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1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2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3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4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庄子》里的“道”试论《庄子》里的“道”——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庄子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

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骗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2001.8

《庄子道论发微》陶君《道教论坛》2004.1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杨国强韶关大学学报1998.8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徐桂红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第二篇:知《庄子》道7800字

知《庄子》道

道之初:破利破名破生死

感悟者:瞿玉成

在中国的汉字中,没有哪个字的含义会比“道”字还要多。我们每天都要用到“道”字很多次。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呢?又有什么用呢?心道,物道,人道,世道,知道,理道??都是道。“道”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据考古学家发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道”。提起道,我们可能会很快想起老子,想起老子的《道德经》,想起《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何为道呢?以老子的意思就是,道是无法用语言去描绘的,可以被描述出来道就不是“那个道”了,道不可言,可言非道也。然而“道”字却又客观存在,而且含义颇多,因此就让人感觉矛盾了,其实是不矛盾的。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我们经常所用的“道”是指“常道”——一般的道;而老子所言之道不是一般的道,这种道是什么呢?这种道,说不出,看不见,摸不着,神秘而又玄乎,此道非彼道,此道不可言而可悟,此道不可见但可修,此道不可触但可达。那么这两“道”的关系如何呢?前一种可用言语表达的道,我们可以称为常道;后一种不可描述的道,我们只能姑且称其为玄道。玄道,万物之母也,此道先乎天地,故此道生万物,生万道,所以玄道乃常道之母也。有人说,老庄相通,那是因为老庄所修玄道为一;有人说,老庄有别,那是因为老庄所修常道相异。读庄子可以知常道,知常道,可与玄道相通。然而我们所修之道应该是常道,若不是逼不得已,最好应该别通玄道,因为常道用世,玄道为无。所以修得常道是幸运的,修得玄道是玄之又玄的,得玄道即得至乐,但是在现在似乎是危险的。

《庄子》之常道可谓万千,这和在《庄子》的内容是相关的。《庄子》中主要常道有:破利,破名,破生死,依天地之意,安常处顺,知有用之用,知无用之用,求逍遥而无拘束,为自在而无为,知自然之命,悉万物之理。这些道看似独立,然而却又相通,融万种常道,方可通玄道。

那么如何破利破名破生死呢?为什么又要破名破利破生死呢?说的玄乎些就是:破利名生死可得道,得道而破利名生死。

那么先说破利,何谓利?这可以从我们祖先创造利“利”这个字的含义去理解。利,左边为禾,右边为刀,拿刀割禾为利。简单的说,最初的利就是关于生存的基本——食,现在人们把利的含义进行了拓展,利逐渐扩展到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财富金钱。而金钱作为这些“利”的基础,往往有人形成这样的观念:利,就是金钱。那么什么是“破利”呢?是不是要求人人都不追求利呢?事实上不是如此的,利是人生存的根本,既然存在了人,利不可能完全从世界隔离出去。破,实则是开,是看开,看开利,摆脱利的束缚,此之谓破利。那么在庄子的眼里是如何看待利的呢?庄子说利是万恶之源,万恶之最恶,利是万累之累,是万累之最累。

那么利如何个恶法呢?在《庄子·胠箧》中有这样一段话: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那么大盗是什么呢?大盗就是偷大东西的人,偷什么?偷君主之位,偷天下!在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纷争,天下鸡犬不宁,百姓流离失所,平民家破人亡。根源何在呢?利!得天下为大利,故大盗窃之,窃天下而罪恶生!此恶之一也。因此庄子认为,弃绝圣人,返璞归真,不要“智”(在庄子眼里,争天下之智是小智,小智不及大智,尔虞我诈是一种小聪明),不互争,不相抖,不为利,如此则天下宁。那么何为小盗呢?小盗盗的是金银珠宝,鼎锦玉瑜。那么这些小盗盗窃过后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呢?小盗因为担心事发而“惶惶不可终日”,被盗者“怏怏

而不可乐”,甚至有时也不免发生流血事件。此恶之二也。因此庄子认为,人的身上不要佩戴玉器,把珍贵的金银珠宝都摧毁,这样小盗便是无物可以盗,则小盗不会兴起,那么人身就会得到保全,心里可以不被利益之事所困扰。那么又为何要焚符破玺?在古时候,符和玺无疑是权力的象征,有符有玺则有权,有权则可以取利。在历史长河里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李斯和赵高,他们利用手中的“符”和“玺”私自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无能之胡亥,因此朝政荒废,使得秦朝“虎头无尾,雄始而恶终”。也正是因为国家治理方式不对,天下由此而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动起干戈,逐鹿中原,都想分块鹿肉,闹得战火八方烧,哀鸿遍野。那么根源是什么呢?还是利!此恶之三也。所以庄子认为应该把这些权力的符号都毁灭才能换得清平。

