动。阵阵清风拂面,一套完美的凤凰三点头完成了……轻抿一口自己的作品,感受清香的茶水缓缓流入口中,享受味蕾的冲击,我不由得会心一笑。内心经历的那场渺无声音的战争,终于止于安静,止于美好。众人只知凤凰三点头是对客人表示敬意。而我却在“凤凰”的每一次点头时,看到了扑入茶杯时的果决和勇敢。想要每碗茶汤完全一致,泡茶时水壶中的水必如涅槃之凤凰,在扑入茶杯时毫不犹豫,果决勇敢。做人亦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犹豫不决、轻言放弃,更应该像凤凰一般,果决勇敢,不顾一切地奔向自己的目标。就这样,我与茶道结下了不解情缘。木工:最美的遇见流年似水,时光被回忆点亮。我闲适地坐在木椅上,不由自主地便想起那年出游时的星星点点。而那双巧手那颗匠心,已然成为生命中最美的遇见。石桥板,小荷塘,缕缕青草香。一人独自踩斜阳,微风上眉梢。我正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一阵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虫鸣鸟叫,划破了一片宁静。我闻声寻去,不料映入眼帘的是一双手。暴起的青筋蔓延于黝黑粗糙的皮肤之下,掌心的老茧太过密集,连成一片。而手的主人,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色布衣,戴着草帽,踩着一双褪色的绿布鞋,坐在小凳上,做着木工。只见他扯着一根沾墨的细绳,手端得很稳,墨迹印下之处就是落锯的地方。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画的线,尺寸卡得极准,角度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差。他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便打着卷,从刀片上掉落下来,每次都刨去一样的厚度,看得出他的技术十分高超。刨好的木头像玻璃一样光滑,一点不粗糙。老人排列好一堆带有凹槽的木料,将其彼此镶嵌,木头看似松散却不分断。我看得入迷,这时老人终于抬头看了看我,好像刚发现我似的。我心虚地笑笑“小姑娘,你喜欢这木工手艺?”转身想走。老人却叫住了我,他又惊喜又疑惑:“你看,咱这传统手艺不错吧?”他开心地问,我由衷地伸出大拇指。“来,走近些,到这儿来看。这是中国古老的鲁班凳,结实得很。只要木料和手艺好,用多久都不会裂开。不过,这手艺知道的人可不多了。比人的寿命还长呢!”他接着又说。望着那位老人,我一时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回答。我想,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民间艺术,发展民间艺术,也许这门手艺就能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从他的言语中,我感受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木工手艺的文化精髓。他在那里,做的是木工,却在用行动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技艺。如今,我只愿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字里行间,仍有那最美的遇见。说书1: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后来,它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好大的定位——中华文化,真是冒险)行走在老街,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砖雕木刻的窗棂门楣,斑驳泛白的墙面,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直接展开画面,“老街”暗合文化传统,交代地点)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门板上写着“说书”二字。“说书”?我很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几张油漆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窗口下是一溜排开的塑料水瓶。“好复古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前来听说书的人还挺多,但基本都是老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小口小口地嘬着手中的茶。想想也是,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接着叙写事件,交代被吸引、生疑问的过程)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名嘴”了。他身着青色衣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只见他瞪眼挑眉,惊堂木“啪”地一声一拍,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却又声声落地,扣人心弦。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似在细细品味,显然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因为好奇,自然对此地、此场景、此处人物有了细致观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惊堂木“啪”的一声,再次一拍,惊醒了沉醉其中的满堂宾客,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戛然而止,是详略安排的需要,却将“埋下”的过程在此点明)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望着他们,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个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久远的年代。(暗指“埋下”)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点题指明“埋下”)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传承人也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展开联想,但似乎刻意而为)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才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原来在这里挽了回来,将“种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现代文化固然令我们年轻一代追捧,但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就让这颗种子渐渐成长,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尾收束,呼应标题)篇末总评:初中生作文最容易大而不当,失之空泛,但此文给人意外。