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比较阅读30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1页
《陈涉世家》比较阅读30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2页
《陈涉世家》比较阅读30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3页
《陈涉世家》比较阅读30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4页
《陈涉世家》比较阅读30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陈涉世家》比较阅读(截至2023年)【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司马迁《陈涉世家》节选)【乙】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注】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於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司马迁《司马穰苴列传》节选)[注]扦:读作hàn,同“捍”,抵御,抵抗。(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编次B.度已失期度:推测,估计C.将兵扦燕晋之师将:将军,将领D.君擢之闾伍之中擢:提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吴广以为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愿君试之公将鼓之(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陈胜、吴广被征发驻守渔阳,因为天气误期要被处死,被迫发动起义,这是官逼民反的结果。B.乙文司马迁为司马穰苴作传记,文段交代了他的身份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他通过晏婴的推荐得到了景公的重用,表现了他的才干。C.甲文卜者对陈胜、吴广的意图心领神会,陈胜、吴广趁机造势,使起义“师出有名”。D.甲、乙两文塑造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甲文通过对陈胜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起义者形象;乙文通过对司马穰苴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才干但是害怕承担责任的武将形象。(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②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参考答案】(1)C(2)C(3)D(4)①(陈胜)又私下派吴广到驻扎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用竹笼罩着火。②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谈论军事,(齐景公)对此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将军。【参考译文】【乙】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甄城两地,而且燕国也趁机侵犯河上地区,齐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齐景公对此感到非常担心。宰相晏婴于是向齐景公举荐了田穰苴,说:“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庶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令众人归附,武艺能够威慑敌人,请国君试用这个人。”齐景公召来田穰苴,和他讨论了一些军事方面的事情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就让他当了将军,命他统领军队抵御燕国和晋国的军队。田穰苴说:“我一向身份低微卑贱,国君您把我从闾巷里的平民中提拔为将军,职位比大夫还要高,士兵们不亲附我,百姓不信任我。由于我身份卑微,权力也很轻,所以我希望能够有一位受到国人尊敬的,同时也受到国君宠爱的大臣来监督我统率的军队,就可以了。”齐景公应允了他的请求,派宠臣庄贾前往田穰苴的军营进行监督。(2022年湖北荆门)【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3、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①尝与人佣耕

②忿恚尉③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长

④顾而谓吴起曰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B.武侯浮西河而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乃以为西河守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起事其子武侯

其妻献疑曰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鲁君疑之,谢吴起。27、研读[甲]加[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23、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24、①曾经

②使……恼怒

③听说

④回头25、D26、①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27、陈胜、吴广是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推翻秦朝的统治。吴起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与孙子同等重要。【参考译文】【乙】吴起是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用吴起为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2022年内蒙古赤峰)【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C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D.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D.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4分)【参考答案】8、C

9、D

10、(1)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11、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参考译文】【乙】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2022年山东威海)【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吴广素爱人(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迄今(5)舍注意读史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9.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①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②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③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④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⑤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①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正确;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故选:A。答案:(1)①平素,一向;②难道;③下棋的人;④至,到;⑤抛开,舍弃(2)①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A【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参考译文】【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防守边疆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乙】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古人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2021江苏常州)【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③!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数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注】①凡:总共。②陈:地名,指陈县。③夥(huǒ)颐:意思是“真多呀”。④颛(zhuān):同“专”。⑤系:拘捕。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百人屯大泽乡 屯:停驻B.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C.已为王,王陈 王:称王D.客人愈益发舒 发舒:放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B.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C.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年轻时虽“与人佣耕”,但却不甘心受人奴役,有鸿鹄一般的远大志向。B.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是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看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C.陈胜将来客斩杀,是因为来客多次跟别人讲陈胜的一些旧事,有损他的威严。D.陈胜作为农民领袖,本想成就一番功业,却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最终失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参考答案】(1)C(2)A(3)D(4)①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②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正确;C.有误,句意: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王:大王。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故断为: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日。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却贪恋一时的荣华富

