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06-T 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_第1页
DB5206-T 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_第2页
DB5206-T 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_第3页
DB5206-T 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_第4页
DB5206-T 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

B30

DB5206

铜仁市地方标准

DB5206/T81—2018

代替DB522200/T62-2009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

2018-12-06发布2018-12-06实施

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206/T81-2018

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各级红薯脱毒种薯(苗)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判定规则。

本规程适用于红薯脱毒种薯(苗)繁育、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质量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200甘薯脱毒种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脱毒试管苗

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经检测确认不带红薯羽毛状斑驳病毒、红薯潜隐病毒、

红薯褪绿斑病毒的试管苗。

3.2

脱毒种薯(苗)

从育种家种子繁殖试管苗开始,经逐代繁殖增加脱毒种薯(苗)数量的种薯生产体系生

产出来的种薯(苗)。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四个级别。

3.2.1

育种家种子

由育种家直接生产和掌握的原始种子,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和遗传稳定性,纯度100%,

不带病毒和其它病虫害,产量及其它主要性状符合推广时的原有水平。

3.2.2原原种:用育种家种子或典型品种的脱毒试管苗在防虫网室、温室条件下生产的符

合质量标准的种薯苗。

3.2.3原种: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苗)。

3.2.4生产用种:用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苗)。

3.3

病虫害允许率

指脱毒种薯(苗)繁殖田中病害株比率和虫害株比率。

3.3.1病害株:主指脱毒种薯(苗)病毒病株、真菌病株、细菌病株的比率。

1

DB5206/T81-2018

3.3.2虫害株:主指脱毒种薯(苗)虫害株比率。

3.4

混杂株允许率

主指脱毒种薯(苗)繁殖田中混杂其它红薯品种植株比率。

3.5

薯块整齐度

单块质量在100g—500g的块根质量占块根总质量的比率。

3.6

有缺陷薯

指机械损伤、虫鼠伤、畸形块根质量占块根总质量的比率。

3.7

杂质

指浮土、块根上所沾的泥土、无种用价值的块根,以及其他有机、无机质量。

4控制和汰除的病害

4.1控制的病害

指通过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以达到脱毒种薯(苗)质量要求的病害。

主指红薯的病毒病(即红薯羽状斑驳病毒、红薯潜陷病毒、红薯褪绿病毒)、黑斑病、

疮痂病、蔓割病、茎线虫病。

4.2汰除的病虫害

指不能在达到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薯(苗)上发生的病虫害。包括:根结线虫病、细菌性

萎蔫病(红薯瘟)、根腐病、红薯蚁象。

5质量要求

5.1各级别脱毒种薯(苗)繁殖田中带病植株允许率应符合附录A表A.1要求。

5.2各级别脱毒种薯块根质量指标应符合附录A表A.2要求。

6检验方法

6.1脱毒苗的检验

某一品种经茎尖分生组织获得一批组培再生苗后,要逐株鉴定带病毒状况,经检测确

认不带红薯羽毛状斑驳病毒、红薯潜隐病毒、红薯褪绿斑病毒的组培苗才能确认是脱毒苗。

检测方法:有目测法、指示植物确认法、血清法(酶联免疫检测)。

6.1.1目测法

目测法是根据红薯叶片和薯块上出现的典型症状判断红薯是否感染病毒。红薯病毒病

的症状主要包括:(1)叶斑型:主要有紫色羽状斑、紫斑、紫环斑、黄色斑或者枯斑。(2)

花叶型:苗期感病后,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然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纹。

2

DB5206/T81-2018

(3)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者可形成杯状。(4)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较小,皱缩,

叶缘不整齐,甚至扭曲畸形。(5)叶片黄化型:包括叶片黄化及网状黄脉。薯块上的症状

主要是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

病毒病的症状可因病毒种类、红薯品种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根据症状只

能作初步判断。另外,目测法应注意区分红薯品种特性以及由于土壤水份多、营养失调等原

因造成的生理病害与病毒病症状的差异。

6.1.2指示植物法

常用巴西牵牛(Ipomoeasetosa)作指示植物,几乎所有侵染红薯的病毒都能感染巴西牵

牛,因此,将薯苗嫁接在巴西牵牛上,从巴西牵牛的显症情况可判断薯苗是否带毒。具体嫁

接方法如下:以薯苗芽尖作接穗,将芽尖削成楔形,将具3-4片真叶的巴西牵牛作砧木,在

其茎中部切一斜口把楔形接穗插入,用封口膜扎住,置防虫网室内遮阴保湿3-4d,然后在自

然光照下观察记载牵牛的显症情况,一般嫁接后25~30d左右开始出现症状,显症初期新生

叶出现系统性明脉,以后发展为花叶或皱缩等症状。

6.1.3血清学检测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它具有快速和能检测大量样品的特点,在大