虽然开篇定位“中华文化”,但很快引出游走老街、听艺人说书、品味老街风情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而思考民俗流散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指向现实。至此,“种子”“埋下”的过程就被完整显现。开头结尾虽有模式之嫌,却在主体部分以较好地表达过程让人读有余味,文章表现的主旨也就不显得“大”和“空”。说书2:永远不变的情思儿时,家旁有一个说书馆,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油光发亮的红漆木门常年大开,进门便是正厅。里面总是人头攒动。人们或是回忆上一回的结尾,或是猜测下一回的情节,聊到兴起,有一番争吵也是常事,但当说书先生从帘后踱步而出时,大家便瞬间安静下来。先生是这儿的名嘴,我最爱听他说书。他有件红色的大褂,衬得他愈发精神,他总会环顾四周,缓步踱至书案边,满意地一笑,一挥袖,一扬头,带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我会随他看曹刘争霸荆州,看黛玉葬花园中,看岳飞挥兵北上,看杨家将忠勇卫国……如痴如醉、半梦半醒之时--“啪!”惊堂木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老先生面带得意的笑容踱回后台,留下意犹未尽的我们。转瞬间,多年已过,各种电子书、有声书充斥了我的生活,可我总忘不掉记忆中说书先生的声音。我带着儿时的情思,回到那里。红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我轻轻一推,“吱--”,那是岁月的声音。正厅不见往日的热闹,十座九虚,我坐在最前排静候开场,心中怅然若失。老去的说书先生从幕布后探出了头,眼中的期待的光瞬间暗淡。他缓缓地踱至舞台中央,还是一身红袍,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那件。他老了,脸上爬满了皱纹,银丝也生了出来。待他开说时,眼睛里顿时有了神采,浑身都有了那股劲儿。他一挥袖,一扬头,带我走进那熟悉的世界,看悟空降妖伏魔,观诸葛巧借东风,听东坡乌台冤案,闻宝马腾空嘶鸣--只是这嘶鸣中少了往日的雄浑。我轻轻叹口气:老啦,老了。这时,我听见邻座低语:“三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我的心猛地一颤,抬头看向老先生,人已老,衣已旧,但神色不改,仍是那么认真,动作张弛有度,声音抑扬顿挫。待老先生敲响惊堂木踱步向前时,那步伐已经有些踉跄了。我心中的敬意喷薄而出!择一事,终一生,时光悄悄流逝,而那永远不变的,是敬业,是传承,是我泱泱中华的文脉情思!走出说书馆,我的内心满是感动,不由得朝着那承载着我多少回忆的红木门,深深地鞠了一躬……雕版印刷:我心雀跃那次,初见,我心即雀跃。当下,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一首缓慢遗忘的古曲;清新脱俗的平话,是一朵逐步凋零的茉莉;绘声绘色的皮影,是日渐式微的家族。常常因为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艺术消失,自己不免感到怅惘,希望这些文化能够传承延续。那次,我站在扬州双博馆雕版印刷厅中央,深深的注视着眼前正在雕版的工匠师傅。他年纪大约四五十岁,发色斑驳,皮肤白皙,穿一身墨色唐装,唐装上绣着一条暗红色的龙,十分有精气神。他把刚刚剔去字左侧空白部分的雕版,上下翻转,再用右手握成拳状,抓着刻刀,在旋转过后的雕版上,又把字的左面空白部分剔掉,手腕一下一下的抖动着。师傅目光深邃,神情专注,像是在与雕版对话。几十分钟后,字迹雕刻完成,他抬起头来告诉我,这道工序是“挑刀”。不知不觉中周围的参观者渐渐聚集,氛围也热烈起来,我的内心也添雀跃。师傅取出磨好的墨汁,沾在棕帚上,顿时清淡的墨香夹杂着棕榈味扑鼻而来,令我陶醉。师傅抓着上了墨的棕帚,不疾不徐的在雕版上打圈,这道工序叫“刷磨”,最需要匠心与手感相结合。因为轻一分墨汁便不均匀,重一分则损伤版面,减少印数。他轻轻地刷着墨,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为可爱的女儿梳理满头长发的身影。刷完墨色后,她抽出一张米黄色宣纸印在雕版上,抓起棕帚在纸上反复刷,劲道要比刷墨更重,不一会一张《金刚经》便完成了,字迹清晰秀丽,图画栩栩如生,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的心跳加速,内心欢呼了起来。我想在这一印一刷之间,一个词“印刷”便诞生了,转过头去,参观者们无不点头称赞,甚至还有两名外国人在录像。我默默的走出展馆,嘴角再次不由自主地上扬——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那次,我见证了穿越千年的四大文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国国门外,我内心在雀跃。家谱:老物件敞亮的书房里,一本墨绿的家谱静静地躺在深棕色书柜的最上方。阳光从窗口溢出,熙熙融融的,剔透的橙黄落在泛黄的纸业上,有种古老和庄重的感觉。这样的场景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古钟楼里。家谱是爷爷编的。那时年轻的他在村中四处奔走,打听家族历史,去城里的文化馆查阅地方志之类的典籍,回家归类整理查来的资料。他又到城里挑选制作家谱的纸,就连家谱的排版、页面布局也是寻访多人、百般思量而定。奶奶常常笑他净做些无用的事,却也并不干涉阻拦。爷爷越发乐此不疲,编家谱耗费了他整整三年的闲暇时光。看着家谱,我总能想到爷爷坚定的目光和他那些年的心血。家谱的编成已有20多年了,成了一件老物件。似乎是岁月散发出的有着独特魅力的召唤,闲暇时光,我会站在椅子上极费力地取下它,细细翻看。这时,爷爷总爱在一旁对我叙述刘氏家族的历史,满眼放光。虽说家谱被保护的很好,但岁月依然在它的上面留下了印记。它有些泛黄,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气味,似乎是柠檬遇到樟脑丸的味道。因被频繁翻阅,纸面被磨出丝丝柔软的细绒。家族的历史和传承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种细碎至极的声音穿过时间长河,似乎在召唤我。我的生命和灵魂在那一瞬间澎湃着、应和着,那仿佛既是归宿又是生命的源泉。每当那时,我总能体会到爷爷的初心。每个人都是有根的,他们从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即便散落在天涯海角。而那根便被如家谱这样的老物件深深承载,有了归依和岁月的庄重。是夜,我独坐书房,风儿替我翻动了家谱。我清晰地看到在我的家族里,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和衰亡,一圈圈地轮回,似叶落归根,又生生不息。家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