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预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_第1页
2025高考作文预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_第2页
2025高考作文预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_第3页
2025高考作文预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放眼广袤的中华大地,不论是坡耕地众多的长江中上游,还是有水存不住的西南石漠化片区,不论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还是侵蚀沟严重的东北黑土区,都在与水土流失进行的漫长较量中,上演着濯濯童山披绿裳、条条沟梁尽苍翠的嬗变。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全国各地,水土流失治理依然步履不停。治山治水换来青山绿水,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愈发鲜艳。许多当年的“火焰山”正在向“花果山”转变,锦绣的中华大地上,处处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回响。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很多地方水土流失的情况很严重;二是我国大力治理水土流失,成绩卓著;三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在造福于民。这说明,如今的中国,在逐渐反思省悟,“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不是一句漂亮口号,而是关系你我的福祉。我们重温两千多年前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告诫,意识到生态文明的源远流长;我们看到长江十年禁渔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找到国家法规的依托;我们从悄然兴起的“小鱼治水”等新型环保活动中,体会到每一个你和我,都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贡献者。人们还鱼儿一方干净水域,还野象一次自由惬意的南归,也希望给自己,一次在蓝天下的深呼吸。写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是改变发展理念,目光要长远,不能因眼前利益毁掉将来。立意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念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即可。行文中,首先可以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命运共同体,让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然后再从“怎么办”的角度说,比如可以说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可以说明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指出保护自然环境,要从日常小事做起,首先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从小就养成不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尽量不实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珍惜水资源的好习惯,这样如果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做的很好,那么我想就不会犯下更大的错误,还有就是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者应当给予重罚,不然只会让更多的人加入这样的行列中。立意:1.人类是自然的朋友,唯有和谐方能共生。2.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享受大自然之利。3.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长久之计。4.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范文参考1】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全国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恩格斯曾经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之时,人类切莫志得意满,本末倒置,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俗话说:“天不可违”,古典小说《醒世恒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得更通俗明白,它说:“岂知人有百算,天只有一算,你心下想得滑碌碌的一条路,天未随你走哩。”尽管我们离地球毁灭还有亿万年的光阴,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未日就不能越轨提前而来。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恶化形势,我不禁想问:是谁输掉了人类及动植物亿万年的未来?须知,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大自然的确存在着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生物圈,都是一个巨大的有条不紊地生态循环系统。但是在今天这个生态循环系统却出了问题,人类过度的开发生产活动,使得二氧化碳气体大量排放,南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温室效应产生,由此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生命损失。这些天灾其实很大程度是人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面临自然毁灭性灾难时,又有谁有资格登上最后的诺亚方舟呢?所以,面对日益恶化扩大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保持紧迫感,立刻行动起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普法工作,使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关系到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业。环境问题不是哪个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为了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未来,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五洲联动,共建人类美好家园。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世界呈现这样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地上群兽奔逐,草木青青;天上群鸟翱翔,白云悠悠;水中碧波荡漾,锦鳞游泳。人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中。【范文参考2】千年之诺:在时光深处守护文明年轮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下,考古学家发现了七层不同朝代的画作。北魏的飞天隐在唐代经变画之下,西夏的供养人覆盖着宋代的山水,这种文明的叠层恰似生态治理的隐喻——真正的守护从不是瞬间的涂抹,而是代代相续的承诺。当黄土高原的沟壑被绿意填平,当西南石漠化片区涌出清泉,中国人正用千年壁画修复般的耐心,在时光深处书写着生态文明的年轮。敦煌画工修复起甲壁画时,要用马尾毛蘸着糯米浆,将每片翘起的颜料轻柔压回岩壁。这种近乎执拗的细致,在陕北治沙人张应龙身上重现: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在毛乌素沙漠种下樟子松,用指甲盖大小的营养钵培育树苗,直到沙丘变成绿洲。正如榆林窟第3窟的《普贤变》历经五代画工接力补色,长江上游的坡耕地治理同样需要数代人接续——重庆巫溪的农民在石缝中填入客土,每年仅能治理半亩山地,却让柑橘林最终覆盖了整片裸岩。这种修复不是征服自然的豪言,而是与时光和解的智慧。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上,李冰刻下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真言,至今仍在调节着岷江水流。这种顺应天时的智慧,在当代生态治理中焕发新生:甘肃定西的农民不再与黄土硬碰硬,而是用水平沟种植法让雨水自然下渗;云南哈尼梯田的沟渠系统,仍在演绎着"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古老传奇。敦煌遗书S.5431号文书记载,唐代画师调制颜料时,必取立春时节的露水调和矿物,因为"节气未至,则色不润"。这种对自然节律的敬畏,恰似武夷山茶农坚持的"不采明前茶"祖训——真正的守护,是让万物各安其时。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创作历时三朝,宋代画工在唐代底稿上覆盖新作时,特意保留底层轮廓作为时光的见证。这种代际传承的智慧,在塞罕坝林场得到延续:第一代务林人用"马蹄坑大会战"在流沙中种下希望,第三代务林人则用无人机监测森林健康。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李云鹤,在加固壁画时总会留下修复痕迹,"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代人做了什么"。正如蚂蚁森林用户在虚拟世界种下的5亿棵真树,当代人的每个环保选择,都在为未来的文明年轮增添新的纹路。站在鸣沙山顶俯瞰月牙泉,流沙与清泉的角力已持续千年。这永恒的博弈启示我们: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