量检测样品时较常应用。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1)样品处理:取直径约为1cm的样品叶片(约0.1g),加入1ml抽提缓冲液,迅速研磨,

置于离心管中,取上清液供检测用。

(2)点样:将NC膜在TBS(20mMTris-HCl,pH7.5,150mMNaCl,)中充分湿润,然后放

在一张干燥滤纸上,让其稍事干燥,用铅笔作好记号,用微量取样器进行点样,点样后

让NC膜自然干燥。

(3)反应:

(a)封闭:将点样后的NC膜转入封闭液(TBST+5%脱脂奶粉)中封闭1小时或4℃封闭过

夜。

(b)第一抗体反应:封闭后的NC膜用TBST(20mMTris-HCl,pH7.5,150mMNaCl,0.05%

Tween-20)漂洗2-3次,每次5-10min,加入用TBST稀释的病毒专化抗血清(1:2000)37℃

保温1h,再用TBST洗膜3次,每次5-10min。

(c)第二抗体反应:加入TBST稀释的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羊抗兔IgG(1:5000),37℃保

温1h,再用TBST洗膜3次,每次5-10min。

(d)显色:避光条件下,将NC膜置于含330μg/mlNBT和165μg/mlBCIP的碱性磷酸

酯酶缓冲液(100mMTris-HCl,pH9.5,100mMNaCl,5mMMgCL2)中显色至样点清晰,将膜放

入蒸馏水中漂洗,终止显色反应。取出晾干,拍照。

6.2脱毒试管苗种性鉴定法:将脱毒试管苗种植在防虫网室内,每株系种植3株,对照原

品种特征特性,剔除变异株系和混杂株系,收获时检验块根质量,与原品种一致的株系进行

扩大繁殖。

6.3扩繁苗的检验

随机抽取1%∽2%脱毒试管苗经目测法淘汰弱苗和显症苗后,再进行指示植物确认,经

指示植物检测为不显症或为阴性后,方可用于扩繁,若指示植物检测中有一株为阳性,都不

能进行扩繁,还要再进行血清法(酶联免疫检测)不显症后,方可用于扩繁。

3

DB5206/T81-2018

6.4不同级别脱毒苗的检测方法

6.4.1茎尖苗的检测

茎尖苗的检测:首先采取目测法淘汰弱苗和显症苗(因为脱毒茎尖苗和带毒茎尖苗在

形态、长势上有明显差异,前者生长快、叶片平展、植株较健壮;后者长势弱,叶片上常出

现花叶、明脉和褪绿斑等症状)。然后再用血清学(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进行筛选,呈阴性

的样品再进行嫁接。每个茎尖苗一般嫁接3-5株,有1株发病即认为该样品带病毒,待筛选

出都不发病的样品才可重复嫁接。

6.4.2原原种田的检测

原原种田的检测:首先在防虫网室内种植原原种和若干株巴西牵牛,定期观察巴西牵牛

是否显症、以判断是否有蚜虫传毒;对原原种田还要进行定期普查,及时淘汰显症株和变异

株;另外对原原种田要定期取样,用嫁接指示植物法或酶联免疫检测法进行检测,

以判断原原种田病毒的感染情况,对于病毒感染率超标的繁种田要降级使用。

6.4.3原种田的检测

脱毒原种的繁殖要在有一定隔离区的地方进行,即周围500m内不能种植非脱毒薯。原

种田的病毒检测以目测法和田间种植巴西牵牛为主,必要时田间取样用酶联免疫检测病毒的

感染率。

6.4.4生产种田的检测

生产种田的病毒检测以目测法为主,定期对生产种田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必要时也可

抽样用酶联免疫检测,当发病率超过一定标准时就不能再作为种薯使用。

6.5不同级别脱毒苗的判定标准

根据不同级别脱毒苗对病毒感染率的不同要求,初步制定以下判断标准,病毒感染率超

过一定标准的应降级使用(见附录A表A.3)。

6.6田间检验要求

6.6.1详细了解受检单位脱毒红薯种薯扩繁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基地繁殖面积、隔离情况、

海拔高度、种薯来源(有无质量报告单)、田间生长情况、品种纯度,是否建立生产档案以

及影响种薯质量的主要病害类型和发病率。

6.6.2检验时间:

原原种和原种整个生育期间进行三次检验,分别于分枝期、封垄前、收获前2周。生产

用种检验二次,分别于封垄前、收获前2周。检验鉴定标准见表1。

由繁种单位检验,并做好记录报检验部门备案,确需复查时,由检验部门派合格检验员

复核检验。

6.6.3抽样方法和数量

检测人员对田间生长的植株作整体观察后,依据随机抽样法确定抽样点,其抽样方法和

数量按附录A表A.4和表A.5方法随机抽样检验并记录于附录A表A.6中。

6.6.4检验内容

红薯植株的主要病害与纯度。

6.6.4.1植株的主要病害:检查典型的病毒病、细菌与真菌发病症状。其主要发病症状目

测鉴别(见附录A表A.9)。

6.6.4.2纯度:检查品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茎的颜色、叶的形态,薯皮、薯肉颜色,薯

4

DB5206/T81-2018

块形状等品质,找出杂株。

6.6.4.3计算结果

分检验项目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株或混杂株率=取定样点内病株或混杂株株数

100%

样点数100

6.7脱毒种薯(苗)块根质量检验

经过植株检验的种薯(苗)必须进行块根质量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块根抽样数量标准

表7要求。

块根质量检验抽样方法:根据块根抽样数量标准要求,重点检测块根杂质、薯块整齐度、

有无缺陷薯、有无细菌性萎蔫病(红薯瘟)、有无黑斑病、有无蔓割病、有无根腐病、有无

软腐病、有无镰刀菌干腐病和腐烂、有无茎线虫病、有无根结线虫病、有无红薯蚁象以及能

表现该品种特征特性的种薯纯度,并将各种测定结果换算成百分率。

7判定规则

7.1脱毒种薯(苗)分级

以繁殖田播种的种薯级别、带病植株比率、混杂植株比率为定级标准。

7.2病毒病、蔓割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疮痂病以及混杂植株比率六项质量指标,任何

一项不符合原来级别质量标准但又高于下一级别质量指标者,判定结果均按降低一级定级

别,只要检出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红薯瘟、红薯蚁象,皆不能作种用。注:各种病害症状

具体见附录A表A.9。

7.3经田间植株检验和块根质量检验合格后,签发红薯脱毒种薯质量合格证书见附录A表

A.8。

5

DB5206/T81-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标准中的记录表

表A.1各级别脱毒种薯(苗)繁殖田中带病植株允许率

表A.1各级别脱毒种薯(苗)繁殖田中带病植株允许率

病害及混杂株率(%)

检验

种薯级别根结红薯茎线混杂

时期病毒病红薯瘟根腐病黑斑病疮痂病蔓割病

线虫病蚁象虫病株率

育种

0000000000

分枝家种子

期检原原种0000000000

验原种≤5.00000≤5.00≤1.00≤1.0

生产用种≤10.00000≤8.0≤5.0≤2.0≤1.0≤4.0

育种

0000000000

封垄家种子

前检原原种0000000000

验原种≤3.00000≤3.00≤1.00≤0.5

生产用种≤10.00000≤5.0≤3.0≤2.0≤1.0≤2.0

育种家

收获0000000000

种子

前2

原原种0000000000

周检

原种≤2.00000≤1.00≤1.00≤0.5

生产用种≤10.00000≤2.0≤1.0≤2.0≤1.0≤2.0

注:种苗质量应符合分枝期检验质量指标。

6

DB5206/T81-2018

表A.2各级别脱毒种薯块根质量指标

表A.2各级别脱毒种薯块根质量指标

允许率(%)

项目

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

纯度100.0100.0>99.5>98.0

薯块整齐度≥90.0≥90.0≥85.0≥85.0

有缺陷薯≤1.0≤1.0≤3.0≤5.0

杂质≤1.0<2.0<2.0<2.0

软腐病000<1.0

黑斑病00≤1.0≤2.0

茎线虫病000≤1.0

根结线虫病0000

红薯蚁象0000

根腐病0000

红薯瘟0000

表A.3红薯脱毒苗病毒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试行)

表A.3红薯脱毒苗病毒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试行)

种苗检样重复

检测方法取样方法判断依据检测标准备注

级别数量次数

a.血清学检测

试a.血清法(酶联

阴性

管免疫检测)试管苗3株/株系2显症率为0

b.嫁接所有重

苗b.指示植物法

复均不显症

目测显症率为目测显症率大

a.目测法目测普查

原原5点样方取嫁接不显症或0;血清及指示于0.1%者可降

b.血清法50株/亩2

种苗样血清反应阴性植物阳性率小级为原种使

c.指示植物法100株/亩

于0.1%.用。

a.目测法目测显症率小显症率大于

原多点普查

b.血清法5点样方取于0.1%;血清及1.0%者可降级

种100株/亩2同上

c.指示植物法样指示植物阳性为生产种使

苗50株/亩

率小于1%.用。

生产a.目测法随机多点取目测显症率小

100株/点3-5依症状判断

种苗b.血清法样于1.0%.

