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_第3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_第4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把握人物形象专题训练

一、名著阅读(共3分)

1.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评点《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

宗旨。”西行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成长之路。请以“索宝水晶宫”和“三调芭蕉扇”为例,

结合孙悟空两次“被拒绝”后的表现,分析孙悟空的成长变化。

【答案】示例:孙悟空向龙王索要兵器和披挂铠甲,均遭拒绝后不依不饶,大闹龙宫,直至找

到金箍棒,还在龙宫试金箍棒相威胁。借芭蕉扇时,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拒绝,便先钻进她的肚

子,后化成牛魔王,智取扇子。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善用智慧、通达人情,办事更老练、

心智更加成熟。

【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

孙悟空是•百回的《西游记》中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整部书中最具成K性的人物。全书

正是通过他从妖到佛的转变来完成小说的修心寓言主题,同样是被拒绝,“索宝水晶客”情节

中,孙悟空还是个刚修成神通的猴妖,只因为龙宜宝多,直接上门找龙王索要兵器与披挂,得到

就笑,不给就恼,给不足还要闹,是个十足的不通人情世故的粗鲁小孩.到“三调芭蕉扇”时,

已经会先与铁扇公主攀交情,搬出与牛魔王的五百年前的兄弟情,对铁扇公主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佶不得,就变化了钻进她肚子,同她借扇,仍不得真扇,就变作牛魔王骗扇。借扇过程中,

孙悟空笑脸相时,可见他取经日久,人情通达,能保有坚定的信念,对于困难能见招拆招,心智

更加成熟。

二、填空题(共3分)

2.请根据阅读积累,完成卜.列任务。

任务:父亲的形象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鲁迅的《朝花夕拾》和老舍的《骆驼祥子》

中,都有“父亲”的形象,例如《五猖会》中“我”的父亲是一位①的父亲,《骆驼

祥子》中虎妞的父亲②_______则是一位自私自利、残忍霸道、不顾女儿幸福的父亲。

【答案】(1).专制、不了解儿童心埋(2).刘四爷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大纲要求必读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以

及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五猖会》中,父亲在“我”急切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时强制“我”背诵《鉴略》,可知父亲是一

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人。

《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是虎妞的父亲,人和车厂的老板。为人苛刻,极端地自私自利、残忍霸

道,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即使是自己的女儿,为了她能继续帮忙管理车厂,从没打算替

她寻找婆家,蹉昵了她的青春;而后在与虎妞闹翻之后,果断把车厂倒卖,不让女儿有丁点儿机

会得到他的财产。由此可见他是i位自私自利、残忍霸道、不顾女儿幸福的父亲。

三、对比阅读(共12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广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屣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乖乖,连月不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堡,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Wo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生好施与①,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出千

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目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③皆有赡。

(选自钱公辅《义出记》,有删改)

[注]①施与:帮助。②疏:疏远。③嫁娶凶葬:婚嫁丧葬。

请从[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范仲淹的人生态度。

【答案】忧国忧民;乐观旷达(豁达);乐善好施(济世情怀;乐于助人)。

【详解】

考杳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感

情,并与“古仁人”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范仲淹豁达的心胸和忧国忧民情怀。从【乙】

文“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出',以养

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可以看出范仲淹生平乐善好施,周济和帮助他

人的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了2,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广于地圆转未止,仍下

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忿狷》

(乙)

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画壁而己,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

之。

——《晋书・王述传》

【注】①王蓝田:人名,即王述,袭爵蓝田侯。②鸡子:鸡蛋。③筋(zhU):筷子。④内:通

“纳⑤啮(niV):咬。⑥谢奕:人名。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鸡子于地圆转未比

(2)啮破即吐之

(3)面壁而已

(4)居半日,奕去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

(2)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6.朗读语段,设计符合情境和人物特点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填在横线上。

(1)王蓝田以箭刺之不得,便大怒,道:“

(2)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心想:“J

7.王述是一个怎样的人?两则语段各是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4.(1).停止(2).代词,指鸡蛋(3).面对(4).离开