贵而最终失败”错误,根据“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可知,陈胜失败的原因,对群臣过于苛责,用人不当。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会,适逢。度,考虑。句意: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②重点词:以,因为。故,原因,缘故。句意: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答案:(1)C(2)A(3)D(4)①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②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点评】“等”的用法:①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②公等遇雨(等:诸位,表多数)【参考译文】【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乙】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2021四川自贡)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发闾左戍渔阳发(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比(3)自为树党,为秦益敌益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为坛而盟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B.①死则举大名耳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①据咸阳,以令诸侯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D.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1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参考答案】8.①征发②等到③增加9.C10.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1.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12.D【解析】【8题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发:征发。(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9题详解】A.表承接/表转折;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D.于是,就/竟,竟然;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12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可知⑥句在“帝业成”之外,排除BC,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与“帝业成”无关。排除A,故选D。【参考译文】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2020山东临沂)【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乙】藩①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②父友同郡薛勤来侯之谓藩曰:“孺子③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藩传》)【注】①藩:即陈藩,字仲举,东汉大臣。②芜秽:杂乱不堪。③孺子:即年幼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陈涉少时宾客意少舒B.苟富贵,无相忘更有痴似相公者C.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或异二者之为,何哉D.大丈夫处世何处无竹柏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世家”是《史记》传纪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藩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侯之/”。C.【甲】文中的“字”是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乙】文的“郡”是古代行政区域。D.【甲】文“吴广者,阳夏人也”和【乙】文“安事一室乎”这两句分别为判断句和设问句。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用对比手法,将陈涉与其他佣耕者进行对比,以突出他的非凡之志。B.【乙】文刻画薛勤这个人物,主要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法。C.【甲】【乙】两文表现陈涉、陈藩两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具有人生的远大抱负。二陈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人贵立志,志向影响人成就的大小。D.【甲】【乙】两文二陈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人贵立志,志向影响人成就的大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乙】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2017广西百色)【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注】①上:君王10.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度道不通,度已失期先自度其足B、将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或今或闻无罪而或长烟一空D、亡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扶苏以数谏故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13.把【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2)王者何贵?。【参考答案】10.D(A.估计/量长短;B.统领/将领;C.有人/有时;D灭亡)11.C(A.介词,把;B.介词,凭借;D.顺接连词,不译;C.因为,连词)12.A(B.只是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为天下唱”,并非怀念、报仇)13.(1)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亡”“等死”“死国”各一分,大意1分)(2)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贵”译为“以……为贵”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2017广西柳州)【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2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6分)(1)会天大雨()(2)或以为死()(3)乃丹书帛曰()(4)固以怪之矣()(5)剑一人敌,不足学(6)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2)梁以此奇籍。译文: 24.【甲】文中表现陈涉的远大抱负的语句是;【乙】文中体现项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的语句是。(共4分)25.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乙】文中看出:项羽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专心,半途而废,胸无大志的人。B.【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把他们分别收入《史记》的“世家”和“本纪'是因为他看重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C.【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D.【甲】文表现了陈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决心,同时显示了他洞察时局和精于谋划的能力。【参考答案】22. (每小題1分,共6分)(1)适逢,恰巧遇到(或:正赶上) (2)有的人(3)写 ⑷以通“已”,已经(5)值得 (6)都23. (每小題2分,共4分)(1)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或: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你觉得)怎么样?)(2)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羽很奇特。(或:项梁因此认为项羽是个特别人。)24. (每空2分,共4分)【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彼可取而代也25. (2分)A【参考译文】【乙】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被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2017内蒙古赤峰)【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注释】贾人:商人。浮苴:水中浮草。巨室:世家大族。浮:泛舟。吕梁:地名。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1)解释下列句中,再加点词的意思。①度河而亡其州②今亡亦死③予而百金④是许金不酬者也(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B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A.贾人浮吕梁而下B.足肤皲裂而不知C.佣者笑而应曰D.未至,道渴而死(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实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救死扶伤(或救护)]①辍耕之陇上②舟薄于石又覆。(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5)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亡:翻、倾覆.②句意为: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亡:逃走.③句意为: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予:给,给予.④句意为: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是:这.(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而”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而”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辨析,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例句句意: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而”表示转折,却.A.