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哲学基本理论(什么是哲学)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怎样看待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孤立的还是联系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探讨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呢?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何为认识,能够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识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科学准确把握实践。3.全面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原创作品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01THEPART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原创作品认识与实践中国人的月亮情节“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61.认识的含义及类型认识与实践(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人类≠动物性质(积极主动≠消极被动)主观世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论唯物论正确反映错误反映正确意识错误意识如实反映歪曲反映真理谬误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1)感性认识——初级阶段①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②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①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感觉:是人脑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表象:在知觉基础上,保存在记忆中的事物形象概念:对事物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判断: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推理: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2)形式和阶段感觉:月球的亮度、地貌、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月球的整体认知表象:当月球不在眼前时,能根据记忆浮现它的样子感性认识“生动的直观”概念:概括出月球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哪个卫星是月球推理:根据月球的结构特征推测月球的成因理性认识“抽象的思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发展、深化依赖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注意:(1)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哲学家墨子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鹊”或者“木鸢”。因此,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01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也制作过一只“木雕”。这个“木雕”飞行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机关”,只要开动机关,它就能够独自飞出好几里远。张衡首先设计用机械作为飞行的动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试验。02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火箭点燃后,徐徐上升,当人们欢呼时,火箭发生了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仍然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他用他的行动鼓舞了后人,积极探索,永不放弃飞天的梦想。03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从何而来呢?2.实践认识与实践(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主体不是纯主观思维活动。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不是主观世界≠认识对象性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阶级斗争、改革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认识与实践(2)基本形式:1.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2.塞罕坝护林员植树造林3.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4.蜘蛛织网5.哲学家独自冥想哲学命题6.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宇航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太空实验活动7.新民主主义革命8.人们参与“碳中和”环保行动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如果是,属于哪种实践形式?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启航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实践认识与实践(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主体—科学家对象—月球手段—运载火箭、探测器等A.基本要素客观的探究活动1:

结合实践的含义,思考科学家发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实践认识与实践(3)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不是无目的本能性活动探究活动2: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封装保存,发射“嫦娥五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表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2.实践认识与实践(3)特点: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探究活动3: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绕”到“回”,中国探月旅程已经走了16年,而嫦娥五号“回”的完成,也意味着不久之后,嫦娥将不再只带着机器,而是直接带着人与月亮再次相逢。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社会性历史性1.“元宇宙”技术为我们展开了生活的无数种可能:离世之人可以复生,平凡之人轻松拥有超能力……人们还可以在元宇宙的世界里购物、社交、娱乐,元宇宙的虚实交互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红楼梦》里关于太虚幻境的描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意味着(

)①人类可以借助科技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②科技可以打破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界限③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创造联系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2.2023年2月16日,在地面科研人员和航天员协同配合下,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这体现了(

)①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②科学探索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正确的认识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严密的理论论证是点火测试成功的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02THEPART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原创作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按计划着陆在月球风暴洋北部区域,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返回地球,进而开展系统、长期的实验室分析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吗?

亲身实践知识学习直接经验(途径1)间接经验(途径2)实践(来源)唯一这玩意扎人!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哲理的诗词:神农尝百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从一到多“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认识不断深化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0年前,我国启动探月工程的论证,一条闯关之路从此开始铺就。时年55岁的叶培建成为首批核心研究人员之一。2004年初,中国探月工程获批准立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工程被命名为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在负责嫦娥一号任务时,“如何确保嫦娥一号准确进入环月轨道”就把叶培建愁坏了。当时,中国做轨道研究的人很少,又无法实验。一个严峻的考验就在面前:哪条轨道可行?叶培建找到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将要去月球的目的、想法和所有条件分别给到3家单位,让他们“背靠背”进行计算,最后3家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叶培建说,这个轨道就可以了。事后,做轨道设计的同志有点不高兴,说“叶培建你不信任我啊”。但叶培建的反应是,这不是信任不信任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搞科研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小心谨慎一点。中国没有月球探测卫星,中国科学家就想办法把地球卫星的有效知识拿过来,再加上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材料技术的最新成果,组织队伍在新技术上进行攻关。2007年10月,中国探月工程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成功,经过8次变轨,嫦娥一号进入工作轨道,并传回月面图像,中国航天在飞向月球探索深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探索研究——推动认识发展提供完备工具——延伸认识器官——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嫦娥一号任务的完成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桥梁)主观认识、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权威的话科学理论原有的认识实

践(桥

梁)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要求的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②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认识实践服务指导新认识来源目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为什么我们要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哪?难道我们就是为了去太空游览一圈吗?载人航天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开展航天活动也绝不是为了欣赏天上的美景,而是要进一步的探索宇宙奥秘,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从而为人类造福,所以载人航天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思考】所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注意:1、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小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4、学然后知不足。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学以致用。7、真金不怕火炼。8、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目的检验标准来源发展动力来源目的检验标准检验标准课堂小结一、认识含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联系二、实践含义形式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