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纲要求】1.历代商业发展的缘由及表现。2.“重农抑商”的缘由、内容及影响。3.“海禁”政策实施的缘由、表现及影响。考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基础落实】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阶段表现春秋战国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很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经济空前旺盛,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旺盛;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eq\b\lc\{(\a\vs4\al\co1(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2)宋朝eq\b\lc\{(\a\vs4\al\co1(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干脆监管。,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④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2.城市的发展(1)缘由: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输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等。(2)表现eq\b\lc\{(\a\vs4\al\co1(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闻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渐渐旺盛,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限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渐渐发展。(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特地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eq\b\lc\{(\a\vs4\al\co1(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由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主。(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考点深化】1.古代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之分;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又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2.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渐渐多样化。(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旺盛、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更,特殊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典例剖析】典例1.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夫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沟通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答案】A【解析】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夫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沟通,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构图解史]古代商业的“先”与“后”典例2.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A.城市的实际区域渐渐向城外扩展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当【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楼阁临视人家”,因此政府规定“楼屋皆不得起”,可见当时城市中楼宇已经大规模出现,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构图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化【真题在线】1.(2024.4·浙江高考·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特别显著B.草市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便利的地方【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诗中描述的江、海贸易,不能断定是否为“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草市迎江货”,表达了草市商业旺盛的景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草市迎江货”,结合所学,草市渐渐发展成为地方的商业中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表明草市迎接着源源不断的来自江、海的货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24·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主动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意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主动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3.(2024·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快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旺盛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依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解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实行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解除C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旺盛现象,解除D项。4.(2024·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更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峻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更,这个变更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困看法的变更,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5.(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变更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输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照旧以地主土地全部制为主,解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更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解除C项。6.(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探讨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更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起先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变更”表述过于肯定化,解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始终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肯定化,解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除D项。【针对训练】1.(2024·河南郑州质检)(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特别旺盛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限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2.(2024·河北保定调研)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业城镇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答案】C【解析】依据“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可知这些地区渐渐发展成为商业市镇,故C项正确。3.(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答案】B【解析】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这体现了坊市制度的变更,故选B项。A项是在宋代;C、D项错在“加强”。4.(2024·北京东城检测)宋朝时期,旺盛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C【解析】A项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当时商品交易行为,不是商品经济旺盛的表现,故B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D项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景象,故D项错误。5.(2024·吉林长春模拟)宋太宗时期,东京起先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邻居侵街现象严峻,“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如同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答案】B【解析】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落实】一“重农抑商”政策1.缘由:商人积聚大量财宝,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2.目的:爱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1)主动eq\b\lc\{(\a\vs4\al\co1(\a\vs4\al(①爱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二“海禁”与“闭关锁国”缘由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与世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考点深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政府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夫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的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淌。(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典例剖析】典例.“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白()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D.政府抑商【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漫画解史]“重农抑商”观念【真题在线】1.(2024·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得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更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假如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2.(2024·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争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方法养活。这一争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减弱【答案】D【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旧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旧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旧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减弱,故D项正确。3.(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答案】B【解析】明朝“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减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运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运用玉制器皿的现象特别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4.(2024江苏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心,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心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针对训练】1.(2024·广西钦州调研)汉文帝时期,晁错提出了“入粟拜爵”的政策,即“以粟为赏罚”“入粟县官,得以拜,得以免罪”。这一政策()A.增加了政府收入 B.改革了选官制度C.打击了商人特权 D.加强了中心集权【答案】A【解析】“入粟县官”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得以免罪”不能说明改革了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入粟拜爵”并不是针对商人,故C项错误;题目不涉及加强中心集权,故D项错误。2.(2024·广东肇庆模拟)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盐铁官营”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削减。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气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答案】C【解析】据“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削减”可知,国家加强对经济的限制后,打击了地方王国的势力,故C项正确。3.(2024·山东临沂模拟)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答案】C【解析】“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接着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了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4.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3.7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2.3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0.09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拓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答案】D【解析】“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起先,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工业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旧处于出超状态,故D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