句意: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而:表示承接,无意义.B.句意:脚上皮肤开裂却不知道;而:表示转折,却.C.句意:佣者笑着说;而:表示修饰.D.句意:可还没有到达,就在路上因口渴而死;而:表示承接,无意义.(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句的内容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出与之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子即可.①辍:停止;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②薄:逼近、迫近;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日薄西山、薄暮暝暝.(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要注意“渔”,动词,打渔;这是疑问句.句意为: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②要注意“或”,有人;“亡”,逃跑.句意为: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即可.阅读全文可知,商人做事不讲信用,出尔反尔,最终失去了生命;据此来回答即可.综上所述,答案为:(1)①亡:翻、倾覆;②亡:逃走;③予:给,给予;④是:这.(2)B(3)①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②日薄西山、薄暮暝暝.(4)①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②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5)做人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文中商人那样出尔反尔,失去信用.【参考译文】【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意而长叹了好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见识短浅的人怎么会懂得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乙】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银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渔夫站着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A文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文段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选编自《广东军务记》)【注释】=1\*GB3①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②逆夷:指英国侵略军。=3\*GB3③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D)A.并杀两尉(并且)B.比至陈(比较)C.枪械云集(聚拢)D.是役也(这)7.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A.陈胜佐之(代词,代押送的军官)B.祭以尉首(介词,用)C.夺而杀尉(表顺接)D.毙其梁帅伯麦(代词,清军)8.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B)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9.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C)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10.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参考译文】【乙】(清)道光二十一年,英国人想要骚扰佛山镇,取道泥城,路过箫冈、三元里,三元里的人民愤激而起,号召各乡义勇,拿起武器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阻挡截击,英军陷于困境不能逃脱,死亡了200多人,英军头目伯麦也被击毙。英军首领义律急忙派兵赶来援救,又被重重围住。当时,奋起(投入战争)的有103乡,没有武器的也集聚起来了,人数达数万之多。这次战役,使英国人落魂丧胆。初九(27日),初十(28日)一队英军前往三元里以及萧岗各个乡村,再次进行骚扰破坏,引起乡民们的共同愤怒,敲锣聚合众人,打死英军六七人。其余的英军狼狈逃跑回去,回去后带领大量英军进行反扑,大约有数百人。乡民们又敲锣集合各乡群众,大约数千人,与英军决战。下午一点到三点,雷雨大作,乡民假装败退,把英军引诱到三元里东北的黄婆洞磨刀坑,打死英军一百多人。其中有一个英军首领,全身穿戴盔甲,刀砍不进去,手中拿着宝刀刀柄上镶嵌着宝石,在日光照耀下,宝刀耀眼不能近看,也被杀死。其他逃跑的英军,有的被磨刀坑水冲刷淹没,有的迷失方向饥饿而死,没有一个漏网的。各地的乡民来攻打侵略者的还在源源不绝地到来。而英军从此以后吓破了胆不敢再来了。(2015广东佛山)【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摘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辍耕之垄上()(2)若为佣耕()(3)毋妄言,族矣()(4)皆已惮籍矣()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译文:7.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3分)思想性格:描写方法:【参考答案】5.⑴停止。⑵如果。⑶抄斩门族。⑷害怕,恐惧。6.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7.思想性格:清醒而敏锐的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参考译文】【乙】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被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2014江苏宿迁)【甲】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行天下,祷①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③书赐扶苏于上郡。(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注释:①祷:请求;②匡:辅助;③奉:恭敬地捧着。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死国可乎 (2)上使外将兵(3)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18.下列句子中与“乃反数上书直言”中的“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乃立为王 D.乃悟前狼假寐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20.仔细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文段【甲】中陈胜、吴广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是因为扶苏。文段【乙】中扶苏被赐死是因为,。【参考答案】17.【答案】(1)国事/国家(2)带/率领/统领(3)冒充/假装/骗/诓骗(4)屡次/多次【评分标准】满分4分,每小题1分,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18.【答案】B(2分)19.【答案】用皇帝的印章(或玺)封好诏书,派遣胡亥的门客恭敬地捧着到上郡赐给(或送给)扶苏。【评分标准】①满分2分。②“以皇帝玺”“于上郡”这两个状语后置翻译出得1分,“遣”译出得1分。20.【答案】贤能/百姓多闻其贤屯边无尺寸之功,为人子不孝/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诽谤皇帝。【评分标准】①满分4分。②文段(一)空2分,文段(二)每空1分。【参考译文】【乙】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2014内蒙古鄂尔多斯)【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态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节选自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乙】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阚,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吴广素爱人元用素强记B.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车六七百乘虽乘奔御风(《三峡》)D.凡三千余言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陈胜佐之取纸追书之B.祭以尉首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C.收而攻蕲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D,陈涉乃立为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12.对【甲】【乙】两段文言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顼是()A.【甲】文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了“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B.【乙】文中“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一句,写出了沈元用非凡的记忆力,由此可知沈元用的记忆力比肃王强。C.【甲】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乙】文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D.【甲】文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乙】文表现了肃王沉稳而谦虚的性格。1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分)译文:(2)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3分)译文:【参考答案】10.A

11.B

12.B

1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因戍守边塞而死掉的人有十分之六七。

(2)

肃王一边听一边走,好像很不在意的样子【参考译文】【乙】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北方的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闲暇时无事可做,就一起浏览寺院,偶然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一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纸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2013广西钦州)【甲】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乙】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