7

DB5206/T81-2018

表A.4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不同面积田块的检验点数和植株数

表A.4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不同面积田块的检验点数和植株数

面积,hm2检验点数和每点检验植株数

≤0.1随机抽样检验3个点,每个点100株

0.11~1随机抽样检验5个点,每个点100株

随机抽样检验5个点,每个点100株,超过1hm2

≥1

划出另一检验区,按本检验标准规定的不同面积的检验点取样。

表A.5生产用种不同面积田块的检验点数和植株数

表5生产用种不同面积田块的检验点数和植株数

面积,hm2检验点数和每点检验植株数

≤0.1随机抽样检验2个点,每个点100株

0.11~1随机抽样检验5个点,每个点100株

1.1~5随机抽样检验10个点,每个点100株。

随机抽样检验10个点,每个点100株,超过5hm2划出另一检验区,按本检验标准规定的不同面积

≥5

的检验点取样。

表A.6检验记录

表A.6检验记录

扩繁单位:地点:

种薯来源:种薯级别:

前作:品种:海拔:

隔离情况:抽检面积:亩

扩繁面积:亩

检验日期:年月日

各类病株数

每混茎红检验

观察记点杂黑疮蔓根软员

候细菌性根结线线镰刀菌薯备注

载项目株株斑痂割腐腐(签

数数萎蔫病虫病虫干腐病蚁字)

病病病病病

病象

1

2

3

4

5

合计

%

8

DB5206/T81-2018

表A.7脱毒种薯块根抽样数量标准表

表A.7脱毒种薯块根抽样数量标准表

种类总量抽样百分率%抽样最低数量

≤10000kg6~10

种薯100kg

>10000kg3~5

注:不足抽样最低数量的全部作为混合样品。

表A.8红薯脱毒种薯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表A.8红薯脱毒种薯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红薯脱毒种薯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年月日编号:

种薯生产单位:

种薯级别:品种名称:重量:kg

上述种薯经按铜仁市地方标准(DB5222/T83-2018《红薯脱毒种薯检验规程》)检验合格,特发此证。

检验人:(签字)

检验机关:(印章)

表A.9红薯种薯(苗)田间带病植株症状

表A.9红薯种薯(苗)田间带病植株症状

病害名称植株块根

轻病薯块乳汁明显减少,有苦臭味,煮不烂,

从育苗至结薯均能发病。晴天中午,病苗顶部叶片

外表症状常不明显,仅薯蒂附近呈黑褐色或尾

细菌性萎萎蔫,茎基黑褐色水烂症状,维管束从下而上黄褐

根呈不同程度病变,剖开横切面为分散的小斑

蔫病色条纹症状,严重时茎内全部腐烂,成株发病,叶

点或黄褐色至深褐色斑块,重症薯块,整块呈

(红薯瘟)色暗淡无光泽,蔓出现水渍症状斑点且呈黑褐色,

黑褐色腐烂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或淡黄色菌

剖视维管束,褐色条纹用手拉易脱皮,留下纤维。

液,臭味很重。

薯块上形成黑色圆形病斑,病部轮廓清晰,组

茎基部形成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初期有

织坚实,薯肉呈青褐色或黑褐色,有苦味和强

黑斑病灰色霉层,后变成黑色粉状物,病斑逐渐扩大,重

烈的臭味,病部木栓化,坚硬、干腐,在适当

者基部全部变黑至枯死。

条件下病斑中央会长出黑色子囊壳。

叶片卷皱、嫩芽僵缩,茎蔓和叶柄生出无数凹凸不

平的粗糙病斑,顶芽受害病斑初为透明深红色,扩

疮痂病不表现症状

大后逐渐变黑呈褐色而枯死,新梢和幼叶不能长

大,整个顶梢收缩僵硬而直立,表现粗糙。

9

DB5206/T81-2018

表A.9红薯种薯(苗)田间带病植株症状(续)

病害

植株块根

名称

糠心型:薯苗、种薯带病,先块根纵剖面内部呈

苗期:发病重的出苗少、矮小、发黄,剖视茎基稀絮状白色糠道,后期由于伴随其他杂菌形成褐

部,内有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或流出的白浆狠色相间的褐色糠道,有时内部虽坏死,但表皮接

少,后期侵入部位表皮形成小口,剪断后无白浆。近健康。

茎线虫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