5.(1)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

(2)谢奕性情粗暴,曾怨恨王述,用夸张的言辞痛骂他。

6.(1).既然你不让我吃,我还不吃你了呢!(2).他只是一时气愤,我不用和他一般

见识,等他消了气,自然就不再骂了。

7.王述是一个性子很急、很有涵养的人。

甲段主要用动作描写来表现王述的性子急。乙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以谢奕的粗鲁来反衬王述的

涵养。

【详解】

1.本题考杳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止,本义,停止。之,一词多义,代词,指鸡蛋。面,一词

多义,面对。去,古今异义,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结合语境,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进行翻译。

3.考查揣摩人物心理。(1)分析人物性格和语境可知,王述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他用筷子刺鸡

蛋,没有成功,于是就大为生气。然后把鸡蛋扔到了地上,还用鞋去踩。所以他此时说的话可能

是:你不让我吃,我还不吃你了呢!去你的吧!(2)分析语境可知,谢奕大骂王述,王述并不与

他针锋相对,而是面对着墙壁站着,可知他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所以他此时想的可能是:我

不用和他一般见识,如果我也骂他,那不就成了和他一样的人?

4.第一问: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甲文中的“王蓝田性急”可知他是一个非常性急的人。根据

乙文中的谢奕骂他,他却只是“面壁而已”,半天以后,谢奕离开,他才坐下,可知他是一个有

涵养的人。第二问: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用动作描写为表现王述的性急,如“刺、举、掷、

齿之、啮、吐”等。乙文主要用对比手法来表现王述的有涵养。谢奕“极言骂之”,粗俗无礼。

而王述“面壁而己”“始复坐”,极有涵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王述的形象。

【点睛】

【参考译文】

甲: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在地

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

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乙:谢奕性情粗暴,曾怨恨王述,用夸张的言辞痛骂他。王述不予理睬,面向墙壁站着而已。过

了半口,谢奕离去了,他才回到座位上。人们因此称赞他的涵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口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沾,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堂不同,而乐亦无穷

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宇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

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2贬夷陵令。核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郭

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自行。既

多所张弛,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

五品服。含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

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司谏:官名,掌讽谕规谏。②坐:坐罪,定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丘舍寺B.四时之某不同/至若春和量明

C.多之者谁/用天下名士D.町仁宗更用大臣/学而町习之

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

(1)

咨所自行参考成语法:事不宜迟

杜衍、富(2)

弼、韩琦、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范仲淹皆在

位—

(3)

查阅词典法:①会合,聚会;②相合,符合:③时机,机会;④正

拿保州兵乱

好,恰巧;⑤领悟,理解;⑥必然,一定。(《古代汉语词典》)

10.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11.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无琥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了山水之乐、滁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等;乙文写了欧阳修“忧以天下”的事迹。

B.甲文记述欧阳修“处江湖之远”时的情形,乙文则记载他“居庙堂之高”时的情况。

C.两文抒情方式不同,甲文将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字里行间,乙文把情感蕴藏在叙事之中。

D.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如乙文以皇帝的倚重、奸臣的嫉恨反衬欧阳修的过人才华。

13.欧阳修的处境和为人处世在甲乙两文中有何不同?

【答案】8.A9.(1).应当(2).都(3).正好,恰巧/④(填写序号也可以)

10.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11.(1)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12.D

13.日文中的欧阳修正处于被贬谪排挤的人生低谷,呈现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特点;乙文中

的欧阳修正被当朝皇帝信任和重用,呈现出正直无私,忠诚敢谏的特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去:离开/离开;

B.景:景色/阳光;

C.名:命名/出名;

D.时:当时/按时;

故选Ao

【9题详解】

(1)事不宜迟: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宜,应当。咨所宜行:咨询他哪些措施应当施

行。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剩下的人都把他邀请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饭招待他。皆:

都。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

(3)句意: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会,正好、恰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

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为此欧阳修写信给

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

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断句为: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