利又是如何个累法呢?累,使人劳累,也是牵累,利累人,人为利累。《庄子·至乐》篇有这样一句话: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其用,其为行也亦外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富人一生东西奔波,劳苦勤作,从而聚集大量的财富而至于自己不能够去用完,这种以追求利来养身的方法是“外”,也就是违背了内,违背了内心,违背了人的初衷。因此,利变成了累的根源,无限制地追求利是最累人的,故称利为“万累之累”。

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对于万恶的利,对于万累的利,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从大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从世界的角度,像美国在追求利的过程不惜发动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就是明证。美国发动战争真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吗?显然这是值得思考的。从稍微小一点的角度,也就是国家,对于利又会有什么样形态呢?比如说我国的“官腐”之害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大至书记、局长,小到公务员,大多都难免或多或少地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而这种谋利的结果如何呢?害己害民还国家!那么从个人的角度看又有怎么样的“新鲜”呢?世界上富至于资产过千亿的,穷至于家徒四壁的,又有几个人能不为利所累呢?曾经听说一位“成功”的房产开发商在商场是叱咤风云,事业蒸蒸日上,而就在他取得这些的时候,他把他自己的妻儿都送到了国外,自己留在国内继续“求利”,如此以来,就是因为他“利多”,他不得不防备抢劫,绑架,要挟,诋毁,舆论。因此他说:我这么努力而取得成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家人的离散吗?是为了别人的否定吗?是为了躲躲闪闪吗?再看看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会经常因为小小的利益和同事翻脸,与父母争闹,常常为了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同朋友争执,为了些许的利益累得筋疲力尽。为了利,我们可以委曲求全;为了利,我们违心背身;为了利,我们忧愁怨恨;为了利,我们尔虞我诈;为了利,我们抛弃真情??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这样值得吗?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呢?不敬,不孝,不仁,不友,不和,不勇,不善。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真理?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好,做金钱的主人,不做金钱的奴隶。对于金钱如此,对于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破利对于有大智慧的人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豁达,便可破利,那么破名呢?我们不先看个故事,《庄子·逍遥游》篇有这样一个故事: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个便是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故事,尧说“我治理天下没有什么功劳,我为百姓所做的事情就像用小火把照亮一样,比起太阳普照万物来,我感觉惭愧啊,我治理天下,就好比只是用灌溉工具浇灌,比起雨滋润万物来,我简直是徒劳,我占着这个首领的位置,就像具尸体。所以我请求把天下交给您治理。”这话可是非常的有诚意啊,而且让的位置也是不小的啊!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那么许由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许

由说:“您把天下已经治理的非常好了,而我还来代替你,难道我是为了图个名吗?名是实的宾客,我难道就是为了做一个宾客吗?”这回答可是有点出人意料啊,会有谁不说许由傻呢?这人家老了,有诚意把天下交给你治理,你却偏偏不要?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呢?事实是这样的吗?其实,许由比我们谁都清醒。我们不妨想想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名的?我们在学校时,努力只为考个高分,拿个证书,拿个文凭,拿个好名次;我们在求职时,为了得个好职位不惜付出一切努力,甚至努力地排挤他人,诋毁他人,揭别人的短??;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晋升,我们不惜扯别人的后退,花钱和精力去讨好上司??如果我们把我们和许由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多丑陋。

那么庄子本人是如何看待名的呢?庄子认为过分求名的人是“餐腥啄腐”,什么意思呢?他觉得一个人沉迷于求名是“吃腐烂而带着恶腥味的肉”,这是个极大讽刺。然而,你可能说,庄子穷困潦倒,无名可要,所以他鄙视名,看不起追求名得人,你可能会说,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你可以想象那葡萄很酸。我们不妨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一次啊,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一见,当然很是高兴,于是就派使者去对庄子说:愿以境内累矣!这话说得相当的客气。楚王的意思是:我可不可以用我们楚国的公事来劳神费您一下?什么意思?这明显是授予其相位嘛!楚国这时候可不是个小国啊,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个大国宰相不知道是多少人垂涎三尺的职位。那么庄子是什么反应呢?庄子持竿而不顾??庄子用很很不屑的语气对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作为占卜的器物,对于这个神龟来说,你说它是愿意在烂泥巴里打滚,还是愿意被放在庙里让人们供奉呢?使者说应该是呆在烂泥巴里打滚吧。庄子于是告诉使者——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在烂泥巴里打滚也不愿在庙堂被人供奉。

另外一个是关于庄子本人和他好朋友惠子的,话说,惠子是梁国(比楚国小多了)的宰相,一天庄子就去了梁国,有的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梁国,准备取代你而做梁的宰相啊!惠子听了很是担心,于是就去找庄子,找三天三夜,用心良苦,总算是找到了,并且表明了心里的意思。庄子听了后,也没有直接答复,庄子说,南方有一种特别的鸟,一次它飞往北海,这只鸟不是梧桐树它就不栖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它就不吃,不是清冽的泉水它就不喝,这天这只鸟飞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有一只猫头鹰在吃死老鼠,它看到了那只特别的鸟,生怕那鸟抢了它的死老鼠,于是对着那特别的鸟就“鸭鸭”的叫了几声。然后庄子看着惠子说,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对我“鸭鸭”地叫几声呢?这就是庄子的“名之观”。名在庄子的眼中地位难道就真的那么低吗?其实庄子并不是完全贬低名,只是他看不惯人们对名的误解,他认为圣人最大毛病就是不能克服名的诱惑。《庄子·人间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他肯定了尧禹为圣人没有错,但是他们在争夺领土的过程中致使了“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就是求名之害,庄子认为尧禹为了求名而用兵不止是违背天意的,所以尧禹没有破名,当然,就连被公认的圣人——孔子,在庄子眼里也没有破名。

我们自古以来对名是什么态度呢?很多可以破利之人是没有破名的,比如说杜甫在《梦李白》里有这样一句: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意思是劝慰李白:仕途不顺没有关系,被朝廷冷落没有关系,报复无法施展也没有关系,关系重大的是——你可以名留青史,并且名世世代代被传下去。再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词人,按理说应该是心胸坦荡,豁达乐观,但是辛弃疾也有放不下的!放不下什么?名!你看这人愿意为君主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个“生前身后名”。甚至,连文天祥的一句名言也没有破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看《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道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

之终也。在这里,扬名是孝道主要部分,那么在庄子看来这是什么呢?这是“名痴”!那么什么是“名痴”呢?我们不妨看个故事,《庄子·德充府》篇有这么一段对话——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这个无趾是什么人呢?是一个年轻时触犯了法律而被砍去了脚的人,但他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他曾去孔子之门求学,孔子就对他说,你年轻不觉悟,做错事而受刑,你不觉得现在学习已经太晚了吗?意思是容不下他,他就对孔子说,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地没有什么不承载的,我把你当成天地,没有想到你却是如此之人。于是他跑去跟老子讲,这个孔丘啊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要不他还为什么频频向你请教呢?他固执于用奇异的言论来换取名声,他不知道圣人追求名实质上是给自己加了把枷锁!老子就疑惑,对他说,那您为什么不让孔丘知道生和死是一回事呢?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可和不可是相互统一的呢?这样他就可以把枷锁给解了??老子的意思是,人的生死是非都是顺从天意的,追求名往往会心里被桎梏所缚,并且名在人死之后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无趾就回答老子说:上天加给他的枷锁,这怎么解呢?那么这就是“名痴”!患有“名痴”是病,是心病,有这种病就是思想被名所禁锢,为名所束缚,而且“名痴”的桎梏是天赋予的,是不可解的。而对名看得比较开的大概为数不多,老子是一个,庄子是一个,陶潜应该也可以算一个,这些不追求名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后人记住,这大概就是“为善无近名”了!

因此如何破名呢?那就是:不违己,不违天,不违德,不违初。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有名之实,求名若何?有了得到名得实力,还刻意追求名干嘛呢?名乃实之宾也!懂得如此,才能不为桎梏所缚,即可破名。

名利或许占据了大多数人的一生,但是还是有部分人可以不为名利所束缚,这些人可以算是比较有智慧的,因为他们懂得,并且能够做到——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此一来,名利也是可破的!那么生死呢?在我国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可以破生死,但不能破名;一个人可以破名,但是破不了生死。前一种情况就是上面提到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士可以杀,不可以辱”,而后面一种情况就是最难的——破生死!因为一个人即使看开了名利,但是对于亲朋好友的生死,对于自己生死,对于生命的短暂,对于人生死的无常,往往变得抑郁。比如说诸葛亮,他一生可以说是不在乎名利,但是他对生死却也是头痛的,但是他至少还是开明点——当他快死的时候,他心想从老天那里再借几年的寿命去北伐,但是他没有借到,最后他还算是明白了——获罪于天,无可祈也!而曹操就不一样了,他说,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这多贪婪啊,神龟满打满算应该至少也活了个几千年啊,比起人来是很长很长了。然而他呢?他就看不开生死,他死的时候还想着天下没有被他统一。那么我们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

我们还是看个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你看这秦失!这多么的不礼貌啊,多么的不重情义啊!好朋友死了,你大声哭三声就算了?你看看这老聃的其他朋友哭这老聃可像是自己亲人去世了一样啊!他们哭得多逼真啊,像哭儿子、父母!但是秦失很清楚,他觉得有些人哭纯属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符合个礼法。这些人不伤心也强迫自己去流泪,是“遁天背情”,这是忤逆天道,违背内心!那么该怎么看待生死呢?这秦失说,老聃出生是符合时宜而来;等到他死去的时候,这就是顺应天命了。只有明晰时宜,顺从天

意才是重要的,这样实则就是“哀乐而不能入”了。庄子用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呢?庄子认为生死乃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避免,谁也无法克服!人生在世应该不为生乐,不为死伤,如此就不会被生死问题所困扰。

另外有个还有个故事,有三个人分别叫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一天他们三个无意间相遇了,子琴就说,谁能相互帮助而又出乎自然,谁能彼此帮助又不留痕迹,谁能超脱万物,忘却生死?我就和他交朋友。这三个人还真是投机,三个人相视而笑,莫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