夷陵令。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芳,花。发,开放。而,表顺承,不

译。秀,茂盛。繁阴,形成浓密的绿荫。(2)之,的。得,领会。而,表并列。寓,寄托。

【12题详解】

D.乙文以皇帝的倚重、奸臣的嫉恨反衬欧阳修正直无私,忠诚敢谏的特点。“反衬欧阳修的过人

才华”说法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由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归而宾客

从”“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等句子可以看出此时虽然欧阳修被贬,正处于仕途中的低潮,

但此时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为政积极,体现了他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特点。由乙文“每进见,

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可知,欧阳修正被当朝皇帝信任和重用,呈现出正直无私,忠诚敢谏的特点。

【点睛】

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

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

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而年纪又

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

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

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

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

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

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

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

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

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陋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

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

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

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

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宜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

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

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当宋仁宗对在朝

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

±,欧阳修第一个在入选的行列。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

哪些措施应该施行。因为国家政事多有改革,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取得胜

利,于是就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

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

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

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

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是在地方欧阳修当初在滁州

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阅读日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口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

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海,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

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

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⑪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景》)

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二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的“儿女”和“相委而去”的“去”都是古今异义词。

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

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和“不亦说乎”中的“说”都是通假字。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俄耐雪骤()②未若柳絮国风起()

③太俾神情方王(_____)④诸人皆喧动不坐()

16.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18.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14.C15.(1).不久,一会儿(2).趁、乘(3),正(4).都

16.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17.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便仍然摇船向前(不停止)。

18.从甲文可以看到谢安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尊重晚辈的人;从乙文可以看到

他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意对即可)

【详解】

LC.错误,①句意: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如,像,②句意:知道怎么学习

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如,及,比得上。故选C。

2.考直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紧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②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舞。因,趁、乘。

③句意为: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方,正。

④句意为: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皆,全,都。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

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

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

据文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即可推断出正确答

案: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

重点词:以,因为;说,同“悦”,愉快;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

5.考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

止,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甲文写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对

于侄子侄女两个人对“雪”的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己,可见其和蔼可亲,关

爱尊重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

乙文根据文中的有关信息“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以看出其沉着冷

静、临危不乱,气度不凡。

【点睹】

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

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跟,

左将空王凝之的妻子。

【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

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

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

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

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

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四、课外阅读(共12分)

1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

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克③期日。后期方至元伯

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邪?”对曰:“巨卿信

±,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③克:约

定。④馔:食物,多指类食。⑤审:确定。⑥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式具有的优秀品质。

【答案】守信用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到了那天,巨卿果

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可知范式按照约定的日期来了,从

中可以看出范式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人,别名汜。年轻时在太学游历,成为儒生,和汝南郡

的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

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

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

情,你怎么就这么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

“如杲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

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20.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③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佚之狐:郑大天。②郑伯:郑文公。③烛之武:郑大夫。

读这段文字,你觉得郑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郑文公是一个勇于自责、从谏如流的人。

【详解】

本题考杳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公从之”可知,郑文公从谏如流。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己”可知,郑文公勇于自责。

请阅读行知小组的聊天记录,请你作为组长带领组员完成探究任务。

【材料一】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丹,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

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闾门①,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

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我即去,而不告家人。

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椽久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己。夫有四海

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名于时子应以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怛号曰:“吾亦

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纯羹、妒鱼脍,曰:"人生贵得适

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府以其辄去,除③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但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

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那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晋书・文苑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宋】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京。

澎⑤国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

藤菜妒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②大司马东曹掾:官职名。③除:革除。④该诗作于作者贬官

夷陵的路途中。④潴(bido):水流的样子。

【明词探义】

21.阅读材料一,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1)纵任

参考成语法:不拘小节

不跑

(2)但经

课内迁移法: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EI

(3)齐王

冏展为大查阅词典法:①法律;②征召;③通“避。躲

司马东曹避。(《古代汉语词典》)

2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吾本山林间人无名于时子应以慎防前以智虑后

【质疑探究】

23.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组员提出了新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在小组内发表意见。

我发现《世说新语》与《晋书》有出入,《世》中写到张翰离

任时说的是“人生贵得适意尔”,而《晋》中所说的是“人生贵得造志”。

“意”与“志”到底哪个更切合他此时的心境呢?

我认为“”更合适,因为(1)O

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两句话中还有一个“尔”字之别呢![三

我也发现了!我认为“尔”字(应当/不应当)保

留。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与组员分享你对“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链接材料:魏晋名士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分子生态。他们特立独行,无视生死界限,最

后凝聚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孤傲美。一一余秋雨

【触类旁通】

25.组员找到一首欧阳修化用张翰相关典故的诗作,请阅读材料二,完成小组阅读单。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澎田、云间雁、霜日、枫藤菜妒鱼

羁旅中的冷清与孤寂观赏沿途风景的欣喜(2)

(1)

(2)张翰“藤菜妒脍”的典故之义是。诗人在此处化用前人典故以

抒己之情,o

【答案】21.(1).拘泥(2).悲伤的样子(3).②

22.吾本山林间人/无名于时/子应以慎防前/以智虑后

23.(1).示例:意(2).“意”为意趣的意思,因为张翰认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就是

他的人生真意和趣味所在。“志”为志向,有远大,且为国为民之意。(3).示例:应当

(4).“尔”是罢了的意思,更能表现出张翰随性自然,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

24.魏晋名士们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他们用异于常人的放诞不

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啸傲人生谱写了一曲快意的艺术与人生之歌。张翰初遇贺循,只是因

为与其相谈甚允,就“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秋风渐起,思念家中美味,就辞官离去,毫无

拖沓。尽显其精神自由,特立独行的名士风度。

25.(1).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2).晋人张翰因为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美食

(3).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21题详解】

(1)不拘小节: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拘,拘泥。纵任不拘:性情放纵不羁,

不拘泥于世俗。

(2)独怆然而涕下: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怆然,悲伤的样子。怆然曰:悲伤地说。

(3)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辟:征召。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

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是与世无

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故断句为:吾

本山林间人/无名于时/子应以慎防前/以智虑后。

[23题详解】

考查贯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意”是意趣的意思。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张翰生性旷达,不喜为官,只是因为齐王征召,不得

而为。他真正在意的是家乡的美味,是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他认为人生真意与趣味就在于此。

而“志”为志向之意,多有为国为民,远大之意,故应用“意”最为合适。

可以认为应当保留,因为“尔”是罢了的意思,有不过如此的意味。更能表现张翰随性自然,恬

淡随意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认为不应当保留。因为去掉之后,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24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性格。材料中的魏晋名士风度的关键词语是“特立独行”“孤傲二文中

的张翰初遇贺循,就与其相谈甚欢,毫无生疏之感,更是和其同乘一船,竟不告诉家人,可见其

特立独行与精神上的自由。他只是因为思念家乡的美味就辞官不做,毫无留恋之意,又认为身后

名不如当前一杯酒,可见其孤傲清贵之意。

【25题详解】

(1)考查诗中景物。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写了“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

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此空旷的场景,内心产生了幽寂、苍茫的情感,用

写旅途的迷茫来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孤独,同时流露出自己对贬官的不满之情“

(2)考查诗中典故。根据材料一中的“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纯羹、妒鱼脍,曰:'人生

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可知此处典故指的是晋人张翰因为秋风

起而思念家乡美食。在颈联与尾联中,作者通过写水田上飞的大雁、落日中的红枫这些乐景,写

出自己已经摆脱了贬谪的孤独与忧伤,寻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些美丽的场景都是在暗示着作者

的心情已经逐渐开朗。尾联作者将“秋风纯初”的典故化用,更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

藉。

【点睛】

译文:

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

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闾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

识贺循,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

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J',都没有与家人告别。

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

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升势

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

说:“我也和你--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J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就

羹、鲍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

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

官府因其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

“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